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內有五分之一阿拉伯人,他們為什麼可以和猶太人和睦相處?

史殼郎先生


截至到2011年5月14日 以色列人口774.6萬 猶太人75.3%(583.7萬) 阿拉伯人20.5%(158.7萬)

以色列的民族構成

猶太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歐洲和前蘇聯猶太人後裔)47.5%、塞法迪猶太人(阿拉伯地區猶太人後裔)50.2%、埃塞俄比亞猶太人2.2%;

阿拉伯人:遜尼派穆斯林82%、基督徒9%、德魯茲人9%。

其他民族:4.2%,32.2萬,主要是前蘇聯的具有以色列血統但不被承認為猶太人的俄羅斯移民。

耶路撒冷的西牆與圓頂清真寺

人口分佈:

2005年以前,約7800人在加沙地區定居地居住;

2006年以色列四大人口都市:耶路撒冷71.99萬,海法99.6萬,特拉維夫304.04萬,貝爾謝巴53.16萬;

2013年,超過35萬以色列人在約旦河西岸地區定居地居住;2萬以色列在戈蘭高地居住;

用希伯來語、阿拉伯語、英語寫的路牌

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人:

在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人基本上都是原居住民。以色列基督教徒80%是阿拉伯人,20%是跟隨猶太人親戚來以色列的前蘇聯人。

德魯茲人雖然是穆斯林,但備受其他穆斯林教派歧視,因此和猶太人一樣,都是被阿拉伯穆斯林歧視,所以和猶太人相處很好。

在以色列國內,所有猶太人在18歲時,不分男女都要被徵召入軍。阿拉伯人,因為要避免在戰爭中出現利益衝突,因此沒有參軍義務,但可以自願參軍。德魯茲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有被徵召入軍的義務。

簡單說,以色列阿拉伯人,雖然可能在投票權上有瑕疵,但在工作、教育、醫療等領域和猶太人基本相同,又無需被徵召入伍和阿拉伯兄弟作戰的義務。

就生活和前途而言,擁有以色列國籍的阿拉伯人,比起巴勒斯坦人、敘利亞人、約旦人、埃及人等阿拉伯兄弟,過得挺好!

選擇安定、穩定的生活,而非你死我活的宗教戰爭,這是以色列阿拉伯人自己的選擇。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據2017年的統計,以色列人口868萬,其中猶太人約佔74.8%,包括從歐美、俄羅斯和伊拉克等中東國家移民回到以色列的各種膚色的猶太人。而以色列的阿拉伯人約佔20%,大部分居住在以色列北部拿撒勒、海法等城市以及南部邊遠農村。而這些以色列阿拉伯人也不盡相同。


以色列20%的阿拉伯人,他們擁有以色列的身份證和護照,作為以色列的公民,從政治和法律上享有同以色列猶太人基本相同的權利和義務,擁有以色列國民保險,可以參選議員,可以免籤進入歐洲等國家。但是,阿拉伯人不需要服兵役。一方面是為了避免他們同周邊阿拉伯人兄弟相殘,另一方面這在無形中也造成了區別於以色列猶太人的歧視。但是依舊有很多阿拉伯人加入軍隊。

很多猶太人在招聘的時候會註明由於安全因素,只招收服兵役的人。這就合理的將以色列阿拉伯人排除在外,這在猶太人聚集的城市經常發生。所以一般以色列阿拉伯人只會在自己成長的城市或者阿拉伯人聚集的城市尋找工作。除了一些比較特色的專業,只有類似於特拉維夫這種大城市才有就業崗位。


雖然以色列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受到歧視,但是以色列阿拉伯人在今天已經越來越認同自己的以色列國民身份。這其中依舊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聚集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有一半是伊斯蘭德魯茲派教徒,這個教派是伊斯蘭教的少數派,在歷史上也常遭受遜尼派跟什葉派的打擊。正是這樣一層身份讓這一部分的阿拉伯人跟其他阿拉伯人有著不一樣的情懷。這一部分的歷史淵源讓很多阿拉伯民眾對待以色猶太人不是那麼的反感,對待自己的其他兄弟阿拉伯人也不是那麼的親近。如今很多阿拉伯人認同以色列,但是不認同以色列為猶太國家。

其二:以色列是個民主國家。以色列猶太人大部分是從歐美、俄羅斯等地遷過來的猶太人,他們將歐美的民主制度也帶過來了。以色列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的權利較為廣泛,他們可以投票、參選,加入以色列的政治。如今以色列議員擁有10個阿拉伯人席位,很多阿拉伯人也在以色列政府擔任過很多職位。




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一樣,也是以色列的官方語言之一。在如今的以色列學校,很多阿拉伯人跟猶太人一起上學的場景,大多數阿拉伯人都在上學。

其三:以色列經濟發展水平比巴勒斯坦高很多。如今以色列的人均GDP高達4萬美元。可以說是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是巴勒斯坦的數十倍。這也讓留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願意與猶太人和睦相處。畢竟有這麼好的條件,誰會喜歡生活在動亂不斷,貧窮的地方。就如同中國俗語所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以色列的生活更加安逸,富裕,也成為很多以色列阿拉伯人選擇留在以色列的原因。


藤樹先生


根據以色列中央統計局報告,截至2013年底,包括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猶太居民在內的以色列人口為813.2萬(世行2016年報854萬),其中猶太人佔75.2%,計610.2萬,阿拉伯人168.2萬佔20.6%,另有德魯茲人、貝都因人和切爾克斯人等約佔4.2%。

希伯來語為國語,與阿拉伯語同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居民宗教信仰主要有猶太教(70%以上)、伊斯蘭教(20%以內)和基督教(不足5%)。

1947年(以色列1948年5月獨立)英國託管政府統計的數據顯示,在巴勒斯坦地區,居民中有120萬阿拉伯人,65萬猶太人以及15萬“其他民族”成員。

當今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在“二等公民”的認識中搖擺——

阿裔主要居住在北部拿撒勒、海法等城市以及南部邊遠農村,他們持有以色列的身份證和護照,在政治和法律上享有同猶太人基本相同的權利、義務,擁有國民保險,可以參政、免籤進入歐洲等國家。法律規定:以色列的阿拉伯籍公民(包括貝都因人)和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的公民經申請並審查批准可免服兵役,在入學、就業、升遷等受到一些隱形限制,而猶太人必須服兵役。

當下,年輕一代阿裔對以色列的認同在增加,和經歷過戰爭一代相比,他們思想活躍,在各大高等學府,阿裔和猶太學生一起聽課、做實驗,用希伯來語交談,幾乎沒有分別。而在商場、超市等公眾場合,阿裔也不願意說阿拉伯語,不願意暴露自己的身份。

而生活在東耶路撒冷的大約30萬阿拉伯人不是以色列公民,他們自認巴勒斯坦人。


ruixuezhaofeng


木叔先說個結論:以色列國內確實有大約20%的阿拉伯裔,但是他們並不是都與猶太人和平相處,而且阿拉伯裔裡也分為比較複雜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第一,整體上阿拉伯基督徒對猶太人態度好於穆斯林對猶太人的態度。

什麼?阿拉伯人還有基督徒?哈哈,你沒看錯,確實有,而且很多。


每年獨立日,以色列國家統計局都會發布人口統計數據。剛過去的以色列70週年獨立前夕的數據顯示,70年來以色列人口翻了10倍,從1948年的80.6萬人到如今的884萬人。其中猶太人佔74.5%,阿拉伯人佔20.9%,其他族裔是4.6%。

以色列阿拉伯人主要分為北部地區和耶路撒冷附近。北部地區的主要是阿拉伯基督徒,特別是海法、阿卡和加利利湖區附近。他們當然反對猶太人擴張定居點,反對以色列政府的右翼行為,但是願意在以色列境內生活,因為這也是他們長期祖輩居住的地方。他們是以色列公民也有護照,自由出入。這些人基本上和猶太人相安無事。只是在民族屬性上受到中東普遍敵視猶太人的影響,但基本上是現實主義。題目所言的和平共處,大概指的是他們。

(圖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參加選舉投票)

耶路撒冷附近的阿拉伯人有幾十萬,主要是穆斯林。他們是戰爭中留在當地的人,特別是東耶路撒冷。他們在以色列工作生活,拿以色列身份證,不過身份標註是東耶路撒冷人。不過他們根本不認同以色列,一是在東耶路撒冷生活作為“看護”巴勒斯坦領土的存留;二是在以色列工作當然比在巴勒斯坦能賺更多的錢。他們不少人敵視以色列政府和猶太人,很多暴力襲擊都來自這個群體。

第二,可預見的將來,不會出現阿拉伯人口超過猶太人的情況。也就是說,不會導致什麼雙方爆發“人口戰”。

以色列確實最近正經歷一波嬰兒潮。去年以來,人口增長了1.9%,共有17.7萬新生兒出生。預計到以色列獨立100年時人口將突破1520萬。這對於一個只有北京市面積大小的國家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如今以色列女性生育率高於20年前,如今平均為3.1,此前為2.6。從民族來看,1996年阿拉伯女性生育率為4.36,2017年下降到3.11;超正統派猶太教女性生育率為6.7,2000年是7.5。傳統或者世俗的猶太女性的生育率過去15年有了很大提高,增長了15%,平均每個家庭有2.1個孩子。

人口學的傳統觀點是,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裕,女性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成年人越來越關注職業和生活方式。所以他們晚婚,生孩子少。但為什麼今天以色列女性似乎平均來說,比15-20年前更傾向於生孩子?

有人口學家稱,這與文化有關。在整個以色列社會中,兒童的教育和道德福祉以及家庭的連續性仍然是父母(和祖父母)生活的中心。這不只是情感問題,也是傳統問題。

甚至還有不太靠譜的分析,可能是有全社會長期以來一直暗示的政治原因,即人口越多,越可以自信地控制土地。

但不管怎麼說,猶太人人口增加平衡了阿拉伯裔人口增長過多的局面,因此阿拉伯人用生育武器來戰勝猶太人的說法可以歇歇了。

第三,以色列還有一些不被視為阿拉伯人的阿拉伯裔——德魯茲人,他們甚至可以在以色列當兵。

德魯茲裔是相對奇怪信仰的穆斯林,甚至被遜尼派視為比什葉派還奇怪的異教徒。他們在敘利亞分佈也很多。在以色列的德魯茲裔很多人也支持敘利亞政府,不過基本上也對猶太人沒有什麼敵視。甚至一些德魯茲人二代對以色列認同感更強,還可以參加以軍。這對穆斯林而言,是很少見的事。因此整體上,他們和猶太人和平共處的幾率更高。


木春山談天下


目前以色列全國人口大約860萬,其中阿拉伯人口總量高達180萬,佔到以色列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人大體上能夠和猶太人和睦共處,而且阿拉伯人跟猶太人一樣深愛自己的國家。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和阿拉伯人一起)


其實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並不必然會水火不容,他們之間只是有很多的矛盾暫時無法得到很好的協調。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之所以痛恨猶太人,這是因為猶太人在阿拉伯人居住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國家,而且新建立的以色列還一步步侵佔了更多阿拉伯人的土地,並且把大量阿拉伯人趕出了自己的家園。

以色列的建立讓很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流離失所,也許因為這些阿拉伯人的生活環境往往比較惡劣,於是他們很容易把不滿發洩到以色列的頭上,巴以兩國也因此難以在短期內達成和解。


(以色列土地變化圖)

然而以色列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活條件卻存在天壤之別。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一樣擁有以色列國籍,他們在以色列工作,享受以色列的高福利和高工資待遇。事實上以色列的建立對這些阿拉伯人來說是一種幸運,因為他們因此獲得了更好的生活條件。

以色列境內的阿拉伯人實際上非常認同自己的國家,他們大多數都以自己作為以色列人而感到自豪,他們和猶太人一樣會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鬥。之所以會這樣,主要還是因為以色列作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它充分保障了自己國內阿拉伯人的權利,以色列政府並沒有歧視阿拉伯人或者對他們進行壓迫。

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一樣都是以色列的官方語言,同時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也受到以色列法律尊重,他們可以選擇在自己的宗教節日放假。這一系列的政策都表明,以色列籍阿拉伯人作為以色列的一份子,他們的權利得到了以色列政府的充分保障。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一起植樹)


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差異並不註定阿拉伯人和猶太人不能和睦相處,並且阿拉伯人也並不必然要痛恨以色列。其實很多時候民眾在意的不是自己的國家由哪個民族主導,他們只是渴望自己擁有和平穩定的幸福生活。如果以色列能夠允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加入以色列國籍並且為他們提供穩定的生活,估計那些阿拉伯人也就不再反對以色列,他們會非常樂意成為以色列的一份子。


李姓先生


以色列800多萬公民中約有21%是阿拉伯人,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之所以能夠和猶太人和平共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以色列阿拉伯人幾乎擁有與猶太人一樣的各種權利。

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擁有平等的投票權,包括婦女在內。阿拉伯人目前在議會中佔有十個席位。以色列阿拉伯人也擔任過各種政府職位。

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一樣,是以色列的官方語言。在以色列成立時,只有一所阿拉伯高中,但在今天,數百所阿拉伯學校,大多數阿拉伯人都在上學。

以色列猶太人和阿拉伯公民之間唯一的法律區別是阿拉伯人不需要服兵役,這是為了讓阿拉伯公民不必為他們的弟兄們拿起武器。然而,許多阿拉伯人自願參加軍事任務。

以色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一些經濟和社會差距是由於後者不在軍隊服役,退伍軍人有資格獲得許多非退伍軍人無法獲得的福利和工作。而且,軍隊有助於社會化進程。另一方面,在以色列軍隊入伍期間,阿拉伯人確實有獲得一些工作的優勢。此外,建築和貨運等行業也開始受到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支配。

以色列阿拉伯人也面臨著自己在猶太國家的巴勒斯坦人的衝突。他們認同巴勒斯坦人民並反對以色列認定為猶太國家,但他們認為未來與以色列有關。他們將希伯來語作為第二語言,將以色列文化作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層。與此同時,他們努力實現更高程度的國民生活參與,更好地融入經濟,為自己的城鎮和村莊帶來更多利益。

在以色列周圍建立了20個就業中心,以幫助阿拉伯人,德魯茲人和切爾克斯族少數民族找到工作並獲得援助。根據以色列經濟部2015年的統計數據,8,000名阿拉伯,德魯茲和切爾克斯的新參與者向這些就業中心尋求幫助或援助。這些中心總共幫助了13,600名以色列少數民族成員找到了工作,併為24,000多人提供了援助。自2012年成立以來進入就業中心的候選人中,約有68%找到了工作。


走進伊拉克


以色列國內的140萬阿拉伯人被中東地區其他阿拉伯人稱為“阿奸”。其實他們在以色列國內日子也不好過,兩頭受氣,根本不存在什麼“和睦相處”的說法。

以色列國內的阿拉伯人都集中住在阿拉伯人為主的地區,主要住在東耶路撒冷、戈蘭高地。以色列10個最窮的城區有8個是阿拉伯人區,孩子上學也是和猶太人分開的。

這些人大多是在中東戰爭中土地被以色列吞併後留下來的巴勒斯坦人。雖然有些有以色列國籍,但是他們還是自稱阿拉伯人或者巴勒斯坦人;還有不少至今拒絕接受以色列國籍。對這些人來說,以色列地區一直是他們祖先就定居的家,他們的生活是被以色列復國主義者毀滅的。他們支持以色列內外的反以色列復國主義運動。2001年他們曾經期望通過“拒絕參與大選投票”來做出和平抗爭,結果導致照顧巴勒斯坦人利益的中間派慘敗,極右派領導人沙龍上臺。這些阿拉伯人的日子更苦。

在以色列和黎巴嫩的戰爭中,以色列政府全力保護猶太人居民區,但是對阿拉伯人聚居地帶不聞不問。2006年,以色列把西岸一小塊地帶劃為巴勒斯坦自治地區,隨後宣佈,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可以搬到自治區去住,或者留下來宣誓效忠以色列,取得以色列國籍。

這樣的生活算和睦相處嗎?


七老八十論


實際情況是一部分以色列籍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相處的比較和諧,大部分以色列籍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相敬如賓,甚至有點相互隔絕。以色列籍阿拉伯人在以色列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尷尬的群體,儘管近年來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的生活和待遇逐步在提高,對以色列國家認同感越來越強,但是與主流猶太人之間還是有一定相互防範的。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把它併入了到了當時的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羅馬人與猶太人衝突不斷,從公元前後開始,羅馬人把猶太人驅離了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從此流落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後,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不斷遷入該地區,與當地的土著混血,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成為當地的主體居民。19世紀末期開始,猶太人開始大規模地迴歸巴勒斯坦地區,1947年,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一個猶太人為主的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為主的巴勒斯坦國,1948年,以色列宣佈建國,之後的半個世紀與眾多阿拉伯國家進行的多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所控制的土地逐漸擴大。1988年,巴勒斯坦宣佈建國,目前是聯合國觀察員國,正在爭取正式會員國席位。目前以色列實際控制的面積大約2.5萬多平方公里,耶路撒冷目前由以色列實際控制。約旦河西岸(面積5879平方公里)和加沙地帶(面積365平方公里)合稱巴勒斯坦,目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2013年後稱巴勒斯坦國)實際控制的面積約為為2500平方公里。

現在以色列有868萬人口(2017年),其中74.8%猶太人(多數是德系猶太人)、阿拉伯人約佔20%。1948年建國時國內大約有65萬猶太人,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多佔了6750平方公里的土地,多數世代生活在這裡的阿拉伯人逃離的家園,但當時整個以色列依然有15.6萬阿拉伯人(多數為阿拉伯穆斯林、還有阿拉伯基督徒及阿拉伯人德魯茲人)留了下來,成為了以色列的公民。

以色列籍阿拉伯人大體可以分為以色列籍阿拉伯穆斯林(主要為阿拉伯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籍阿拉伯基督徒、以色列籍阿拉伯德魯茲族群,在人數上以色列籍巴勒斯坦人佔多數。以色列籍阿拉伯基督徒人數較少,由於猶太教和基督教在很多觀點上的分歧,猶太人與以色列籍阿拉伯基督徒還算相敬如賓,世俗化的猶太人對阿拉伯基督徒還是比較包容。在以色列與主流猶太人相處的最為和諧的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當屬阿拉伯德魯茲族群,目前在以色列的阿拉伯德魯茲人約10萬人,阿拉伯德魯茲人因信仰的什葉派中德魯茲支派在教義上與正統伊斯蘭教有較大區別,所以與阿拉伯穆斯林基本格格不入,1956年來,以色列的阿拉伯德魯茲人也和猶太人一樣被以色列國防軍徵召從軍。最為尷尬的是當屬以色列籍巴勒斯坦人,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從18歲時會被徵召入伍,但是以色列籍阿拉伯人(主要是以色列籍阿拉伯穆斯林)除外,但是他們也可以自願從軍。多數以色列籍阿拉伯人生活在以色列全境的100多個居民點裡,這些居民點裡有自己的醫院、商店、學校、清真寺等,保持著自己的傳統,猶太人與以色列籍阿拉伯人基本不會互相通婚。由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長期的衝突,以色列籍阿拉伯穆斯林的心態是矛盾和複雜的,一方面這些以色列籍阿拉伯穆斯林在阿拉伯國家會受到防範,甚至被當成間諜,另一方面,以色列的生活水平較高,對於長期生活在這裡的以色列籍阿拉伯穆斯林也不願意離開故土離開以色列,對以色列的國家認同感也越來越強,積極融入以色列。但是以色列籍阿拉伯穆斯林與主流猶太人還是相互有一定的防範心理。2014年,以色列內閣批准了將以色列定義為“猶太國家”的法案,猶太屬性依然是以色列這國家的主要屬性。


歡迎評論與關注


十三叔看歷史


以色列公民不全是猶太人,阿拉伯人也不全是穆斯林。以色列的社會同樣是多元化的,阿拉伯人也有自己的政黨和議員,目前在以色列議會中佔有十個席位,以色列阿拉伯人也能擔任各種政府職位(當然,摩薩德等敏感部門除外)。而且,就算是猶太人或者阿拉伯穆斯林,大部分也都是比較世俗的老百姓,沒有特別極端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情緒。推薦大家看一部電影《長翅膀的豬》。

寫的就是以色列佔領下的巴勒斯坦地區,一個穆斯林漁夫賈法爾意外得到一隻黑豬,高興壞了(猶太人和穆斯林都不吃豬肉,所以豬在此地區是極度罕見的珍品),想高價賣掉,發了一筆橫財,結果被以色列的俄羅斯移民伊蓮娜要求要用這頭豬做種豬下崽(俄羅斯移民的猶太人竟然想辦養豬場)。


在劇中,賈法爾的妻子雖然對駐紮在窗外的以色列士兵挺反感,但是不妨礙他們一起看肥皂劇。當賈法爾得知自己被恐怖分子選中要當自殺人彈,第一反應也是“逃跑”。最後帶著同樣被恐怖分子盯上的伊蓮娜和一個孤兒,兩個民族,四個人一頭豬,漂流出海,逃亡成功。

這部電影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廣受好評,畢竟,大多數的以色列或者巴勒斯坦人都是主要考慮“穿衣吃飯”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穆斯林,並不是咱們想象中的,一聽到“聖戰”就如同打了雞血一樣,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瘋子。

所以,咱們回到話題上,從近現代看,以色列本來就是佔的阿拉伯人的土地,所以驅逐不乾淨的,被同化了成順民的阿拉伯人大概佔了四分之的人口。這些阿拉伯人大多保持著伊斯蘭信仰,少部分是天主教徒(耶路撒冷是三教聖地,所以天主教也很有市場)。此外,留在以色列的穆斯林多是從什葉派分化出來的德魯茲派,跟周邊巴勒斯坦地區的遜尼派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談的上有祖宗八代的仇恨。

歷史上,德魯茲派備受周邊其他派系穆斯林的欺凌殺戮,非常悽慘。倒是以色列建國後,德魯茲派才享受到了公民待遇。加上德魯茲派非常世俗,沒有狂熱的宗教情結,也總被穆斯林世界定義為——需要打壓甚至消滅的“異教徒”。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猶太人與德魯茲人都因宗教問題,在歷史上飽受壓迫,相同的經歷和“有民無國”的淒涼讓他們對主流阿拉伯林世界有了同仇敵愾的感覺。加之,在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早期,德魯茲人也曾給過他們很多幫助,算是大恩人。

雖然,世俗化的德魯茲人在宗教和政治上並沒有什麼激進的要求,但畢竟還是穆斯林,所以在阿以衝突的前期,德魯茲人一直默默的保持中立。

隨著以色列越做越大,加上以色列的國家認同教育和諸多的優惠政策,很多德魯茲年輕人開始加入以軍,隨後又成立了德魯茲營,戰鬥力還是可以的,在許多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

源頭可以追溯到1956年,以色列與埃及陷入軍備競賽,雙方劍拔弩張,以色列面臨著“戰敗即亡國”的危險。此時,以色列遇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他們不缺裝備,更不缺經費(財閥+全球猶太人募捐),唯獨缺少兵源。

德魯茲人這時簡直是雪中送炭,主動向國會遞交申請,要求全民義務兵制度適用於德魯茲青年。這一請求正是以色列求之不得的。之後的數次中東戰爭表明,德魯茲人的國家忠誠度極高,戰鬥力強悍,至此,德魯茲人通過主動服兵役,順利融入了以色列。

在以色列,德魯茲人和猶太人享有同等的軍事權力和義務。

下圖,2013年,德魯茲人軍官加桑·埃利安被任命為以色列最精銳的王牌軍—戈蘭旅旅長(以色列前總理沙龍曾任該旅旅長,這個職位,可以說是通向權力的捷徑)

以色列政府的德魯茲高官。

也就是說,以色列德魯茲人和猶太人一樣,有義務按照以色列的兵役法服兵役。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義務”。要知道,這其實也是一種權力,一種基於信任而產生的權力。而且還是以後升學、就業、享受各項優惠政策的通行證。

以色列是徹底的全民義務兵役制,法律規定,無論男女,年滿18歲都需要服現役,服完現役後需服預備役男三年,女兩年。但這個只是對於猶太人和德魯茲人而言的,不包括其他阿拉伯穆斯林或者阿拉伯天主教徒。

不過,除了德魯茲人以外,以色列軍中還有少部分阿拉伯人志願軍。因為是個人行為,他們參軍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最主要的還是“物質”上的考量。

阿拉伯人參軍就意味著他們接受這個國家,所以,以色列特別注重對阿拉伯適齡青年的國家認同感教育和物質刺激。而且猶太人和穆斯林的生活習慣相近,吃飯做一鍋就行,不像咱們,還得單獨搞個“回民小灶”。

退役的阿拉伯軍人可以申請無息貸款、宅基地甚至進入軍政界走上領導崗位。阿拉伯青年常這樣說:國家利用我3年,而我卻可以利用國家一輩子。畢竟,宗教信仰還是代替不了穿衣吃飯,物質誘惑最管用。

這裡多說一句,雖然法律規定以色列的猶太公民無論男女都要依法服兵役,但猶太教中極端正統派哈拉迪姆卻享有“豁免權”。他們的特徵是男的穿黑衣戴黑帽,大鬍子,鬢角達拉兩縷頭髮;女的包頭巾,穿長裙,不能露胳膊露腿。男尊女卑,女的就是生育工具,男的是循環“唱經”播放器。他們終日研讀聖經舊約,搖頭晃腦的唱經禱告,只從事人口生產,拒絕任何物質生產,全靠國家補貼為生。正統猶太教家庭出生率極高,是普通以色列人的三到四倍,每家都會生10個左右的小孩,有的甚至到了20個。儘管目前正統猶太教眾只有約70萬,佔以色列人口的10%,但在學齡兒童中,已佔到21%。預計20年後,正統猶太人口將佔到以色列全部人口的20%左右。

這些未來的猶太壯丁的人生規劃就是——成年後白天唱經,晚上育種,不用服兵役,沒有任何物質產出,自己的一大家子人全靠以色列納稅人的錢做津貼過日子;反倒是德魯茲人和其他阿拉伯人在保家衛國.........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由於以色列獨特的兵役制度,不光光是以色列的國家中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就連以色列的軍隊中,也有相當比例的阿拉伯人存在,甚至在面對巴勒斯坦地區執法的軍警中,有不少就是巴勒斯塔裔在面對自己同根同源的同胞在進行執法。這在全世界也是比較少見的。放在中國,那是妥妥的巴奸了。可這群阿拉伯人在以色列內部照樣是正常生活,安居樂業的,甚至民調顯示,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中有近55%的人表示對以色列公民身份引以為豪,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以色列內部不管是阿拉伯人還是猶太人,都是一視同仁,各項福利保障以及義務不會說你是猶太人就有優待。

其次是以色列在內部的宣傳中,有意將巴勒斯坦人進行了分化。比如以哈馬斯,以色列一直堅持其為恐怖組織,那麼立場偏向哈馬斯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對待他們自然是加以限制和監視,甚至隔離。反之,如果是世俗派的阿拉伯人,以色列對待他們的態度是歡迎融入,不加歧視。

三,以色列政府還推出了專項的少數族裔的扶持計劃,比如2016年,以色列政府就通過了40億美元的少數族群發展計劃,重點解決少數族群的住房問題,這些都是系列優惠政策中的一種。

四,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國家經濟。以色列的經濟水平使得國民都享受到了高質量的生活,不管是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因為阿拉伯人實在沒有辦法說服自己鋌而走險拿槍和猶太人對著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