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早逝的人如何擺脫缺愛帶來的心理影響?

五月暱稱小五


母親早逝的人,如何擺脫缺愛帶來的心理影響?

是啊,母親早逝對一個人而言是一種巨大的心裡傷害,這種傷害可以說是終生的心理陰影,要通過時間來慢慢的療愈。

按照客體關係理論的說法,母親早逝會給我們造成情感依戀的缺失,愛的需要無法滿足,缺乏安全感,自我防衛心理過重,情緒表達不良等心理陰影。

對這些心理陰影的自我療愈,一是與母親早逝後其它照料人情感的聯結,通過投射給非母親的親人來重建與母親的依戀關係,獲得愛的能力和感受;二是通過自己養育孩子提升自己愛的能力,在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嬰關係,重新體驗和獲得你早年失去母親沒有體驗過的愛,在心理學上這是重新建立與母親的聯結,即你既是嬰兒,又是母親,在與你的孩子互動中建立與母親的情感聯結。三是建議做一箇中程的心理諮詢,5~10次,在與心理諮詢師的互動溝通中,利用移情技術,將心理諮詢中的心理諮詢師與你的關係設置為母嬰關係,既療愈你的心理創傷,又重建你與母親的情感關係。四是自我療愈,陰影已有,無法完全消除,要通過自己的認識來擺脫早年失去母親愛的不良影響,提高自己感受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的能力。


老左心理工作室


從自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個正常的人發展,應該有鏡映理想化和孿生三極自體,一般而言,父母所提供的是理想化的問題,如果理想化的客體不能提供很好的自體體驗,那麼人就會轉向另外兩極,或者從別的理想化的人物客體中去體驗理想化

簡單地說,就是會尋找一個可以替代母親的理想人物,去體會母愛,比如母系親戚,女老師,或與母親某些特質相近的女性人物,這是去體驗理想化。

還有就是會去尋找鏡映和孿生體驗。

鏡映其實就是找到一個能夠理解自己的人,能夠給予本身恰到好處的回應。比如一個好的心理諮詢師,

孿生體驗,簡單的說,就是找到與自己相近的同齡段的朋友,體驗與自己相似的,比如同樣缺乏母愛的同齡人,或者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齡朋友,再或者加入一個有共同興趣的團體組織中。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題主有所幫助


心理諮詢師王旭亮


的確有點不幸有點心疼,生活中總有不如意。

潛意識的需要會自然吸引或者去尋找

相信生活中你會莫名的對能給到自己母愛的人有一種依賴和親近

認識這份需求,不排斥。

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去彌補這樣的缺失的。


靜秋心理諮詢師


讓自己多去付出愛,你會得到更多的愛來彌補內心的那份缺失。


筆劃


坦然面對,雖然羨慕別人,但是該發生的還是發生了,把之前的美好留在心裡,回想一下,這個社會還有比自己更更慘的,自己應該更加努力面對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