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


在之前的《日本反艦導彈對中國海軍的威脅到底有多大?》中我們簡單梳理了一下日本反艦導彈的發展狀況,有網友在新浪軍事官方微信留言時提及,希望我們再談談中國反艦導彈的發展狀況。在上月舉行的解放軍海軍建軍70週年海上閱兵活動中,雖然由於大霧我們並沒有清楚看到空中編隊掛載各式反艦武器的雄姿,但從之前曝光的彩排畫面中可以知悉,海軍航空兵部隊的轟6轟炸機曾攜掛“鷹擊-12”反艦導彈現身。那麼中國現役主力反艦導彈的戰力到底如何,它們又在中國海軍作戰體系中扮演著怎樣的重要角色?本期《出鞘》就來談中國反艦導彈。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從今年春節期間公開的央視畫面可以看出,目前東海艦隊海軍航空兵部隊的轟-6G轟炸機已經成建制地換裝鷹擊-12反艦導彈,這表明鷹擊-12已經投入批量生產並已形成戰鬥力。不過鷹擊-12反艦導彈的性能雖然先進,但實際上已經是服役多年的成熟導彈了,從其模型在2000年珠海航展首次亮相至今已19載,其空基型發射畫面曝光也已經有3年之久。“鷹擊-12”此次再度亮相海上閱兵,很可能表明中國海軍將有新一代空基型號的反艦導彈裝備。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中國發展反艦導彈是從上世紀60年代初仿製蘇聯“冥河”反艦導彈開始的,名為“上游-1”的國產型號採用與飛機類似的正常式氣動佈局,兩片小展弦比的三角形水平彈翼位於彈體中部,每片彈翼後部還有副翼。該導彈依靠一臺兩級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來推進,此外在彈體後下方還有一臺固體火箭助推器。“上游-1”反艦導彈裝備有一臺隱蔽式圓錐掃描主動末制導雷達,用以自動搜索和引導攻擊水面艦船。由於屬於第一代近距亞音速反艦導彈,“上游-1”有著飛行彈道偏高、無超低空突防能力,且末制導雷達的抗電子干擾和抗浪性能較差等問題,距離我海軍的作戰需求仍相差較遠。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之後到了70年代,南昌飛機廠針對上述缺陷開始對“上游-1”進行改進。改進型號“上游-1甲”採用單脈衝晶體管化小型雷達和無線電高度表以及簡化的發動機,並使用集成電路運算放大器,設計成模擬式計算機控制系統,滿足了導彈超低空飛行彈道的控制要求。之後南昌飛機廠又繼續解決了導彈掠海飛行中雷達系統和駕駛儀系統的匹配問題,從而使得“上游-1甲”艦艦導彈的抗干擾能力和超低空突防能力相比前型號“上游-1”,都得到大大增強。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由於“上游-1”系列艦艦導彈的射程較短,為滿足封鎖近海海峽航道的作戰需求,中國在成功仿製“上游-1”之後,又在其基礎上加大推進劑箱容量、研製地面發射控制系統,發展出了增大射程的增程型岸艦導彈,即“海鷹-1”岸艦導彈。“海鷹-1”的彈體中部的燃料箱比“上游-1”加長了760毫米,射程從40公里延長到70公里,同時還研製了配套的更大推力的固體火箭助推器、提高了自動駕駛儀的中段導航精度。但由於與“海鷹-1”同期研製的“海鷹-2”也幾乎同時完成定型試驗,而且在射程方面更滿足中國海軍的要求,於是“海鷹-1”岸艦導彈列裝不久就停產,被“海鷹-2”取代。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海鷹-2”為了實現比“海鷹-1”更遠的射程,其彈體進一步加長0.88米,並採用承力式箱體設計,增加了燃料儲量,有效射程因此也延長到95公里。這樣有利於把岸艦導彈部署在陸地縱深,藉由海岸觀通站或航空機載對海警戒雷達來指示敵艦目標,使得導彈的生存力與作戰力進一步得到了提高。當然射程增加也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海鷹-2”的彈體長度太大,即使當時中國海軍最大的作戰艦艇051型驅逐艦也裝不下其發射裝置,因此“海鷹-2”只作為岸防導彈裝備,而由“海鷹-1”承擔了改裝上艦的任務。


之後為了克服“海鷹-2”岸艦導彈末制導抗干擾能力較差的問題,提高其突防能力,中國研究人員又將其雷達導引頭換裝為銻化銦紅外導引頭,並將新型號命名為“海鷹-2甲”岸艦導彈,有時也被稱為“紅外彈”。當然“海鷹-2”系列並沒有就此止步,後來為了繼續提高其突防能力,我軍又將紅外導引頭換裝未單脈衝體制的雷達導引頭,並選用新的高度表以降低彈體平飛高度,進一步改進後的導彈被命名為“海鷹-2乙”岸艦導彈,或被稱為“降高彈”。


在空基反艦導彈方面,中國於上世紀70年代同樣基於“海鷹-2”研製了第一款名為“鷹擊-6”的空艦導彈。“鷹擊-6”在設計中根據空艦導彈的特殊技戰術要求,採用了具有抗海浪、抗雜波、抗同頻異步干擾和抗拖距干擾能力的主動式單脈衝體制末制導雷達和無線電高度表,以提高導彈低空突防、抗干擾能力和生存概率。同時“鷹擊-6”還在彈上增加了多普勒導彈雷達,以克服由於高空和低空風速風向變化對導彈自控終點散佈的不利影響。應該說,“鷹擊-6”的成功研製,使得解放軍對艦打擊半徑向外延伸了百餘公里,不過由於當時世界大國的艦載高空防空圈半徑已經擴展到100公里左右,“鷹擊-6”剛誕生就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地面的問題也同樣嚴峻。到了70年代中後期,由於以“冥河”反艦導彈為技術原型的國產“上游”和“海鷹”系列反艦導彈,均已經到了發展瓶頸,不管中國科研人員採用怎樣的降高措施和提高末制導雷達的效能,都無法解決這兩系列反艦導彈特有的雷達反射面積大、被彈面積大和易被攔截等問題。即使是攔截效能不高的蘇制AK630型近防炮,對“上游”和“海鷹”這類“冥河”系反艦導彈的攔截概率也能達到70%左右。此外“上游”和“海鷹”系列反艦導彈過大的體積,也嚴重製約了當時仍以中小艦艇為主的中國海軍的對艦打擊火力。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可以說此時中國反艦導彈的發展,已經越來越不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了。而與此同時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的爆發,阿根廷的高亞音速“飛魚”導彈以10米左右的掠海高度,擊沉了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卻讓中國科研人員眼前一亮。此後“鷹擊-8”系列亞音速反艦導彈迅速誕生,並大量取代了老舊的“上游”和“海鷹”系列反艦導彈,成為中國海軍反艦作戰的主力軍,並相繼衍生出鷹擊-81、鷹擊-82、鷹擊-8A和鷹擊-83等型號。值得一提的是,“鷹擊”系列壯大之後,我軍以往空基、陸基和海基反艦導彈各成一系的狀況也被打破,反艦導彈在各平臺的通用性開始大大增強。


“鷹擊-8”導彈採用高亞音速超低空飛行模式,中段巡航階段由自動駕駛儀和無線電高度表控制在一定距離內按預定的航向飛行,末端單脈衝主動雷達制導,末制導雷達開機捕捉並跟蹤目標,導引導彈飛向目標,採用超低空掠海飛行的攻擊方式,巡航高度通常是20-30米,末端階段高度下降到5米,導彈擊中船的水線部位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穿透船舷在內部爆炸造成損傷。與“上游”和“海鷹”系列相比,“鷹擊-8”系列外形大大縮小,這使其可用於更廣泛的裝載平臺,因此得到了廣泛應用。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就在“鷹擊-8”列裝我軍後不久,對其射程的改進工作就已展開。中國科研人員考慮到當時我國在軍工技術條件上達不到研發能量更大固體燃料的水平,於是便採用小型彈用渦輪噴氣發動機並配加油箱的做法,首先研製出了C-802型反艦導彈,並在此後迅速將這一經驗推廣到了“鷹擊-83”上。“鷹擊-83”換用了性能提升的小型渦噴發動機,以及抗干擾性能更好且具備多模式功能的末制導雷達等,不僅射程因此增加到了120公里乃至180公里,還在技戰術性能上達到了同期法國“飛魚”反艦導彈的水平,躋身小型掠海反艦導彈的第一梯隊。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不過雖然代表亞音速反艦導彈陣營的“鷹擊-8”系列一時風光無二,而且“鷹擊-8”和“鷹擊-8A”還曾分別被搬上053護衛艦和051驅逐艦,但“鷹擊-83”卻還是與052C艦擦肩而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射程最遠不過180公里,無法滿足海軍對超視距攻擊的需求,另一方面其還存在主動末制導雷達抗干擾能力仍較弱且制導距離近,以及戰鬥部毀傷能力不足等問題。而這時,同屬於高亞音速低空掠海型反艦導彈的“鷹擊-62”反艦導彈,卻憑著較大的彈徑和體積,不僅在射程上超過300公里,還在毀傷能力上達到了可使一艘5000-7000噸級驅逐艦重傷並喪失戰鬥力的水平。於是“鷹擊-62”反艦導彈便成了052C艦的“座上賓”。


“鷹擊-62”取代“鷹擊-83”上“中華神盾”艦,也為後來超音速反艦導彈在我軍的“王者歸來”埋下了伏筆。其實中國很早就開始研製超音速反艦導彈,首先是“鷹擊-1”,它於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製,最開始計劃由“水轟-5”攜帶,便取“鷹擊長空”之意得名“鷹擊”系列。“鷹擊-1”射程45公里,速度則為2馬赫左右。雖然在1985年實驗成功,但由於在高速飛行中導彈內部溫度過高而最終未能大量裝備。隨後發展的第二款超音速反艦導彈便是“海鷹-3”,它是以亞音速的“海鷹-2”為基礎,移植了部分“鷹擊-1”的技術,射程增至130公里,速度同樣在2馬赫左右,並能在100米低空持續超音速飛行,主要用於岸基摧毀大中型水面戰艦。不過由於性能不足等原因,“海鷹-3”最終同樣也沒有大量裝備。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不過這兩次挫折卻並沒有掩蓋“超音速”在反艦作戰方面的巨大威力,而且中國還通過“鷹擊-1”和“海鷹-3”的研製,積累了不少超音速導彈技術,並驗證了衝壓發動機技術(儘管期間液體燃料衝壓發動機性能仍舊不足,只能通過捆綁火箭助推器來實現超音速和大航程,導致助推段過大,適裝性很差)。新世紀以後,中國開始突破整體式衝壓發動機技術,實現了超燃衝壓發動機能夠產生4倍於火箭的推力,此時我軍也才迎來了超音速導彈大發展時期。在這種情況下,以“鷹擊-12”(用於取代“鷹擊-83”)和“鷹擊-18”為代表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也又再度成為我軍反艦的絕對主力。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關於“鷹擊-12”的具體作戰性能,網上猜測的資料已經很多,據悉射程可能在400至500公里之間,已經接近了美國航母上F/A-18戰鬥機的防空巡邏半徑。此外其戰鬥部裝藥量超過300千克,專門用於攻擊敵方設防嚴密的超大型海上目標,一發命中即可使敵艦喪失作戰能力。美媒曾猜測“鷹擊-12”的巡航速度能達到2馬赫,而末端攻擊速度更能達到4.5馬赫,雖然已經進入敵方艦隊防空導彈的攔截範圍之內,但由於速度過快,能極大壓縮敵方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即使是美軍“宙斯盾”系統也很難攔截。


據悉為了反制“鷹擊-12”,美國海軍正籌劃利用GQM-163A靶彈來模擬鷹擊-12的作戰威脅。GQM-163A靶彈是美軍在從俄羅斯獲得的47枚Kh-31反艦導彈(移除了雷達導引頭等敏感部件)基礎上發展而來,專門用於模擬各種裝備衝壓發動機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其掠海飛行高度在5米以下,掠海飛行速度達2.5馬赫,射程超過220公里,美國海軍每年進行常規訓練打靶考核時都要用上6-7枚。據悉改進型的GQM-163A靶彈在外形上將與鷹擊-12更加類似,不僅將衝壓發動機的進氣口改為矩形,還將彈體外部的四個進氣道從圓形截面改為了矩形。


中國反艦導彈能否力抗美國海軍西太霸權?


此外中國現在還有另一款更先進的“鷹擊-18”超音速反艦導彈。據公開資料顯示,該導彈的攻擊方式相當特別,在由艦載垂直髮射系統發射升空之後,首先利用其尾部的燃氣舵迅速轉向,在固體助推段被拋離後,位於彈體後部的渦噴發動機隨即點火使導彈進入0.8馬赫的勻速巡航階段,在飛行180公里後渦噴發動機也被拋離,前部彈體採用固體發動機推動,飛行速度迅速攀升至3馬赫並進入40公里的末端攻擊段,期間可用10G的加速度來規避敵方防空火力。而在制導方式上,“鷹擊-18”則可能採用中段慣性制導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的方式,其導引頭中途可利用數據鏈進行彈道修正以改變攻擊彈道。


2015年英國《簡氏防務週刊》曾分析稱,一枚“鷹擊-18”就能使美軍宙斯盾艦喪失作戰能力。無論這種評斷是否屬實,毫無疑問的是“鷹擊-18”將極大增強我軍攻擊敵方水面艦艇的能力,尤其是052D型驅逐艦和最新的055型驅逐艦上都裝備有可發射“鷹擊-18”的通用垂髮裝置。此外“鷹擊-18”還可在我軍最新潛艇上的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中發射,除了進一步增強我軍立體反艦能力之外,還有助於降低海軍裝備的維護和使用成本。至於“鷹擊-18”的具體攻擊模式,我們就留待以後再談,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