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裁員六成,甲骨文創始人曾揚言遏制中國

記者 | 梁晶晶

美國軟件巨頭甲骨文公司(Oracle)一度被視為微軟的最強敵手,曾經在全球軟件公司中排名第二。近日這家公司傳出全球裁員消息後引發熱議,緊接著企業形象再次一落千丈——因為甲骨文創始人曾經揚言遏制中國的一番言論。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確認,5月7日上午,甲骨文召開全員大會上正式確定了中國研發中心裁員調整一事。大會結束後,甲骨文中國立即開始對所涉員工進行一對一面談。此次中國公司將裁減900名研發人員。裁員後,中國區研發中心的部分業務會被流轉到其他地區,而CDC早在2018年底,就關閉了校園和社會兩條招聘通道。

據澎湃新聞報道,一位被裁員工透露,“5月22號之前籤解約合同,是N(工作年限)+6(個月薪酬)的賠償,一個月後,即6月7號籤是N+1,再往後就只有N了。”無論如何,20天的求職時間還是比較緊張。

對這些將要離開的員工來說,他們大多曾經受到甲骨文公司的美好聲譽吸引,現在卻不得不面對新的難題。部分首批面臨調整的甲骨文員工對補償方案並不滿意,另一些員工則對最終離職日期不滿意。

不禁讓人感慨的是,在中國市場深耕三十年,甲骨文向雲計算的轉型和增長速度並不如預期。甲骨文今年 3 月公佈的最新一季財報顯示,儘管業務整體增長不錯,但云服務和授權支持業務營收為 66.62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 65.87 億美元相比增長僅 1%。

此次裁員是甲骨文核心業務掉隊、技術變遷中掉隊的表現。這是目前大多數媒體報道所持觀點。

第一財經和界面新聞的報道認為裁員原因或與甲骨文今年的業務調整密切相關。文中指出了甲骨文目前在中國雲服務市場中的尷尬處境:它承受著用友、金蝶、浪潮等多家本土廠商的競爭壓力,而且在雲計算浪潮之中沒跟上快速變化的市場趨勢,使得這家傳統外資企業服務提供商的整體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甲骨文做出業務重心調整和人員結構調整,可以視為扭轉困境的一種嘗試。

隨著甲骨文創人過去採訪內容的曝光,輿論倒向了一個始料未及的新方向——人們猜測此次裁員與創始人立場相關。

值得關注的一個細節是,一位甲骨文被裁員工曾經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研發中心一直運轉得非常正常,產品也都是賺錢的。他傾向於認為是一種公司管理策略,猜測可能是甲骨文內部高層管理者的變動,帶來了相應業務線的調整。

2018年10月,甲骨文公司和亞馬遜公司競爭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的雲計算合同之際,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裡森(Larry Ellison)在接受《福克斯商業新聞》的採訪中,表達了對中國的態度和中美競爭的立場。

從埃裡森對“中美處於競爭關係”的發言和誰處上風的考量中,我們也會發現——儘管他坦誠表示中國是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的首個嚴峻對手”以及“中國有很多非常有天賦的工程師,他們貢獻出了很多知識產權”,但是這背後仍然可以看到他對中國的危機感和美國必爭第一的野心。

他說,“我們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與中國的競爭中,我們的民主資本主義能夠取勝,我們可不想居第二”。

此種觀點確實是影響埃裡森的重要因素。他提出見解並表明了自己的堅定立場,“如果就這麼讓中國經濟超越我們,讓中國培養出比我們更多的工程師,讓中國科技公司擊敗我們的科技公司,那我們就離軍事科技業落後的那天不遠了。美國與中國的激烈競爭中,我站美國隊。”他認為,美國必須“開發並保護自己的技術”,“投資和發展自己的經濟”,這樣才能打贏嚴峻對手中國。

其實更早一些時候的裁員也引發了動機猜測。2017甲骨文裁員不低於170人,主要針對北京研發中心Solaris操作系統和存儲系統兩條業務線的員工。當時正是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與硅谷科技大佬的峰會之後一個月,有員工們猜測,這可能特朗普要求製造業和高科技企業將業務轉移回美國的政策有關。後來甲骨文中國公司否認這種猜測,稱是甲骨文產品規劃的調整。

當然,這次輿論風波不能說是無中生有。創始人作為公司的代言人,他所持有的價值觀和公眾形象必然也會影響公司品牌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