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當年修的路,為啥過了2000年都不長草?

阪東秀人


秦始皇作為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任皇帝,他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很多讓後世人歎為觀止的偉大工程,其中萬里長城和秦直道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遺址。今天我們就來討論秦直道是如何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為什麼寸草不生,不長樹木的?



古代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一條從雲陽至九源郡的道路,全長700多公里,這條寬闊大道被稱為秦直道。

秦始皇執政秦國時,常年對外征戰或者經常到其他州郡出巡。始皇感受到路途遙遠,所受顛簸之苦所以決定修築這條“出巡便利之道”“戰時運兵之道”“國家重要交通線路”。

為了修建這條秦直道,秦始皇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蒙恬和扶蘇兩個人來監工。蒙恬是秦始皇身邊的愛將,而扶蘇則是始皇的長子。秦始皇把這麼大一個工程交由這兩個人,也可以看出是對蒙恬和扶蘇的信任。

逐漸被荒廢了的秦直道竟然寸草不生,有這還可以看到車輪印。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上,秦直道一直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直到清朝時都還是交通要道,但是隨著近代的種種原因,讓秦直道逐漸被世人所遺忘。一直到現在我們再去回顧秦直道時,會有一個驚奇的發現。

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秦直道,很多路段上面竟然是寸草不生,有些路段只有少許低矮雜草,竟然沒有被高大的樹木給淹沒,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還有專家說在清理秦直道表層的黃土後,竟然在秦直道上面發現了古代的車輪印。

秦直道經歷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後,依然沒被高大樹木給淹沒

秦直道全長700多公里,大道最寬處達到了60多米,最窄處也有20多米,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現在的高速公路單行道寬是3.75米,緊急停車道是3.5米,整個高速公路的6車道也就是22米,也就是說秦直道最窄處就和現在的高速公路一樣寬。

秦直道一部分位於黃土高原,一部分在內蒙古境內。在內蒙古境內的屬於沙漠路段,秦直道上面不長樹木這是非常正常不過的了,但是在黃土高原上不長樹木,就有覺得很奇怪了。

去過黃土高原的人應該知道,黃土高原上泥土是非常鬆軟的,在下雨天就非常容易導致水土流失,是非常適合樹木生長的,哪怕是在秦直道最為荒廢的地方,上面也只是長了高不過膝蓋的雜草,而不是被高大的樹木給淹沒了。

秦直道寸草不生,沒被高大樹木淹沒的原因是什麼?

秦直道原來在施工的時候,蒙恬請來了民間的高手來給他做道路技術施工指導,這位民間高手通過火炕的原理,把泥土全部給炒熟,在炒泥土的時候,工匠們還會加入大量的鹽一起炒,然後再把炒熟的泥土夯實後鋪在秦直道上面。

這些被加入過鹽的熟泥,夯實後就像現在的混泥土一樣的堅固,不懂得原理的可以參照火磚的原理。這樣的土你就是放上千年也絕對不會長草。

秦直道在經過2000多年的歷史後,特別是在清朝逐漸被廢棄之後,由於常年無人管理,導致道路上有一些黃土慢慢的覆蓋在秦直道上面,一些草籽隨風飄到道上生根發芽,但由於根長不下去導致缺少營養,從而長不高,就更別說大樹了。

秦直道和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也是古代交通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秦直道以出色的工程質量,成就了讓人歎為觀止的偉大工程。


瀚海說史


秦始皇不僅修了一座令世人驚歎的萬里長城,而且還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它享有世界高速公路鼻祖的美譽。



這條古道上寫滿歷史:秦始皇的屍體從秦直道上運回,公子扶蘇在秦直道上拔劍自刎,昭君從秦直道上出塞,多少千軍萬馬本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的信念,在此道上和匈奴廝殺,這裡狼煙滾滾,戰馬蕭蕭,蒙恬、李廣、衛青、霍去病、漢武帝、王莽、李世民……他們抗擊匈奴的鐵騎都在此留下痕跡,《過秦論》:

“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秦始皇為了抗擊匈奴,巡遊天下,公元前212年,他命蒙恬和公子扶蘇率領數十萬民工修建秦直道。其中有大批的工匠從阿房宮和陵墓的修建中退出來,轉身投入到秦直道的修建中。

它從咸陽(起點為現咸陽淳化縣)到九原郡(現包頭附近),經過陝西、甘肅和內蒙三個省、自治區。秦直道穿越14個縣,全長736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最窄的山路處約為20米,全部用黃土夯實。

它的平、直、寬,都符合現代高速公路的特徵,其主幹道可並排行駛15輛大馬車,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天下第一道。

秦直道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史記》裡,《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

當蒙恬修了2年半時,可惜秦始皇死在巡遊的路上。趙高李斯發動政變,篡改遺詔騙公子扶蘇自刎,他們接著害死蒙恬。太可惜!當時秦直道還未完工《史記·蒙恬列傳》:



“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二世接著修,具體結束時間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估計至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歷時約5年。《史記·李斯列傳》:

秦二世矯詔僭立後,“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又作阿房之宮,治直道、馳道,賦斂愈重,戍繇無已。”

根據考古證明,古時在秦直道上沿途有附屬建築:烽火臺、宮殿、兵站、哨卡、夯土護坡、排水溝、驛站、……驛站專供傳遞文書者或來往官吏、商旅中途住宿、吃飯、換馬等。

秦直道為什麼不長草?

這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2000多年的秦直道在荒蕪前的確不長草,更不會長樹木。

秦直道分兩個地段黃土地段和沙漠地段,毋容置疑沙漠地段是不會長草的,咱主要看黃土地段。

我們現在看到的秦直道:多處堅硬的路基上有雜草衍生,還有未長大的喬木。因秦直道到現在荒廢約二百年。清嘉慶年間的文獻記載:

“若夫南及臨潼,北通慶陽,車馬絡繹,冠蓋馳驅……”

從文獻記載中可見秦直道到嘉慶時還在使用,在維護。那時秦直道被車馬行人來回碾壓,自然不會長草,更不會長樹。那麼這條路被廢棄幾百年後竟沒有長成高大的樹木,的確讓人匪夷所思,為什麼會這樣?專家研究發現:

1.夯土層作用大。原來,蒙恬大將軍、公子扶蘇指導工匠在建直道時把泥土千百層地反覆夯實,這樣夯過的土層就像一大塊堅硬的銅鐵,這是秦朝工匠的拿手絕活。例如秦始皇陵的夯土牆,箭插不進刀砍不動。秦直道自清朝末年至今,幾百年來經過風吹雨淋洪水沖刷,無人護理,會有新的浮土、泥漿、層層落葉覆蓋在這“銅鐵”上面形成新的土質層,一些草木的種子落到新的土層上就會有一些雜草生成,而樹木的根扎到堅硬的夯土上再也扎不下去,所以樹就不會長高了。



2.古人智慧的腦洞大開,炒、燒土,還加料。當時建造秦直道所使用的土都是炒過的“熟土”,而且是加了鹽的“熟土”,也就是將建築用土全部燒製或者反覆炒熟再加上鹽鹼,然後把它們夯實在一起。這樣即使有種子落到上面也不會生根發芽,所以那整條路面就會堅如鐵。在加上之前一直使用,有人護理,經常打掃路面,當然不會長草。富縣張家灣鄉大麥秸村的村民周德虎1958年在直道路基上取土時,挖出一個古代鐵鍁,殘重8公斤。該村前些年曾出土一口古代大銅鍋,似為秦朝時的鍋。這些可能是炒土用具。



3,用人忠賢是良策。秦始皇用自己最信任的兒子扶蘇和最忠實的大將蒙恬主持如此浩大的工程,不會存在貪汙受賄,偷工減料的豆腐渣工程。他們把每一個步驟都盡心盡力去用心完成,在質量上是絕對有保障的。

4,可愛的人民是根本。古代勞動人民的誠實、智慧與團結,眾志成城共築大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抵抗匈奴。匈奴騎兵經常深入中原,對內地搶掠牲畜,霸人妻女……中原老百姓苦不堪言對匈奴深惡痛絕,在修建直道上不遺餘力。


戰國末期,燕趙等國受到秦國打擊衰弱,匈奴坐收漁翁之利,趁機侵佔北部邊郡的許多地方,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匈奴以河南地(今內蒙、河套地區)為據點,對秦朝的政治中心咸陽虎視眈眈。秦始皇三十三年初春,為消除邊患,秦始皇令蒙恬率30萬主力軍由九原(今內蒙古五原縣)渡過黃河,攻擊高闕與陶山(今狼山山脈),一部軍西渡黃河進入賀蘭山脈,把匈奴打的狼狽逃往北方,失地全部恢復。


從此蒙恬的30萬大軍一直駐紮北邊,威懾匈奴。蒙恬前後十餘年守邊,早對周邊地形爛熟於心。所以他們帶領的建築隊能利用天然條件,選線、改線、施工,各種附屬工程都快速並高質量進行。直道與長城呈“T”型相交,使匈奴不敢輕易南下進犯,保證了老百姓的安定生活。


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遺址被我國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直道兩千多年的工程質量讓人歎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秦直道的工程指揮和監理更值得現代學習!

感謝大家的閱讀點贊和轉發!關注小姐姐,更多歷史趣文等著您,祝大家閱讀愉快!


小姐姐講史


秦始皇當年修的路2000年都不長草?這是個謊言!

所謂秦始皇當年修的路,有秦馳道和秦直道兩種,這兩種路都長草,不信請看證據。

上圖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秦直道,兩邊發白的是現代修的水泥路,當然不會長草。中間發紅的是當年的秦直道遺址,看看那青汪汪的一片,還有遠處一小片一小片的,那不是草是什麼啊。

秦直道全場七百多公里,隨著地形的變化,有寬有窄,一般寬的地方有二十多米,窄的地方也有五六米,請看上圖,不說這條路的兩邊已經被雜草佔領,看看遠處的路中間,那青汪汪的,不是雜草是什麼啊。

再看上圖,也是秦直道的遺址,路中間,到處一片片的發綠的東西,那不是雜草難道是山東大白菜嗎。

再看這條羊腸小道,伸展到遠處,兩邊被樹木和灌木雜草佔領,發白的不長草的也只有伸腳那麼點地方,你說秦直道不長草誰信啊。

再看上邊這個秦直道遺址,除了那塊碑是石頭砌成的沒長草,其他地方那不是草嗎。雖然是枯萎的草。

如果只上圖有人還不信,那我拿出一段著名史學家史念海先生實地考察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劉家店子至間水坡嶺,這段直線距離將及二百里的秦直道遺址的描述給大家看看:

由於久無行人,路面都掩蓋著枯草,踏到上面,感到十分鬆軟。有的段落,灌木叢生,須撥開樹枝,彎腰側身,才能向前稍走幾步。有的灌木粗到一把上下。

秦直道和秦馳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在原有各國道路的基礎上修建的軍事道路,方便有戰事的時候,軍隊可以快速出擊。據《史記》記載:“始皇欲遊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 塹山湮谷, 千八百里。道未就。”這說的就是秦直道。

而秦馳道是以秦朝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各個重要地區的道路,尤其是通往原來六國的古都,這是為了打擊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復辟活動。所以秦馳道四通八達有很多條。

跟秦馳道不同的是,秦直道只有一條,原計劃修築一千八百里,但是未完成,據後來的史學家原地考察,現存的秦直道遺址全場七百多公里:

秦直道是由雲陽縣的甘泉山通到九原郡。雲陽縣在今陝西淳化縣北,距咸陽不遠;九原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正在陰山山脈的南麓,南北遙遙相對,所以稱為直道。

關於秦直道的作用,《史記》說是為了秦始皇雲遊天下,實際跟長城的作用差不多,就是為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的。請看下圖

秦直道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北方邊疆遭到匈奴侵擾時,快速從國都咸陽派兵增援。

也許有人會問,那如果匈奴等遊牧民族從西邊來了怎麼辦?這時候秦馳道就派上用場了。請看下圖

西邊有一條叫西方道的馳道,也可以迅速增兵。秦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沒少跟西邊的遊牧民族打交道,不會不考慮怎麼防禦的。


西堤君


日本鬼子,七十年多年前,在勃利縣和密山市之間修了一條軍用便路(現在叫做勃密路),七十多年過去了路上一棵草也不長,很多專家動用國家科研經費,廢寢忘食的研究數年沒有結論,鄙人走過一次後發現,該路段不長草的原因是,車流很大尤其在七臺河市路段上,每天都有超千輛車次使用這條路,不長草的原因是車輛碾壓和路面上鋪設了混凝土,部分路段混凝土上面還鋪設了瀝青。秦始皇修的路兩千年不長草你去看看路上鋪瀝青了嗎?如果沒鋪設抓緊鋪上,設個收費站,多好!


那丹哈達嶺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政權,可謂功莫大焉!

秦始皇的時代距離我們已有2000多年,但他的影響無處不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修建了很多高標準的道路,其中有一條道路歷經2000多年曆史至今仍在,甚至具備通車條件,它便是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經考古發掘確認,秦直道起點是陝西咸陽,秦王朝的都城,終點是內蒙古九原,貫穿陝西、甘肅、內蒙古三省,穿越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全長700多公里,最寬處60多米,最窄處20多米,在當時的工程技術條件下,堪稱空前的偉大工程。

據史料記載,這條秦直道自建成以後,一直作為主幹道使用,直到清朝時才逐漸廢棄,但道路本身的質量是沒問題的,而且在被廢棄數百年後很多路段仍然寸草不深,有的路段雖然有草木生長,但樹木都長不高,最高沒不過膝蓋,這是何原因?

1,使用炒制或火燒的“熟土”。

據專家研究,建造秦直道使用的土是經過加工的“熟土”,也就是把天然泥土碾碎後炒熟,或者用火燒焦,徹底去除泥土中的養分和草種,這樣就杜絕了野草的生長。

2,大力夯實“熟土”路面。

秦直道的工程師在修築路面時,把“熟土”和白石灰混合在一起,層層敷設,層層夯實,使得路基變得十分堅固,即便外界草種落入,也很難紮根生長。同樣道理的還有慈禧墓,據說慈禧當年要求自己的墳塋上寸草不生,工匠也是用“熟土”實現了這一目標。

3,工程質量把控十分嚴格。

秦朝實行嚴刑峻法,秦直道由大將蒙恬主持修建,皇長子扶蘇負責監理,三十萬秦軍將士和民夫參與施工,工程監督十分嚴格,任何人不敢偷工減料,更不敢偷懶減少工序,嚴格的質量監督使得秦直道成為當時標準最高、質量最過硬的道路工程。

在發揮作用的近兩千年時間裡,秦直道上確實寸草不生,但後來被廢棄的數百年間,路面上逐漸佈滿了一層黃土、落葉等,形成了新的土層,這一層土是可以生長草木的,所以秦直道上便逐漸有了草木生長。不過,當樹木根系扎到秦直道的原始土層時,由於土層過於堅實,又是缺乏養分和水分的熟土,便不能繼續往下紮根了,因此秦直道上的草木普遍矮小。

2000多年前古人建造的秦直道,集中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也體現了古人“千年大計,質量為本”的觀念。歷史和事實證明,只要用心營造,就一定能打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良心工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長草是不可能的,而是草木的種子只能在淺層,根系也下探不了多深,導致長不了樹,草和小型灌木也長不高,並且是稀稀拉拉的。

這主要因為:當初秦直道的地基都是一層層夯土壓上去的,經過了反覆的夯實,就像始皇陵的夯土一樣,堅固的地方連刀都插不進去,可以把秦直道的地基想象成一整塊夯實的大土石頭,就當做是古代的簡易混凝土吧。

現存的秦直道主要指位於蒙古自、甘肅和陝西境內的秦直道,全長800多公里,南起咸陽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穿越14個縣。

秦直道最寬處約60米,一般保持在三四十米,從秦代到後世,一直具有重要地位。

從關中到北關,兵馬糧草最快3.4天就可以抵達,這為漢武帝討伐匈奴起到了重大作用,後世朝代多有使用。

修建這個秦直道,在2000多年前的歷史條件下,是相當不容易的,畢竟這條道是要穿越無數個崇山峻,這可不是在平地上修條道,而是在高山峽谷裡開大路。

為了修路,秦人索性沿著山脈修路,基本的流程就是選好道路的走向,然後沿著道路走向一路對一側的山體進行開挖,挖出一條道來,同時把挖出來的土石回填到道路另一邊,這樣低處抬高,高處挖低,儘量將路面平整。

如果山旁邊是溝谷,那就多挖一些山土,以更好的填平溝谷,以增加路面的寬度,而現今的考古發現,秦直道途徑的山脈,兩側的挖掘痕跡很明顯。

為了裡面排水的需要,秦直道的路面中央略高於兩側,整體路面從中向兩邊略微傾斜,這就很好地防止了積水,利於更快的排水路面的平等解決了,寬度也解決了,不過秦人還是不滿意,考慮到山巒起伏,為了減少秦直道的整體起伏落差,他們儘量把那些山巒的高處鑿低一些,一般要使山巒的海拔降低30-50米,同時把這些挖出來的土方,再回填到山之間的溝谷,最厚的夯土層至今發現的還有6米。

應該說,以2000多年前的水平,開鑿出這樣一條道路是非常令人驚歎的,更何況它是在2年半內完成,它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就相當於古代的高速公路,北方有什麼敵情,可以迅速飛馬加急報回朝廷。

向偉大的先人致敬!


雲中史記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嬴政無疑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歷史人物。儘管他在執政後期,因為追求長生夢想,以暴政壓榨百姓,最終導致秦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幾年便滅亡。但他在位期間,對後世作出的貢獻,同樣是不可抹殺的。

(秦始皇劇照)

除了修建長城,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之外,秦始皇修建的兩條道路,同樣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一條道路是秦馳道。這是一條以咸陽為中心,貫通全國各地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國道”。這條道路,對於全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均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二條道路是秦直道。這是一條從雲陽到九原郡(包頭)的超長交通幹道,全長近800公里,其路面寬度普遍達到了20米。而最寬的地段,甚至有60米。

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哪怕是八車道的寬度都不到30米,因此這條路也被一部分歷史學家稱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條“高速公路”。

不過說起來,秦直道最神奇的地方,是它自從被建成之後,使用了近2000年的時間,一直到清朝才逐漸荒廢。現在在內蒙古自治區、甘肅、陝西的境內,還找到了不少遺址。目前,秦直道遺址、秦直道起點遺址、秦直道遺址延安段,還有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已經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遺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哪怕2000多年過去了,這些路依然有大部分路段寸草不生。那麼,秦直道為什麼這麼神奇呢?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秦直道遺址)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修建秦直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要“遊天下”,也就是方便出巡。

除此之外,秦朝統一全國後,最大的威脅就是北方的匈奴。儘管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來抵禦匈奴,但由於長城防禦距離太長,假如沒有一條與之匹配的交通路線,那麼士兵的調動、糧草補給的運送,都會出現很大的問題。這樣一來,長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因此秦始皇修秦直道,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都是當時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那麼既然要修,肯定就要修到最好,因此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將蒙恬開始進行秦直道的建設工作。

蒙恬確實是主持修路的最佳人選。由於長期鎮守北方,抵禦匈奴,蒙恬對秦直道一線的地形瞭若指掌。同時,他為人正直嚴謹,做事細緻,因此秦始皇選擇了他。

秦始皇在國家基建上,向來不遺餘力。因此,他對秦直道也有著很高的要求。首先一點,就是道路的質量必須要高,絕對不能長草荒廢。

(蒙恬劇照)

蒙恬為了為了實現秦始皇的要求,首先將道路選在了沙漠和黃土路段修建,最大程度地避免了長草的問題。

其次,用來修路的泥土也必須經過反覆地夯實,使其硬度達到一定標準。有現代專家推測,修建秦直道所用的泥土,實際上都是“熟土”。所謂“熟土”,就是把普通泥土搗碎,再加入鹽鹼等物進行炒制。這樣做,不僅可以讓泥土硬度更高,並且能有效地驅除其中的植物種子。而且由於鹽鹼物質的存在,哪怕是有種子隨風飄到土中,也很難生根發芽。

除此之外,修路的勞力投入也十分充足。當時投入參與修建秦直道的百姓人數眾多,並且全都非常賣力。百姓們賣力修路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周邊百姓對於匈奴的入侵深惡痛絕,修建秦直道有助於抵禦抵禦匈奴;二是當時秦朝的法律嚴苛,一旦被發現有偷懶現象,修路百姓的下場,往往十分悲慘。

當然了,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這條秦直道修出來後,一直在使用。常年人走馬踏,那路上其實也沒有長草的機會。

正是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最終,秦直道雖然修了兩千年,依然鮮有荒草。

(參考資料:《史記·蒙恬列傳》《史記·秦始皇本紀》《探秘秦直道》)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始皇當年修過很多路,有秦直道,有秦馳道,都是以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各地。

秦直道也是秦馳道的一種,不過用途不一樣,秦直道嚴格算來是軍事設施,是在公元前212年開始修建,從咸陽(現陝西省咸陽市淳化縣)直到九原郡(現內蒙古包頭)的一條用於軍事用途的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就首先悟通了這個道理,在派大將蒙恬打擊匈奴,並卻匈奴七百餘里後,秦始皇先是下令蒙恬修建萬里長城,以抵禦匈奴,後來又令蒙恬將兵民30萬修建秦直道。

秦始皇修路的目的,就是方便戰時快速的將物資兵員從首都咸陽運到前線九原郡。



秦直道全長736公里,道路寬50米左右,橫跨現在的陝西、甘肅、內蒙古三省,路基全部用黃土壘實,這條直路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多年,直到清朝才被廢棄,可見修建這條道路的工藝水平可以媲美長城。

那麼回到問題上來,為什麼秦直道近2000年不長草?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



首先這是一條道路,用於車馬人員的運輸,在修路的時候,肯定是要除草的,然後還要打地基,地基都是用堅硬的泥土和石塊、青磚等建築材料鋪好,還要考慮防洪及排水的功能,在整個修建過程中,道路上的草基本上是被幹淨了,否則會影響道路的使用。

其次,已經建成的道路,是經常會使用的,也就是說經常有人或車馬在路上行進,修建時已除過草,打過地基,泥土很堅硬,新草很難長出來,又經常有人使用,所以道路上是不可能長草的。



這個道理就像我們小時候放暑假,兩個月沒在學校,學校裡能長草的地方到處都是草還長得很高大,一旦開學後,每天都有同學在上面踩來踩去,草就很難長出來,所以在上學期間,就會看不到校園裡到處長草,另外加上人工拔草,就看不到草,其實並不是草不長了,而是有人阻止它長,這個道理和秦直道不長草一樣。

最後,秦直道不長草並不是絕對的,草的生命力是非常頑強的,即使路基很硬,經常有人或車馬在踩,但是這麼長的路,總會有一些地方長草,總有一些生命力頑強的草長出來,即使是現在的國道,也有一些角落裡長著草,寸草不生也是不可能的。



其實說道路不長草,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天天使用,二是有人為除草。

除了秦直道,還有秦馳道,馳道主要是咸陽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可以稱之為“高速公路”或“國道”,秦時主要有九條馳道,包括上面講到的秦直道,但馳道只能是皇帝帶著隨從才能通行,其他人哪怕是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在沒有皇帝在場的情況下,都不能通行。



由於馳道只能供皇帝通行,因此大部分時間肯定是空閒的,那麼相信馳道上的草一定長得很多,但為了維護皇帝通行的便捷性,馳道是有專人維護的,如同現在的高速公路一樣是封閉的,都有專人維護,肯定有除草的工序,但光靠人工除草,也不杜絕草類的生長,零星的雜草還是有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直道過了兩千餘年而不長草,是一個非常“火爆”的題目,有許多大神談及此事,並講的頭頭是道。不過,事實果真如此麼?雖然本人未曾參與秦直道的考古發掘和調查工作,但就此前閱讀過的相關資料來看,這顯然是個流傳甚廣的謠言。

在史念海先生的《秦始皇直道遺蹟的探索》一文中,曾記載了其探方秦直道的見聞,其中有一段話用來說明這一問題最為合適不過了:

以上路面來說,都是呈現凹形,近兩邊路旁的土坎處轉高,愈直路中心就愈為低下。……由於久無行人,路面都掩蓋著枯草,踏到上面,感到十分鬆軟。有的段落,灌木叢生,須撥開樹枝,彎腰側身,才能向前稍走幾步。有的灌木粗到一把上下。——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遺蹟的探索》

這是甘肅正寧縣劉家店子至水坡嶺一帶的秦始皇直道,長度大概在兩百里左右,也大體反映了秦始皇直道的現狀。按照史念海先生的調查情況來看,路面上不僅有枯草,而且有些路段已經是灌木叢生,在行走時需要彎腰側身。試想,有些長在路面上的灌木已經是粗到一把上下,又怎麼會是光禿禿的不長草木呢?顯然,一些網絡文章的說法是不負責任的。

史念海先生調查的這段直道,網絡上沒有合適的配圖。但我從另一部甘肅省文物局所編的《秦直道考察》圖版中,選取了部分圖片,在此伏在文中,以供大家參考:

另外,有人提到秦直道始於咸陽,這實際上也是有待商榷的。史念海先生於同文中考證指出,實際上秦始皇直道的起點為雲陽,而非咸陽。因為雲陽縣北有林光宮,秦始皇常來此處,故而咸陽與雲陽之間的交通十分便利,路況較好,在修直道時,這段基本沒有再動,而是以雲陽作為起點的。當然,關於秦始皇直道的起點問題,學界尚有爭議,由於其與此問題關係不大,暫且不再多與論述。

大家之所以容易相信秦直道兩千多年不生草木,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些網文配圖時所用的並不全是秦直道,有些是現在使用的鄉間土路。當然,個別地方也曾沿用了古代道路,甚至部分使用了秦直道,只是,即便如此,這些土路每年也會長有雜草,絕不會像有些人渲染的那樣,光禿禿的一片。


當然,有些地方受自然條件影響,砂石過多,或是近似於荒漠戈壁,自然也會顯得“光禿禿的”,但這跟秦直道的修築關係不是很大。總之,對於這個問題,大家還是多加思考,仔細甄別為好。


史海爛柯人


秦始皇是極具前瞻性的帝皇,他當年修了一條名為秦直道的“高速公路”都成了歷史遺蹟。

更帶有傳奇色彩的是,這條道路歷經兩千年都依舊完好,在沒有機器碾壓和混凝土的情況下,卻絲毫沒有雜草生長的痕跡。而這條帶有神秘感的秦直道更是與萬里長城有著密切的關係。

長城的命運共同體

長城自古就被歌頌,是中國標誌性的古建築。而自秦起,由秦始皇主導修建的萬里長城綿延萬里,耗費了無數的人力物力財力。

當初被批判是勞民傷財的萬里長城,在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初衷是為了抵禦北方的以匈奴為首的少數民族,作為中原的保護線,在軍事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也因此一直被歷代沿用。

也正由於長城如此重要,歷朝以來的君王都不惜耗費大量的財力去維護加固長城,而這雄偉的古建築得以留存至今日。

秦始皇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從來走在別人的前面的,有了一條長城作為穩固軍事要塞還是遠遠不夠。兵貴神速,為了讓它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當戰事來臨時士兵能最快地馳援長城,秦始皇便決定在原有的長城的基礎上再修建一條特別的軍事通道——“秦直道”應運而生。

秦直道雖不如長城有名,但它和長城的命運卻是息息相關的。秦直道長800餘公里,它自咸陽為起點,經14縣,直通長城下的軍事重鎮九原郡。

對古代落後的工具和生產力來說,修路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秦直道更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量。成本不小,但收穫也是成正比的,秦直道的修建給秦國帶來了巨大的效益。

秦直道的巨大效益

1、軍事效益:民諺有言“想富先修路”,軍事上也是這個道理,誰能夠快速的募集各地士兵,便佔據了先機。而秦直道的作用也正是在此,輸送秦國各地駐軍、糧草等,完成快速的軍事輸出,直達長城。

2、政治效益:這條道路還兼有維護中央集權的政治作用,秦直道貫穿秦國腹地,有了這樣一條道路,中央和地方緊密相連。而這條路也如長城一般被歷代所沿用,現今留存完好,而最為奇特的是,這條歷經千年的道路還不會長草。

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

秦直道連內蒙古,過甘肅、陝西,有一段是沙漠地區,沙漠不長草尚理解,離奇的是其有一段卻是黃土路,但黃土地中竟也不長草,實在讓人費解。民間便興起了鬼力亂神之說:秦始皇之厲害,連草都不敢露頭。

但事實卻不似民間說法所說,秦直道不長草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雖然沒有機器和現代的材料,可古代人民的智慧從來都不容小覷,黃土路段所使用的土全都是燒熟過的,而土中還加入了含有鹽鹼成分的物質,而鹽鹼地中又如何長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