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都挺好》中看,“原生家庭”是否能決定你的舞蹈人生?

最近熱播的都市情感劇《都挺好》中,讓“原生家庭”一詞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近些年,“原生家庭論”特別火,《都挺好》裡鮮明的角色性格將其點燃,並不出人意料。原生家庭,決定著一個人的起點,是一個人受教育的基礎,是塑造性格、品質、價值觀的第一站,自然極為重要。

從《都挺好》中看,“原生家庭”是否能決定你的舞蹈人生?

那麼,你的舞蹈人生是不是也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心理學家弗里曼認為,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也就是說,沒有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不足,將成為一個人後續人生的索求和追逐。比如,從小渴望學習舞蹈而沒有機會學習或更好學習的人,往往會把這種希望寄託在成年後或下一代。

從《都挺好》中看,“原生家庭”是否能決定你的舞蹈人生?

在《都挺好》劇中,蘇母對待明玉的態度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傳統母親對待女兒的態度——就是女兒都是要嫁人的,終歸是別人家的人不必養的太好,上學那更是可有可無。兒子就不同了,兒子是要傳宗接代的,自然地好好養,不僅要好好養還要為他娶媳婦、買房甚至帶孫子都心甘情願。明玉雖然早早養成了獨立和勤奮的好習慣,但內心深處極度缺愛,所以她用事業的忙碌來抵消內心的孤獨,渴望被愛但又畏懼愛。倒是在她的伯樂和恩師、企業家老懞身上,找到了父親的角色替代,因為這是一份難得的關心。所以,她愛事業勝過家庭。

從《都挺好》中看,“原生家庭”是否能決定你的舞蹈人生?

如果從舞蹈人生的角度來說,蘇明玉一定會是個“舞霸”。小時候練功的時候最努力,長大了爭主角最強烈,她在舞蹈之路上的成功概率最高。如果在舞蹈人生中能遇到伯樂,她會分外感恩,死心塌地為師傅好。她在別人眼中會是“別人家的孩子”,“能吃苦、聰明、肯拼”,但她隱忍而深埋其“悲慘”的童年成長經歷。她可能從小有考北舞的天賦,而因為家境只能就近讀個普通的舞蹈學校,甚至不再接受舞蹈教育,靠自己在社會舞蹈中摸爬滾打佔據一席之位。

從《都挺好》中看,“原生家庭”是否能決定你的舞蹈人生?

而從小被溺愛的“媽寶男”蘇明成,則好逸惡勞、自私自利,並把父母的偏愛視為理所當然。如果蘇明成學舞蹈,那一定是那個靠“錢”和“資源”堆起的舞者。父母靠關係把他送進還不差的舞蹈學校,每月給其不少的生活費,他不會投資在舞蹈學習上,而是打遊戲、早戀等。畢業了,沒有過硬的舞蹈技能,又是父母幫忙找到一個穩定的體制內搞舞蹈的工作。

從《都挺好》中看,“原生家庭”是否能決定你的舞蹈人生?

大哥蘇明哲勤奮、優秀,但愚孝。如果他學舞蹈,那麼家裡一定砸鍋賣鐵支持考北舞、然後再去英美讀個舞蹈碩士,最後在國外舞團受僱幾年後任教。可以說,大哥享受了小家裡來自情感和物質的最優支持,但是最後產出比可能還不如蘇明玉來的實際。

如果蘇家這三個孩子學舞蹈,大概在舞蹈之路上的發展大抵如此。弗洛伊德認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來自於童年的不愉快。那些在童年渴望學習舞蹈,卻總被原生家庭拒絕的人能否在成年後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尋求自己內心的追逐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原生家庭對你在舞蹈之路上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最多可能錯過了舞蹈開發最黃金的時間。現代人大約20歲前後就會走出原生家庭,之後的自我塑造,更多的是在於自己。

從《都挺好》中看,“原生家庭”是否能決定你的舞蹈人生?

原生家庭可以作為一種提醒父母的警示。

它提示著你該如何在正確的舞蹈教育中培養下一代;

它提示著你如何尊重孩子對舞蹈等藝術教育的選擇;

它提示著你如何平衡孩子學舞和學文化課的投入比……

從《都挺好》中看,“原生家庭”是否能決定你的舞蹈人生?

原生家庭沒有辦法選擇,最重要的是自己得努力,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甚至下一代過優越的生活。呼籲我們的社會有更多正確的舞蹈引導,散發更多關於藝術宣傳的善意、溫暖與光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