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將常遇春,為何40歲卻突然暴斃?

舞羽流雲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僅次於徐達的名將,人稱常十萬,即帶兵十萬,就可橫行天下。只可惜,這樣一個絕世猛將,在朱元璋當皇帝后的第二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年僅四十歲。雖然談不上是英年早逝,但與他同時期的徐達、湯和等人相比,也實在是短命。

也正因為此,常遇春暴斃的原因也成為歷史上的疑案,引來各種猜測和流言蜚語。但總的來說,關於常遇春的暴斃原因,大致有這樣三種說法:一是受詛咒而死。

據說,常遇春每次作戰都要身先士卒,而常年受戰場血腥廝殺的刺激,他的性格也變得有些殘暴和極端,由此養成屠城和活埋的愛好。 當年,常遇春在攻克九華山時,陳友諒軍隊近4000人被他生擒,結果他直接私自將這些降兵全部活埋。

後來,在常遇春北伐的最後一戰中,他奉命率軍攻取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在破城之後,他為徹底解除元軍勢力對北平的威脅,便下令屠城,將留守元軍及百姓(多是蒙古人)全部殺死,同時放火將這座城給燒燬掉,可謂是血流成河,滿城屍橫遍野。而據說,開平軍民在被殺之前,集體用蒙古人的詛咒習俗給常遇春下詛咒,讓他很快也不得好死。而隨後,常遇春率大軍從開平班師回朝途中,就突然暴斃。



第二種說法,是被朱元璋給嚇死。據說,常遇春的老婆藍氏,是大將軍藍玉的姐姐,藍氏性格比較專橫無理,又生性嫉妒,常遇春平日裡非常怕她,結果導致同僚和士兵嘲笑常遇春怕老婆。在朱元璋聽說這件事後,認為這會影響常遇春在軍中的威信,便從宮中特意挑選了兩名宮女賜給常遇春,好給常遇春增加面子。

由於是皇帝御賜的宮女,常遇春自然不敢怠慢,每天好生伺候和招待。有一天,常遇春從朝中回家,兩位宮女親手給他端上飯來,常遇春看著兩位宮女皓白似雪的雙手,忍不住摸了一下,結果被藍氏看見。於是第二天,常遇春下班回家時,莫氏給他端上個食盒,他打開一看,原來是兩位宮女的四隻雪白玉手。

常遇春頓時嚇的魂飛天外,趕緊去跟朱元璋請罪,朱元璋卻好生安慰,總而言之,不就兩個女人麼,沒什麼大不了的。結果第二天中午,朱元璋留文武大臣吃飯,酒過三巡上了一盆湯,湯名妒婦。常遇春吃完回家一看,原來是老婆藍氏被朱元璋給烹殺。常遇春因此嚇得大病一場,很快一命嗚呼。



第三種說法,也是我比較認同的說法,說常遇春是得“卸甲風”而死,也就是卸了盔甲之後中風而死。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死法呢?這個還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給大家做分析。

大家知道,從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徵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正式出師北伐,一直到公元1369年的七月常遇春攻破元上都開平,整整兩年時間,常遇春先後平定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內蒙,攻破城池五十餘座,與元軍交戰三十餘次。

毫不誇張的說,在這近兩年時間裡,常遇春幾乎每天都是在行軍打仗中度過,並且又是來回轉戰北方多個省份,其身體和精神都是高強度、高負荷和高壓力。而與徐達坐鎮指揮不同,常遇春打仗又特別喜歡親自上陣殺敵,尤其是單騎突入敵陣來回衝殺,這在他與元軍的塔兒灣一戰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也因此,常遇春既要每天高速動腦思考各種戰略戰術,又要親自騎馬衝鋒陷陣,還一直持續整整兩年時間不停歇,這對人體的損害是非常大的。不僅如此,常遇春又特別喜歡喝酒,這讓常遇春的身體更是處於崩潰的邊緣。

等到北伐大獲全勝之時,常遇春一直高度緊繃和運作的神經和身體各項機能肯定會一下子放鬆下來,這對身體的傷害也是非常巨大的。而正是在這這種內外因素的刺激下,常遇春的身體其實已達到崩潰的極限,只差一個導火線。

而恰好,當時正值七月七日,正是一年中伏天最悶熱的時候,常遇春軍隊酷熱難擋,於是迎著風將鎧甲卸下來,而等到晚上,據說又下了一場大雨,這種冷熱交替讓常遇春直接感染上風寒,並由此引發他身體長期積累下的各種毛病,導致他全身疼痛不已,急忙召喚軍醫進行診治,但軍醫也無從下手,常遇春自知命不久矣,便把軍事囑咐於副將,當夜便暴斃身亡。


我是趙帥鍋


很久沒講民間故事了

據說朱元璋知道常遇春這個愛將還沒有兒子,就賜給了他兩個宮女,可是這兩個宮女始終不敢接觸常遇春,因為他們知道常遇春是個出了名的怕老婆,不過天天待在一塊,總會有機會的,這不有一天清晨,這兩個宮女看見常遇春一個人獨自起床了,於是就端水過去,常遇春一看,來了兩位漂亮的美女,準備洗臉時感嘆了一句“好白的手啊!”結果自己就想著去摸一下,可是想起老婆又把手縮了回來。

傍晚的時候,常遇春的老婆無緣無故送了一個紅盒子給他,常遇春說:“這不過年不過節的送我禮物幹什麼?”結果打開一看,裡面是一雙血淋淋的手,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同時精神上也受到了刺激,結果第二天上朝的時候也是心不在焉,別人像朱元璋行禮時他卻傻站著,別人行完禮了他才開始,朱元璋就開玩笑說:“你心裡不會有鬼吧?難道要謀害我!”常遇春突然驚醒了,於是就和多疑的朱元璋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朱元璋聽了之後哈哈大笑,說道:“沒事,你去喝酒吧,等下我再賜給你兩個宮女。”

到了下午,朱元璋讓人端來一碗湯,說是妒婦湯,讓常遇春喝,確實十分美味,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還心裡唸叨著要多喝點就好了,突然轉身看到旁邊的人手裡都拿著個小包裹,於是問這是什麼?為什麼自己沒有?有個大臣就說這是皇上分給我們的悍婦之肉,常遇春一頭霧水,回到家之後就想和老婆說今天皇帝請自己喝酒還喝湯,結果找了許久也沒見老婆的蹤影,後來有個丫鬟告訴常遇春夫人已經被人抓走處死了。

常遇春這才想起來,原來朱元璋在常遇春喝酒的時候命人把常遇春的老婆殺了,常遇春知道後一下就嚇傻了,竟然嚇成了癲癇病,最後年僅39歲就去世了。

這當然只是坊間傳聞,那麼歷史上常遇春軍中暴斃是什麼情況呢?

常遇春是明朝開國名將,濠州懷遠人,相貌齊偉,勇力絕人,猿臂善射。元朝末年落草為寇,後來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雖然不認識字,但是作戰勇猛,如果說軍事才能可能徐達第一,但是第一猛將絕對是常遇春,他自己也經常說自己只需要十萬兵馬就可橫行天下,所以他的外號也叫“常十萬”。

公元1369年7月7日,這位戰無不勝的猛將突然軍中暴斃。很多人都認為是朱元璋乾的,可是此時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來看,王保保擁兵塞外,雲南、四川等邊疆地區均未平定,這個時候殺了常遇春絕對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朱元璋痛失愛將的心情以及後期對其後人的關照,都表達了朱元璋不應該是人們懷疑的對象。

其實常遇春征戰幾十年,早已經積勞成疾,身體一直都是處在亞健康狀態,常年的征戰讓他居無定所,食無定時,從大軍5月份開始北征,一直到7月,天氣炎熱,常遇春親力親為,不但要制定作戰計劃還要穿上鎧甲衝鋒陷陣,體內早已有多處外傷沒有及時處理,大軍走到柳河川,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內,這個地方晝夜溫差比較大,常遇春白天一直穿著鎧甲,到了晚上不顧身上的汗水,一下把鎧甲脫掉,引發了中風疾病,霎時間全身遍體劇疼,而且越來越烈,連從前痊癒已久的箭創舊傷也無端潰裂!最後知道自己不行了,於是把李文忠入帳,向自己的副將囑託軍事,沒多久就去世了。

按照現在的說法應該是患了嚴重的傷風感冒外加發高燒,還有體內多處舊傷復發,造成病亡,古人的傷風感冒大多治療不及時都會面臨死亡的。


羽評郡主


常遇春,大明開國名將,一生無敗績,嘗言統兵十萬,可打遍天下,因此有“常十萬”之稱,並被後世譽為“兵形勢”的傑出代表。誰知,就在他年僅39年(虛歲40),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卻突然暴病而亡,從而引發後人諸多猜想。

死因一:民間傳說放黃腔

民間傳說,常遇春是個“妻管嚴”,一直無子,朱元璋心下生憐,遂賞給他兩名宮女,因他看見宮女洗手讚了句“手真白”,便被他的悍妻將兩名宮女的雙手都砍了下來,並當成禮物送給常遇春。朱元璋知道後,心大下怒,利用常遇春上朝的機會,命人將他的悍妻殺死後,做成肉醬分給群臣吃,他同樣也分到了一份。當他散朝回家,才知“悍婦之肉”竟然是自己的妻子,因此驚懼之下,一病不起,不久一命嗚呼。

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有心人的有心之舉吧。其一,常遇春的妻子可是開國大將藍玉的姐姐;其二,常遇春有兩子,長子常茂、次長常升。

死因二:報應之說不可信

古語云:殺降不祥。公元1358年9月,常遇春與陳友諒大戰,活埋投降士兵4000人。公元1368年,常遇春先後攻下泰州、濰縣,兩城軍民皆被屠殺。1369年,攻克平饒後,又下令血腥屠城。傳言,常遇春之所以屠城,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攻城時,手下將士死傷慘重,因而屠城洩憤;二是糧草不繼,無法供養;三是新降之人容易反覆,擔心造成自己後路不穩。

朱元璋也曾多次警告,但效果並不明顯。因此,有後人傳言常遇春之死,就是因果報應。

死因三:《倚天屠龍記》之說牽強附會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記載:張無忌曾救下常遇春,因學藝不精,對其用藥之時,藥量過大,從而留下了後遺症。每逢陰雨天氣,全身就會疼痛難忍,因此年僅40歲便暴斃而亡。臨死之時,他曾遺言,如果沒有張少俠相救,自己早就死了,所以對於其用藥過量之事,並無一絲恨意。

死因四:《大明英烈傳》之說戲說之語

根據《大明英烈傳》中記載,常遇春之死竟然和武當祖師張三丰有關。話說,公元1369年,常遇春平定開平府後,返回柳河川安營。當晚,常遇春獨自坐在帳中,忽然感到心神恍惚,急忙傳來軍中將校,交待遺言:“我和各位兄弟出生入死數年,一直樂享太平,遺憾今天將與諸位訣別。”眾人大驚,詢問其故。常遇春回憶道:征戰期間,曾與武當張三丰真人偶遇,他當時送給我一句話“先於和裡貴,後向柳中亡。”。這時,不由想起自己於和州之地得遇聖主,因而才有了今日之功,可謂富貴之極。但是,今天正好又來到柳州,身體病痛加劇,想是難以活命,所以懇請大家抓緊幫我料理身後之事。大約半月,病體不愈,欣然病逝。

死因五:水土不服之說可參考

講常遇春從中原突然來到漠北,由於從5月北征到7月班師,一直都在征戰,而且經常“單騎突陣”,身上長期帶傷,居無定所,餐無定食,所以也極易出現精力、體力長期透支的情況,加之漠北氣候乾燥,汗水溼透鎧甲常有發生,自然也會出現解甲吹風降溫的現象。由於冷熱溫差之下,造成“寒邪入侵,身體中風”也是常有之事。

所以,當常遇春班師返回柳河川(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內)時,心身放鬆之下,“寒邪入體”病情才會突然暴發。當時,由於軍醫無法診斷出是何種病症,因而根據戰場實情給出了“御甲風”之症,可謂形象無比。也許,這類病情在戰爭期間常有發生吧。

因此,醫匠最終給出了一句:“御甲風,暴卒!”

死因六:《明史·常遇春列傳》之說比較可信

《明史·常遇春列傳》記載:師還,次柳河川,暴疾卒,年僅四十。太祖聞之,大震悼。賜葬鐘山原,追封開平王,諡忠武。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二。

公元1369年7月23日,朱元璋接報後,瞬間驚倒在龍椅之上,一邊安排劉伯溫、李善長、宋濂等人為其準備後事,一邊率領文武百官出城數十里扶棺相迎,並將自己的龍袍蓋在常遇春的遺體之上。悲痛之下,有感而發,詠詩一首:“朕有千行鐵液汁,平生不為兒女泣。昨日忽聞常君薨,一灑乾坤草木溼。”

接著,朱元璋又親自己在南京鐘山北麓,為其挑選一塊風水寶地,並將正在前線作戰的徐達也給抽調回京,只為給常遇春治喪關葬。事後,朱元璋追認其為“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封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而歷史上,享有“忠武”諡號的僅有三人,尉遲恭、岳飛、常遇春,可見朱元璋對其是多麼的看重。

不管怎麼說,相對於其它史料,《明史》的可信度應當比較真實。用現在的病情常識來說,有可能就是腦梗、晚癌之類的病症,人可是說沒就沒的。現代不但醫學先進,而且國家人員還有定期體驗,就算身有隱藏疾病,也極易診斷出來。那時可沒有這樣的條件,就算突然暴病而亡也很正常。

話又說回來,如果常遇春是一無名小卒,怕也不會引起世人如此關注吧。只因他是大明開國名將,又因朱元璋有大殺開國功臣之名,所以其正常的暴病而亡,才會引發後人的深思。


祥子談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常遇春40歲就死了,原因是所謂卸甲風。

什麼是卸甲風?

傳說古代的將軍都會披著沉重的鎧甲!

當年的重甲不但份量重,密不透風。

在夏天穿著這種鎧甲一天下來,人真的又累又熱,半死了。

所以一般將領回到營地就會立即脫下鎧甲,穿單衣乘涼。

如果這時候過於貪涼,就很容易染病(比如感冒)。古代沒有抗生素,惡性感冒也是可以致命的。

這就是卸甲風。

常遇春當時遠征蒙古回師中原,到達了河北龍關縣。

當時是8月,河北天氣非常炎熱,常遇春是最高將領,穿著最好的重鎧。

一天下來,滿身大汗,當晚紮營以後常遇春就立即卸甲後,穿著單衣躺在椅子上在大帳外乘涼。

當時吹了涼風要下雨,部將勸他回大帳休息。常遇春認為自己身體強壯,這點風算的了什麼,就貪涼沒回去,繼續吹風。

誰知道,當晚常遇春突然發起高燒,得了重病。

當時醫療條件差,隨軍醫生急忙救治,但無效!

前後才不過二三天,常遇春就死在大營中。

一般認為,所謂卸甲風只是病引而已。常遇春一生四處征戰,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

在南征北戰期間,常遇春的身體消耗很大。古代醫療很爛,40歲相當於今天的50多歲。

常遇春當時40歲其實也不年輕了,又有很多舊病。但他自持體壯,不太注重保養。

此次卸甲風只是一個觸發點,可以因為重感冒導致常遇春各種舊病總爆發,器官衰竭,最終猝死。

常遇春死後,朱元璋先是震驚,隨後傷心的寫詩:“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溼”,陪葬孝陵,葬於金陵太平門外。追封開平王,諡號忠武。

搞笑的是,有人認為是朱元璋暗算了常遇春,這是無稽之談。

因為當時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強悍的大將,是他的一把刀。而當時北元尚未徹底潰敗。

常遇春最後一戰,也不過攻陷了元上都(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元順帝逃奔和林(位於今蒙古國境內前杭愛省西北角)。

但北元實力還算雄厚,是明軍的大敵。此時殺死常遇春毫無道理,就算朱元璋有殺他的意圖也不會選擇這種用人的關鍵時刻。


薩沙


常遇春是明朝第一勇將,在以武立國的大明朝當中,常遇春也算是戰績最為卓越的一名將士,在當時的明軍當中,常遇春就是武勇的象徵,但是這樣一個武勇的象徵居然在鼎盛春秋之時,突然病逝,確實讓人大感意外。

於是,世人開始對於常遇春的死因,開始了猜測,大致得出了三點截然不同的猜想。


首先第一個猜想:常遇春被朱元璋害死


就是被朱元璋所害,這個基本上是毫無根據的猜想,因為當時常遇春死的時候,朱元璋還沒有徹底平定天下,北有元庭,四周還有各地軍閥。

而常遇春作為明軍當中最為勇武者,在這個時候朱元璋一定是對他給予重用的,怎麼可能想要去殺了他呢?古人有云,鳥盡弓藏,此時群鳥未盡,朱元璋怎麼可能會去殘害將領呢?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常遇春當時是朱元璋的第一心腹,為了能夠籠絡住這員猛將,朱元璋讓自己的兒子朱標,迎娶了常遇春的長女為太子妃。


試問,如果朱元璋想要殺了常遇春的話,又何苦花這麼大的力氣籠絡於他呢?所以這個猜想基本上是不靠譜。


第二個猜想:殺降遭報應


非常的有意思。有人說,常遇春之所以早死,就是因為他殺的人太多,遭報應了,按道理古來將領也不少,其中手染鮮血的更是不在少數,也從來沒聽過這些將領遭到了什麼報應,但是常遇春卻和這些將領有些不同。


這位常大將軍,最喜歡乾的一件事情,就是殺降軍。自古以來,軍隊當中都流行著降者不殺這種不成文的規定。而朱元璋手下的將軍,儘管大多驕橫無比,但是對於這種軍隊當中不成文的規定卻都是遵守的,而常大將軍卻不管這些,有時候一興起,連投降的平民都要屠殺一番。所以,常大將軍在當時的民間的口碑也是非常的差,這也造成了常遇春殺人太多遭報應的說法,是久經不衰。


第三個猜想:暗瘡復發


在這麼多猜想中我覺得這一個才十最靠譜的。


常遇春常年征戰身上受傷眾多,加上連年征戰,吃飯飲食的不規律,其實早已經油盡燈枯了。常遇春雖然貴為一軍主將,但是在戰場上常遇春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身先士卒。就算,常遇春本人勇武過人,但是難免在戰場上也會有點什麼損傷,連續二十幾年這樣的積累下來,常遇春就算再怎麼強壯,身體上也早已經千瘡百孔了。


而且,當時常遇春大軍是在5月份出征的,一直打到7月份,這段時間正好是酷暑時節,對將領和士卒的體能是極其大的挑戰。而作為主將的常遇春,所面對的壓力也是極為大,晚上要制定作戰計劃,白天還要披甲作戰。


而當時,常遇春所作戰的柳河川,晝夜溫差也是非常的大。這也極其容易引起一種古代疾病,卸甲風。柳河川這地,白日氣溫炎熱,加上接連爭戰常遇春必然是汗流不止,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天氣轉涼,於是常遇春就脫掉了身上的盔甲,冷熱劇烈的一交替,激發出之前身上的暗傷,一時之間頃刻斃命。

死亡是每個人必須要面對的事情,而常遇春儘管早逝,但是他卻用他短短的一生為中華民族做出了貢獻。所以,生命的價值不是單單看壽命的長短,而是看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做成了什麼事。


青年史說


天妒英才!

1369年7月7日,本應是情人相會的美好時節,在大明帝國北部的柳河川卻傳來巨大噩耗。

時任大明徵虜副將軍的常遇春將軍接到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指示,自開平班師,行至柳河川時,常遇春將軍突感不適。但事發突然,未及軍醫施救,常遇春已溘然長逝,一代名將暴斃而亡,年僅40。此後軍醫得出結論,常遇春將軍死於“卸甲風”。

軍醫們給出的報告中指出:“常遇春將軍戎馬征戰,時常是因作戰需要,好幾天不卸甲。而作戰一般要穿很厚的盔甲,一場大戰後容易出汗。加上開平地區晝夜溫差大,作戰後為解熱快速褪去鎧甲很容易導致中風,此為‘卸甲風’”。

可憐一代名將,沒有死在刀光劍影的戰場,卻被自己疏忽的疾病奪去了生命!

但是一個壯年之人,會因為脫一次衣服就丟了性命?而且那麼匆匆?

所以,導致常遇春不惑而亡的原因還有哪些?

1、戎馬一生,積勞成疾

一些人認為常遇春的死和朱元璋的陰謀有關,畢竟朱元璋在建國後就開始了對功臣的血腥屠戮,34個開國功臣中竟只有湯和得以善終。

朱元璋對功臣的殺戮除了功臣們建國後的腐化變質,還有就是朱元璋不允許留下權臣悍將為自己子孫造成麻煩。這樣看來,常遇春絕對是板上釘釘。他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15年,地位非常高,而且個性鮮明,這樣的人註定難以駕馭。這時朱元璋只需要用個小伎倆搞掉常遇春最後報個暴病死亡可謂神不知鬼不覺。

但是此時是洪武二年,是明朝正在鏖戰元朝的時期,說白了就是用人之際,現在搞掉常遇春實在不合時宜。而且這種事情一旦暴露,勢必會影響自己權威造成將領離心,所以朱元璋不會這麼傻。

恰恰相反,此時的常遇春是徵虜副將軍,是僅次於徐達的三軍副總司令,這是朱元璋深信不疑的標誌。而且,同甘共苦15年,常遇春對朱元璋忠心耿耿。這樣的條件下,不用朱元璋指示,常遇春都想著怎樣迅速打垮元朝,締造一個大明盛世!

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所以常遇春“永遠在路上”!1355年投奔朱元璋開始,常遇春就一直衝鋒在前,勇猛敢戰,歷經大小數百戰,未嘗一敗!

鏖戰衢州,大戰九華山,建功採石磯,大敗陳友諒,收復大都,有朱元璋意志的地方,除了有沉穩的徐達,就是耀眼的常遇春。

對常遇春的功績,朱元璋稱讚道“雖古名將,未有過之”,“計其開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也許是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太難報答,常遇春的後半生就像上了發條的鐘表,從未停息。和徐達不同,常遇春每逢作戰,他不僅是統帥,更是先鋒,經常一馬當先地衝鋒陷陣,這也許是常遇春身體被掏空的最主要原因。

然後,油盡燈枯。卸甲只是導火索!

那一次卸甲,沒有見龍,而是讓他成了龍!

2、恐怖的“細菌戰”

常遇春戎馬一生,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善撫士卒,是一個優秀的統帥。然而白壁有瑕,個性的常遇春有個癖好,就是“殺降”。

在中國人看來,“殺降”是非常無恥的行為,畢竟人家都放下武器,屬於手無寸鐵的弱者。但不是所有人都適用,常遇春似乎早就意識到了這些,比如他們走出包圍圈後,就會立刻拿起武器再次回來砍自己,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一了百了,全部幹掉!

你能說孫立人將軍在緬甸做得不對嗎?

但是,這也是造成常遇春悲劇的一大誘因。因為大量來不及掩埋的屍體很可能就是病毒的源頭!

我們知道十三世紀,蒙古騎兵天下無敵,打遍亞歐大陸無敵手,將歐洲引以為豪的重甲騎兵打得屁滾尿流。蒙古軍隊無敵,除了部署得當,配合默契,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在身後留人。也就是說蒙古軍隊所過之處,除了有一技之長的人,剩下的可能反抗的力量全部幹掉。

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問題很快發生。因為騎兵縱橫,很少有時間打掃戰場,掩埋屍體,這些腐爛的屍體很快會滋生病菌,並隨著軍隊一路向西。蒙古人非常喜歡將有病毒的屍體拋到敵人城中,推行細菌戰,最終造成歐洲死亡達一個多億的“黑死病”。

除了主動出擊,在面對明軍的攻擊時,蒙古人也不忘玩細菌戰。他們在敗退的路上將病死的牛羊等屍體拋入河中汙染河水。因為明軍千里奔襲只能就地補給,所以一定會飲用這些水源,所以一定會中毒!

衝鋒陷陣是個體力活,大量出汗必須大量喝水,於是悲劇發生!

和其他功臣相比,常遇春是幸運的,他遇到了朱元璋,而且在朱元璋需要的時代,大放異彩。在暴風雨到來之前,他溘然長逝,雖然遺憾,但無法掩蓋他成為一代戰神!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常遇春是被朱元璋嚇死的。

常遇春是張無忌的革命領路人,常遇春受了傷帶著張無忌去蝴蝶谷找胡青牛看病,但是胡青牛拒絕出手,而是把醫術傳給張無忌讓張無忌拿常遇春當小白鼠,結果張無忌用藥過猛,把常遇春陽壽縮短了,只能活四十歲。張無忌很愧疚,但是常遇春說,男子漢大丈夫,能活四十歲很好了。如果是個混吃等死的廢物,活上一百歲有啥意思呢。其實這是小說家言,常遇春不是被張無忌治的短命的,而是被朱元璋嚇的沒活長。

常遇春夫人是跟他一起貧賤起家的,夫妻倆感情特別好,但是常夫人有個女人共有的特點,悍忌,也就是喜歡吃醋。不許常遇春跟任何女人有染,常遇春也很聽話。朱元璋知道後,特意賞賜了常遇春兩個美女,照顧常遇春的生活起居,但是常遇春也就是看看,沒啥非分之想。有一天早上美女給他打來洗臉水,常遇春可能剛起床比較興奮,隨手在美女手上揩了一把油,順嘴說到,好白的一雙手,然後洗臉上班去了。等他晚上回家,老婆送給他一個非常精緻的盒子,常遇春打開一看,裡面赫然放著美女一雙手。

常遇春嚇得魂飛魄散,美女可是朱元璋賞賜的,你敢如此對待,可是滅九族的大罪。第二天常遇春不敢隱瞞,就把此事跟朱元璋彙報了,滿以為朱元璋會大發雷霆,沒想到朱元璋微微一笑說,沒啥,我再送你兩個。晚上不要回家了,留下來吃個便飯。晚上飯吃到一半,每個大臣面前上了一個精緻的食盒,打開一看,原來正是常遇春老婆的肉。眾大臣無不渾身顫抖,常遇春從此被嚇得得了癲癇病,一犯就渾身抽搐,於是在洪武二年驅逐元順帝歸來途中死掉了。

常遇春死後,朱元璋很傷心,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諡號忠武,配享太廟。還親自寫了一首詩以示哀悼: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溼。還讓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了一張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參考書目:《明史》


唐風宋月


常遇春,明朝開國名將。他武藝高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一生征戰從未敗北,被譽為“常十萬”、“明朝第一猛將”。


常遇春出身貧寒,但志向遠大,少年習武,學成歸來後,由於時局動亂,為了能夠填飽肚子,曾投身於綠林大盜。後來覺得打家劫舍沒有前途,便棄盜為良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跟隨朱元璋平定江南、兼併各方勢力、驅逐元朝,為明朝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對他讚譽極高“明朝的天下有八成是常遇春打下來的,即使是古代的名將都沒有超過他。”


洪武二年(1369年)5月,為了抵禦元軍的侵襲,常遇春奉命率領大軍支援北平,一路追殺敵人,大獲全勝。7月7日,班師回北平的大軍途徑柳河川(今河北龍關縣西)時,常遇春得暴病卒于軍中,年僅四十歲。


如此驍勇善戰的猛將卻在天下即將平定,準備安享太平之時,突然暴斃。真是令人惋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多年征戰早已積勞成疾


常遇春從25歲起追隨朱元璋,征戰十多年,從小小的先鋒做到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元帥,所經歷的大小戰役無數,從未敗過。


常遇春常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前。這是他取勝的關鍵之一,但這也是極其危險的,非常容易受傷。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過他“你身為大將軍,卻喜歡與低級武官較量,這不符合我的願望。”



當時常遇春非常感激朱元璋的關心,可是到了戰場,依然如往常一樣獨自衝鋒在前。長年征戰,負傷在所難免,而且長年累月在外奔波,東征西討,從南往北,逢山開路 ,遇水填橋,居無定所,食不定時,身體健康早已嚴重透支,勞累過度積勞成疾。


二、晝夜溫差大引發“卸甲風”


7月的柳河川地區(今河北龍關縣西)晝夜溫差極大,白天天氣炎熱,常遇春重甲在身。要知道在冷兵器橫行的古代,行軍打仗都要穿戴著由銅鐵製成的盔甲,盔甲密不透風,加上高溫天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肯定是全身溼漉漉的。


而到了晚上氣溫涼爽時,常遇春卻不顧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一涼一熱,被風一吹便引發了 “中風”之疾。


三、缺醫少藥最終不治身亡


中醫認為所謂“卸甲風”就是人體大量出汗之後,毛孔張開,風寒外邪侵襲人體,侵襲經絡,經絡不通引起了身體痙攣、抽搐,肢體麻木、疼痛,伴隨臉色蒼白,食慾減退等症狀。


按照西醫的說法,是由於受到寒冷的刺激,引起了肌肉的一種無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按理說,“卸甲風”不應該致命,但是大軍北征從5月出發,到7月班師,正值夏秋之際,天氣炎熱,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戰計劃,又要披甲衝鋒陷陣,體力消耗極大,雖然表面上沒事,但身體已經處於十分危險的境況。


而且常遇春有著多年的傷病,身體已經達到了極限,病來如山倒,加上大軍遠征,古代醫療條件有限,沒有良醫良藥,遂不治身亡。


一代名將常遇春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戎馬半生,戰功赫赫,盡瘁而終,從未享過一天富貴。


他死後,朱元璋十分痛心,親自到龍江迎接靈柩,並下令追封常遇春為封開平王,諡忠武,享太廟。把他的肖像掛在功臣廟第二位,並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繪製身穿龍袍的全身像。這是至高無上、絕無僅有的榮譽,是對常遇春一生功績的肯定。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元末明初時期,有這樣一位嫉惡如仇的將軍。他生於貧苦農民家,長大後靠著幹力氣活謀生,但是在元末朝廷的暴政下,不僅生活艱辛還要忍受飢餓的折磨,他打小心理上就受到了極大的刺激,後來為了功名投了軍,毅然決然地跟著朱元璋走上了征伐天下之路,開啟了一代名將的傳奇一生,他就是常遇春。


很多人都說常遇春是個“屠夫”,因為嗜殺屠城而令人不寒而慄。不管他是心理扭曲用殺戮來宣洩個人情緒也好,還是因為養戰俘消耗大量糧食殺人的原因也罷,抑或者是為了達到誅滅敵軍軍心的目的,總擺脫不了這個人嗜殺的事實,令許許多多的無辜生命就此而終結,也讓老天爺折了他不少年的陽壽。

常遇春號稱“常十萬”,他自稱自己帶十萬大軍便可縱橫天下,是朱元璋的第一先鋒官,論其作戰勇敢和戰役戰績那都是沒的說。不只是元朝人怕他,連心狠手辣的陳友諒都對他極為忌憚,傲人的戰績下離不開常遇春個人的勇敢與努力,更離不開朱元璋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從鏖戰衢州到大戰九華山,從採石磯大捷到大破陳友諒,名將之路殊為不易,由此也成就了常遇春“常勝將軍”的美名。


常遇春四十年的陽壽一直以來都被百姓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至於常遇春之死,按照史書上的說法是洪武二年,常遇春征戰南歸到了柳河川暴斃身亡,年僅四十歲,這裡就留給了讀者很大的遐想空間。野史裡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常遇春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整死了,我認為這個說法並不太靠譜,雖然常遇春死於洪武二年,天下大局已定,但全國並未實現完全統一,朱元璋在這個關鍵時間點上殺常遇春似乎並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是自斷臂膀。
第二種是報應說,這個聽著有點玄乎,但也有點迷信的色彩,只能算是滿足一下大家的獵奇心理罷了。我推測常遇春之死可能性較大的原因應該是突發心肌梗塞或者是腦溢血之類的突發性心腦血管疾病而導致的暴斃,疾病的發作當然也與常遇春暴躁嗜殺的性格分不開,一代名將就此而隕落,實在是挺遺憾的。


納蘭談史


其實對於古人來講,40歲已經稱不上暴斃了,因為古人普遍壽命比較短,加上常年征戰落下的毛病,常遇春因為慢性病突發而死亡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後人總是覺得他的死有蹊蹺,所以又有了另外三種猜測,一種覺得他是被朱元璋弄死的,一種是被朱元璋的兒子晉王弄死的,晉王朱棡,也就是朱元璋第三子;一種腦洞開得更大,說他被元人折磨分屍。

常遇春確實功勞很大而且人也十分高調,我們知道歷史上的朱元璋特別不喜歡高調的武官,為此還剝了藍玉的皮。況且將一個大將殺得神不知鬼不覺,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能做到了。但實際上朱元璋不大可能朝常遇春下手,因為正逢開國之初,殺了悍將會自亂陣腳。而且朱元璋殺官專挑三種:不記得自己是誰的武將,不曉得清廉的文官和貪念權力用力過度的文官。而後期殺功臣主要還是因為怕朱允炆震不住他們,必須不留下後患。

第二種說法雖然是朱元璋的老三下的毒,當然也是自己父皇的旨意,所以質疑理由如上。說到這個晉王,總是想到電視劇裡面蠢蠢的烤鴨漢的形象,實際上朱棡是真的不靠譜,囂張跋扈得很。要不是朱標護著他,他早就因為造反罪被朱元璋咔嚓掉了。

所以如果我是朱元璋,我寧願自己找人在路上攔殺常遇春也不找這樣做事嘚瑟的兒子。只不過這段野史的蒐集者張合在《宙載》之中言之鑿鑿,說常遇春被害的地方至今的地名還叫五王廟,就因為當年晉王毒死的不僅僅是常遇春還有其他四個侯伯,所以其他四個侯伯是誰呢?

第三種也是相當別緻,也是張合收集來的民間說法。常遇春和藍玉犯了同一個毛病就是對元朝的皇族女子起了色心,雖然從史料上來看元朝的妃子姿色普遍不行,貼兩張皇后給大家看看吧,但也許將軍們的審美就是不一樣把。

常遇春看中了元朝的公主,想要強行取回來,被元朝的俘虜深惡痛絕,他們找了個法子將常遇春抓了起來,用篾戳穿了他的腳掌,然後拖著他行走,最後還將他給分屍了。這種說法確實奇葩,且不問元朝的俘虜能不能有這種能力將常遇春抓住。畢竟都成了俘虜了,想要報復不趕緊殺了趕緊逃,還想著慢慢折磨慢慢肢解,給敵人足夠的時間發現他們還留下了更多的證據……這也太蠢了吧。

基於以上幾種說法都不靠譜,我們還是暫且相信他是急病而死的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