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評價黎巴嫩影片《何以為家》?

影迷也瘋狂


我認為這是一部讓人陷入沉思的電影,而不是一部催淚電影,在他們國家有很多底層人民生而不養的現狀,這是導演想通過電影來呼籲這些人可以多關心自己的孩子。

這個月並不屬於國產影片的市場,無疑《何以為家》成為了眾多海外片中的一匹黑馬,可能我們平時很少接觸這類題材的影片,也沒有機會體會到那種生活,所以無法體會到影片中所傳達的真正含義。

我認為影片之所以獲得廣大好評的原因是因為很真實,主人公贊恩以經歷者的身份來出演無疑是最大的亮點。

最後我認為電影是一種向人們傳遞正能量的一種媒介,希望可以通過這部影片,有更多的人可以關注這類群體,正如電影結尾給贊恩拍攝護照的那個畫面,對於他,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電影週報道


我是3月份看的這部片子,當時我豆瓣評分給了4顆星。

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覺得小男孩的悲慘童年是由於貧窮愚昧的環境和社會造成的。小男孩生來貧窮,但他從小就很成熟,成熟的不像個孩子,四處打工、照顧小孩、處理家事,沒有像一個正常的小孩一樣享受自己的童年。他其實能做的很有限,很難改變自己所生活的環境,面對妹妹被送走給人做新娘的殘局,他無能為力。

出走之後,他也仍然被這惡劣的環境所迫害,面臨著對他至關重要的生存問題,在這裡他成為了“尤納斯”的父母,他體會到了自己父母的那種無力感,這個時候他才明白真正惡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他的命運其實從一生下來就已經註定了,他必須承擔這場痛苦,這個世界荒誕不經,他要站起來控訴!

詳細回答請參見我的主頁第一篇文章《每週電影推薦 何以為家》




浮鷗說電影


《何以為家》並不是一部消費苦難的片子,影片最大限度的向觀眾呈現黎巴嫩孩子的童年,它所呈現的現實和社會都是源自於生活。12歲的贊恩,把親生父母告上法庭,他控訴父母給了他生命---他們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但依然放縱自己的性慾不停地生育,一家人 擠在漏水的房子裡,食不果腹,沒有戶口,不能去上學...贊恩小小年紀就被迫承擔起賺錢養家的重擔,壓垮贊恩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妹妹的去世,徹底讓贊恩絕望。

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對所有已為人父母,或即準備為人父母的所有人及社會都有一定教育意義,日本有一位學者曾經就說過:人類最大的悲劇就是不用經過任何考試就可以為人父母。

生小孩不難,但是當你選擇生她的時候,請為她的以後負責。中國有句古話說的很好,子不教,父之過。如果擔不起責任,寧願你們不要將他們帶來這個世界。






樂呵呵的野牛


這部電影看的讓人壓抑和悲傷。整部電影從開頭到結尾的配樂都是沉重的,我能想到的唯一一處輕鬆的音樂,是贊恩被關進監獄裡時教徒彈著吉他慰問犯人們,監獄裡看著電視唱著歌的犯人比監獄外的絕望的人們更快樂。

要說贊恩的悲劇是有誰造成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扮演贊恩的演員也是一個難民,在出演了電影后,得到了聯合國的幫助,和父母一起去往挪威這個和平的國度生活。就是說贊恩是在本色出演,那造成這個悲劇的第一要素肯定是難民這個身份,就是當時的那個社會,那個可以隨意販賣毒品、為了抵房租可以把11歲女兒送去做別人老婆的社會。

然後就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父親基本上都是無所事事的,還有嗜酒的習慣,家庭生活條件很差,還有那麼多的孩子,他們把孩子當做一種免費的勞動力。不由的想起一句話,越窮越生,越生越窮!

所以如果追溯源頭的話,我認為是當時那個社會。


我的解說中有這部電影,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


大念說電影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是一部讓人心碎的影片,來源於真實的生活,影片的絕大部分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扮演贊恩的演員也叫贊恩。拍攝過程中,導演幾乎是放任演員,讓他們自由發揮。這部影片存在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通過電影向我們展現不忍直視的生活,而是呼喚大家將心比心、同甘共苦。


春天的影評說一二


看過《何以為家》,只能衷心希望我們的後代不會經歷這樣的事情,我們對社會對祖國的責任任重而道遠。20年前南斯拉夫大使館事件,我們受盡屈辱,世界上仍然大批類似的兒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絕對不能成為像美國佬那樣的攪屎棍,以所謂的“正義”之名,幹著令人噁心的勾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