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或在此

人類已經發生的三次工業革命,一言以蔽之,都是人類從蠻荒、落後、愚昧時代追逐物質,向追逐能量、信息的遞進式轉變過程。

我們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或在此

蒸汽機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以蒸汽機的發明為代表;

二次革命發生在19世紀最後30年和20世紀初,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工業重心由輕紡工業轉為重工業,出現了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由於19世紀70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的出現,電氣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石油資源的開採,化石能源的大規模使用,正是二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特徵之一,反映了人類對能量的更大規模的索取,至今石油都是世界霸權的爭奪要點。

我們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或在此

石油經濟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標誌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具劃時代意義的是電子計算機的迅速發展和廣泛運用,開闢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出現了許多傑出企業,現代的都集中在信息科技、智能終端以及互聯網+領域。

我們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或在此

信息革命

在過去200多年世界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上,我們曾先後失去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在前兩次工業革命過程中,中國都是邊緣化者、落伍者,急劇地衰落,由於錯失工業革命機會,中國GDP佔世界總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之後中國在極低發展水平起點下,發動國家工業化,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

由於中國沒有參與過前三次工業革命,因此積累的工業設計、工業創新、科技發明、經驗積累、工藝基礎和“工匠精神”都不足。德國人的高級技工天下聞名,社會地位和對待自己崗位的自豪感都是我們國家無法比擬的。

首先,中國儘管是製造業大國,但不是製造業強國。設計能力、創新能力、運營能力、渠道物流能力等都不如西方國家。製造業強國,要求國家組織力、管理能力、工人的知識水平及素養都很高,這些,我們都有較大差距。

“中國製造”的質量現狀,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中國製造業的出口只能在量上位居世界前列,而在質上只能遠遠落在世界後面。這是因為我國製造業的發展過於依賴物質資源的投入,產品附加值低。許多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許多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其次,別看中國是一個世界製造業大國,但是,中國的工人,技術水平並不是很高,很多企業在春節後重新招工都可以馬上開工,這麼多年來,技術工人的培養、社會地位、工資待遇都沒有得到提高。

幸運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信息革命中,我們僥倖上了末班車,還是個“後來者”,因為對外開放才成為“追趕者”。但是中國實現了成功追趕,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術)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正在成為領先者。進入21世紀,中國第一次與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加速信息工業革命的同時,正式發動和創新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

問題是,我們在信息技術上已經世界領先,但是,由於沒有經過前三次工業革命的洗禮,我們的製造業的深層次功夫是不強的,光靠信息技術強大就能搞好整個製造業嗎?值得深思。

目前,“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針對製造業發展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新一輪科技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要特徵是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基於物聯網的數據革命與能源、醫療、製造、交通、農業、媒體等相結合,會產生新的產品、新的業態、新的模式和新的技術、產生巨大產業影響力。比如說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一變革的趨勢和核心就是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我們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或在此

工業升級新提法

看上去,中國與德國站在一個起跑線上。

但是,德國製造具有強大的技術基礎,所以它直接實施工業4.0,在兩化融合、信息化推動“互聯網+”等各方面具有優勢,而且產業技術比較好。

我們呢?還要補上過去的短板。中國是在工業2.0、3.0和4.0同時推動的情況下,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要實現高端領域的跨越式發展,任務比德國實現工業4.0更加複雜、更加艱鉅。

看到中國人人均讀書量只有個位數時,老百姓天天卻只顧看著手機時,我們應當感到羞愧。這樣的文化素質,迎戰新的工業革命,真的任務艱鉅。

根據統計,2016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仍在“谷底”,不足5本。世界人均讀書量排名前5位的國家是:俄羅斯54本;以色列50本;德國47本;日本45本;奧地利43本。不要瞧不起俄國人:他們擁有者巨大的空間站;他們的航空發動機,到現在仍然源源不斷賣給我們。

前幾年看到一個調查報告,美國CEO人均年閱讀量105萬字,中國的企業家人均年閱讀量5.7萬字。

在德國的大街上,腋下夾著一本書,目光祥和,舉止優雅,慢悠悠行走的,既有白髮老者,又有高挑美女,還有身著藍色工裝的技工。

德國的產品讓世界服氣,產品來自科技,科技來自讀書。

我們的孩子,也要讀更多的書。

我們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原因或在此

讀書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