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 跟著央廣記者看西吉 ‖ 寧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麗鄉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5月6日,央廣(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刊登新聞稿件《寧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麗鄉村》,以視頻、文字、圖片的方式,通過廣播、微博、網站等多種渠道,圍繞我縣脫貧攻堅工作,對水利工作、生態治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等各行各業取得的成就全方位多角度進行了大篇幅的集中採訪報道。

地點 | 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

採訪者 | 徐升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和將臺堡會師,標誌著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結束。將臺堡,就位於我蹲點採訪的寧夏西吉縣境內。

西吉:乾旱、貧窮的代名詞

提到西吉,可能大家不曾熟知,但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西海固”,這個最貧窮的地方。西海固中的“西”,就指西吉縣,是乾旱、貧瘠的代名詞。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昔日黃土坡 (拍攝:葉鵬舉)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以前靠天吃飯(拍攝:葉鵬舉)

63歲的縣水務局退休幹部馬天功是土生土長的西吉人,他說,1972年,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官員將西吉縣描述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當時山是禿的,水是渾的,天是黃的,一到春天,沙塵暴頻繁發生,人們的眼都睜不開,生存環境十分惡劣。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過去村民居住分散,孩子們上學要走很遠的路 (拍攝:葉鵬舉)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過去挑水的老大爺 (拍攝:葉鵬舉)

從2000年開始,西吉縣在全國率先試點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經過18年的綜合治理,全縣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從6%增加到了15.78%,降水也不再是件稀罕事兒。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如今,西吉縣森林覆蓋率增加到了15.78%(央廣記者徐升攝)

馬天功告訴我,要感受西吉縣生態的變化,得去吉強鎮龍王壩村看看。

全縣最窮的小山村

靠什麼“鹹魚翻身”?

龍王壩村距離西吉縣城10公里,位於G309國道旁,曾經是全縣最窮的村子之一。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龍王壩村全貌(央廣記者徐升攝)

2011年,龍王壩開始發展鄉村旅遊,8年來累計投資1億多元,建成了農家餐飲中心、民宿一條街、滑雪場、窯洞賓館、溫室果蔬園等設施,將龍王壩打造成為了一個集會議培訓、餐飲娛樂、冬季旅遊為一體的農村休閒基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鄉間小道旁的杏花(央廣記者徐升攝)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山花簇擁中的龍王壩(央廣記者徐升攝)

當我詢問龍王壩發展的秘訣時,村民們無一例外的告訴我,龍王壩能有今天,不得不提到這位80後“能人”,村委會主任焦建鵬。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龍王壩窯洞賓館(央廣記者徐升攝)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複式雙層窯洞賓館(央廣記者徐升攝)

2002年,大學畢業的焦建鵬在縣城開辦了一家網絡公司,僅一年時間,年銷售額就超過了一千萬元。2011年,他看到了家鄉龍王壩村的旅遊資源,而鄉親們還掙扎在溫飽線上,便放棄了縣城裡的事業,回鄉創業。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坐落於山間的龍王壩民宿(央廣記者徐升攝)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春意盎然(央廣記者徐升攝)

創業初期,困難重重,鄉親們“土地至上”的老觀念根深蒂固。2014年,為了修通村裡到省道的10.2公里硬化路,他投入大量資金,還將自家15畝地置換給被佔地的鄉親。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龍王壩的民宿小院(央廣記者徐升攝)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乾淨舒適的農家民宿(央廣記者徐升攝)

有了路,這才走出龍王壩村發展鄉村旅遊的第一步。焦建鵬緊接著成立合作社,鼓勵農民將閒置土地入股,發展起了林下經濟。他說:“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生態文明寫入了方案。龍王壩的林下經濟在全區算第一個搞,上了電視,一下子就火了。”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龍王壩生態餐廳(央廣記者徐升攝)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龍王壩原生態美食(央廣記者徐升攝)

焦建鵬趁著熱乎勁兒,又創建了文化旅遊公司,向銀行貸款建成了一個集農家餐飲中心、民宿一條街、滑雪場、窯洞賓館、溫室果蔬園為一體的多功能的農村休閒基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龍王壩的“夜生活”(央廣記者徐升攝)

焦建鵬告訴我,去年村裡人均純收入達到11200元。現在已經成了西吉縣最富的一個村。

紅軍足跡在西吉

在龍王壩的幾天時間裡,我喜歡上這裡的特產“紅軍粉”,不但是我,來到這裡的遊客們也對這種透亮、筋道的粉讚不絕口。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當地特色菜:粉條炒肉片(央廣記者徐升攝)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正在炒肉片的廚師王建祥(央廣記者徐升攝)

廚師王建祥告訴我,這種粉在西吉人的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可以做酸菜炒粉條、炒肉片、小炒等十多種菜,它的身世得從紅軍說起。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紅軍粉”手工作坊(央廣記者徐升攝)

1935年,紅25軍進入寧夏西吉縣。由於當年紅軍中有擅長製作粉條的南方人,他們手把手教村民將馬鈴薯攪碎,用石頭磨磨面、沉澱、過勺、水煮、晾曬……等近12道工序後,透亮筋道的粉條就被製作了出來。粉條的出現,既解決了當地馬鈴薯不易保存的問題,又為這裡的老百姓打開了財路。為感激紅軍的貢獻,人們稱這種粉條為“紅軍粉”。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正在製作粉條的工人(央廣記者徐升攝)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掛在村口晾曬場的溼粉條(央廣記者徐升攝)

如今,提到“紅軍粉”,首先會想到興隆鎮王河村。這裡是西吉縣“三粉”(粉面、粉皮、粉條)加工重點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有了冷庫,粉條製作不再侷限於冬季(央廣記者徐升攝)

目前,王河村有傳統粉坊超過30家,年產粉條上萬噸,產品被銷往北京、廣東、浙江、河北、陝西、甘肅、新疆等地,廣受市場好評。超過七成村民從事“三粉”製作相關工作。王河村於2015 年脫貧銷號,2018 年年底,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500 元。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遊客參觀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央廣記者徐升攝)

蹲點結束前,我又來到了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在縣城居住的當地人馬蘭也帶著朋友到這裡參觀。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漫山遍野的山花(央廣記者徐升攝)

馬蘭說:“漫山遍野都是綠油油的,以前鳥都挺少,現在麻雀喜鵲都有,不認識的鳥都挺多。我女兒也就是現在馬上要高考了,她說是將來考完她要回來,回來為自己的家鄉做出更多的貢獻。”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一路走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蹟。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從今天開始,中國之聲推出大型主題報道《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足跡》,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廣50多名記者深入偏遠鄉村、城市社區、工程現場、科研院所……蹲點調研,充分展現一個古老民族的現代化傳奇,充分體驗新徵程上人民的奮鬥精神。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跟着央广记者看西吉 ‖ 宁夏西吉:昔日苦甲天下 今日美丽乡村

審 核:王如林

主 辦

西吉縣馬蓮鄉黨政辦公室

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954-38288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