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到底擁有多少軍隊,控制西南,為何能威脅康熙皇帝的統治?

繁華萬里


明末清初時期,吳三桂投降並任職於清廷,當時的清廷受到南明殘餘勢力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清廷任命吳三桂去鎮守雲南,消滅南明殘餘勢力,並給了他大量軍力,吳三桂帶領軍隊進攻南明政權時,所向披靡,不僅勢如破竹,而且還殺了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清廷因為吳三桂的功勞而封其為平西王,鎮守雲南等地。



然而隨著吳三桂的權力越來越大,軍隊人員越來越多,清廷覺得吳三桂是個威脅,開始對吳三桂進行打壓,據說當時吳三桂手裡握有6萬的軍隊,清廷藉口說自己國庫緊張,要求吳三桂裁軍減員,要求吳三桂軍隊裁員到2萬人左右,並且朝廷只撥送這一部分人的軍事費用。但是,吳三桂僅裁去了2萬人,並且留下的4萬人都是精英主力。

由於清廷只提供2萬人的軍費,所以吳三桂還需要依靠雲貴等地的財政,來養活剩下其餘的軍隊。再加上吳三桂害怕清廷高層會過河拆橋,所以他當初並沒有徹底清除南明的殘餘勢力,並且留下了一小部分,就像電視劇《韋小寶》裡面的“天地會”一樣,分佈在西南地區,伺機而動有機會就想著反清復明。


這樣一來,清廷還是得依靠吳三桂來處理西南地區的軍政事務,南明餘黨。在康熙年幼在位初期,朝廷只能把西南地區的選官權利也都交給了吳三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西選官制度。吳三桂直接選拔了雲南和貴州兩地的官員,作為自己的親信,還有四川、廣西等地為官人員很多都是吳三桂以前的手下。雖然吳三桂只有4萬多軍力,但是對各地區的控制力都很強。

隨著康熙皇帝逐漸長大,覺得三藩勢力過大,便開始對三藩動手打擊。當時,三藩認為朝廷當時必須依靠自己,不會馬上削藩,而康熙認為三藩沒有那麼大勢力,不敢動手造反,跟何況吳三桂的兒子在朝廷手中,吳三桂不敢輕舉妄動。其實在朝廷剛傳出裁藩的消息以後,吳三桂就已經開始聚攏舊部,拉攏人心了。在康熙下令撤藩的時候,吳三桂的軍隊已經達到七八萬人左右。最終,吳三桂按耐不住發動了叛亂。


吳三桂很快就控制了雲南和貴州兩省,再加上由於四川廣西等地有很多高官人員,都是吳三桂的以前舊部,所以吳三桂很快便控制了整個西南地區。吳三桂為了迅速擴充軍隊,於是抓壯丁充數,勢力最鼎盛時期,軍隊總數超過30萬。但是其軍隊素質參差不齊,所以戰鬥力不強。

起初清廷聽了這個消息非常害怕,出現了手忙腳亂的情況。但是後來康熙開始注重軍隊調整,開始使用綠營軍,這才逐漸平穩了局面。


吳三桂叛亂之初,動作非常迅速,嚴重威脅了康熙皇帝的統治。不過因為吳三桂的舊部大多都是牆頭草。於是康熙用拉攏一部分,去打壓另一部分的辦法,很快使清廷掌握了主動權,開始打壓主動進攻吳三桂。

雖然吳三桂在臨死前選擇自稱為帝,也算是過了把皇帝癮,但是清廷最終還是平定了長達8年的吳三桂等人的大規模叛亂,也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夏目歷史君


三藩之亂,是清朝前期最大的一場叛亂,也是最危險的一次叛亂,險些導致清軍退回山海關以北。

在歷史中,很多人以為,三藩之亂是清朝碾壓式的勝利,實際上,這仗打的並不輕鬆。

在清軍入關後,殘暴無比,老百姓死傷不計其數,原來富庶繁華的江南,十室九空,如同人間地獄。


雖然到了康熙年間,努力的恢復江南的生產,漸漸恢復了生機,但清軍的殘暴依然讓老百姓恐懼甚至憤怒,只是因為恐懼,所以將憤怒藏在心中。

為了能夠拉攏漢人,減少民族矛盾,並且開始任用很多漢人作為封疆大吏,這些人,除了三藩,比較有名的還有,陝西的王輔臣等封疆大吏,漢人的勢力,幾乎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

康熙皇帝在即位六年後親政。

十四歲的康熙皇帝,已經對三藩的勢力產生反感,但因為三藩的勢力太大,而且,這些人還是忠誠於清政府的,雖然各個擁兵自重,但並沒有做出什麼影響清朝統治的事情。

但康熙皇帝,是不允許出現國中之國的,而且,清朝經過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已經積蓄了很強的實力,至少在康熙心中,現在的清政府,是可以和三藩戰一場。


一錯再錯的吳三桂

在康熙十二年的時候,一個機會出現,年老的尚可喜想要退休,回到遼東老家,而且,要求讓自己的兒子尚之信代替自己的位置。

年輕卻很有政治嗅覺的康熙皇帝,立刻嗅到一絲不妙,於是,他拒絕尚可喜的要求,開始實行削藩的策略。

只是,康熙皇帝還是太年輕,削藩的旨意一下來,就遭到三藩的強烈抵抗,先開始,吳三桂等人,只是想要和稀泥,沒有什麼其他手段,但清廷不斷地施加壓力,讓吳三桂等人感覺到危險。


於是,這一年,吳三桂反了。

據史料記載,吳三桂的實力最強,這次叛亂的兵力,達到了十五萬之多,而吳三桂反了之後,其他兩個藩王立刻響應。

接著,四川,貴州,陝西紛紛響應。甚至對清軍十分仇恨的江南百姓,也開始呼應,叫反聲席捲清朝半壁江山,甚至很多對清朝不滿的少數民族,遠在臺灣的鄭經,也紛紛起兵呼應。

這種規模和氣勢,遠非清朝現有的實力所能控制的,但偏偏出現了一個很細微的紕漏,這個紕漏就是,這次叛亂的首腦人物是吳三桂。

他不是真心想造反,也不是真心想要反清復明,他本來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而且,年事已高的吳三桂,根本沒有太多的雄心壯志。於是,轟轟烈烈的三藩舉兵,變得雷聲大,雨點小。

吳三桂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在佔領湖南後,並沒有就此北上,問鼎中原,反而按兵不動,和清軍隔江對峙。

三藩起兵的初期,清軍兵力完全不佔優勢,又是倉促應對,因此,軍隊沒有來的及集結,戰鬥力不足,如果吳三桂可以出其不意,或許會有另一個結局。



但吳三桂不敢這麼做,因為他本心就不是想要造反,而且,入主中原,雖然很威風,但風險很大。

他不敢保證,他和清軍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其他人,是幫助自己,還是幫助清軍。所以,吳三桂選擇對峙。

隨後,吳三桂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忽視了北方王輔臣的地位。

王輔臣是一個非常能打的人,而且他所處的位置,是難得的戰略要地,東可出潼關入主中原,和吳三桂會師河南,西可以聯絡蒙古準噶爾汗國,給清朝後院放一把火。

即使打不贏,也可以扼守關中險阻,聯通四川,形成戰略防禦。

但很顯然,吳三桂對王輔臣的態度,並不鮮明。

吳三桂沒有關注王輔臣的重要地位,清朝卻看到了這個重要轉折點,於是,在吳三桂扼守長江,並沒有渡江打算的時候,清軍趁著這個天賜良機,一舉擊敗王輔臣,並且迫使他投降。

於是,北方再次成為清軍的天下。

這時候,起兵反清的集團內部,出現內訌,首先是鄭經的臺灣軍團,他們雖然也反清,卻將進攻重點,放在了福建的耿精忠身上。

於是,耿精忠在和清軍廝殺還沒有佔據上風,背後就被鄭經捅了一刀,於是,耿精忠再也不想造反,只得投降。

很快,尚之信也投降了。從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十五年,短短三年時間,聲勢浩大的三藩起兵,就變成鳥獸散。清軍終於可以集中力量,解決吳三桂的勢力。

又過了兩年,吳三桂死了。他的孫子吳世藩當了皇帝,但無奈的是,他們手下的軍隊,已經沒了戰鬥的慾望,頓時土崩瓦解,但依然有一些悍將抵抗,又過了兩年,這才完全平定吳三桂的叛亂。


三藩的兵力

三藩之亂,實際上是一幫反覆無常的小人自編自導的一場鬧劇,根本沒有任何偉大的理想,聲勢雖然浩大,實際上只是一個空架子。

唯一能有些戰鬥力的,只能算是吳三桂的軍隊。因此,三藩到底有多少兵馬,很難具體說明。

據清朝官方史料記載,平南,鎮南兩藩,各有十五佐領,綠營的兵力有六七千,佐領是清朝的官職,在康熙年間,一個佐領,可以帶領一百三十人,相當於連長,那麼十五佐領,也就是不到兩千人,加上六七千綠營,不超過萬人。

而吳三桂,擁有五十三佐領,綠營一萬多人,也就是近兩萬人,那麼,三藩的官方兵力加起來,不超過四萬。


很顯然,這個數字是不靠譜的,如果吳三桂等人想憑藉這點兵力,就要造反,那麼,他們一定是老糊塗了,而且如果三藩憑藉這點兵力,清軍還要打八年,那清軍真成了笑話了。

因此,很多資料顯示,吳三桂等三藩起兵的時候,兵力應該在三十萬以上,如果算上其他地方的兵力,那麼,這次叛亂的總兵力,可能達到七十萬之多。這個數字還是比較靠譜的。


小小嬴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吳三桂沒有什麼兵力。

之所以誇大吳三桂的實力,主要是滿清史學家替康熙歌功頌德。

吳三桂加上他所有的盟友,包括不可靠的廣西,臺灣,半個青海,準格爾等地,一共也不過六七個省。

而康熙手中還有十幾個省。

吳三桂自己和盟友控制的地盤,大多是偏僻貧窮省份,無法和康熙手上的省份相比。

就經濟上,康熙有絕對的優勢。

而三藩起兵的時候,各自只有二三萬,或者三四萬兵力。

吳三桂嫡系兵力只有4萬多。

其餘兵力要麼是盟友,要麼就是打仗以後臨時加入或者投降的。

所以,雖然吳三桂名義上有20多萬部隊,其實沒什麼了不起,都是臨時平走的烏合之眾。

相反,清軍有立即可以使用的嫡系部隊三四十萬,還有至少三四十萬後備兵力。

這些軍隊都是比較可靠的,康熙的清軍就實力上佔據很大優勢。

所以,吳三桂初期確實很牛逼。

孫延齡、耿精忠反叛後,吳三桂集團攻勢猛烈,康熙失去了滇、黔、湘、川、桂、閩六省大部分地盤。

然而,康熙並不慌張,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優勢,也就是穩紮穩打,通過持久戰消耗敵人,通過兵力優勢碾壓敵人。

隨後,雙方在江西、浙江、福建、陝西等地陷入持久戰,戰局轉為對吳軍不利。

眼見,吳三桂越來越不行,他的集團開始崩潰。

耿精忠、尚之信之流紛紛倒戈,清軍開始反攻。

吳三桂並死前,局勢已經不可收拾,吳軍必敗無疑了。

其實,現在看來,只要康熙不犯錯誤,吳三桂根本就不可能打贏。他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和康熙對抗。

其實,吳三桂剛開始也沒有想到能夠打的這麼好,竟然一舉佔領西南半壁江山。

其實,不是吳三桂打得好,而是清軍尤其是八旗腐化的太快。

吳軍一進攻,曾經驍勇的八旗軍就張皇失措,一觸即潰。

這叫風水輪流轉。

以前八旗軍是光腳不怕穿鞋的,現在他們則是穿鞋的,吳軍是光腳的。


薩沙


其實吳三桂起兵之初並沒有多少軍隊,數量也只有七八萬左右,其餘大多是後來打了勝仗,招降納叛、拉壯丁出來的烏合之眾,最多的時候也不過30餘萬人。

但就是這樣一群叛軍,卻撼動滿清半壁江山,連“千古一帝”康熙都糜耗錢糧無數,花了8年時間才平定這場叛亂。這確是為何呢?

兵不在多而在精

清朝廷給吳三桂的編制只有53個佐領(也就是牛錄),另外還有綠營兵一萬兩千多人。一佐領300人左右,所以吳三桂編制內的兵力只有兩萬餘人。其餘都屬於吳三桂蓄養的私兵,或者是通過其他武將控制的軍隊。到他起兵反清的時候,手下大概有了8萬餘人。

但是我們要弄清楚,這8萬人,尤其是有編制的那兩萬多可以說是精兵中的精兵了。這些軍隊都是跟隨吳三桂在遼東和山海關抗清的關寧鐵騎和他們的後代,一生大半輩子都是在征戰中度過,完全就是一支職業軍隊。

這隻軍隊後來跟隨吳三桂放滿清入關,充作了滿清征服中國的先鋒。他們跟隨吳三桂東征西討,打過李自成,打過張獻忠,從陝西一路打到雲南,最後將漢人最後一個政權滅殺,吳三桂更親手勒死了永曆帝朱由榔。

精兵都是打出來的,恰好吳三桂這隻軍隊就是在血與火之中鍛煉出來的強軍。

(關寧鐵騎)

蓄謀已久早有準備

像吳三桂這樣的世之梟雄,肯定是不肯甘為人下的。

吳三桂統治雲南十餘年,位尊權重,收招人才,樹立黨羽。他招降納叛、培植黨羽,三桂還“日練士馬,力利器械”,加緊訓練叛亂武裝。

在經濟上,他掌握獨立的財權,“用財戶部不得稽遲”,僅僅俸餉一項每年就達900餘萬輛白銀,並以俢河築城的名義,“廣徵關市、榷鹽井、開礦鼓鑄、潛積硝磺諸禁物”。還自行鑄錢,進行經濟掠奪,增強割據的經濟實力和儲備叛亂的軍用物資。

吳三桂還與西藏互市茶馬,每年可得千萬匹西域,蒙古馬以裝備其發動叛亂。

黨羽眾多,各地紛紛響應應

這場叛亂可不是僅僅吳三桂參與,還有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兩藩。此三藩都是手握、重兵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所以有“天下財富半耗於三藩”的說法。

吳三桂叛亂後,各地黨羽紛紛響應。數月之間,叛亂勢力“掠地陷城、連山接海”,六省盡失,其他兩藩也相繼叛亂。坐鎮陝西的王輔臣也是吳三桂的同黨,可惜此人首鼠兩端,牆頭草一枚,在吳三桂與康熙之間搖擺不定,不然最後鹿死誰手真的尚未可知。一時間反動勢力十分囂張,各地告變消息紛紛傳至北京,清廷十分震驚。

(三藩之亂嶽州之戰)

八旗兵腐敗嚴重,戰力下滑

滿清入關後,八旗軍隊的戰鬥力在中原花花世界的腐蝕下,迅速下滑。

曾經那支“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軍隊早已不復存在。八旗的大爺們都爭先恐後的搞圈地佔田,清廷只能藉助漢軍旗和綠營兵來打仗了。


歷史小跟班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吳三桂投降了清朝,並且逐步成為了清朝的馬前卒之一。當時,吳三桂和李成棟是南明政權最痛恨的兩個人。既然投降了清朝,就必須為清朝皇帝效力。吳三桂率領軍隊屢次進攻南明政權,而且還殺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南明政權被逐步平定以後,清朝開始對吳三桂下手了。當時,吳三桂手下有6萬多軍隊。清朝以國庫緊張為理由,要求吳三桂大幅度裁軍。最終,吳三桂的軍隊編制只剩下了24000人。



請注意,這是朝廷要求的數字,朝廷只下撥這些軍隊的費用。其實,吳三桂僅僅裁撤了2萬多軍隊,剩下大約4萬軍隊都是精銳力量。 由於朝廷只提供24000人的軍費,其餘1萬多人的費用,吳三桂需要依靠雲貴等地的財政養活。為了防止清朝最高層過河拆橋,吳三桂並沒有徹底剿滅南明殘餘勢力,而是留下了一部分。這樣一來,清朝就不得不依靠吳三桂處理西南地區的軍政事務。在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在位的最初期,朝廷把西南地區的選官權力交給了吳三桂,這就是著名的西選官制度。



吳三桂有權力任命雲南、貴州兩個省的各級官員,除此之外,吳三桂的很多舊部在四川、陝西、廣西等地為官。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的說法。雖然在名義上,吳三桂只有4萬軍隊,但對各地區的控制力很驚人。 年幼的康熙皇帝逐步長大以後,開始對三藩動手。其實,雙方都沒有底氣。三藩認為朝廷必須依靠自己,不會立刻撤藩。康熙皇帝則認為,三藩不敢造反,更何況吳三桂的兒子還在朝廷的手裡。其實,在朝廷傳出準備策反的消息以後,吳三桂已經開始秘密聚攏舊部了。



在康熙皇帝下達撤藩之前,吳三桂的軍隊總數已經達到了七八萬左右。康熙12年,三藩之一的尚可喜請求告老還鄉,這本來是以退為進的辦法。可是沒有想到,康熙皇帝直接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而且同時撤銷了吳三桂和耿精忠。不得不說,此時才20歲的康熙皇帝失算了。原本以為三藩不敢反,可是三藩最後真的發動了叛亂。 平西王吳三桂首先發動叛亂,在很快的時間裡,徹底控制了雲南和貴州兩個省。由於四川和廣西等地的很多官員都是吳三桂的舊部,吳三桂隨後幾乎控制了整個西南方。



吳三桂開始迅速擴充軍隊,佔領了湖南地區以後,吳三桂的勢力達到了鼎盛時期,軍隊總數超過30萬。不過,軍隊的素質參差不齊,很多官兵都是臨時抓來的壯丁,戰鬥力並不強。清朝方面起初非常震驚,出現了手忙腳亂的情況。但隨後便從慌亂中,反應了過來。由於八旗軍的戰鬥力已經大大下降,康熙皇帝開始注重使用綠營軍。 在吳三桂發動叛亂的初期,勢頭非常猛,直接威脅了康熙皇帝的統治。但吳三桂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很多舊部都是牆頭草。



例如坐鎮陝西的王輔臣,在吳三桂和康熙皇帝之間反覆遊走。康熙皇帝拉攏了一部分,同時聯合一部分進攻另一部分。其他兩個藩王的實力有限,在清朝軍隊的打擊下,先後向清朝投降。清朝方面逐步掌握了主動權,開始壓制吳三桂的生存空間。吳三桂在臨死之前選擇了稱帝,也算過了一把皇帝癮。經過8年時間的反覆鏖戰,清朝最終平定了這次大規模叛亂。由於戰爭波及整個南方地區,而且時間延續很長,對清朝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漢人最大缺點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用民間的說法就是,沒個人都覺得自己了不起很有本事,可是在關建的時候就完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