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皇帝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上皇,提前幾年讓太子繼位以保持政局未定?

輕風白雲


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大權在握時,諸事太平。一旦天子退位,新的繼位者又根基不穩,難免會有居心叵測之人趁機興風作浪。

歷代皇帝對此事可謂心知肚明,但是卻少有帝王為了避免這場腥風血雨而提前退位以保新帝,這是為何呢?<strong>

首先,眷戀權勢乃是人之本性。一旦人能成為九五之尊,就不想再放權。北宋靖康之變時,兩代帝王被金掠走,大宋一時陷入混亂。倉促之間,將皇子趙構拉來做帝王,新建南宋政權。雖然此時金軍氣焰正盛,但是南宋有岳飛等名將坐鎮,仍有一戰之力。即使不能以武力手段將宋徽宗和宋欽宗奪回,也可以通過談判等手段將二帝贖回。但是趙構卻遲遲沒有行動,以致兩帝病死他鄉。雖然有人為其辯解,這是局勢使然,不得已而為之。但皇權的誘惑是巨大的,無論趙構怎麼做,其實都合情合理。

無獨有偶,對皇位百般貪戀的絕不止趙構一人。康熙晚年之時,膝下九子已然可以獨當一面,但是他遲遲不讓位,以致引發九子奪嫡之亂。由此可見,對權勢的不捨絕對是帝王不願提前退位的關鍵。

有的帝王沒能提前退位是自身原因,有的帝王卻是離世突然,來不及為子孫籌劃。劉備在白帝城去世之時,是在為其弟關羽報仇而東征吳國的途中。當時劉備雖然年事已高,卻仍然要親自報仇雪恨,沒成想病重於此。劉備都不能撐到返回成都,自然也就無法替劉禪穩定政局,只能託孤於諸葛亮。世人稱讚劉備託孤之舉乃是“古今之盛軌”,其實劉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當時諸葛亮是最佳人選。

帝王不願提前退位還與退位後的境況有關,帝王退位後被尊稱為太上皇。看似尊榮無限,其實有名無實,真正的大權已經移交到新任帝王手中。帝王之家多薄情,血親也未必真情實意。武則天的退位便是在病重之時被迫禪讓,太子李顯與宰相等人聯合逼武則天退位,還將武則天的男寵張氏兄弟殺死。武則天晚年之時,並無知心之人陪伴左右,太子雖然十日率群臣拜會一次武則天。但是也只是逢場作戲,礙於孝道而已。因此,武則天相較在位之時衰老許多,也不再熱衷於梳洗打扮,經常在宮中枯坐一天。這種退位後無人過問的生活是許多帝王都不願意經歷的,在位雖然有高處不勝寒的苦楚,但比起退位後的人走茶涼還是可以容忍的。

其實帝王提前退位對穩定政局的作用並不大。帝王一旦衰老,群臣便會重新站隊,尋找新的繼位者。以便將來能在朝堂上佔據一席之地或者成為新帝依仗的重臣,年邁的皇帝對此事也無能為力。帝王看似掌控大局,但是內部已經是風起雲湧,他也難以把控的。

朝堂之上,細枝末節往往牽動大局,並非一切都能在掌控之中。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事事都能預料到。他們就算早退位,也不一定可以避免皇位更替帶來的腥風血雨。


鄧海春


這裡面有兩個原因,其一,貪戀權力不願放手;其二,防止新皇過河拆橋。

我國曆史上的皇帝足有數百位之多,但太上皇卻沒有多少,其中比較有名的大致是以下幾位:唐高祖、唐玄宗、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清高宗。

作為皇帝,他們以君權神授之名統馭萬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天下財富任取,世間美女任妻,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無上的榮華與權力,使他們不願意放棄這樣的生活,畢竟成為太上皇之後,就如同被打入冷宮,沒有人會噓寒問暖,沒有人會圍著你打轉。

從超一線打出十八線,任何人一時都接受不了。

再者,皇家素來無情,為了謀奪皇位與權力,動不動就是一場血雨腥風。

想要平穩的進行權力交接,似乎並不是那麼容易。

皇帝提前讓繼承者登基,繼承者固然欣喜,可是隨之而來的,必然會是對太上皇的防範與打擊。

做過皇帝的人,又不是被迫讓位,這種情況下,他們對朝廷還具備一定的影響力,這會干擾新皇施政,也會打擊新皇威望。

更重要的是,他也許有能力廢掉自己。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太上皇有可能會被軟禁,也有可能被殺。

既然如此,皇帝哪怕有心讓位,為了保命,也只能咬牙幹下去了。

而選擇成為太上皇的,要麼是被逼迫,要麼,則是極力維持著對朝廷的影響力,以求形成對皇帝的控制,避免局勢失控。

這些,也都是無奈之舉。

我們來分析一下上面提到的這幾位太上皇。

唐高祖李淵,李淵算是太上皇中待遇比較好的了,他的讓位大家都知道,是因為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後,宮禁落入李世民掌控之中,而他本身又握有兵馬,威望素重,李淵沒有選擇,被迫成為了太上皇,只是成為太上皇之後,李世民並沒有太苛待他,李淵偶爾還能出來參加一下宴會什麼的,這實在太難得了。

不過失去了權力之後,李淵苦悶不已,從萬人簇擁到獨處寒宮,寂寞如同潮水,無邊無際,時刻包裹著他,最終李淵於憂鬱中去世。


唐玄宗李隆基,他是盛唐繼位的天子,也是頗有爭議的一位皇帝,在位前期任用賢臣,後期寵幸奸佞,導致安史之亂爆發,使國家由盛轉衰。

這一場動亂之中,太子李亨取得了兵權與支持,於是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後期即被迎回,被軟禁。

玄宗身邊親信之臣被一一調離,治罪流放,再也沒有人敢去看望這位太上皇,他生命的最後時光是在嚴密監視之中度過。

大起大落,晚景淒涼,是這位太上皇的真實寫照。


宋徽宗趙佶,北宋第一昏君,在他的手上,宋之盛世變為了人間地獄,宋之國民生產總值是明之十倍,佔當時世界的八成,可想而知,此時的北宋是如何繁華昌盛,可是它就這樣敗亡了。

宋徽宗成為太上皇倒不是有人逼迫,而是金軍南下,他為了保命,趕緊甩鍋,強行讓太子接手,好讓金軍轉移目標,讓他可以安然逃跑,以求避禍。

太子甚為抗拒,被抬上龍椅的時候已然暈厥,他就這樣被推上了皇位。


及至宋欽宗打退金軍,宋徽宗屁顛屁顛帶著六賊跑回來,準備摘取勝利果實。

宋欽宗不幹了,直接將其軟禁,六賊被嚴懲,就是後來靖康之變前夕,太上皇想出去募兵,幫他分擔壓力,都被斷然拒絕。

宋徽宗的下場無疑是悲慘的,老婆女兒全成了金人玩物,他自己也在屈辱之中命喪北國。

宋高宗趙構,趙構做太上皇,情況跟這幾位皆不一樣,他既不貪戀權力,也不擔心太子圖謀不軌,他是所有做過皇帝的太上皇之中,唯一一位心甘情願交出權力,並且沒有被迫害的人。


趙構的皇帝生涯一直伴隨著金人的巨大陰影,前期是被搜山檢海,後期則是割地賠款,上表稱臣,他作為皇帝,腰桿子就沒有硬過。

整天要擔心被推翻不說,他唯一的兒子還被嚇死了,自己也變得不育。

他做皇帝有點做累了,不想再幹了。他的太子是後來的宋孝宗,這是有名的仁孝之君。

宋高宗與宋孝宗,他們都是幸運的,能夠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對的人。


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土木堡之變,成為了瓦剌之俘虜,在太子年幼、大敵當前的情況下,郕王朱祁鈺被推上皇位,朱祁鎮就這樣成為了太上皇。

這位太上皇一被放歸,就立刻被軟禁,若非臣下趁明代宗病重,發動奪門之變,把明英宗放了出來,這位太上皇估計不會有機會重獲自由之身。

也是明代宗過於仁慈,他不得不防範,卻也不忍殺害這位唯一的兄弟,導致變亂一起,自己死得不明不白。


清高宗乾隆,他對權力的執念可以說達到了極點,也挺能活,繼位之初,乾隆假惺惺的表示不敢超過祖父,只要能夠有幸在位六十年,便立即讓位。

可是真的活到這一天的時候,他有點想反悔,誓言已經發了,不能食言,於是只好成為太上皇。

但成為太上皇之後,他仍然牢牢掌控權力,嘉慶形同傀儡,這種退,是名退而實不退。

若非囿於自己的誓言,乾隆也不至於做這樣的事情,他號稱十全老人,變相食言,也算是他人生的一個汙點吧。


皇帝想要鍛鍊太子,其實並不一定非要提前傳位,採取有效的制衡措施,適當放權就可以了。


浮沉於史


我國古代的皇帝幾乎沒人提前退位,縱觀中國歷史,提前退位的皇帝也就那麼幾個,其中還有被迫退位的,那麼為什麼沒有皇帝主動退位呢?有的皇帝歲數都那麼大了,完全可以提前退位讓自己的兒子登基,自己當太上皇,享受一下人生,難道古代皇帝都不知道累的嗎?還是因為皇帝太過迷戀於權利。

實際上不提前退位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貿然放權會有很多麻煩,很多人可能覺得,主動退位才會減少矛盾,那樣最起碼他的兒子們也不會自相殘殺,實際上主動退位,太上皇和新皇帝之間必然會出現許多的矛盾,別的暫且不說,我們就說說最基本的一點,大家應該都聽過這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皇帝上任之後,肯定是要用自己的人馬的,可是老皇帝還在呢,那些舊臣當然不可能服了,他們背靠太上皇,肯定會和新皇帝的人對抗,朝局混亂很正常。如果矛盾升級的話,那麼兩者肯定只能留下一個,要不是新皇帝滅了太上皇,要不就是太上皇廢了皇帝,自己重新出山,登基重掌朝政。

大家可以看看歷史上那些提前傳位的皇帝,基本都是凶多吉少,除非一些比較特殊的,其中一方比較強勢就不會有這種矛盾,比如說乾隆主動退位,他在退位之後一直掌控朝局,新皇帝完全沒有任何權利,這二者之間就不會有矛盾。

再比如李淵退位,他那是不得不退位,雖說名義上他是太上皇,可是實際上誰都知道,他就是個擺設,他和李世民之間也壓根不會有矛盾,李世民可是政變逼他退位的。因為退位風險太大,所以幾乎沒有皇帝會選擇主動退位,做太上皇。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都是家天下,一個國家由一家一姓管理,皇帝是一個封建國家的最好統治者。就是因為一切事物都由皇帝來管,所以在皇位交接的時候政局最為不穩定,這段時間老皇帝駕崩,新皇帝根基不穩,大家都對皇位虎視眈眈,不僅僅是皇子爭位,一些權臣也對於那個皇位也是夢寐以求。

太子是國之儲君,是國之本,許多皇帝都會選擇早早的立太子以讓其他人斷了對皇位的想法,但是太子畢竟不是皇帝,在先皇去世後哪怕是太子順利登基,這個時候政局也是不穩的,那為什麼少有皇帝提前幾年退位讓太子繼位以幫新帝穩定政局呢?小編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就是皇權的誘惑,一個人一旦坐上了皇位想讓他放棄談何容易,如何捨得手上的權力,就拿乾隆帝來說,由於乾隆四處說自己在位時間不會超過康熙帝,於是在乾隆六十年的時候也是依依不捨的讓出皇位,但是他沒有放權,太上皇或者皇帝都只是一個稱號而已,只要能行駛皇帝的權力就夠了。所以沒有哪個皇帝願意早幾年退位讓權給太子。

其次就是皇位繼承問題,古代皇帝是個高危職業,平均壽命連四十歲都沒有,指不定太子坐上皇位後沒多久就嗝屁了,那時候如果太上皇還在,皇位究竟是傳給太上皇還是傳給自己的兒子呢?歷史上太上皇篡位的也有,比如明朝明英宗在明代宗一朝是太上皇,明代宗病重後太上皇明英宗就復位了,哪有明代宗兒子的事情。

還有就是皇帝並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是多少,如何能提前幾年傳位給太子?有的皇帝活的比太子還久,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況常有,比如明初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就早於朱元璋去世,所以皇帝跟太子的壽命不是能人為決定的,皇帝無法確定該哪一年傳位給太子合適,還不如自己做皇帝到駕崩,身後事也就不用自己管了。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皇帝退位,那那些老臣勢必會被新皇帝針對,所以皇帝退位那些老臣肯定不會輕易答應的。而且一山不容二虎,皇帝退位當太上皇后對於新皇依舊是個威脅,太上皇肯定要被新皇軟禁,比如李世民繼位後就軟禁了李淵,皇位之下無父子兄弟之情。新皇為了坐穩皇位可是什麼都做的出來的,所以一般沒有哪一個皇帝會退位當太上皇。

太上皇表面上看很風光,其實也是個很危險的位置,做太上皇未必是好事,而且我國曆史上的太上皇屈指可數,大多數皇帝都不會退位當太上皇。


風塵講歷史


中國古代,太上皇是一個比較尷尬的群體,活得好好地,卻交出了手中大權,不再掌管國家大事,最早出現的太上皇應該是劉邦他爹,但是這位是沒當過皇帝直接當的太上皇,之後還有李淵,李隆基,趙佶,趙桓,趙構,愛新覺羅.弘曆,但是除了弘曆是自己交出權利,其他的幾位都是迫不得已,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變成的太上皇,弘曆成了太上皇,但是權利還在他手上,所以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我古代的皇帝都不願意成為太上皇,迷戀手中權利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有這麼一句話,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說的是大臣,但是反映出來的問題卻是新皇帝,對前任皇帝的政治清算,可能有人會覺得,皇帝和皇帝之間通常不都是父子關係嗎,有什麼好清算的,但是這在皇室,他們的關係還多了一層君臣關係,除了極個別運氣好的皇帝沒人爭皇位,比如嘉靖,比如乾隆,大多數皇帝都經歷過皇位爭奪的,面對老皇帝的權威,即便政見不同,通常也不敢當面反駁。也就導致了新皇帝登基後,常常會選擇推行新政令,而非延續前任遺留下來的東西,所以如果老皇帝提前當太上皇,新皇帝如果要推行新政,任用新人,培植自己的班底,這不就有變相否定了太上皇政績的意思嗎?這也是任何皇帝都不願意看到的事。

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也就是肯定了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皇子如不為了避禍,沒有誰不貪戀權利,不想爭奪皇位,更何況是讓曾經掌握江山的皇帝主動的放棄皇位退休,太上皇雖然是皇帝的父親(也不一定),但是這始終只是個虛銜,除了乾隆皇帝以外,其他的太上皇待遇和當皇上時都是有著天壤之別,雖然說天下都是皇帝家的,但是身份不同,差距也是很明顯的,這也就導致了沒有一位皇帝真的自願退休成為太上皇,讓太子提前登基繼位的。

另外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太上皇,退位後他們的境遇可都不怎麼好,李淵是在玄武門兵變之後被迫退位給李世民,深居太極宮中,李隆基在安史之亂後,一路外逃,太子等人策劃馬嵬坡兵變,李隆基賜死楊玉環,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稱帝,李隆基只得退位為太上皇,鬱鬱寡歡而終,宋徽宗趙佶則是在金兵南下之後,為了逃命甩鍋給宋欽宗趙桓,二帝被俘獲,宋欽宗的弟弟宋高宗趙構稱帝,稱遠在北方的宋欽宗為太上皇,趙構當了三十六年皇帝,迫於金兵入侵的壓力,以“倦勤”,想要修養為由禪位給養子宋孝宗趙昚(shèn),宋朝從徽宗起連出了三位太上皇,清朝的乾隆皇帝是最幸福的太上皇,為了不讓執政時間超過他的爺爺康熙帝,在乾隆六十年退位,但是在嘉慶初期,乾隆皇帝仍然牢牢掌控著朝政。

所以古代皇帝不願意退位太上皇,讓太子提前繼位,一個是希望在死之前儘量保存自己的政績作為不被全盤推翻。另外一個則是貪戀皇帝的權利,另外皇帝退位,通常也是因為身體的內在原因,或者是外部壓力,在沒有遭遇這些特殊情況時,當然更樂意多幹幾年,皇帝自然是不願意退位當太上皇的。至於日本他們的皇室則是屬於神話的產物,並且在很多時代都是傀儡一樣的擺設,並沒有實權,權利頂峰也就是二戰時期,而中國自古都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說法,所以才有改朝換代時梟雄群起爭霸的場面。


玄坤


開始我也認為是迷戀權力,但實際上老皇帝不願傳位,並不完全由於權力的因素。

老皇帝不願生前傳位,就是擔心新皇改變他的政治遺產,清算他的政治問題。其實我很想用最近的例子舉例的,老皇帝並不戀權,但是時刻擔心他的政策被新皇改變,走了錯誤的道路上。最終新皇被幹掉,而新新皇確實把老皇帝的政策改掉了。

老皇帝的政治遺產被新皇改變是非常嚴重的事件,等於徹底否定了自己在位期間的作為。比如說秦始皇與扶蘇:

秦始皇為何對扶蘇大怒?因為扶蘇對秦始皇的政治政策完全不贊同,甚至是相反的道路,秦始皇是絕對不允許自己的政治被改變的。中央集權跟法家就是自己的政治遺產,繼承人如果不同意,那只有改變繼承人。

趙構就是被繼承人改變政治遺產的明顯例子。趙構的政治遺產就是對金求和,但他的繼承人卻偏偏對金求戰,甚至對岳飛平反,等於徹底的否定趙構的做法。趙構屢次反對也沒有用,要是早知如此,恐怖他不會著急傳位。

所以皇帝對繼承人的考慮並不完全由於個人能力,而是希望自己的意志的得到無限傳承,選擇的都是跟自己相同價值觀的繼承人。

木葉村七代火影火之意志傳承均得到傳承


銫媒體


為啥沒看到有人將趙武靈王的事呢?

趙武靈王最初將他的嫡長子趙章冊立為太子,趙章這個人很不簡單。首先,他有非常雄厚的政治背景——他的母親是韓國的公主,他父母的婚姻就是單純的出於政治目的的聯姻,他的舅舅是韓王倉,而他本人又是嫡長子。其次,他的能力非常強——在十五歲的時候,趙章就主動請纓,隨後參與了與中山國、三胡的戰爭,戰功顯赫。按說趙章的王位是板上釘釘的——出身尊貴、戰功顯赫,誰還能與他相爭?

但是意外就是發生了——趙武靈王后期開始寵幸妃子吳娃,甚至為了吳娃而放棄了自己的政治追求,好幾年都沒有外出。吳娃成功生下一名男嬰之後,便開始攛掇趙武靈王廢長立幼,趙武靈王最終答應了,將吳娃封為王后,她的兒子趙何立為太子。王后韓氏和太子趙章就這麼被廢了(主父初以長子章為太子,後得吳娃,愛之,為不出者數歲,生子何,乃廢太子章而立何為王)。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決定傳位給太子何,自稱“主父”,將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了太子(也就是趙惠文王)。史書上沒有解釋趙武靈王退位的真正原因,但是他廢長立幼不徹底的行為(趙章雖然被廢了,但是他依然被授以軍權,常年率兵在外出徵)將來勢必會導致趙國內部出現奪權的暴力衝突,所以,他提前退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讓趙惠文王穩坐王位。

但是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最後還是犯了糊塗,他忘了衛宣公和晉獻公廢長立幼給自己的國家帶來了多大的災難,而這種災難,最終也降臨到了趙武靈王本人身上。


國史通論


現實太殘酷。

帝王父子不僅僅是父子,還是權力的交接方,這從根本上就決定了天家父子的走向。

在一切互相制衡、相對穩定時,父慈子孝沒有問題,皇父、太子自可其樂融融。

但是,封建權力這個東西破壞力太大,它可以生殺予奪,任誰權柄在手,都不免有可能隨心所欲,試問,誰會把權柄遞與別人?

一旦權力不在己手,不論是皇帝他爹還是皇帝他兒,都免不了任人擺佈,尤其是前任權柄在手者,餘威尚在,更是被多方猜忌,因此,歷代皇帝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讓位於下一任。而且,還很忌憚皇儲勢力膨脹。

就是在民間,歷經風浪的老人不到臨死前,也不會把所有資產交給後輩,免得一無所有,無人問津。

現實就是那樣殘酷,部分品德良好,無防人之心的請勿拍磚。

我是錢多多讀文史,一家之言坐談文史,歡迎關注、交流。


錢多多讀文史


據說過去盜墓有個奇怪的約定,如果是父子的,必定父親在上面,兒子在墓裡,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很多兒子在上面的等寶物上的差不多了,吧唧把上面的蓋一封,有花不盡的錢還省了養老了,而老人在上面是絕不會下此狠手把孩子扔掉不管的。

古代皇帝是風險很大的職業,大多不是玩死也是被奪權篡位而早亡,統計皇帝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小的幾歲,而能壽終正寢的鳳毛麟角,限於過去動盪不定的環境,兒臣可以享受父皇的榮華,可是有幾人能享受到讓位帶來的富貴?



再說傳位問題,由於皇嗣孩子眾多,所以皇位競爭異常激烈和殘酷,即使已經確定太子,隨時會有被廢的可能。所以在這樣的氛圍中,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下,就形成了互相設防、互相傷害的傳位模式。


黃蜂二師兄


先說兩個典型的歷史情況:

一、李世民在位時已經發生過兩次因為權力而父子兄弟相殘的事件了,即使讓位了沒有權力發生了自己不想看到的事情而沒有力量去阻止還不如死後眼不見心不煩。玄武門兵變很多人都很熟悉了,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李建成一直不討李淵喜歡,隨著李世民實力的逐漸增長有意讓其取而代之。太子李建成聯合李元吉準備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為強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此時李淵正在湖上泛舟,突然尉遲敬德來報:太子作亂,已被秦王誅殺。李淵大驚,但事情已成定局再要治李世民的罪也沒什麼意義了,而且這個時候李世民是帶兵過來的,別再把自己給殺了在嫁禍給李建成也不是不可能。在被逼無奈之下讓位李世民,做了太上皇,之後也一直不問世事,直到病死宮中。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李世民的晚年,太子李承乾擔心弟弟會影響自己的儲君之位而造反,不同的是結果,李承乾兵敗被廢。

二、退位後還握著權力的話(比如乾隆)還不如不退位,除了留了個退位讓賢的名頭外(至於別人怎麼想的難說),啥區別也沒有。乾隆退位是因為不想在位時間超過他的爺爺康熙,一是可以博得一個千古孝名,二來權利還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和退不退位也沒太大的關係。

我的看法是:要麼做一個不管事的太上皇,要麼新皇帝做一個聽話的兒子,不然只要只要有權利相爭就不可能和平相處。權利會慢慢讓人迷失,明君都想永垂青史,爭做“千古一帝”,昏君大多都是自私,權利就是他們的命,更別提退位讓賢一說了。從來只有嫌自己活得不夠久皇帝,沒有主動讓權的皇帝。至於日本皇室可以幾千年不變,主要原因是因為權力不在天皇手中,而更像一個象徵。

個人觀點,歡迎指導,共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