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不想要小孩。想知道打算或已經要孩子的同齡人的想法是什麼呢?

明天壞女人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自己的孩子現在也快6歲了,看著她一天天的成長確實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愉悅感,作為自己生命的延續,其實最大的希望就是她能夠健康快樂,僅此而已。

醫學的發展給當代人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選擇機會:

要不要孩子和什麼時候要孩子。生理原因已經幾乎不再成為年輕的夫妻不要孩子的理由,要孩子成了夫妻主動選擇和計劃的事情。那麼夫妻想要孩子的動機是什麼呢?原因可能有很多,如孩子給夫妻帶來很多新的體驗,使年輕人滿足了自己父母的期望。那麼具體來說,有如下一些原因,他們共同影響、共同作用。使得夫妻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第一,完成社會的期待。

目前,生孩子是人類繁衍自身的最重要手段,從社會的一般期望來講,作為夫妻,有了孩子才算“功德圓滿”,自己也有一種成就感,而且社會傳統也鼓勵夫妻要孩子。

第二,兩個人連接起來的感覺。

孩子是夫妻雙方共同的創造,通過孩子夫妻雙方感到彼此融合在一起了。他們不僅共同造就了孩子的生命,還要一起撫養孩子,一起教育孩子。總之,孩子是雙方結合的結果,也給雙方的結合創造了更多機會。

第三,生命有“後”的感覺。

孩子帶著自己的基因和影響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使脆弱、短暫的人體體會到生命的延續及永恆的意義,使為人父母者更能勇敢地面對生活。

英國哲學家培根關於孩子對夫妻的意義,曾經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父母的歡欣是秘而不宣的,他們的憂愁與畏懼亦是如此。他們的歡飲他們不能說,他們的憂懼他們也不肯說。子嗣使勞苦變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們增加人生的憂慮,但是他們減輕關於死亡的記憶,由生殖而傳種是動物同有的。

第四,清楚的人生目標,感到自己被需要、有價值。

做了父母之後,夫妻成了爸爸、媽媽,成了孩子的保護人,孩子的需要成了父母的需要,父母必須保護、撫養、指導孩子,因此人生的目標更為實際和明確。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對人的這種需要進行過深刻的描繪:人們渴望生存,但人們更渴望被人需要,這種對生存價值的需要比生存本身更為強烈。人是唯一會因為活著沒有意義,失去生活目的而去自殺的物種。

因此,父母能夠被孩子需要,會給父母帶來更多意義和價值,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孩子長大了,離開了父母去組織了新的家庭,有的父母還會感覺到失落。

第五,孩子可以幫助父母體驗新的生活。

自己的孩子從降生到幼年,從幼兒園到中學,從青年到他們又成家,父母目睹著孩子這系列成長過程,心中時時會產生喜悅、驚奇或迷惑,從而產生了被賦予新的生命,又活了一次的感覺、這麼近距離、這麼長時間地觀察另外一個人的生命,這是隻有父母才有的機會和權力。

第六,經濟上的原因。

中國有句老話,“養兒防老”,的確在過去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自然經濟條件下,老人在自己失去勞動能力後主要依靠家庭,依靠孩子照顧自己。但是在當今城市中,“養兒防老”的觀念基本上消失了,當代的城市父母都知道自己的老年主要是靠自己、政府和社會,孩子經濟上對家長進行回饋的希望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了。相反,經濟的原因成了很多夫妻不要孩子的理由,因為在城市撫養孩子不僅需要投入精力,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金錢。

不知道我上面介紹的幾個原因能否給你提供幫助,也希望大家踴躍參與評論,多多提出意見,最好再給大家提供一些育兒經驗,不過我在有女兒之前可沒考慮這麼多,順其自然你懂得!


精神知多少


我是兩兒子的媽媽,覺得人生最有意義的事就是看到自己的孩子一點一點的長大,從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和將來,人有壓力就有動力,沒見過幾個沒孩子的或單身的是發了財的,身體好時覺得孩子是負擔,年齡大了覺得孩子越多越好,我們家一鄰居是單身,年輕時過得舒服,後來年齡太了經常一個人在屋裡哭,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時候,生病了就是鄰居們送口飯吃,我家父母養大七個兒女,過年過節家裡好熱鬧,我爸年輕時辛苦老了可享福了。所以人看你追求的是什麼,有的只顧眼前瀟灑,老了就可憐,老了生病疼或死了沒兒女是不行的,做手術也要家屬簽字,火化也要家屬簽字,人生一世傳承是責任,沒做父母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漣漪151581777


我已經32了,三個孩子的媽媽,說說我剛開始當媽媽的感受,說實話一開始看著那麼個小小的人躺在那裡,自己對她還沒有太多的感情,慢慢的,她所有的事情你都得參與,一會尿了,一會拉了,一會哭了,一會笑了。一會餓了,你會一步一步覺得這個小小的人對於你來說有多麼的重要,你離開一會,你會想她是不是餓了,是不是哭了,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在為她著想著,雖然有的時候你照顧她會累的腰痠背痛的,會忙的手忙腳亂的,但是慢慢的她會叫你媽媽了,聽著是那麼的開心,所有她帶給你的快樂也好,什麼都是那麼的美好,


龍鳳胎媛媛翔翔


個人認為,如果夫妻恩愛,感情穩定,家裡經濟寬裕,還是早點要個孩子好,三十歲,該要個孩子了。但如果夫妻感情不好,兩個人之間事還沒理清楚,今天吵,明天鬧,是不能要孩子的,,孕婦情緒不佳,定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孩子。生孩子後,也需要丈夫體貼入微,如果繼續吵,繼續鬧,你累死,他視而不見,女人離抑鬱也不遠了。經濟拮据,也不要懷孩子,懷孩子,孕婦要營養,需要錢,生孩子後,女人不能工作,孩子奶粉,紙尿庫,疫苗,生病……還要多出來大量費用。到時候,養孩子辛苦,又沒經濟支撐,生活就會焦頭爛額,身心俱疲。

三十歲,是該要孩子了,但是生孩子是人生大事,大家定要重視。把準備工作充分做好,孩子好,寶媽好,才是最重要的,否則等等吧!那麼急幹什麼!


迎風起舞1314


個人覺得還是有個孩子好。現在年輕,不覺得怎樣,隨著年齡增長,可能會有遺憾。首先體會不到做父母的感覺,那是包含了無私的愛、無限的責任的,既有幸福喜悅又有糾結痛苦,而且那是會更好的體會我們父母的不易,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更懂得孝敬父母。但是有一點是讓人糾結的,照顧一個孩子是花費巨大的精力的,夫妻二人需要共同付出,孩子從小到大的養育既可以增加家庭的牢固、幸福,同時也有可能因為雙方付出的精力、教育的理念等產生較大的分歧反而會影響婚姻的幸福穩固。孩子是家庭的紐帶,這話很對,及串聯了夫妻,也串聯兩個家庭。這事情需要夫妻二人謹慎考慮。


程醫生育兒經


我是一個孩子的媽媽,三十歲生的我家娃。帶娃很辛苦,特別是上學後。但從不後悔有了這個寶貝。孩子教會了我很多以前看不透的人生哲理。當你像個孩子似的感受這個世界,你會發現生活竟然會這麼簡單快樂,單純而美好!


坤坤


要孩子吧,我三十,兩個男娃,大的三歲,小的四個月,剛開始手忙腳亂,咆哮體附身,害怕影響孩子成長,開始慢慢變得溫柔。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所以自己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慢慢學會煮菜,做手工,陪伴,玩耍,雖然自我空間少了,但是孩子帶來的樂趣,卻是人生一大幸事。


微笑的距離52


如果你和你家庭都是健全的健康的,建議你生孩子。如果因為貪圖輕鬆享受而不要孩子,那不用說到老,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你會發現,家庭也是你的累贅,然後離開你的另一半(當然了,這是說的好聽一點而已,事實上很有可能是你被另一半無情的拋棄了)。有了孩子,你才會真正懂得呵護,才真正的有耐心去對待人,對待事物。而且,如果可以,你還應該有兩三個孩子,這樣你才能學會一碗水端平,才能拿得起放得下。


YXY0822


我是老丁克,也是陰差陽錯各種因素導致在丁克之路上一去再不能回頭,當然,丁克並不悲催,依然可以活得很好。我的看法是,如果純粹從利益角度衡量,不養育孩子是利大於弊。但這帶來兩個問題,1,於社會而言,這是逃避了社會責任 2,於個人而言,其他都可以克服,唯有一點,當你離開的時候,這個世界與你再無任何牽連。這種感受到老境恐怕並非人人都能輕鬆面對。3,我判斷自己可以調適,當然沒到那一步不太確定,也或者會做一個基金之類保持和世界的聯繫。


最後的49


如果你和你老公的感情很好,婚姻幸福,我建議還是要個孩子比較好,畢竟多個孩子,等你年紀大點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還是比較幸福的,不然等35歲之後就算高齡產婦了,到時候想要孩子就會有很多風險了。如果你和你老公婚姻並不是很幸福,那就別要孩子了,省得以後離婚還有個孩子糾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