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場怎麼樣?

鐵錘歷史


自從多爾袞征服漠南蒙古族以後,蒙古族與滿清的關係極為親近。

得益於清朝時期,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和親公主、格格的隊伍,造就了一大批帶有滿清血脈的、親近清朝的蒙古王公。

所以蒙古族一直忠心耿耿地效忠清朝,成為了清朝北疆邊境上的一道堅實的防線。

僧格林沁就是晚清時期,一心效忠清朝,並且得到道光、咸豐重用的蒙古王公。

儘管隨著現代火器的發展,特別是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入侵,蒙古鐵騎的作用越來越弱,但是僧格林沁依然在晚清時期為了維護滿清,立下了汗馬功勞。

僧格林沁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儘管英勇無畏,也不是值得誇耀的戰績,也就不說了。

僧格林沁雖然是晚清時期的將領,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治軍甚嚴,並且能夠與官兵同甘共苦,所以得到麾下將士的擁戴。

並且在戰爭指揮方面,僧格林沁也有自己的一套戰術,能夠將晚清時期落後的軍事裝備發揮出最大作用,可以說僧格林沁是晚清時期少有的一員能打的大將。

僧格林沁曾經打敗過英法聯軍,取得小規模的勝利。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僧格林沁得到重用主持大沽口防禦戰。儘管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英法聯軍,但是僧格林沁非常注重鼓舞戰士們的士氣和愛國熱情,再加上僧格林沁親臨戰場進行指揮,使得官兵熱血沸騰,奮勇殺敵。

先是與英法聯軍展開炮戰,消滅了英法聯軍一部分力量;在英法聯軍登岸以後,使用清朝落後的火器營進行射擊;在英法聯軍匍匐前進時,又使用炮擊殺傷一部分敵人。

取得了“擊沉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英軍426人、法軍14人,俘虜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華艦隊司令賀布受重傷”的重大勝利。

當然,僧格林沁也曾遭遇過極為慘烈的失敗。

在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親率3萬大軍,其中有整整1萬蒙古鐵騎,對英法聯軍展開了悍不畏死的衝鋒。但是在英法聯軍現代化槍炮的攻擊之下,傷亡慘重。

這一戰也是也是蒙古鐵騎正式退出現代戰場前的最後的輝煌。

最後,僧格林沁死於捻軍小兵張皮綆之手。

晚清時期的捻軍起義長達18年,在此期間僧格林沁多次主持剿滅捻軍的戰役,給捻軍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但是,捻軍起義的興起,不是一部分野心家的煽動,而是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發形成的,所以在清軍的圍剿之下,捻軍越發壯大。

“將軍難免陣上亡”,在捻軍將要被剿滅的最後時刻,僧格林沁大軍中伏,傷亡慘重。僧格林沁突圍以後傷重不支,重傷墜馬,被捻軍搜索殘敵的小兵斬殺張皮綆斬殺。

儘管張皮綆離開捻軍後,改名換姓逃亡四方,卻因為一時貪心保留僧格林沁的朝珠被暗探發現,被捕後慘遭凌遲處死。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僧格林沁是晚期時期的重要將領,是八旗當中的最後一杆大旗,一生參與了無數戰爭,戰功卓著,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大將,他狂妄自大使得他在一次征討捻軍的戰鬥中丟掉了性命,然而特別窩囊的是他竟然是在麥田裡被一個叫張皮綆的16歲少年殺死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殺死僧格林沁的張皮綆最後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張皮綆生於1849年,是安徽渦陽張老家北張樓村人,家境貧寒,他父親和哥哥都參加了太平天國運動,追隨捻軍首領張樂行,張樂行後來被僧格林沁抓到被凌遲而死,張樂行死後,他的侄子張宗禹成為捻軍首領,到處招兵買馬,張皮綆便投奔到張宗禹的部下。


僧格林沁是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二十六代孫,1811年出生在科爾沁的一個普通家庭。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將,他崛起於太平天國時期,誅滅了太平天國北伐軍林鳳祥、李開芳部,解了北京之圍,戰功顯赫,受封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和南方的湘軍曾國藩並稱為南曾帥被僧王,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後一個敢於提刀上馬的八旗貴族。


1865年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奉命率領7000精兵圍剿張宗禹的捻軍,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忽南忽北,忽東忽西,日夜兼程百餘公里,把僧格林沁搞得莫明其妙、人困馬乏,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率領清軍孤軍深入,對捻軍窮追不捨,就這樣一步步被張宗禹引誘到山東曹州,在這裡張宗禹集結重兵,設下北、西、東三面埋伏,以小部分兵力誘敵入甕,僧格林沁果然中計,中了捻軍的埋伏損兵折將,只帶了少許人逃出了包圍圈。

張宗禹要為叔父張樂行報仇,發現僧格林沁不見了,就派兵四處搜尋,張皮綆到處搜查得特別仔細,在戰場旁邊的麥田裡,看到有個受傷的清軍軍官,正伏在麥地裡,雖然他不認識僧格林沁,但只見這個軍官穿戴華麗,估摸來頭不小,所以他就補上一刀,結束了這個軍官的性命,然後剝下軍帽和官服拿著去報功了。 經過熟悉的人辨認,張皮綆手上拿著的正是清軍統帥僧格林沁的衣服。


僧格林沁戰死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紫禁城,慈禧聽到後發誓一定要替僧格林沁報仇,要把張皮綆抓回來償命;

張皮綆殺了僧格林沁後便辭去了軍中事務,在龍山安頓了下來,並改名為凌雲,在那裡娶妻生子,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一切都風平浪靜,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


1874年,有一天夜晚,張皮綆和幾個人一起喝酒,張皮綆幾杯酒下肚就有點暈乎乎的,正好有人說起和清軍作戰的舊事來,張皮綆很得意,便把當年殺僧格林沁的事吹噓了一番,恰巧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出的密探聽到,第二天就被清軍把他給逮捕了,並且在他家裡還搜到了一顆僧格林沁的朝珠,慈禧得到消息後命人一定要從嚴懲處,在一番審問後對張皮綆的身份確認無誤,於是施以極刑,凌遲處死。

據說張皮綆在行刑前毫無懼色,他不光歷數僧格林沁的種種罪行,還把自己如何殺死他的過程詳細的說了出來,百姓們都來看殺了僧格林沁的張皮綆,紛紛為唐代義行讚歎不已。


張皮綆殺死僧格林沁的時候只有16歲,自己死的時候是24歲,他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因為一杯酒而葬送了自己,真是喝酒誤事、吹牛要命啊。








遺產君


殺死僧格林沁的少年名字叫張皮綆。

張皮綆生於1849年,安徽渦陽北張樓村人。

1865年4月,清軍與捻軍在曹州展開大戰。捻軍張宗禹將僧格林沁引進捻軍的包圍圈。

捻軍從不同位置突然襲擊清軍,將清軍分割成幾段。對於每一段的清軍,捻軍逐一消滅。

僧格林沁在突圍時,被捻軍射中一箭,從馬背上跌落下來。因為人單勢薄,僧格林沁悄悄鑽進麥田裡躲藏起來。

捻軍將領命令所有士兵到麥田裡搜索,防止有漏網之魚。張皮綆手中拿著一把鋒利的長柄鐮刀,在麥田裡仔細搜索,看看有沒有殘餘的清軍。

在麥田深處,張皮綆發現了一個清軍軍官。這名軍官穿著黃色的馬褂,躺在麥叢中。

張皮綆只有16歲,他發現清軍軍官時,既興奮又害怕。當看見有一條血跡照直延續到這名清軍軍官身邊時,他知道軍官受傷不輕。

張皮綆儘量放輕腳步走到軍官身邊,舉起手中的鐮刀對著軍官就是一頓胡亂猛砍。清軍軍官還沒來得及逃跑,就被砍得鮮血四濺,無法動彈,很快一命嗚呼。

張皮綆報告捻軍首領。首領過來仔細辨認,被砍死的就是僧格林沁。

捻軍首領獎勵張皮綆一筆銀子。時間不長,張皮綆得到母親病故的消息。

張皮綆父親和哥哥都在捻軍軍隊中戰死了,家中只有嫂子一人,生活十分艱難。張皮綆帶上銀子離開捻軍、回到家鄉。

張皮綆回到家鄉之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凌雲,娶了一個老婆,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張武。凌雲在家鄉同時造酒、磨油,又在新興集上開了一家糧坊,生活過得還不錯。

1873年,清朝山東巡撫丁寶楨一直想徹底剿滅捻軍,同時也想為僧格林沁報仇。

丁寶楨安排3名暗探,化裝成做生意的商販,來到渦陽。3名暗探在永城裴橋一帶四處打聽了十幾天,沒有找到張皮綆。

3名暗探回到渦陽新興集上,住宿在一家糧坊中。非常巧合,這家糧坊店主正是張皮綆。

3名暗探住下來之後,約請店主喝酒。幾個人邊喝酒、邊聊天。3名暗探都勸張皮綆喝酒。不知不覺中,張皮綆已經喝醉了。

暗探見他喝醉了,就開始試探性地詢問:當年這一代捻軍非常勇敢,將僧格林沁打得大敗,而且還殺死了僧格林沁。

已經醉了的張皮綆聽見他們這樣一說,頓時興奮不已。

他對暗探說:殺死僧格林沁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張皮綆。

暗探故意說:你吹牛吧,你有什麼證據嗎?

張皮綆還真不服輸,他走進房中,拿出當年從僧格林沁身上取下來的朝珠、給暗探觀看。

3名暗探確認無誤:這家店主就是殺死僧格林沁的張皮綆。暗探們秘密逮捕了張皮綆,將他帶到渦陽衙門。

後來,按照聖旨,他們把張皮綆押解到山東濟南。在濟南,丁寶楨審訊張皮綆。

張皮綆情緒激昂,毫不掩飾。他把殺死僧格林沁的經過重新描述一遍。整個經過清楚生動,猶如繪畫一般。

丁寶楨審訊完畢,命令劊子手用刀子將張皮綆割成一個個碎片。

張皮綆被凌遲處死的時候,年僅24歲。

因為喝酒多了,講錯了話,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張皮綆之死虧不虧心?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岳飛的飛




答:殺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軍小士兵,名叫張皮綆,他的下場很慘,被施予剮刑,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原本,他是完全可以躲過這一劫的。

要知道,他斬殺僧格林沁時,是同治四年(1865年),是在退隱江湖、淹沒於民間之後,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即隔了長達八年時間,因為貪杯醉酒,嘴快失言,洩露了身份,終於招致剮刑加身、死無全屍,悲哉!

張皮綆是安徽省亳州市渦陽北張樓村人,生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境貧寒。

咸豐二年(1852年),皖北鬧饑荒,民不聊生,同縣人張樂行發動捻軍起義,張皮綆全家參軍。

簡單說一個張樂行其人。

張樂行家境殷實,按照階級分,是個大地主,屬統治階層的一部分,但天下烏鴉並不是一樣黑,張樂行悲天憫人,見不得別人挨餓受凍,更見不得別人落淚,喜歡扶危救困,愛打抱不平,嫉惡如仇。

在災荒之年,張樂行散盡家財賑災仍無濟於事,一怒之下,帶領貧苦百姓起義,只為替窮人掙一條活路。

但是,好人沒有好報,起義軍隊伍裡出現了叛徒,張樂行慘遭出賣,落到了僧格林沁手裡。

僧格林沁和曾國藩齊名,是清朝鎮壓農民起義最得力的鷹犬,時有“南有曾帥,北有僧王”之稱。

這兩人對待戰俘的手段兇狠、殘暴,滅絕人性,一個被稱為“僧屠夫”,另一個被稱為“曾剃頭”。

僧格林沁不但殺戰俘,還殺降兵,剝皮、摘心、凌遲,無所不用其極。

以張樂行為例。

僧格林沁當著張樂行的面,先活剮了張樂行的兒子張喜、義子王宛兒,還讓人將張喜的肉塞到張樂行的嘴裡。

張樂行虎眼瞪裂,牙齒咬碎,痛罵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惱羞成怒,喝令劊子手用利鉤把張樂行的舌頭勾出,撕爛。

劊子手剮斃了張喜、王宛兒,對張樂行改變了施刑手法,先不動刀,用鐵鉤捅入張樂行的肛門,把裡面的腸子勾出,拴在馬樁上,然後掰開張樂行的雙眼,要他觀看自己的腸子,再用小刀寸寸切割,還擔心張樂行的痛苦程度不夠,每割一刀,都澆上鹽水……

張樂行也真是世間罕有的奇男子,被剮了一千多刀,始終沒有叫喊求饒。

可以說,張樂行受到的慘刑,受曠古未有。

張樂行遇難後,張皮綆改投於張樂行堂弟張宗禹部下,跟隨張宗禹轉戰山東。

張宗禹採取“打圍戰術”,將把僧格林沁大軍引至曹州(今山東菏澤市)城西北20公里處的高樓寨,發大軍圍殲。

該戰,捻軍大獲全勝。

只有十六歲的張皮綆在一片被兵馬糟蹋得七歪八倒的麥田裡發現了身穿黃馬褂、頭戴三眼花翎的妖王僧格林沁,二話不說,一個箭步衝上,刷就是一刀,將之砍翻在地。

當初張樂行被害,渦河兩岸的人民悲傷無限地唱:“看看義門好心傷,想起沃王(指張樂行)淚汪汪,看著地在人不在,太陽從此失了光……”

此日沃王張樂行的大仇得報,捻軍上下無不加額相慶,全軍傳唱“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的歌謠。

僧格林沁死,已經平滅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奉命北上,於同治七年(1868年)剿滅捻軍。

張皮綆的父、母、哥哥均死於軍中,捻軍失敗後,他退隱山林,在龍山置地,改名為張凌雲,娶妻生子,後到新興集開設糧坊做點生意,日子過得還不錯。

但“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的歌謠流傳很廣,殺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尋找張皮綆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這年,改名為張凌雲的張皮綆和糧店夥計喝酒,酒後吐真言,說出了當年斬殺僧格林沁的往事,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出的耳目偵知,結果全家被誅,他本人受到了凌遲酷刑。

值得稱讚的是,張皮綆以沃王張樂行為榜樣,受刑時,神色自若,不失英雄本色。


覃仕勇說史


酒後失言,凌遲處死。<strong>

公元1865年5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騙至山東曹州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五月十九日,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中傷墜馬,被捻軍少年張皮綆殺死在麥田。

聽到僧格林沁去世的消息後,百姓罷市,巷哭野祭,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把,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清廷以親王規格為其舉行葬禮,同治與慈禧親臨祭奠,在北京、山東、河南等地為其建“昭忠祠”。

至於殺死僧格林沁的張皮綆之後日子過得還可以,但是因為自己酒後失言,被捕殺害。

張皮綆出身貧寒,全家都參加了捻軍,父親兄長投靠張正江手下,之後張皮綆與母親投靠張宗禹,被張宗禹收為捻童,1865年僧格林沁在突圍中受傷落馬,潛伏在麥田,張皮綆持刀搜索殘敵,發現穿黃馬褂的僧格林沁,隨後將其殺害,張皮綆將僧格林沁的頂戴花翎、朝珠都穿走。

不久,張皮綆的母親去世,父親與兄長也戰死,只留一個寡嫂在家,並且生活困難,張皮綆於是離軍返家並改名,用帶回的銀子購置土地、娶妻生子,後來又兼營造酒、推油、開糧坊,生活過得比較滋潤。

1873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派暗探去張皮綆老家尋捕他,暗探開始並沒有找到他,後來到張皮綆經營的糧坊店過夜,張皮綆因酒後失言,被暗探捉捕,暗探在張皮綆家中搜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後奉旨將張皮綆押到濟南凌遲處死,在行刑前,張皮綆將殺害僧格林沁的經過完整講述。

殺死僧格林沁的時候張皮綆才16歲,被處死時24歲。

如有錯誤,望斧正。


司馬長史


僧格林沁出生蒙古貴族,深得道光、咸豐的信任,是著名的晚清軍事將領。他參與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抗過太平天國,因功被封為親王。

然而,這麼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在奔赴山東與捻軍作戰時,卻死在一無名小卒手裡。這個殺死僧格林沁的小人物叫張皮綆,當時年僅16歲,就因此事而被歷史記住。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軍牽引到山東曹州高樓寨,隨後被重兵包圍。五月十九日,僧格林沁率領少數隨從突圍,在逃跑途中受傷墜馬,潛入麥田。

捻軍到處搜索。僧格林沁畢竟是統帥又是親王,在穿著上與眾不同,很快就被張皮綆發現。但張皮綆並不知道對方就是僧格林沁,只能從服裝上判定是一位軍官。

立功心切的張皮綆直接幹掉了僧格林沁,然後將親王的頂戴花翎穿到自己身上,還大搖大擺地回到捻軍營中。經過對頂戴花翎的辨認,才確認張皮綆殺掉的就是僧格林沁。

後來,張皮綆的父親、哥哥在與清軍的戰鬥中犧牲,母親又病故,嫂子在家守寡,生活拮据,他只好退伍回家。

因為當過“反賊”,還是一名通緝犯,回家後的張皮綆改名為凌雲,用退伍的補貼購置幾畝地,然後娶妻生子。又過了幾年,張皮綆開始經營商業,在新興集開設糧坊,當起了小老闆,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就在張皮綆事業小成,甚至快忘記自己殺了僧格林沁的時候,清廷也在到處搜尋他。因為僧格林沁不僅僅只是親王,他是大清國柱,是唯一能統領八旗的將領。

他的犧牲,意味著大清權力格局出現洗牌,漢族官僚將會把持軍務,大清將會出現滿漢失衡。所以,清廷對這位刺殺僧格林沁的少年,可謂深惡痛絕。

同治十二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派了三名便衣警察,潛入張皮綆老家,到處搜捕張皮綆。搜捕人員來到張皮綆的糧坊,當時張皮綆喝得酩酊大醉,酒後失言,大肆吹噓當年的殺死僧格林沁的英勇事蹟。

張皮綆還沒清醒,就被抓捕,家中收藏的僧格林沁朝珠也被一併搜出。丁寶楨面對這位殺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不敢擅自處理,請示朝廷。結果可想而知,慈禧得到消息後下令嚴懲。張皮綆被押往濟南,審訊後就遭到凌遲處死,時年24歲。

臨刑前,張皮綆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痛罵大清王朝與僧格林沁,還將殺死僧格林沁的經過描述得繪聲繪色。張皮綆就義後,山東還出現一首民謠:“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

僧格林沁是舊王朝、舊制度、舊思想的守墓人,頑固的保守派,盲目地排外,拒絕新世界。他的去世,標誌著冷兵器時代的落幕,與其說他是被張皮綆殺死,倒不如說他是被時代淘汰。

張皮綆本該是有為青年,是晚清亂世的洪流將這位少年挾裹到風口,某種程度上說,他的行為給了冷兵器時代臨門一腳,為漢族官僚清理了進階路上的絆腳石。


秋媚讀史


先說答案,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敗後,失去了清庭的信任。後又被勉力啟用、戴罪立功,率殘部南下剿捻。因被清庭重罰,致僧格林沁性情大變、心緒紊亂,遂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捻軍之重圍,亂軍中受傷,被捻軍小兵張皮綆所襲殺。而張皮綆也隨即匿跡鄉野、一時不知所終。

僧王戰歿,令清庭如喪考妣,哭天搶地。同時,這也成為晚清國運,進一步惡化的轉折點。為何有此斷言呢?且聽“劍雄品評”細細道來。

被慈禧盛讚過的大臣不多。目前所知,也就二個大臣,一個是文臣李鴻章,慈禧不吝盛讚他為“再造玄黃”之人,這個評價是很高的。

“玄黃”指代天地,典出自初唐四傑,經常與駱賓王、王勃一塊玩的楊炯之詩,“及其玄黃再造,日月重輪,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

老妖婆對李鴻章的外交幹才,及代她背鍋的任勞任怨皆盛讚不已。聞知李鴻章亡故,淚流當庭地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無人分擔了。”

當然是無人分擔!實際上,對文臣李鴻章之所以寄以厚望,是出於被慈禧倚為“長城”的武將僧格林沁,戰歿之後的不得不。

滿清入關前,以武立國;入治中原後,又以文治世。而晚清正處於戰亂之中,自然對僧王的期許,要比李中堂高了許多。

慈禧曾說,“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國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國亡。”太佩服老妖婆對時局的洞察力了。47年後,因僧王之歿,滿清果然OVER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難道左宗棠的楚軍、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哪一支不是功勳卓著、馳騁南方戰場的柱國鐵軍。

可是別忘了,左、曾、李是中興漢臣。晚清又遠無清初康熙帝之自信雍容,一直是防漢甚於用漢,視己為主,以客軍待漢。

而僧格林沁部,雖也是客軍蒙騎,但康熙治蒙的三大策一下來,加上清皇但凡娶後,循例必有選蒙古科爾沁之女。滿蒙之間的狎暱親密,怎是滿漢疏或間離可比。連日本人都知道,要覬覦中國,必先挑撥滿蒙獨立。

所以,與來自蒙古望族的孝莊太后同族同姓,博爾濟吉特氏的僧格林沁,得到了慈禧的充分信任,不僅賦其以拱衛京畿、滅捻驅洋的重任,僧王剽悍的蒙古騎兵,還單肩獨力地挑起中國北方的整體防務,《清史稿》所云,倚為長城一點兒都沒錯。

而湘、楚、準三軍,則被滿清驅策南方,合力馳騁平剿太平軍。”拱衛“和“驅馳”,誰在清庭的心中更為重要,不言而喻。

不僅如此,僧部還象一隻雄壯的德國“黑背”牧羊犬,迤邐北方作戰之餘,不時用凌厲的狼光,逡巡在南方的作戰的湘、淮、楚軍的異動之上。唬得曾、左、李等三軍老老實實的在南方剿匪,不敢輕舉妄動。

面對著兇悍若鷹獒的僧部,曾有三湘鴻儒王闓運、曾國藩之弟曾國荃、三湘名將彭玉麟,分別三次勸進曾國藩背清而立、三足鼎之。曾國藩對王闓運的勸進無動於衷,手中蘸水惟狂書案上一串“狂妄”之字。對國荃、玉麟則飛書斥責其亂舉。

這裡面除了曾忠君體國的士大夫之氣外,就沒有隱隱從北方僧部,射過來的凌厲殺氣所起的作用?老實說,湘軍較蒙騎,雖武備先進些,但曾國藩的後背,就從來沒起過雞皮疙瘩麼?

僧格林沁失去清庭的信任,是在八里橋對英法聯軍的狂敗之後。狂敗後,僧格林沁被開革一切爵位,獨留欽差大臣一職。同時,此戰也造成對中國兩大深遠的影響。

一,火燒園明園。飛簷走壁、鬼斧神工、玲瓏剔透、金壁輝煌的“萬園之園”,在獵獵的火舌中號哭,近6百座園林式的建築,被英法禽獸焚燬成一片瘡痍;無數的奇珍異寶、筆墨橫姿、錦囊玉軸、綢緞刺繡,也遭到英法強盜貪婪地洗劫。

經此浩劫,中國的“凡爾賽宮”之所藏,幾乎都平移到了大英博物館、法國博物院之內。英法聯軍對中華文物摧殘之烈,令人髮指、惡行昭彰!焚園之難,永為中華之辱。

二,僧部為滿清倚重若親軍滿旗。八里橋之敗後,僧王受到咸豐帝嚴厲的處罰,同時,滿清皇庭深知,制約漢臣、漢軍崛起的天花板沒有了,防漢之舉已洞若虛設。滿蒙八旗軍正式退出了中國軍事的舞臺,國防力量不得不以漢軍為主。

所以,晚清只得借重以李鴻章為首的漢臣趨中斡旋、剿匪護國。客觀上,為洋務運動和民國廢帝創造了條件。近現代中國諸多的變化,無不脫胎於八裡橋之敗的轉折。

再回來說一下張皮綆。年僅16的小兵張皮綆,是安徵渦陽人。隨父兄參加捻軍起義,父兄均先後戰死。此戰,張在殺了僧之後,初以為僧王為一般清軍軍官,經上級提醒後,才知殺得是滿清的“鐵帽子王爺”僧格林沁。驚慌之餘,拿了獎賞,不久便潛到新興集,置地開糧坊為生。

不過,張皮綆的事蹟,已在齊魯大地風傳開來,有歌雲“張皮綆,真正強,麥稞地裡殺僧王!”清庭當然不會放過,掘塌其“長城”的兇嫌,飭令山東巡撫丁寶楨,微服潛訪擒拿兇嫌。

再說已化名為張凌雲的張皮綆,某日不慎酒醉話多,說出當初的英勇往事。碰巧被尋訪的密探聽到,經一番打探虛實之後,便將張捉拿歸案,並從家中起出僧格林沁的朝珠為證。1873年,在濟南府,張皮綆被凌遲處死。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被清廷特務逮捕,凌遲處死!

殺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軍張皮綆,那一年,他才十六歲!

僧格林沁,蒙古族人,清末極重要將領,可以說,正是因為僧格林沁的死,才使清王朝不得不重用像李鴻章,曾國藩等漢臣!

捻軍是太平天國時期另一支民間武裝,主要活躍於皖,豫,蘇,魯一帶。捻軍源自“捻子”,捻子類似於一種民間手藝人。“捻”源自淮北方言,意味“一夥,一股”。

捻子燒油捻紙用來作法,節日時聚眾表演,平時則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後來,部分捻子做起了敲詐勒索,甚至是偷盜的勾當,與土匪無異,民眾惡之!

1852年,淮北一帶大旱,百姓民不聊生,而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

1852年11月,張洛行等人在亳州歃血為盟,起義抗清,張洛行被推舉為盟主,後實力不斷擴張,巔峰時期達到二十萬之眾!

捻軍的快速發展,使得清王朝十分緊張,因此派僧格林沁前往剿滅!

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渡收降捻軍十幾萬人,並打散十幾萬人,清軍也損失慘重。


但在1865年,僧格林沁被捻軍引誘至曹州一帶,僧格林沁突圍時受傷墜馬,藏於麥田之中,被前來搜捕的張皮綆斬殺!

由於僧格林沁平素愛護百姓、善待士卒,聽說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罷市,巷哭野祭。

靈柩返回北京時,獻上的萬民傘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聲震地。

僧格林沁作為晚清重要將領,一生戰功赫赫,曾將英海軍司令賀布打成重傷,為中華民族一雪前恥,就這樣死去,確實令人惋惜!

後來,張皮綆返回老家,娶妻生子,並做起了生意,小日子過得也算不錯,但某天其酒後失言,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派3 名暗探發現並逮捕!

後,其被押解至山東濟南,遭凌遲處死。


Mr與川


傳說僧格林沁出征前,皇帝曾問,“愛卿可有何畏懼?”。僧格林沁拍著胸脯,信心滿滿地道,“回稟聖上,閻王不要命,臣什麼都不怕!”

沒想到僧格林沁一語成讖,他後來死於一名少年張皮綆之手,這張皮綆,乃是捻軍頭目張宗禹部下。張宗禹何許人也?他混號正是“小閆王”!!!

話說那僧格林沁所率之軍隊,作戰勇猛,來去如風,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成為國之柱石。

1860年,捻軍四起,僧格林沁奉命剿殺。轉戰多地,殺的捻軍大敗,但是他所率清軍亦死傷慘重,能征善戰之將十去七八。

捻軍作戰機動靈活,不講究殺身成仁,不停跟僧格林沁玩捉迷藏,到處流竄。 因而損失雖重,但未傷根本,到處騷擾官軍,僧格林沁氣衝斗牛,誓將捻軍有生力量全部殲滅。

他日夜兼程,馬不停蹄。朝廷調撥的湘懷地方武裝,陽奉陰違,隔岸觀火,只是不來馳援。 捻軍知僧格林沁急於求勝,勢單力孤,故而且戰且退。

1865年,僧格林沁軍隊被誘至菏澤牡丹區高莊集,捻軍忽然殺出,僧格林沁軍隊連日趕路,人困馬乏,銳氣已喪,一戰而敗。

他倉皇突圍,逃至吳店,人馬死傷過半。捻軍合圍。僧格林沁抽出腰刀迎戰,馬失前蹄。他躲入麥田,由於人困力乏,被趕來搜尋的捻軍小將張皮綆一刀所殺。

這小將不知道,他殺的正是晚清叱吒風雲的鐵帽子王。

僧格林沁死後,朝野震動,懸賞緝拿兇手,一直沒有結果。 後來捻軍被李鴻章擊潰。張皮綆流落民間,隱姓埋名,做起了小本生意。


同治十二年,僧格林沁被殺後的第八年,朝廷依然沒放棄抓捕張皮綆。山東巡撫丁寶楨派三名探子,明察暗訪。

多說一句,丁寶楨也是耿直之人,他殺了擅作威福的大太監安德海,狠狠打了慈禧太后的臉,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縱然背後有皇帝支持,這份勇氣也值得嘉許。那他為何又成了朝廷爪牙,殺害人民呢,非也,只能說各為其主,畢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探子本來毫無頭緒,行至一個糧店,裡面傳出店主發酒瘋,吹牛皮之言,說他殺了僧格林沁,如何如何威風。當真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探子當即拿住張皮綆。

張皮綆被押到山東濟南,判凌遲處死。行刑前,張皮綆大義凜然,慷慨陳詞。一代傳奇小將就此隕落。


西堤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