南明永曆皇帝流亡緬甸期間是怎樣度過的?

haaooh


永曆皇帝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桂王朱常瀛的四兒子,明熹宗朱由校和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堂弟,生於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

一、國破山河丟

朱由榔,作為一個藩王的四兒子,按理說連繼承王位的機會都不大,更何況是繼承帝位。可是,歷史偏偏給了他走上權力巔峰的機會。

朱由榔出生時,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已經走上積重難返的不歸路。他的堂兄朱由校任由乳母客巴巴和對食太監魏忠賢胡作非為,自己則一門心思做他的木工活兒。魏忠賢以自己為中心,結黨營私,與東林黨人勢不兩立,雙方鬥爭幾近白熱化,大有魚死網破之勢。本就被萬曆皇帝折騰得衰弱不堪的帝國,又經天啟一朝七年的混亂,徹底是難再有翻盤的機會,帝國斜陽血光,覆滅已經是指日可待。

崇禎皇帝的繼位,最初還是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可是好景不長,他的剛愎自用與猜忌成性,將看起來好不容易才有所起色的國勢又丟進了深淵之中。長城外邊,女真人已經建國稱帝,要與明王朝分庭抗禮,中原農民軍在大災之年裡宛若星火燎原,一發而不可收。

在內憂外患中,崇禎皇帝的執政能力和應急能力已經捉襟見肘,苦苦支撐十幾年後,李自成率軍入京,結束了朱明王朝的統治。

年方二十歲朱由榔跟著父王在失去衡州這個封地後,四處流亡。明朝滅亡後的第二年(1645),朱由榔的父王死了,三哥安仁王朱由楥繼承桂王位,但幾個月後就病死了,朱由榔繼位,成為第三任桂王。

如果說,亂世為朱由榔創造了機會,登上了王位,是他的幸運的話,那麼,更大的幸運還在後頭。

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軍南下渡江,消滅了弘光政權。

同為朱明王朝宗親的魯王和唐王分別在浙江和福建重新建立了政權。但是,這兩小朝廷非但不能團結一致抵抗侵略,而且還相互攻伐,打起來內戰。最後,兩敗俱傷,隆武帝被清軍所害。

隆武二年(1646)十月,朱由榔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擁戴下,在肇慶宣佈就任監國,就是代理皇帝。可是,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也被一幫人擁立為監國,十一月初五,宣佈繼承皇位,是為紹武帝。

永曆帝見此,也忙於十一月十八日繼承皇位。這樣一來,南明又出現了倆政府。兩個小朝廷為了爭正統,又打了起來。最終,紹武帝被清軍攻破廣州城後不屈而死,永曆帝逃到了廣西。

二、失勢奔國外

永曆帝即位後,基本上是一直處於不安定的環境裡,看哪個權臣有兵有地盤就去投奔,不行的話再跑,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塊兒自己的根據地。他雖然名為皇帝,但實為四處流浪的漢子。

永曆帝雖然繼位時已經二十四歲了,但是讀書不多,也沒什麼權謀和能力,馭人之術更是兩眼一抹黑。他的臣子相互爭鬥傾軋,他管不了,也不敢問,任其發展。南明有幾次復國翻盤的機會,就在永曆帝在位時期,可是他一回也沒把握住,導致了南明最終敗亡的不可避免。

永曆六年(1652)以後,無家可歸的永曆皇帝被迫來到大西農民軍孫可望的地盤上,當上了寓客,實際上等同於傀儡。雖然他低聲下氣的求自保,但孫可望卻依然容不下他。孫可望的地位鞏固後,一門心思要取代永曆帝,自己做皇帝,甚至國號都定好了,叫後明。

雖然同為張獻忠的乾兒子,李定國和劉文秀卻對明朝忠心不二,與孫可望不同。永曆帝就想方設法聯繫到李定國,請他出兵幫助自己解脫困境。

永曆十年(1656),李定國帶軍來到安龍,救出永曆帝,帶回了昆明城。雖然永曆帝在昆明城過上了好日子,但惹怒了心胸狹窄的孫可望。

李定國劫走永曆帝,進入昆明城,脫離了孫可望的控制,這是孫可望所不能容忍的。他認為李定國這是對他權威的公開挑釁,於是決定付諸武力,打敗李定國,搶回永曆帝繼續做自己的傀儡,然後讓他禪位。

儘管永曆帝和李定國釋放出了和解的友好信號,將在昆明城的孫可望的家屬送回貴陽,但孫可望還是咽不下這口惡氣。於是乎,在大西軍內部上演了兄弟反目為仇的歷史悲劇。

永曆十一年(1657)八月,孫可望帶領十四萬軍隊進攻雲南,以白文選作先鋒。雙方在曲靖相遇,孫可望的部下不願意同李定國互相殘殺,就在白文選的帶領下反戈一擊,擊敗了孫可望。孫可望兵敗奔回貴州,卻已是不得人心、眾叛親離。無奈之下,孫可望降清。

降清後,孫可望急於表現,就自願做嚮導,領著清軍殺向了雲南。永曆十三年(1659)正月,永曆帝和南明軍隊被迫撤出昆明城,向西南流亡。奸臣馬吉翔又從中作梗,永曆帝與李定國分離,流亡緬甸。

三、流亡何其難

永曆皇帝在緬甸流亡了兩年多,可以說是受盡了苦難。

當初,緬甸一直是朱明王朝的藩屬國,朱明王朝是其宗主國。按說,宗主國皇帝來了,緬甸王應該主動前來接駕的;但是,緬甸這邊明白,永曆帝是來逃難的,說白了就是在國內混不下去了,逃到緬甸乞討來了,所以也就不會尊重他和他的臣子們了。

這邊,永曆皇帝一進緬甸,那邊,緬甸軍方就在他身後拉防,遇到倉皇來追駕的明朝臣民,男的殺害,女的留下服役,被折磨而死的消屍滅跡。

永曆皇帝一行如喪家之犬一般火速逃離,生怕走慢被清軍追上。在渡河時,由於緬甸官方提供的船少,許多大臣為了坐船竟然打起來了。甚至提供給皇太后的船也被人搶走,皇太后正要去質問皇帝,卻發現皇帝已經坐上船準備跑,就將他訓了一頓,才暫停逃奔。

到緬甸王城外,由於永曆皇帝的玉璽與明朝歷代皇帝使用的玉璽不同(明朝歷代相傳的玉璽在北京留給了李自成),緬甸王拒絕與其相見。幸虧黔國公沐天波攜帶著徵南將軍印,與以往文書往來中的印跡一致,緬甸王才允許南明君臣暫且留境居住。說白了,緬甸王只把永曆皇帝作為政治避難的暫住者,不將其作為宗主國皇帝看待。

這年五月,緬甸當局將南明君臣帶到首都阿瓦城隔河相望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竹城,裡面建幾間茅草屋作為永曆帝的宮殿。其他文武百官只有自己出力建造自己的“府邸”。

儘管永曆皇帝和緬甸王之間僅僅一河之隔,但是他們從沒會過面。因為,在緬甸王看來,永曆帝已經是窮途末路來投,一旦會面,用什麼禮節?對待宗主國皇帝那樣,以後怎麼辦?豈不是要供著這位主子?不用吧,也不妥,畢竟緬甸是明朝的藩屬國,全國上下會怎麼看?再者說,萬一會見的事兒被清朝政府知曉,以後如何交代?畢竟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以後清朝取代明朝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還是不見的好。

不過,緬甸王並沒把事情做的太絕,還是為南明君臣提供了一些必要的物資幫助。永曆帝以宗主國皇帝的名義對緬甸王進行賞賜,緬甸官員卻說沒有得到王命,不敢向明朝皇帝行大禮。永曆帝只是苦笑,卻也無可奈何。

在緬甸稍稍安定下來,南明的一些大臣又開始了享樂。當地的一些緬甸百姓前來與他們貿易,交換一些東西,一些大臣見了外國婦女,竟然上前調笑,動手動腳。他們喝醉後,髒話不絕,還在永曆帝居住的房外賭博,吆五喝六的,毫不顧忌。馬吉翔等人在永曆帝生病期間,強迫一個廣東女子唱歌助興,遭到拒絕後,將該女子打傷。

緬甸年節,緬甸當局強迫南明大臣脫掉官服,光著腳去向緬甸王行禮。這是對宗主國莫大的不敬和諷刺。許多大臣回來後痛哭流涕。

到九月後,許多大臣糧食不濟,已經揭不開鍋,求永曆帝拿出錢財去買稻穀。時至今日,永曆帝哪還有什麼錢,一怒之下,把玉璽扔下,讓他們拿去換錢買糧食。一些大臣見此跪下請罪,而馬吉翔卻真將國璽鑿碎,與幾個人分得些許碎金。

不久,緬甸軍方將稻穀送來,永曆帝讓分給大臣們,馬吉翔卻據為己有,引起公憤。總兵鄧凱怒斥馬吉翔是賊人,被馬吉翔讓手下人當著皇帝的面兒打傷,永曆帝竟無法阻止。

對於馬吉翔、王坤、龐天壽等人,永曆帝雖然知道他們是奸臣,卻不能用忠臣良將鋤奸,導致這些奸賊一再禍害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小朝廷,南明日薄西山的趨勢誰又能逆轉?

永曆帝流亡緬甸的兩年多時間裡,李定國、白文選等抗清人士多次率軍深入緬甸境內,尋找皇帝行蹤,希望能將其解救出來。永曆帝身邊的奸臣馬吉翔等人唯恐皇帝回到中國後重用原大西軍部大臣,自己不能繼續為所欲為,就多方阻撓。一邊,李定國等人火急火燎的要迎接永曆帝回國,一邊,馬吉翔等人千方百計破壞皇帝與大西軍聯繫,造成的結果是:抗清復明事業逐漸沒了指望,最終只能付諸東流。

其實,當時四川、湖北、福建、雲南、貴州、臺灣、浙江等地仍有許多人在堅持抗清鬥爭,若是永曆帝能順利返回國內,重新舉起抗清復明的旗幟,明清雙方的對峙肯定會再延長一段時間。這期間,若真的發生什麼轉機,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可惜,永曆帝朱由榔絕非能擔當起中興國家大任的皇帝,他的懦弱無能、優柔寡斷,一步步將中興大業推向深淵。別說與東漢光武帝劉秀相比,就是同晉元帝司馬睿、宋高宗趙構比起來,朱由榔的能力還是要略遜一籌的。歷史把他推上政治角逐的舞臺,上演的只能是一出悲劇。

永曆帝的不爭氣,導致留在國內的南明文武大臣無所瞻依,心灰意冷之際,也只有紛紛降清了。甚至到最後,白文選也在部將的勸說下,向清王朝屈膝投降。在中緬邊境地區仍然帶領大部人馬堅持抗清的只剩下李定國了。

而在緬甸國內的永曆帝處境越來越不妙。清朝政府軍逐步平定西南後,加大了對緬甸的政治攻勢,命令他們交出永曆帝等人。

緬甸當局也明白,清朝取代明朝已經是既成事實,對永曆帝也不再客氣。為了掃清障礙,緬甸當局首先將矛頭對準了永曆帝身邊的文武大臣。

永曆十五年(1661)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國內發生了軍事政變,國王的弟弟殺了哥哥一家,成為新的國王。新國王希望得到永曆帝的祝賀,但是永曆帝卻不想向一個殺死哥哥篡位的非法君主朝賀,使緬甸新國王大怒。七月中旬,緬甸當局讓永曆帝渡河去議事,說是吃咒水盟誓。在沐天波的帶領下,馬吉翔與眾臣一同前往,卻被緬甸軍隊屠殺殆盡。

隨後,緬甸軍隊進入永曆帝所住的“寢宮”裡肆意妄為,將隨他流亡的大臣們家屬任意凌辱,搶走許多婦女,就連他身邊的宮女也未能倖免。情急之下,永曆皇帝決定與王皇后一同上吊自殺,被侍衛總兵鄧凱苦苦攔下,勸阻道:“皇上失去社稷江山,已經對列祖列宗不忠,現太后尚健在,若拋棄母親而自裁,又將不孝,泉下如何面對太祖高皇帝?”

永曆帝的兩位貴人和十幾個王公貴族的女眷為了避免被緬甸人欺辱,一同自縊而死。

正在此時,李定國等人再次率軍深入緬甸國內,希望能將永曆帝迎接回去,繼續堅持抗清鬥爭。可惜的是,緬甸官方已經明白清朝取代明朝已成定局,只想以永曆帝作為見面禮,取悅清王朝,又怎麼會讓李定國與永曆帝相見呢?李定國督軍苦戰數月,終不得與永曆帝互通聲訊,又怕後路被堵死,只好退回雲南。

永曆十五年,即清朝順治十八年,十一月,吳三桂帶軍進入緬甸。永曆帝得知後,寫了一封信,派人交給吳三桂,搖尾乞憐,希望能饒自己不死,甚至異想天開:“倘能轉禍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席,俾朕備位共主,惟將軍命。是將軍雖臣清朝,亦可謂不忘故主之血食,不負先帝之厚恩矣。”

抗清復明的志士們若是見到這封信,估計也會絕望吧。

四、葉落終歸根

十二月初二,吳三桂安排提前降清的原明朝武功伯王會去見永曆帝,騙他說是李定國來接永曆帝回國。永曆帝高高興興地隨他走了。到了清軍營中,朱由榔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大罵王會。王會心裡有愧,偷偷溜走了。

吳三桂覲見永曆帝,遭到永曆帝的訓斥,長跪不起。最後他被人扶著出來,大汗淋漓、面如死灰。畢竟自己愧對明朝在先,此後,吳三桂再也不敢去見永曆帝了。

康熙元年(1662)三月,身為階下之囚的朱由榔回到了闊別三年之久的雲南昆明城。三年前,他是以南明皇帝身份在昆明城享受著萬民的瞻仰和崇敬,三年後,卻是一位亡國之君了。作為明朝的君主,永曆帝被原來的明朝大臣吳三桂給俘虜帶回,這又是一個絕妙的諷刺。回到昆明城後,永曆帝不知作何感想,對於當初放任奸臣胡作非為,是否會有些許的悔恨之淚從心中流出呢?

回到昆明城後,永曆帝父子被軟禁了一個多月。清朝政府考慮到,若是將永曆帝從雲南押回北京獻俘的話,路途遙遠,中間難保不會被堅持抗清的人士劫走;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地處決。

​在如何處決永曆帝這事兒上,吳三桂與清朝滿洲族官員發生了分歧:吳三桂主張直接拉出去砍頭,滿洲族官員愛星阿、卓羅等人認為砍頭太慘了,畢竟永曆帝曾經是南明的皇帝,要留一個全屍為好。

四月二十五日,昆明知縣聶聯甲帶人將永曆帝父子和國舅王維恭的兒子用小轎抬出,到城外篦子坡用弓弦勒死,翌日放火焚屍。從此,篦子坡被改稱為逼死坡。永曆帝的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南明的歷史宣佈結束了。

清朝借吳三桂的手處死永曆帝,手段是極其高明的。一是告訴天下人,特別是不忘明室的遺民,永曆帝是他吳三桂親手殺掉的。導致明朝遺民恨透了吳三桂,吳三桂此後只有死心塌地追隨清王朝,一條道走到黑了。二是若以後吳三桂敢反叛清朝,至少明朝遺民將不會支持他,減少了清王朝平叛的阻力和壓力。

事實上,永曆帝被殺十二年後的康熙十三年(1673),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時,原明朝遺民確實沒有群起響應支持他,儘管他最初打出的旗幟是反清復明。吳三桂當年處死永曆帝時,已經把自己的後路給堵死了,這也正是清王朝統治者最願意看到的。

永曆帝朱由榔流亡國外二年多,雖然回國後不久便被殺害了,但畢竟還是了卻了一樁夙願:葉落歸根。他沒有客死他鄉,成為孤魂野鬼。這也許是他臨終前唯一可以稍感欣慰的吧。


自戀村村長


公元1659年閏正月二十六日,永曆帝到達了中緬邊境的永昌府。負責扈衛皇帝安全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看到前途黯淡,就想乘機發筆國難財,慫恿統領護軍的靳統武在入緬之前,對隨軍文武官員進行搶劫。於是當天夜裡,亂兵們開始動手,連永曆帝也未能倖免,靴子也被搶走,直到天威營等官兵趕到,這些亂兵才在深夜竄到銅鐵關,隨行的文武官員在流離當中再次遭到搶劫,苦不堪言。二十六日白天到達距離緬境十里的曩本河,黔國公沐天波先派人去通知守關緬兵。由於歷史原因,明朝鎮守雲南的沐國公是緬甸當局熟知的人物,守關緬兵紛紛下馬以禮相待。當他們得知隨永曆帝避難的文武人員有近兩千人馬時,要求“必盡釋甲仗,始許入關”。永曆帝只能同意。

永曆帝在二十九日到達緬甸蠻莫,當時緬甸土官思線前來迎接,永曆帝賜給了金牌、段帛等物。二月初二日,緬甸國王派了四艘客船來迎接,由於船隻較小,永曆帝只能挑選了六百四十六人文武官員一起同行,其中有的官員還是自己出資僱船隨行。餘下的九百多人由總兵潘世榮保護走陸路。十八日,永曆帝一行到達緬甸都城阿瓦附近(今曼德勒)。二十四日,緬甸國王請永曆帝派兩位大臣過舟講話。緬甸國王派漢人翻譯拿出明神宗頒給的敕書與永曆帝兩位大臣帶來的永曆敕書核對時,發現所蓋玉璽大小稍有出入,因此,對永曆帝的正統地位產生了懷疑。幸虧沐天波攜有歷代相傳的徵南將軍印是明代同西南沿邊土司和接壤國家往來文書中經常使用,緬甸當局對比之後才解除了疑惑,允許永曆帝一行暫時居留在境內。

由陸路潘世榮護送的一眾文武官員於三月十七日到達緬甸都城阿瓦城對岸處。由於人馬嘈雜,引起了緬甸國王的不安,他說道:“此等非避亂,乃是陰圖我國耳!”於是派出兵丁強行把這些南明人員不分男女才幼分別安插於附近各村民家看管,一家一人,禁止往來。這些逃難的南明人員瞬間妻離子散,失去了人身自由。通政使朱蘊金、中軍姜成德被迫自縊。

五月初七日,緬甸當局把永曆帝一行轉移到陸路人馬居住的阿瓦城對岸,用竹子造了一座城,裡面建草房十間作為永曆帝的住所,其他隨行人員自行建房居住。

由於永曆帝一行是避難而來,所以,緬甸當局始終沒有給予正式的官方接待。儘管緬甸國王住在阿瓦城內,與永曆帝隔河相望,但雙方從來沒有見過面。緬甸官員見到永曆帝時也不願行藩臣之禮,他們理由是“未經王命,不敢行禮”。

永曆朝廷暫時得到安置後,隨行的部分官員就忘記了亡國之痛,立即尋歡作樂起來。許多南明官員不顧國體,穿著短衣,光著腳與緬甸婦女混在一起嬉戲無度。一些緬甸人士實在看不過,就私下說道:“天朝大臣如此嬉戲無度,天下安得不亡?”一位緬甸翻譯也說道:“我看這幾多老爺越發不像個興王圖霸的人。”這年八月,永曆帝左腳患病,痛苦無比,馬吉翔和李國泰卻不顧皇帝龍體有恙,照樣飲酒作樂。有一個廣東女戲子黎應祥實看不過去了,就規勸道:“上宮禁咫尺,玉體違和,此何等時,乃欲行樂。”竟然遭到毆打。綏寧伯蒲纓、太監楊國明則大開賭場,永曆帝命錦衣衛拆毀後,他們就換個地方重新開張,根本不顧皇帝聖旨。

八月十三日,緬甸國王派人來請黔國公沐天波過江參加十五日的緬歷年節。沐天波過江後,緬甸當局不允許他穿戴明朝官服,強迫他換上民族服裝同緬屬小邦使者一同以臣子之禮參見緬甸國王。本來,緬甸屬於明朝藩邦,現在卻倒了過來。

到九月間,馬吉翔和李國泰對永曆帝訴說隨從人員生活困難,已經無糧下鍋,意思是要永曆帝拿出私房錢來救濟。永曆帝本來就沒有多少家產,又屢經劫難,可以說是捉襟見肘,一怒之下把黃金製造的國璽扔到地上,讓他們砸碎分給群臣。典璽太監李國用叩頭道:“臣萬死不敢碎此寶!”馬吉翔和李國泰卻毫無顧忌,當即將國璽砸碎,分成一二兩不等發給眾人。不久,緬甸當局送來一批新收的稻米,永曆帝指示分給窮困的官員,而馬吉翔卻禮為己物,分給跟自己關係親密的人,引起眾人的極大不滿。由此可見,永曆帝已完全是個形式上的皇帝,他不僅要忍受緬甸當局的冷遇,還要忍受隨行官員的無視,真可謂是悽慘無比。

永曆帝逃亡的緬甸消息傳到清廷後,一開始清廷的意思是中國境內的明朝殘餘勢力已幾乎被掃蕩乾淨,避難緬甸的永曆帝如強弩之末,不足為慮,所以,清廷的意思是任其自生自滅。而吳三桂為了向清廷主子獻媚,增強其在清廷中的政治地位,決意進軍,清廷同意了他的請求。清廷和吳三桂首先經緬甸國王寫信,要求緬甸當局將永曆帝君臣交給清軍。恰在此時,緬甸當局發生了宮廷政變,老國王被處死,老國王的弟弟莽白自立為王。新王派使者向南明君臣通報緬甸變局時,要求南明君臣予以承認,但永曆朝廷以“其事不正,遂不遣賀”,導致雙方的關係更加惡化。但也同時體現出了南明君臣威武不能屈的高貴品質。自此以後,緬甸當局對南明君臣動了殺心,他們以飲咒水盟誓為名,要求永曆帝一行過江。永曆帝君臣經過商議,認為緬甸當局肯定有詐,於是經過多次交涉,派黔國公沐天波一行過江。南明官員剛剛過江就被緬軍包圍,四十人左右的南明官員全被殺害。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咒水之難”。

公元1660年八月,清廷正式出兵緬甸,以迫使對方交出永曆帝。第二年十二月初一日,清軍進抵阿瓦城,緬甸國王大驚,決意交出永曆帝。初二日,一隊緬甸士兵突然闖進永曆帝住所,口稱:“中國有兵來近城,我國發兵由此抵敵,宜速移去。”說完就把永曆帝連同座椅一起抬走,送到了清軍大營。

公元1662年四月二十五日,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正式滅亡。


歷史的小學生


漢族的江山都快覆滅了,還不趕快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每次看這段歷史,都氣得要死,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清軍南下,永曆皇帝朱由榔,不得不逃亡緬甸。

之前明朝是緬甸的宗主國,現在情況不同往日,緬甸王也知道,朱由榔並不是正統的繼承人,而且,他是來逃難的,說白了,就是乞求緬甸王能給個容身之所。

緬甸王這邊也不是很好辦,一來他不想把事情做的太絕,二來他也不想得罪清朝,所以,他就沒有見朱由榔,只是讓大臣幫朱由榔安排了一個住處。想來也不會太好。

朱由榔打算賞賜給緬甸大臣一些財物,沒想到大臣們不收,給朱由榔好一頓難堪。

南明的大臣也真是絕了,都國破流亡了,就算不能重新回覆河山,在人家的地盤上也要低調做人行事。

據說,有的賭博,有的開唱,甚至有的大臣竟然還調戲了當地女子,你說這幫人是不是沒臉。

後來,吳三桂帶領大軍壓境,緬甸王也沒有辦法,只能殺死永曆帝身邊的護衛隨從人員,並親自押著永曆帝送給了吳三桂。


海客魚


吳三桂真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嗎?不是,他是藉此成就他飛黃騰達的夢想。從他對待自己的君主——永曆皇帝朱由榔這件事上,證明這個貳臣的歹毒和姦險用心,是何等地居心叵測,忘恩負義。


永曆皇帝朱由榔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桂王朱常瀛的四兒子。朱由榔出生時,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已經積重難返。他的堂兄朱由校任由乳母客狼巴巴和太監魏忠賢胡作非為,結黨營私,造成綱常混亂。魏忠賢以自己為中心,拉幫結派,魚肉天下。與東林黨人勢不兩立。明朝本就被萬曆皇帝折騰得衰弱不堪,再經天啟一朝七年的腐朽混亂,覆滅的命運已經是屈指可數了。

崇禎皇帝的繼位,最初還是給人一種復興的感覺,可是好景不長,他的剛愎自用與猜忌,又把有所起色的國勢又推進了深淵之中。國外女真人建立後金,與明王朝分庭抗禮,常年侵邊虜掠。國內農民起義軍星火燎原。在內憂外患中,崇禎皇帝苦苦支撐十幾年後,李自成率軍入京,結束了朱明王朝的統治。


年方二十歲朱由榔跟著父王在失去衡州這個封地之後,四處流亡。弘光元年(1645)五月,清軍南下渡江,消滅了弘光政權。 朱明王朝宗親的魯王和唐王分別在浙江和福建重新建立了政權。但是,這兩小朝廷不能團結一致抵抗外敵,卻相互攻擊,最後,兩敗俱傷,清軍坐收穫利,殺了隆武帝。

隆武二年(1646)十月,朱由榔在廣西巡撫瞿式耜等人擁戴下, 於十一月十八日繼承皇位。這樣一來,南明又出現了兩政府。兩個小朝廷為了爭正統,又打了起來。最終,紹武帝被清軍攻破廣州城後不屈而死,永曆皇帝由廣東逃到了廣西。


永曆皇帝即位後,因為他沒有兵沒有地盤,稍有危急就逃跑,始終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他雖為皇帝,其實就是個流浪漢。 永曆六年(1652)以後,無家可歸的永曆皇帝被迫來到孫可望的地盤上,當上實際上的傀儡。即使他委屈吞聲的求自保,孫可望還是容不下他。孫可望的地位鞏固後,自己想做皇帝。 即使有李定國和劉文秀卻對明朝忠心不二的人,也改不了他悲慘的命運。永曆皇帝就想方設法聯繫到李定國,請他出兵幫助自己解脫困境。 永曆十年(1656),李定國帶軍來到安龍,救出永曆皇帝,帶回了昆明城。 孫可望知道後大怒,就在永曆十一年(1657)八月帶領十四萬軍隊進攻雲南,以白文選作先鋒。


雙方在曲靖相遇,準備互相殘殺,士兵們不忍漢人相殘,在白文選的帶領下臨陣倒戈,擊敗了孫可望。孫可望兵敗逃回貴州,貴州士民切齒叛賊行徑,部眾不服。孫可望復仇心強,於是投降滿清。 降清之後,孫可望急於向新主子邀功表現,就甘願做了清軍嚮導,領著清軍殺向了雲南。永曆十三年(1659)正月,永曆皇帝和南明軍隊被迫撤出昆明城,流亡緬甸,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屈辱生活。

永曆皇帝到了緬甸邊境。緬甸王應該主動前來接駕的;但是,緬甸王這邊無動於衷,冷眼相待,一點尊重的意思也沒有。 永曆皇帝一進緬甸,緬甸軍方就在他身後屠殺明朝臣民,男的殺害,女的留下服役,死的消屍滅跡。 在渡河時,緬甸官方提供的船少,許多大臣為了坐船竟然打起來了。甚至提供給皇太后的船也被人搶走。 到緬甸王城外,由於永曆皇帝的玉璽與明朝歷代皇帝使用的玉璽不同,緬甸王拒絕與其相見。幸虧黔國公沐天波攜帶著徵南將軍印,相互印證。緬甸王才允許南明君臣暫且留境居住。 這年五月,緬甸當局將南明君臣帶到首都阿瓦城隔河相望的地方,建造了一座竹城,搭建幾間茅草屋作為永曆皇帝的宮殿。其他文武百官只有自己出力建造自己的“府邸”。 儘管永曆皇帝和緬甸王之間僅僅一河之隔,他與緬甸王沒見過一面。永曆帝已經是窮途末路來投,一旦會面,萬一被清朝政府知曉,緬甸王以後如何交代?清朝取代明朝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還是不見的好。


李定國、白文選等抗清人士多次率軍深入緬甸境內,尋找皇帝行蹤,希望能將其解救出來。永曆帝身邊的奸臣馬吉翔等人卻於中破壞。唯恐皇帝回到中國後重用李定國等人。馬吉翔等人千方百計破壞皇帝與大西軍聯繫。永曆帝的懦弱寡斷,導致留在國內的南明文武大臣,心灰意冷,絕望之後,也只有紛紛降清朝了。連白文選也在部將的勸說下,向清王朝屈膝投降。清朝政府軍隊逐步平定西南後,威逼緬甸的政府交出永曆皇帝等人。 緬甸當局只得照辦。

永曆十五年(1661)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國內發生了軍事政變,國王的弟弟殺了哥哥一家,成為新的國王。新國王希望得到永曆帝的祝賀,永曆帝卻不想向一個殺死哥哥篡位的非法君主朝賀,使緬甸新國王大怒。不久緬甸當局讓永曆帝渡河去議事。在沐天波的帶領下,馬吉翔與眾臣一同前往,卻被緬甸軍隊全部虐殺。 隨後,緬甸軍隊進入永曆帝所住的“寢宮”裡劫掠,任意凌辱大臣們的眷屬,搶走許多婦女,就連皇帝身邊的宮女也未能倖免。情急之下,永曆皇帝皇后想一同上吊自殺,被侍衛總兵鄧凱悲哀攔下,勸阻道:“皇上失去社稷江山,已經對列祖列宗不忠,現太后尚健在,若拋棄母親而自裁,又將不孝,泉下如何面對太祖高皇帝?” 永曆帝的兩位貴人和十幾個王公貴族的女眷為了避免被緬甸人欺辱,一同自縊而死。 正在此時,李定國等人再次率軍深入緬甸國內,希望能將永曆帝迎接回去,繼續堅持抗清鬥爭。但未能如願。


永曆十五年,即清朝順治十八年十一月,吳三桂帶軍進入緬甸。 十二月初二,吳三桂安排王會去見永曆皇帝,騙他說是李定國來接永曆皇帝回國。永曆皇帝不由分辨地隨他走了。到了對方軍營中,永曆皇帝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大罵王會。 吳三桂面見永曆皇帝,遭到永曆皇帝訓斥,長跪不起,面如死灰。此後,吳三桂再也無顏面對永曆皇帝。

康熙元年(1662)三月,身為階下之囚的朱由榔回到了闊別三年之久的雲南昆明城。永曆帝回到昆明城後,被軟禁了一個多月。清朝政府考慮再三,怕夜長夢多決定將永曆皇帝就地處決。 叛賊吳三桂主張直接拉出去砍頭;滿族官員愛星阿、卓羅等人認為砍頭太慘了,力爭為永曆皇帝留一個全屍。 四月二十五日,昆明知縣聶聯甲帶人將永曆皇帝父子和王維恭的兒子帶到城外篦子坡,稍作停息,命士兵退了根弓弦,活活勒死了永曆皇帝等三人。屍首在坡上暴露一天後,被貳臣們放火焚屍,昆明風吹西南風,骨灰鋪天而起,在雲貴上空縈迴盤旋。從此,篦子坡被改稱為逼死坡。


清王朝借吳三桂的手殺死永曆皇帝,是告訴天下人,永曆皇帝是吳三桂親手殺掉的。與清廷無關。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永曆皇帝被殺十二年後的康熙十三年(1673),吳三桂發動叛亂之時,儘管他先跑到篦子坡哭了一場,要為永曆皇帝報仇,然後打出反清復明的旗幟,就是要誑民眾支持他。但昆明人民看透了吳三桂這個貳臣的把戲,讓他自個兒折騰去。

永曆皇帝朱由榔流亡緬甸二年多,受盡屈辱。回國後不久便被清朝當局殺害了。他的死固然是多方面的原因,同時也警告後人,勿使國破家亡,為外族所乘,否則,上下同辱,萬民荼毒,禍及子孫。


劉一千五


做為一個流亡的皇帝,流落他國肯定是要被看管起來的。有以下幾點;

1,流亡的皇帝有可能會居中聯絡,顛覆他國政權。

2,看起來當人質,畢竟中國的局勢不明,萬一滿清以流亡的皇帝為由出兵打過來怎麼辦,到時候交出人質就好了。

3,也有可能流亡的皇帝會分疆裂土,讓別過處於分裂狀態。

總之在古代流亡的皇帝不好過。


末殿下


那時候的事情就不知道了,我就只記得傳說了!據說祖上是護送永曆皇帝來緬甸的,我們老家在金陵的“柳樹彎彎花石板”。雖然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但我們在緬甸的生活還算平靜。


大愛緬甸


南明的永曆天子,在緬甸不管是被困,被囚也好,被太監臣子欺負也好,都是咎由自取,自取其辱。遙想當年班超,帶幾十人就敢在異國殺別的強國的外交使臣。王玄策一個就滅一國。就是給哪個新興勢力上萬人,也不會束手就擒的,反倒會開創一番事業。在退無可退,沒有什麼可再失去時,只剩下一條命,隨時會丟掉時,為啥不雄起呢?唉,失望,國亡,總有亡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