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喻 文




學生時代經常會遇到考修辭的題目,尤其是比喻中的三種類型,極易混淆。為此,我當老師時,認真備了一節課,要為學生講清他們之間的區別。因明喻句和暗喻句中本體和喻體都出現,相對好判斷,而借喻句中僅出現喻體,是比喻中的高級形式,學生往往分辨不清,我便通過諸多例子重點來說明什麼是借喻。

借 喻 文/馮清利

我從學生們兒時都熟悉的一個寫花生的童謠“麻屋子,紅帳子,裡面睡個白胖子”說起,並充分利用課本中的例子幫學生理解,魯迅在《故鄉》一文中寫道:“當見到中年閏土時,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說不出話。”我說這裡的“厚障壁”就是用了借喻手法。楊朔的散文我很喜歡,我也常列舉《茶花賦》中“童子麵茶花”的例子。當時常聽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徹底推翻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的言論,我也拿來做了例子。那時候,習題集中還有一個大躍進時期流傳極廣的順口溜:“稻穀堆得高又圓,社員堆稻上了天。撕片白雲揩揩汗,湊上太陽吸袋煙。”我讓學生判斷用了什麼修辭,雖內容浮誇,但因生動形象,加深了學生對借喻的理解。我任教時期正流行一句歌詞:“1992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我告訴學生們,只要留心,借喻可隨手拈來,寫作時用得恰如其分,不僅能很好地表情達意,而且可以使語言和內容生動生輝。如果現今我還從教,我會列舉當下最新的例子。“歲月不居,時光如流”中含有明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暗喻,“下足繡花功夫,實施精準扶貧”“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則是借喻。語言是時代的反映,修辭的應用也與時代同步,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

借 喻 文/馮清利

這是一個充滿修辭的世界,不論哪種修辭手法,只要運用得當,就能點石成金。這令我想起中學時代看過的一部越劇電影,它也是我的愛情啟蒙課。“十八相送”是其中的一個經典情節。從紅羅山書院到梁家,十八里相送,情切切,意深深,“青青荷葉清水塘,鴛鴦成對又成雙。”“你看井底兩個影,一男一女笑盈盈。”滿是浪漫與美好。祝英臺借一個個物象暗示和表白自己的心意,而梁山伯則渾然不覺。作為同門學子的梁山伯不會不懂修辭,他只是壓根兒沒想到,同窗三年的英臺原是女兒身。臨別依依難分開,誰知一別在樓臺。

世人身上皆有梁祝,而每一段梁祝卻各不相同。我曾寫過一篇短文《相遇康橋》,康橋我沒去過,當年我無數次去過的是美麗的洛陽橋。我與愛人在洛陽師專學習時都在中文系。在書店中我看上了一本《徐志摩詩選》,一直下不定決心購買。有一次,我在教室中看到她正在閱讀此書,便向她借閱,“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天長日久,我們越走越近……同為同窗,我們從相知到牽手,似兩隻蝴蝶在歲月的花叢中相伴而飛。而彼此相愛的梁祝,卻勞雁分飛,只能化蝶而舞。豈止梁祝,白居易與鄰家小妹湘靈“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陸游與表妹唐婉“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多少梁祝似的美好情感之花都被扼殺在那個時代的悽風苦雨中。梁祝有知,該會慨嘆生不逢時、早生千年吧!

經典永流傳。我的耳畔響起了《化蝶》的旋律: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

馮清利,公務員,宜陽縣白楊鎮人,熱愛文學,喜愛讀書,偏愛“靜水流深”四字。

借 喻 文/馮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