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會明:用生命雕刻時光,用擔當詮釋信仰

“背對著家的方向,踏上征程;每一步跋涉,心裡裝著的都是司法事業;他不枉不縱,吹響山南地區的反腐號角;他劍膽琴心,毫無保留傳授辦案經驗;五年援藏,初心不改,雄鷹展翅,格桑花開。”他就是“群眾最喜愛的檢察官”——安徽省宣城市檢察院原黨組成員、副檢察長週會明。


週會明:用生命雕刻時光,用擔當詮釋信仰


週會明追悼會

這位為守望正義兩度援藏、鞠躬盡瘁的檢察楷模,由於積勞成疾,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18年1月12日與世長辭,終年53歲。他曾說:“執法者內心的正直與善良,概括起來就是‘劍膽琴心’,所謂‘劍膽’就是面對困難不害怕,所謂‘琴心’也就是善良,這就是正義。”

“只有敢於辦案才能取信於民”


週會明:用生命雕刻時光,用擔當詮釋信仰


向記者介紹山南檢察工作

1988年,24歲的週會明從華東政法學院法律系畢業後被分配到合肥市檢察院工作。20多年來,他始終站在懲治職務犯罪第一線。

2004年,身為合肥市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局長的週會明頂住巨大壓力,帶領各基層檢察院幹警果斷查辦土地系統窩案串案,在全國首次揭開土地系列案件背後黑幕,引發社會強烈反響。當時的專案組成員蔣培回憶起那段艱苦的辦案時光還記憶猶新,“當時壓力非常大,都是週會明在頂著,只要有問題,有困難,有阻力,都是他去解決。”

“檢察官只有敢於辦案才能體現對黨忠誠,才能取信於民。”這是週會明經常說的一句話。

2011年12月,中央電視臺報道了一則西藏山南地區加查縣發生一起口蹄疫疫情給當地群眾造成幾百萬元經濟損失的新聞。這時的週會明掛職西藏自治區檢察院山南分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才三個月。從新聞報道中,週會明敏銳地意識到其中可能存在失職、瀆職行為。他立刻組織反瀆幹警迅速查清原因。

原來,由於當地鄉政府負責動物疫苗的幹部沒有按照要求給犛牛和羊群全部打疫苗,致使口蹄疫疫情產生並在一定範圍內蔓延。當他們準備對這起案件立案時,卻遭遇了很大阻力。面對種種壓力,在山南檢察分院黨組和檢察長的支持下,週會明帶領檢察干警堅決查辦了該案,使相關責任人受到了應有的法律制裁。這起案件的查辦不僅打出了山南檢察的聲威,也使高原上的廣大幹部群眾對瀆職侵權犯罪有了一定了解。

週會明生前辦理的最後一個案件是在宣城市檢察院副檢察長任上。當時,週會明帶領宣城市檢察院幹警楊凌辦理了一起廣德縣受賄案。提審時,週會明為這個案件作了精心準備。他的提審技巧、訊問方法及對案情證據掌握的精細程度令楊凌十分欽佩。楊凌後來感慨說:“周檢在分析案件時思維邏輯嚴謹,專業功底深厚,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專業的東西和經驗,他的人格魅力也征服了我。但萬萬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周檢就走了,這個案件竟成了周檢一生中所辦的最後一個案件。春蠶到死絲方盡,我感覺這句話寫的就是周檢的一生!”

“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她奉獻”


週會明:用生命雕刻時光,用擔當詮釋信仰


歡迎來自內地的檢察同仁

“西藏這片藍天白雲下的淨土是祖國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沒有理由不為她奉獻。”週會明生前自願援藏5年改變了山南地區檢察工作的落後面貌。

2013年,在協助山南市紀檢部門調查山南地區商務局原局長陸某被敲詐26萬元違紀案時,一個細節引起了週會明的注意:26萬元並不是陸某直接支付的,而是從他人賬戶轉走的。有著豐富辦案經驗的週會明察覺到,該案背後可能涉嫌職務犯罪。他帶著專案組以此為突破口查實陸某利用主管工程建設之機,多次收受工程承建方等賄賂57.5萬元。這是山南檢察分院建院以來查辦的第一位處級領導幹部。

隨後,週會明相繼查辦了隆子縣原副縣長丹某受賄案,西藏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原副巡視員、中小企業局原局長朱某受賄案。丹某是山南地區第一個因受賄罪被判刑的少數民族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朱某受賄案是山南檢察機關查辦的第一個廳級幹部受賄案。

三個“第一例”打出了聲威,更打出了山南檢察機關的自信。在西藏自治區,山南檢察分院連續四年位居查辦職務犯罪榜首,連續三年辦案數量佔據整個西藏自治區檢察機關的“半壁江山”。

雖然辦案工作取得歷史突破和輝煌成果,但週會明深知援藏時間有限,而建設西藏任務無限。如何變“輸血”為“造血”,建設一支過硬的檢察隊伍,他邊幹邊思考。在山南檢察分院黨組領導下,通過對重視初查、以案帶訓、規範流程等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實踐,刷新理念、教會方法、理順程序,山南地區檢察機關隊伍素質得到迅速提升。

有一位年輕幹警從未辦過反貪案件,他第一次去審訊一名犯罪嫌疑人時只呆了15分鐘就“逃”了出來,認為自己不是當檢察官的料。針對這些情況,週會明常對他們說:“我們司法辦案是法律賦予的職責,我們代表的是正義,維護的是法律的尊嚴,何況我們還有事實證據在手,要挺起胸膛大膽辦案……”

辦案子帶隊伍,剛開始很辛苦,從線索分析、辦案人員搭配到組織、調度,週會明樣樣親力親為,晚上還跟著幹警一道熬夜。一年多辦案實踐下來,幹警們漸漸成熟起來。

“師傅給了我信心勇氣,教會我正確的方法,感覺自己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在超越自己。”那位曾覺得自己不是當檢察官的料而一度打“退堂鼓”的檢察干警,如今已經是辦案骨幹了。他把週會明稱為師傅,言語中充滿了尊敬與崇拜。

為了提高幹警的能力水平,週會明提出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思路。他協調安徽省檢察院先後選派了23名檢察業務專家到山南掛職,開創了“組團式援藏”的先河。他還選派6名山南檢察干警到安徽省檢察機關進行業務培訓和崗位鍛鍊,開展為期3個月的面對面指導。

週會明還從完善辦案機制、抓辦案規範化建設入手,從舉報中心的線索管理到線索交辦,初查環節如何圍繞案件線索制定初查預案,審訊環節如何運用訊問技巧制定問話方案,技術支持和後勤保障如何為辦案服務等建立了一整套規範化操作流程。

從“輸血”到“造血”,通過幾年的雙渠道業務帶動,山南地區檢察機關辦案能力得到質的飛躍,週會明5年間在山南帶出了一支強有力的多民族檢察隊伍。

與漢藏幹部群眾結下了深情厚誼

談起週會明的為民情懷,與週會明一起工作過的合肥市和宣城市檢察院的幹警都有口皆碑。每次向困難小學和災區的自願捐款,週會明都捐得非常多。


週會明:用生命雕刻時光,用擔當詮釋信仰


2017年9月,週會明被最高檢評為“守望正義——群眾最喜愛的檢察官”

2017年9月,也就是週會明去世前三個月,週會明赴京參加最高檢“守望正義——群眾最喜愛的檢察官”頒獎典禮。回到宣城,得知宣城市檢察院的一位老駕駛員患肝癌要進行換肝手術。雖然素未謀面,週會明卻將獲得的所有獎金全部捐獻給了他。他說:“比起我自己,他更需要這筆錢,希望在大病面前能夠幫助他緩解一些經濟壓力。”而當時,他自己卻不知道無情的病魔也已經纏繞在他的身上。

援藏期間,週會明更是以自己的大愛彰顯了“中國好人”和一名黨員領導幹部的赤子情懷。山南所轄的措美、錯那、浪卡子3縣地處高寒,常年低溫多風缺氧,惡劣的氣候成為檢察干警工作的最大阻礙。工作中,週會明對幹警的要求非常嚴格,但對幹警的關心也一樣發自肺腑。大家每次出門,週會明都要反覆叮囑。“路上慢點,千萬不要疲勞駕駛,路上若結冰,不能走就不要走”……直到幹警平安歸來,他的心才放下。

還有一次,週會明到洛扎縣辦案,看到當地有一位檢察官患病,身體極度虛弱。回到澤當後,週會明立即讓洛扎縣檢察院的司機將自己房間裡的製氧機帶到洛扎,送給了那位檢察官。週會明說:“製氧機儘管我也需要,但是高海拔地區的患病幹警更需要。”


週會明:用生命雕刻時光,用擔當詮釋信仰


2015年秋天,週會明和安徽其他兩位援藏幹部到浪卡子縣一鄉村小學捐助電教、學習、體育用品及衣物

在西藏,週會明不僅關心幹警,也盡力將自己的關愛給予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在週會明的手機裡珍藏著一張照片,他與一群藏族孩子在空地上踢足球,孩子們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抱著足球在場地上奔跑。這是週會明愛心資助的又一個故事。2015年秋季,週會明在和安徽援藏幹部、時任山南地委副秘書長林偉聊天時得知,浪卡子縣有個貧困的教學點缺少文體用品,便和朋友們一起捐助1萬多元的電教用品、體育用品,開了四五個小時的車程把東西送到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山村教學點。這張照片就是週會明與孩子們踢足球時拍下的。

此外,他給所駐村的錯那縣卡達鄉支援了3萬元基本建設費用,給咸陽民族學院藏族班困難學生捐助了1萬元生活費。援藏五年多時間裡,週會明克服高寒缺氧、遠離親人等各種困難,創新援藏方式,做實援藏項目,與那裡的漢藏幹部群眾結下了難以割捨的深情厚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