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鶴臣因病眾籌,會收割社會信任的紅利嗎?

吳鶴臣因病眾籌,會收割社會信任的紅利嗎?

吳鶴臣因病眾籌,會收割社會信任的紅利嗎?

寫文章最難的是什麼呢?是開頭。開頭如果不順,整篇文章都會疙裡疙瘩。有經驗的人說,戀愛也是如此。

那如果想不出好的開頭怎麼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硬寫。硬,有的時候是僵硬,但有的時候卻意味著硬核。說這麼些閒話,並不是毫無原因的。

相聲演員吳鶴臣因為腦出血住院,他的家人在某平臺上發起了眾籌。這本來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沒想到卻引起了軒然大波。批評的人那麼多,言辭都那麼激烈,我還以為出了多大的亂子。但仔細看看正規媒體的相關報道,我覺得這裡面真的有文章。

不少自媒體在發表觀點的時候,都在標題裡把“德雲社”亮了出來。言外之意很簡單:作為那麼著名的相聲團體的成員,還是郭德綱的徒弟,你生個病還需要向老百姓伸手嗎?我雖然不瞭解德雲社和郭德綱,但我知道,這些年他們一直深陷輿論的漩渦。這麼厲害的東家,就一定會庇護所有的成員嗎?其實未必。原名吳帥的吳鶴臣,據說工資就不高,在北京也就算個普通的工薪階層。東家的招牌再亮,也未必就能驅散個人命運的幽暗。

吳鶴臣的事情鬧得這麼大,做師傅的也並沒有站出來說什麼。這不能說明什麼人情涼薄,它只是生活本來就有的樣子。不要因為德雲社,就把吳鶴臣和他的家人看成騙子,我覺得這是第一個應該警覺的地方。

吳鶴臣家裡“有房有車”,這似乎是最大的硬傷。在一般人看來,只要還沒到家徒四壁的地步,就沒資格發起眾籌,我覺得這裡面確實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先說車的事。沒在北京生活過的人,真的不知道北京有多大。北京究竟有多大呢?你從日本飛到了上海,逛完免稅店還喝了一杯咖啡,我還沒從南口趕到吳鶴臣住院的地方。吳鶴臣和他的父親都患有腦病,家人如果沒有一輛代步車,很多事情真的很難辦。再說吳鶴臣家裡的那兩套房,和大家所想象的那種“宇宙中心”的商品房,實在相去甚遠。位置在六環外,都是鐵路系統的公租房,這樣的房子且不說值多少錢,可能根本就沒辦法買賣。這就好比守著大海卻飢渴難耐的人,你跟他說,你為什麼不喝海水呢?答案可能是很硬核的。

我看過的最有說服力的觀點是,吳鶴臣家人所發起的這種眾籌,可能會“收割社會信任的紅利”。這還是挺嚇人的。如果有善心善意的人受到了欺騙,他們可能從此捂緊自己的腰包,於是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再難從陌生人那裡得到幫助。這個觀點邏輯非常清晰,也很有說服力,然而事實的確會如此發展嗎?我並不這麼認為。

我有一個模糊的判斷,那些經常在眾籌平臺上慷慨解囊的人,可能恰恰是對事實具有比較高的寬容度的人。

這話可能有點費解,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那些真的願意表達善意的人,並不那麼在乎是否被欺騙。在水滴籌那樣的互聯網平臺上,當你決定對一個陌生人施以援手的時候,你內心總會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信任他們所講述的內容。至少,這是我個人的真實體驗。我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也無法去求證,但我“選擇”相信他們所說的。善意之所以會在世界上呈現,首先在於它善意地相信苦難的真實存在。我會因為偶爾被欺騙,就不再給予他人點滴關懷嗎?才不會呢。你可以透支自己的信用卡,但你能透支銀行嗎?這就是我對“社會信任”這個浩瀚的蓄水池的信任,我不認為來自人性深處的善良,會那麼容易枯竭。

吳鶴臣因病眾籌的事情之所以鬧得這麼大,跟他媳婦的回應方式也有一定關係。從截圖看,這媳婦說話的口氣很像個北京大妞:我是求助了,但我沒求著你給我一百萬啊?我是買了新手機,可我就是很窮啊!解釋的方式這麼僵硬,很容易引起輿論的反感。和窮途末路的人比起來,你一個“有房有車”的人還口氣這麼硬,憑什麼還要眾籌一百萬呢?

但就我個人而言,我其實更喜歡這種“硬核”的求助方式,不煽情、不賣弄情懷、不過分“賣慘”,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至於你幫不幫我,悉聽尊便。

大病眾籌,是互聯網給予我們時代的一個饋贈。它的確不那麼完美,比如,它無法準確審核求助人的家庭財務狀況,甚至不能精確地判斷病歷的真偽,但不能否認的是,很多身陷重疾的普通人和他們的家庭,都從這裡得到了幫助。而那些本來無從表達的善良和悲憫,也通過眾籌平臺得以煥發出樸素的光亮與溫暖。這樣的饋贈當然需要呵護,質疑本身,也是呵護的一種。通過不斷的尋求真相,人們會了解善意的來源和去向,會領悟到世界的複雜與人性之美。但是,對那些尖刻的表達,對刻意攪渾水、從社會的歧見中收割流量的做法,每個人時刻都應該抱有警惕。

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我寧可被人低估了智商,也不願意放棄善良。

吳鶴臣因病眾籌,會收割社會信任的紅利嗎?

吳鶴臣因病眾籌,會收割社會信任的紅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