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組團協同發展之後如何並進?

中國建設報

城市組團協同發展之後如何並進?

5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公開發布,提出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增強中小城市人口承載力和吸引力。

1個月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分工協作、以大帶小的原則,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發展,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

在新一輪城市化進程中,都市圈與城市群高頻出現,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人財兼收 城市群構建發展新版圖

2006年3月,"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及"城市群"概念,這是"城市群"概念首次在國家層面文件中被提及;2015年12月,時隔37年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對城市群發展規劃作了重點部署;"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城市群建設發展",提及的城市群共有19個。

"黨的十九大後,區域協調發展被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而城市群的發展,則可以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表示。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

據環球網報道,目前,我國提出的19個城市群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其中跨省城市群規劃均已出臺並實施。在相關政策指引下,我國城市群都市圈經濟社會發展彰顯了特有的活力。

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日前發佈的《中國城市群一體化報告》,2006年至2015年,報告選取的12個城市群佔全國GDP的比重從70.56%上升至82.03%,年均增長超過1個百分點。其中,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3大城市群的經濟份額超過40%。

在人口層面,上述城市群佔總人口的比重從61.12%上升至63.07%,增加1.95個百分點。人口集中主要發生在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3大城市群,同期增長2.54%。

"城市化的本質就是產業的人口向城市空間的高度集聚,集聚之後帶來規模效應。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世界範圍內人口和資源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現象愈發凸顯,經濟和人口的著力點已經主要集中在沿海、首都及行政中心的城市、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城市中心總工程師、國土產業交通規劃院院長張國華向記者表示,20世紀50年代,全球僅有紐約和東京兩座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現在全球超大城市數量已經超過29座,這些城市集中全球近5%的人口並創造了全球近20%的經濟體量。隨著互聯互通基礎設施支撐下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不斷完善,線上、線下、實體、虛擬融合形成無界社區,企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未來由國家或者地區主導的競爭合作逐漸轉變為以城市為主導的競爭合作。

城市聚力 協同發展要破"牆"

中國在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後,區域核心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資金、產業資源,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碰到不少問題,對外主要表現為"虹吸效應",對內則主要表現為"城市病"。這或許可以從一件事情得到印證。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期間,公安部交管局發佈的一項交通擁堵預警信息顯示,5月2日14時至5月3日14時,國內40條高速公路200個重要通道監測節點流量環比前一日下降20.01%,但京滬高速公路北京段、滬昆高速公路上海段、滬渝高速公路上海段、滬渝高速公路重慶段環比前一日上升超過30%以上,通行壓力較大。

"大城市功能過度集聚,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城市病'日益嚴峻,尚未形成與周邊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區域一體化產業體系。"張國華表示,這一問題的產生,一方面因為區域中心城市經過長時間發展本身已經具備"馬太效應",高度集中的資源持續吸引著人流、資金流、產業鏈進入;同時,以往城市之間大都存在著競爭關係,區域中心城市幾乎不大可能向周邊城市"輸血"。"區域協調發展困局之一就是區域中各個城市唯GDP式的競爭與計劃經濟思維模式束縛的結合,在資源、資金、政策等方面向大的中心城市集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難以發揮決定性作用。各城市間在公共資源、行政管理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一堵堵隱形的'牆'。"

《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堅持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探索建立中心城市牽頭的都市圈發展協調推進機制。加快推進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

張國華表示,區域協同發展就不能想著一家獨大,要以城鎮空間一體化發展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佈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為主線,發揮不同城市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通過區域分工實現錯位發展。"尤其在公共資源配套上,大城市要捨得共享共建。以前人是跟著產業走,現在人要跟著環境和公共配套走,人在哪裡匯聚,產業就在哪裡匯聚。所以通過公共資源的協同佈局,帶動人口的合理配置,最終就能實現產業的協同分工。"

"在城市群中的投資效率更高。比如交通,很多人說高鐵等投資已經飽和,但如果從城市群快速交通、一小時通勤圈來看,交通還有很多需要發展的地方。其他相關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等,也需要進一步協調發展。"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表示。

除了資源配置的"先天"不均,行政壁壘也是城市群都市圈良性發展必須要破除的限制。

在2019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城市群: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分論壇上,多位參會人員關注到這一問題。江蘇省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直言:"在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中,最大的障礙就是行政壁壘。"他表示,在城市群都市圈中,很多地區都是跨省級和行政界線,還面臨利益分割。要破除這種壁壘和利益分佈格局,關鍵是推動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包括推進交通的互聯互通、產業的協同發展以及社會事業的融合發展等。

目前,上海正在與江蘇、浙江研究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相關規劃和制度設計。有行業人士表示,對於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的建設,可以把市場概念運用到行政概念中。比如,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是否可以嘗試股份制。也就是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均持有股份,形成一個類似股份制公司的模式,而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行政區劃。

"從全球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情況來看,成功的經驗是類似的,失敗的教訓也是類似的。成功的經驗就是城市群都市圈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能夠得到市場認可。"張國華表示,城市發展本來也有周期,在不同階段面臨的機遇也不同,因此需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區域發展,"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成渝這4個城市群發展勢頭都很好,可能成為新一輪城市發展的主要增長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