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為什麼在臨死之前,把所有的別人借他錢的欠條都燒了呢?

貧道講歷史


杜月笙上海著名的青幫老大,這個民國時期,最為風頭無二的人物,誰能想到他的晚年竟然到了如此落寞的地步呢?

可以說杜月笙的窮困潦倒,是從他到香港開始的。

那時候的他去香港的時候,僅僅也只有四十萬美金。

這四十萬美金,還是他變賣上海的房產得來的。若是沒有房子賣,也不知道杜月笙將會何去何從?

四十萬美金,可能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說,在那個年代,也許是一個天文數字。

但是,對於杜月笙這種大亨來說,就是毛毛雨了,甚至連毛毛雨都不如。

要知道杜月笙,手裡僅有的這四十萬美金,還要養活三十多口人。而且他們全家都是屬於港漂,租房加上吃喝,一個月的開銷,就是兩萬多元。四十萬美金兌換成成港元,也就是兩百多萬。

自打去了香港之後,杜月笙一直都是哮喘病加深,光自己看病,也是需要不少開支的。

面對如此窘迫的情況,杜月笙也是不知所措。

關鍵令杜月笙頭疼的是,他必須還要在生前把財產給分完,因為他最後娶得一個老婆孟小冬和他根本就沒有生育兒女。

也就是說他怕自己去世後,孟小冬分不到任何財產。

所以,他不能對不起孟小冬。畢竟孟小冬跟了他,也算是走上了人生的下坡路。

杜家三十多口人,姨太太們,兒子女兒結婚的沒結婚的,都等著他的錢,過日子呢。

可是,當杜月笙把錢分到每個人的手中的時候,才發現最多得只能拿到兩萬多元,少的也就是六七千。

就這麼一點可憐的家產,當然大大出乎每一個人的預料了。

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杜月笙生前,還借出去過很多錢。

在杜月笙分家產的時候,索性,他的後人就開始提出來,借出去的錢要怎麼處理呢?

那些被杜月笙借出去的錢,當然是一筆不菲的財產了,不用說絕對要比他僅有的四十萬美金多得多。

但是,令所有人不解的是,杜月笙就是守著家人,把所有的借條,全部給燒掉了。

當時的杜月笙為何會有這種舉措呢?

也許,杜月笙輝煌了一輩子,他什麼時候把錢當過一回事。他不想讓別人知道,他的晚年如此落魄,竟然到了收舊帳過日子的下場。

這不是他想讓任何外人知道的事情。

也許,杜月笙在當初外借這一筆錢,給人家的時候,就沒打算要過。這些錢對於他來說,就沒有屬於過他自己,所以,他也就不去要這些錢了。

也許,他是要激勵一下活著的子孫,你們也早就成人了,應該靠自己的雙手,去賺取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了。就不要在這裡啃老了吧。

還有就是那些舊帳,很有可能是收不回來的了,畢竟能從杜月笙手裡借出錢來的,也不是什麼沒有地位的人。

以杜月笙如今落魄的地位,錢討不回來,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還有種種可能性,都是讓他覺得還是不討回來的好。


史學達人


杜月笙曾經是上海灘一個威名極大的霸主,只是其家境貧寒,從小父母雙親就因故去世成了一名孤兒。曾經還是毛頭小子的他和當時無數人一樣,在自己還是青蔥歲月的時候,離開了自己生活十幾年的家鄉,隻身來到了當時雖然魚龍混雜,但卻有金可撈的上海闖蕩。杜月笙在闖蕩上海的時候,有幸遇見了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黃金榮,然後在通過黃金榮接觸到了當時青幫的頭子,也就是黃的妻子林桂生,正是接觸到了這麼一些人,他才開啟了一個毛頭小子到黑幫大哥的逆襲之道路。


他在上海闖蕩了這麼長的時間,手裡的資源以及手下的人脈積累的也是越來越多,可以說當時的他雖然說不上富甲一方,但口袋裡的資金也算稱得上是豪氣人家。在他發跡之後,為了好好的經營自己的勢力,常常向各色各樣的階層借出去了很大一筆錢,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些錢最多的有很多黃金,最少的也夠上海的一戶人家富足的過一個月了。

可奇怪的是,在杜快要去世的時候,他非但沒有要求自己的家人在自己死後,將這些賬目討回來,供自己具有龐大人數的家族富足生活,而是將這些鉅額欠條一個又一個的撕毀。

我認為,杜這麼做有很多的顧及和考慮,並不是憑空將這些財寶白手拱手讓人。

首先他這麼做的原因是出於防止別人惦記這筆錢財,為後人引來災禍。因為在其混黑道的時候,肯定有因為年齡小過度張揚得罪人的時候,也有一些做法引起別人的不滿意導致樹敵的情況,正所謂行走江湖的人怎麼能沒有幾個仇人。所以杜的這麼一個舉動,便是出於自保,讓那些自己曾經得罪過的人知道自己在死後沒有留給家裡人什麼鉅款和巨資,一次昭告天下和眾人,我人一旦去,以前的債務問題也就兩清了,從源頭上扼住了這些敵人尋仇的可能性。

其次便是其為了給家人籠絡人心。他那些借條上的人有著世界上的各個階層,各個人群,可以說是魚龍混雜,在其活著的時候都沒有去要過,可能並不是因為杜要不到,而是在考慮這筆錢值不值得要,或是能不能作為籌碼幫助到自己;就是這些自己在要賬的時候都要考慮再三,自己死後,家人再去要怎麼會有把握?所以出於這點的考慮,杜在後來將這些人的欠條一一撕毀,為的就是告訴這些欠自己錢的人:“我們的帳兩清了,希望你們以後能夠善待和幫助我的家人。”

最後一個便是自保了。防止因為自己的這筆錢因為子女的要債以及別人的惦記導致自己的家族有所危險。

綜上所述,我覺的杜撕毀別人欠條的做法是很明智的,他出於對自己家人安慰的考慮,也出於一個大智慧的人全面考慮;我想正因為杜這樣的舉動才使得他的子女在其死後安然無恙的願意吧!


木劍溫不勝


1951年8月的香港,一代梟雄杜月笙哮喘病加重,他知道自己即將油盡燈枯,加緊料理身後事。

他將財產分配完畢,又做了一件令子女瞠目結舌之事。他令女兒取來銀行保險箱只有一張張借條。

這些借條最少的5000大洋,最多的竟然是500根金條。如果將錢全部拿回,那將是鉅款。

可是他卻看一張,撕一張,將所有欠條全部銷燬。別說其子女不理解他的行為,相信很多人都會感覺詫異。

杜月笙只給家人留下微薄財產,卻將鉅額外債一筆勾銷,到底為了什麼呢?

有書君覺得,杜月笙此舉毀掉的是錢,留給後人的是人脈,是無形資產。此乃有大格局之人,才有的大智慧。

且隨有書君走近中國式教父杜月笙。

一,人生逆襲的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出生於江蘇。其4歲時就父母雙亡,應該說,他自幼就是苦孩子,受盡歧視。

苦難就是最好的老師,杜月笙通情練達的處事能力,也許就是磨難中淬鍊而成。

杜月笙,14歲獨闖上海灘,後得緣做了黑幫老大黃金榮的手下。

他先給黃金榮夫人林桂生當差。他靠其聰明才智,辦理了幾件棘手幫務,她不打賞,他亦無怨言,更不邀功請賞,居功自傲,甘心做她手下小弟。

杜月笙就是這樣不急不躁,用一顆誠摯之心得林桂生賞識,並被推薦給黃金榮,從此開啟了他人生逆襲之路。

一次杜月笙因功得賞錢二千大洋,他並未將其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分給手下小弟。

由此可見,錢在杜月笙心中並不重要,他用錢買下的是以後捨命相隨的小弟。

杜月笙用誠心換機會,用錢財換真心,其不拘於眼前小利,會做人的大格局,為其贏得了人面情面場面。

他亦鹹魚翻身,一步步走到了,足以與黃金榮抗衡的大佬位置。

二,不留禍患只留人脈的杜月笙。

終觀杜月笙一生,真的是人脈極廣,黑白通吃。

無論是前朝遺老,還是達官貴人,亦或文化界名流都能被其征服。靠的不只是心狠手辣的霸氣,更多的是其仗義疏財的俠氣。

杜月笙為人之道就是,錦上添花之事別人做,雪中送炭他來做。

比如張學良、黎元洪被人人唾罵之時,他傾力收留;黃炎培生活窘迫,他每月送錢。

可以說上海灘只要認識他的人,未得過其錢財相助的人很少。別人向他借錢,他很少讓第三人在場,他顧得是欠錢人的顏面。

我們試想錦上添花容易,當時熱鬧,可是轉瞬即逝,很難讓人記住。而雪中送炭卻會令人一生記住恩德。

他花錢如流水,他花的是錢,存的是情義,得的是人脈。

就如杜月笙存了一輩子的欠條,他存的都是別人欠他之情。

他臨終前將其撕毀,就是因為他明白,欠錢之人也非等閒之輩。比如欠500根金條之人,就是原上海保密局特務頭子,這些人也不是一般的心狠手辣。

他知道這些人都是欠自己之情,只怕自己走後,人走茶涼,家人的威望不足以震懾這些人,空惹殺身之禍。

反倒不如將欠條撕毀,將其積攢一生的人脈情義,轉贈給後人,令欠債之人繼而感念其後人一生。

杜月笙縱橫馳聘一生,洞曉人生百態,知曉人性險惡。他做人自有大格局,眼前利益不足慮,他更看重未來。

他撕毀欠條,以誠待欠債之人,破的是財,為後人留下的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人脈資產。

他亦想告訴後人,錢財是有價的,人脈情義才是無價之寶。

三,注重家風傳承的杜月笙。

杜月笙出身貧寒,沒有進過學堂,可以說是胸無點墨的粗人。

可是他渴望提高自身文化修養,他不但聽評書,從歷史故事中學習做人,他更禮賢下士,結交文化界名流。

就連國學大師章太炎都被其打動,時常為其講學佈道,並將其原名“月生”,改為文雅之名“月笙”。

我們可能很難想象,自幼大字不識的杜月笙,竟然練就一手漂亮的小楷,其簽名都是那麼瀟灑飄逸。我們可以想見,他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方面,真的下了苦功夫。

他人前的形象亦是斯文儒雅,一年四季皆是長衫,不管天氣多熱,領釦絕不解開。他與紋身、大金鍊子痞痞的黑幫大佬形象有天壤之別。

有書君覺得,如果杜月笙不是自幼人生坎坷,他更想成為文人,而非打打殺殺的黑幫教父。

因而,他嚴禁子女涉足黑幫,更注重子女文化教育,他見到子女的第一件事,就是問詢學業成績。其子女因荒於學業,都曾受過重罰。

有書君覺得,他臨終撕毀欠條,也許不想將沾有血腥味的錢財留給子女。他更想告訴子女以後要靠自己打拼,掙乾淨錢,走文化路線。

杜月笙家教是成功的,其子女都學有所成,旅居海外,發展良好。其子杜維善更是將其收藏的無價古錢幣,捐贈給國家,錢財對其子女來說亦是過眼雲煙。

杜月笙傳奇人生,無論功過,他視錢財如無物,令子女獨立奮鬥的家風傳承,確實值得我們借鑑。

斯人已逝,功過是非已如煙,任由他人說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杜月笙晚年,疾病纏身,加上上海被日本人侵佔,他於是就移居香港,但是去了香港沒多久,杜月笙就病危了,在臨死之前,他讓兒女打開保險櫃,拿出了多的像一本書似的欠條,放在火盆裡,當著兒女的面,全燒了。

這些欠條裡面,數額最小的5000美金,數額最大的500根金條,可想而知這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富可敵國有點誇張,富甲一方那是足夠了。



兒女為此特別不解,杜月笙對他們說:“寫這些欠條的人都顛沛流離,生死不知,也是可憐人。我死後,這些欠我錢的人,想還的,看到我的子女過的不好,自然會幫襯一把,不想還的,你們要是拿著欠條去要,不僅要不來,還會惹上殺身之禍,這些欠條就是催命符”。


杜月笙,對人死如燈滅和人走茶涼這兩句話,理解的特別透徹,他在大上海見識了多少浮浮沉沉,對人情交際把控力特別深。

一生富有傳奇性的杜月笙,在臨死之前只給兒女妾氏留下了十一萬大洋的資產,這和當年他在上海灘的錢財相比,簡直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而正是這種人生智慧,杜月笙的後

代是上海灘三大亨後代之中,下場最好的,不得不說杜月笙看透了人生,風雲人物就算死了,也會被別人津津樂道。

對杜月笙有不同見解的小夥伴,歡迎在評論區評論交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貧道講歷史,貧道拜謝了!!!


貧道講歷史


杜月笙燒燬欠條和當年曹操官渡之戰勝利後,燒燬群臣秘密交好袁紹的書信,有異曲同工之妙。


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陷入膠著狀態時,袁紹的勢力明顯大於曹操,於是朝堂上很多人腳踩兩條船,給袁紹寫信,說自己身在曹營,心向明公。


但是沒想到曹操竟然僥倖取得了勝利,戰勝袁紹,後來佔領冀州後到,起獲了很多群臣和袁紹私通款曲的書信,照著曹丕和曹操很多手下的意見就要按圖索驥,找到每個通敵賣國的人,把他們揪出來,讓人們看到叛徒們醜陋的嘴臉,然後依法治罪。

但是曹操卻沒有這麼做,他把群臣聚集到一起,當眾宣佈說:當年我和袁紹交戰,我都沒有信心會打贏,何況諸公,這些信我沒看過,沒有記錄,也不知道是誰寫給袁紹的,今天付之一炬。


曹操的意思很明白,希望大家忘了此事。今後為共同努力建設我們美好的事業。


書信這事兒不是一個人寫的,法不責眾。最蠢的辦法就是按圖索驥去一個一個揪出那些寫信的人,搞得朝堂大亂人心惶惶。


曹操這種處理辦法很高級。


曹操這麼做除了讓群臣放心,也震懾了眾大臣,讓那些曾經給袁紹寫信的人,今後再想背叛自己時都要在心裡衡量一下背叛的代價,畢竟曹操不會每次都把通敵叛國的書信燒掉的。


曹操這一手其實也是跟別人學的,他的老師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杜月笙燒欠條和曹操劉秀的做法大同小異,但是曹操和劉秀是為了家國天下著想。杜月笙燒欠條更多隻是為了讓後人能吃一碗安樂的茶飯。

燒欠條的行為看著是損失了財產,其實是很聰明的舉動。

混跡江湖這麼些年杜月笙深深的明白一個道理,大恩如大仇。


當年他烈火烹油的時候,很多人找他借錢,這些人中不乏亡命之徒,或者,混的風生水起的高官顯宦。


比如保密局原上海站站長王新衡欠了杜月笙500根金條,據說這都是少的。


這些借條在杜月笙手裡自然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但是落到後人手中,則福禍難知。


如果杜月笙的後人冒冒失失的去找這些人催要欠款,到時候碰到要錢不要命的人,錢要不回來卻得罪了這他們。輕則惹一身晦氣,重則因財廢命人財兩失,那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能跟欠杜月笙借錢,這些人個個都不簡單,他們心裡算盤打得明白的很。他們如果想還杜月笙的錢,或者還他的人情,即使杜月笙去世了,他們也會把這份情意還給他的後人。如果不想還錢,那麼後人貿然找他們去討債,只會得罪他們,徒惹仇恨。


再者,杜月笙雖然是窮苦出身,但卻靠著三碗麵混跡江湖,在江湖上混的風生水起。

這三碗麵是:人面,情面,場面。


混江湖的首重臉面。杜月笙不願意因為這些錢讓後人和自己過去的朋友鬧得水火不容。


自己去世後卻變得沒臉。


其實杜月笙臨終前也為後人的生活做了妥善的安排。


他說:


我一生有5位太太, 大太太名沈月英,二太太陳幗英,三太太孫佩豪,四太太姚玉蘭,五太太孟小冬,我死後,她們每位拿1萬,剩下的錢,長子可得1萬,還沒有出嫁的女兒拿6000美金,出嫁了的女兒拿4000美金......


上個世紀50年代,這些錢也算一筆大錢了。


不管是曹操劉秀燒書信的舉動,還是杜月笙銷燬欠條的行為,都是因為他們看透了人性後,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的最優選擇。


每一個成功人士,其實都是人性解碼大師。




杜月笙:看穿但不說穿。只要心裡有數就好了,沒必要說出來。


薛白袍


杜月笙這一輩子經手錢財無數,錢來的容易,花的也快,杜月笙也沒有理財的概念,一生都沒有什麼積蓄,即使是鼎盛時候也有周轉不開想要借外債的時候。

他的好友吳開先就曾說過“抗戰之前,杜先生的錢,是取之於土(煙土),用之如土(糞土)”,抗戰之前杜月笙幾乎壟斷了上海灘的煙土生意,一本萬利,財源不斷,每日經手的錢都是天文數字,不僅他花錢不看賬單,整個杜家上下都是花錢沒數,隨意揮霍。

抗戰勝利後,煙土生意的財路被斷了,杜月笙也想要擺脫“白相人”的身份,躋身於金融工商界,身份地位超然,收入基本來源於三個方面:掛名公司的股利分紅、調節民事糾紛的好處費、恆社門徒的孝敬。

這些收入於雖然數目不小,但與從前煙土收入有天壤之別,根本負擔不了杜月笙式花銷,杜公館也需要舉債度日,日子越久財政窟窿也像雪球越滾越大。

解放戰爭勝利前夕,杜月笙舉家逃亡香港,那時他根本沒帶什麼錢,也根本沒什麼錢可帶,只有之前賣掉杜美路房子的45萬美金一直存在香港,維持杜家上下 在香港的生活。

最初,杜月笙只是把香港當做臨時的避難港,合適的機會一到就可以回到上海重振雄風,然而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他意識到上海已經回不去了,而自己在香港的積蓄難以支撐杜公館龐大的開銷了,故而積極尋找創業賺錢的機會,三番兩次都是賠本告終。

此時的杜月笙身體江河日下,沒有心力為兒女籌謀了,在臨終前他將兒女都叫到身邊,拿出一大堆別人寫的欠條,當著眾人的面燒掉了。

這時杜家人才知道杜月笙有這麼多欠條,都疑惑為什麼他寧可生活窘迫也不去討債,臨終前還要把欠條燒掉,當成遺產留給孩子們豈不更好?

杜月笙說過:”做人有三碗麵最難吃,人面、場面、情面”,人成功了人面和場面就都有了,唯有情面需要一直費心費力費錢的經營。

在杜月笙的人生信條裡,別人存錢,他存交情,銀行會破產,人情不會。所以,不論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只要求到他頭上,他都會幫一把,落難的蔣介石、戴笠、黎元洪都受過他的恩惠,落魄的章太炎、楊度都受過他的款待,就連不相識人給他發電報求援,他都慷慨的寄了2萬大洋,因此杜月笙得到了“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的美名。

當然,杜月笙的人情投資也得到了巨大回報,蔣介石等軍政人員的照拂,文人墨客的追捧,平民百姓的崇拜,在上海灘就沒有杜月笙擺不平的事情,就連他贈與陌生人的2萬大洋都得到了回應,那人叫李裁法,人稱“香港杜月笙”,在杜月笙逃亡香港時,得到了李裁法不少照顧。

如此看重情面的杜月笙再窮困潦倒,也不會去要債,毀了自己仗義疏財、義薄雲天的形象,毀了自己經營多年的人際網。

至於為何不讓子女去討債,他是這樣解釋的“欠錢的這些人早已顛沛流離,不知生死,也是可憐人。我死以後,有心還錢的看到我子女過得不好,自會幫襯一把,不想還錢的,就算你們拿著欠條去要,也要不回來,沒準還會惹來殺身之禍。”

杜月笙看的透徹,和他借錢的人,三教九流,自己活著去討要也許能要回來,自己不在了,兒女去討要,基本都要不回來。

索性就燒了欠條,想賴賬的不用怕杜家人上門要賬,避免兒女陷入危險;有良心講義氣的,就最後一次承杜月笙的人情,算是為子女攢的人情,若是他日杜家子女有難,君可伸出援手以還杜月笙今日之債。


史論縱橫


上海青幫”流氓大亨 ”杜月笙,為何把別借他的錢的欠條全部燒燬

杜月笙上海灘青幫三大亨一,另外兩人是張嘯林與黃金榮,三人中屬杜月笙混的最好,他的事蹟人口相傳,他對那時的中國,尤其是上海影響頗深。

為何加入青幫

杜月笙,出生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自幼雙親離世,唯一照顧他的繼母被人拐賣。當時的杜月笙生活貧苦,生活難以為續,只能與混混,流氓為伍。

十四歲的杜月笙來到上海,當是的上海給他的衝擊太大,就如同見到新世界一樣,初到上海的他,在十六鋪鴻元盛水果行當學徒維持生計。後因經常與流氓,混混為伍,再加染上賭博嗜賭成性,後被水果行開除,後來輾轉來到了潘源盛水果店當店員,

當時的杜月笙價值觀還未成型,看見那些小混混霸氣十足,威風凜凜的樣子,心生嚮往也想成為像他們一樣,後來得償所願拜入青幫陳世昌為大哥,從此人生踏入了新的篇章。

杜月笙的崛起

進入青幫上海龍頭黃金榮公館,只是他人生的開始,傳奇的人生也在慢慢舒展而開。

後來黃金榮因,戲子露春蘭得罪了浙江督軍,軍閥盧永祥的大兒子,上海灘四公子之一的盧筱嘉,其父為兒子出氣,一怒之下計劃將黃金榮綁架了,時任淞滬護軍的何豐林奉盧永祥之命綁架了黃金榮,只是何豐林沒有打算搞死他,只是給他一個下馬威,要他知道不管是地痞,流氓都要受軍閥的控制,順便敲一筆。

當時的杜月笙也是個響噹噹人物了,手底下也有一票人馬,黃公館的林桂生來找杜月笙,要杜月笙去營救黃金榮。一開始杜月笙也著急,後來冷靜分析後,有了自己的打算,意識到只要只要自己抓住機會,運籌帷幄好,自己的人生就會大不一樣,此時的林桂生也做了不少努力極力營救黃金榮,託了不少關係,但還是沒看見放人,於是杜月笙明白了,關鍵還是要 錢!

杜月笙帶著黃家給的十根金條,隻身前去與何盧談條件,談的條件不僅僅是那十條黃金,還有隻後源源不斷的財富。通過杜月笙的遊說,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何開公司,倒騰鴉片,如何生財之道等,請盧入股不要一分錢,他心裡清楚,當時的煙土生意利潤極大,常有丟失的風險,一方面也為了救出黃金榮,知道盧也為軍餉發愁,盧是不可能不動心。一方面也能靠軍方的勢力保證,煙土生意化暗為明,運輸途徑也可得到絕對的保障,才是發財的最佳辦法。

就這樣就出了黃金榮後,黃金榮表示對杜月笙的感謝,還與張嘯林,三人拜了把兄弟,以兄弟相稱。後來加上杜月笙善於協調幫派勢力之間關係,善於協調軍閥之間關係,善斂財,會散財。通過倒賣鴉片,開設賭場等活動,大量的聚斂錢財,然後以這不義之財賄賂,籠絡社會上的各種人物,從文人墨客,幫會骨幹,到政治要人,無所不有。逐漸的杜月笙成為了青幫的絕對大亨。

  • 以上只是杜月笙傳奇人生的鳳毛麟角,還有許多不在一 一舉例,個人認為在杜月笙彌留之際令人燒燬之前別人借錢寫下的欠條原因有一下幾點
  1. 這時的他明白了人走茶涼的道理
  2. 當心後世子弟拿著欠條追責,招來殺生之禍
  3. 為了讓那些他幫過的人記住他的大恩,日後子孫有難,會伸手幫助
  4. 不想把生前的與那些人的關係搞僵

為了讓後世子孫避免殺生之禍,也為了保持生前的關係網,跟多的想到了他的子孫,




天之涯721


▲ 杜月笙舊照

在很多人看來,杜月笙是青幫老大,一跺腳整個上海都要抖上三抖,而且還敢將蔣大公子鬥得灰頭土臉。但是別看杜月笙這般風光,他其實出身貧困,四歲的時候就成為孤兒,由舅母撫養長大,也沒錢念什麼書,十四歲時就跑到水果店當學徒,後來還被開除,為了混口飯吃才選擇加入幫會。那時候的上海,雖然繁華卻也混亂,至於幫會更是派系林立。杜月笙最初加入的幫會叫做八股黨,幾乎操控了上海地區的毒品行業。

▲黃金榮劇照

杜月笙雖然不免年少狂放,卻也膽大心細,很快就得到老大黃金榮的賞識。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杜月笙就和張嘯林一起開設三鑫公司,壟斷了整個上海的毒品交易,攫取了大量資本。具體有多少錢呢?這個公司第一年的營業額就到了6000萬,而當時國民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才在三億左右。也就是說,一傢俬人公司的年收入,竟然達到整個國家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在那時,任何人想要在上海開辦煙館,都必須要到這家公司來報道,批准之後才可以開,而且每天必須上報營業額,以便該公司抽取提成。至於日常經營所需的煙土,也必須從這裡買。如果有人不信邪,想要自己獨立經營,別說發財掙錢,說不定第二天就人間蒸發了。

▲上海灘民國時期建築

勢力強大到了這種地步,杜月笙當然不肯再居於人下。於是他開始自己單幹,不斷開闢新的賺錢渠道。俗話說“賭毒不分家”,因此他最先想到了投資賭場。為拿到租界門口那塊地開賭場,他花了將近5000萬才從三合會手裡搶了過來,甚至還僱人暗害了三合會在滬負責人,才算是在賭場這邊站穩腳跟。在黑道賺足了錢,他逐漸開始漂白自己,不僅涉足教育、娛樂,甚至還與政界人士積極交往,慢慢獲得了“杜半邊”的稱號。當時在上海,汽車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全上海不過1400餘輛,他一個人就有九輛,其中一輛的車號是7777,非常值錢。由於杜月笙篤信“七上八下”的說法,所以別人為了討好他,就花高價買了這一號碼送給他。

▲杜月笙劇照

按理說來,杜月笙是貧苦出身,拿性命才掙來了這滔天富貴,應該是惜財如命才對,然而他卻非常大方,而且特別會做人,和各方勢力都相處融洽。無論是張學良、章士釗,還是盧永祥和何豐林,只要路過他的地盤,他都會傾囊相助,有什麼要求也盡力滿足,壓根不提回報二字。這種慷慨灑脫的君子作風,令他得到許多大人物的欣賞。另一方面,他不僅對大人物慷慨,對於貧困百姓也很有善心。凡是有落難的人來杜家求助,管家詢問清楚後就會發一張救助卡,拿著這張卡就可以去指定錢莊領取救急資金或者去協仁祥衣店領取棉衣棉被過冬。因此在民間百姓眼中,杜月笙是個很複雜的人,大家既怕他又敬他,認為他頗有怒目金剛的意味,是集善惡一身的奇人。

▲民國時期金條

臨死之前,這位風雲人物又做出一件讓上海民眾無比驚愕的事——他躺在病榻上,讓管家當面將別人打的欠條全部燒掉,這些錢足有數億之多,光是王新衡一人就欠他500根金。然而杜月笙就是那麼灑脫,將這筆財富全部付之一炬。世人很難想象,富貴半生的杜月笙死後只留下十萬元遺產,其餘悉數捐獻。或許是他看過人生極惡,也享受過天大富貴,到頭來看開一切,決定輕鬆來輕鬆去罷了。但不論如何,這只是一種猜想,杜月笙的真實動機卻一直無人能解。

參考文獻:

《杜月笙傳》


趣觀歷史


一個人要成就大事,要麼他有獨門絕技,要麼他有天大的背景,要麼他有寬廣的胸襟,而這三條中,胸襟是支撐一個人事業能否走向巔峰的關鍵。而體現在一個黑社會老大的身上,這種胸襟就是大方與大度。

蔣介石曾經在筵席上談到杜月笙時說過一句話,他說:“我雖然是國家領袖,我對他卻忌憚三分,在上海,如果我是地上的皇帝,那麼他就是地下的皇帝。”一個人要做到讓國家領袖都忌憚,但又不會定點清除,說明這個人做人做到家了,因為單靠錢財和兇狠,是無論如何不可能讓一個領袖既忌憚,又不拿他怎麼樣,反而尊為座上客的,發生這種情況,是杜月笙做人的結果,說到底是大方大度的結果。

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誤解,以為社會老大就是打家劫舍,奪人錢財,霸人妻女,其實,那些都是“小癟三”乾的勾當,真正的黑社會老大,是通過壟斷大的產業鏈條或黑色交易而賺得盆滿缽滿的,搶幾塊小錢,讓可憐的人在街頭痛哭流涕,那不是老大幹的營生。黑社會老大輕易不幹架,要幹就大規模火拼,不是魚死,就是網破,而原因就是井水莫犯河水。

民國時期的上海,十里洋場,遍地流金,引來天下各路神仙前來淘金。生意有明的,也有暗的,力量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地上的明目張膽,地下的暗渡陳倉,於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下黑色交易鏈條,從毒品到妓院,從錢莊到銀行,黑白通吃,因此形成了上海的許多黑社會組織,其中以青幫規模最大、組織最嚴、勢力最強,青幫的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被稱為“上海三大亨”,讓人談虎色變。

對於這三人,時人有這麼一句評價,說:“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這三個人的性格特徵,在這三句話中表露無遺,也再次證明了杜月笙的大方大度,一個人被公認為會做人,必然是大方而又大度的。

當然,這裡不替黑社會老大去洗刷什麼,杜月笙一輩子所幹的壞事無數,簡直罄竹難書,他以販賣鴉片發家,傷害的人不計其數,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他還出手幫助蔣殺害共產黨人,並非善類。這裡只講黑老大的做人方面,杜月笙做人既大度,又有自己的底線,在許多政治大變局中,從不見風使舵,無論對前清遺老、黨國高層、軍閥政客還是社會名流或商界大亨,無不禮遇有加,傾力相交,政商兩界從蔣介石到孔祥熙、宋子文、戴笠等等,無不成為他的密友,倘若做人方面不行,縱然再有錢去打點,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新中國建立後,杜月笙遷居香港,1951年在香港去世,臨終前,杜月笙將人家向他借貸而留下的欠條全部燒燬,這些欠條都是大宗金額的,向他借錢的,不可能是幾百幾千的,欠條中最少的也有5000大洋,其中一張欠條甚至是金條500根。去世前這個“燒欠條”的舉動,是杜月笙性格特點的一貫表現。

同時,正因為有了這個“燒欠條”的舉動,也使他得到了名聲,保護了後代。


帝國的臉譜


杜月笙在三十年代上海灘,可謂是一方豪傑,有“黑幫教父”之稱。但是在晚年的時候生活非常窘迫,1951年的時候杜月笙病情突然加重,自知時日無多的杜月笙叫人取出存放欠條的包裹,並讓家人把他們全部燒了。

其實杜月笙這樣做是最明智的。問他借錢的人三教九流都有,如果讓子女追債,說不定會遇到很大的麻煩,甚至有性命之悠,畢竟杜月笙的子女沒有自己有能力,有名望,有鎮住這些人的實力。

與其要不回來,還不如不要,這樣就能夠讓借錢的人感恩戴德,起碼會記著杜月笙的好,在他子女有難的時候會出手相助。

杜先生一身最大的本事就是會做人,能用錢換來人心的事,絕對不會不做,如果他不會做人,也就不會成為上海灘“三大亨”之首。說句不為過的話,他在“三大亨”裡面年齡最小,卻最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