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澤縣秸稈“四化”利用變廢為寶

臨澤縣是傳統的灌耕農業縣,全縣耕地面積51.7萬畝,每年產生的各類農作物秸稈總量在80萬噸。近年來,該縣大力推廣秸稈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肥料化“四化”利用技術,不斷提高秸稈處理能力,促進耕地質量提升、環境質量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2018年,全縣完成秸稈綜合利用66.24萬噸,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7.5%。

臨澤縣秸稈“四化”利用變廢為寶


秸稈“質變”肥料化

當種植戶們正為地裡的玉米秸稈,無法處理而一籌莫展時,臨澤縣百惠沃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能把玉米秸稈轉化成有機肥,再回到農田。

據臨澤縣百惠沃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偉介紹,公司生產的有機肥主要運用玉米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經過加入生物劑,生物發酵,高溫滅菌,生產出顆粒有機肥。這種有機肥的氮磷鉀含量達到5%以上,有機質在45%以上,均已達到了國家有機肥的標準。

“我們的菜種了兩年了,土壤比較板結,尤其是種二茬的時候,土特別硬。我們今年購了15噸有機肥,就想把土壤改良一下,這樣對蔬菜的品質方面都有所提高。”臨澤縣金碩園農牧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濤一邊播撒有機肥一邊說道。

臨澤縣金碩園農牧種植專業合作社於2016年流轉新華村土地700畝種植高原夏菜。經過3年種植,土壤出現板結,蔬菜產量不高。在看重有機肥具有抗病、抗重茬、抗鹽鹼和免耕鬆土、保花保果的特點後,今年,合作社負責人李濤果斷訂購了15噸有機肥,改善土壤現狀。

臨澤縣秸稈“四化”利用變廢為寶


秸稈“壓縮”燃料化

在張掖天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院內,粉碎後的秸稈在一種特製的機器裡被壓制固化成型後,變為一種新型燃料。據企業負責人講,公司生產生物質燃料,每年利用秸稈7000噸。

“農戶家的秸稈沒有辦法處理,房前屋後的垃圾柴草也比較多,影響當地的生活環境。所以我就建了這個加工廠將廢舊資源變廢為寶。”張掖天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希銀說道。

2018年,曹希銀看準國家加強生態保護機遇,投資500多萬元,先後購進生物制燃料和飼草壓塊、顆粒加工生產線各1條,利用陳年柴草和農作物秸稈,加工生產牛羊飼草料和生物質燃料。

“一個是減少了我們農村秸稈和柴草的量,主要通過收集廢棄的秸稈和柴草,變廢為寶,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在環保方面能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對大氣汙染防治有一定的作用。”蓼泉鎮副鎮長張保彪說起使用心得。

秸稈“轉身”飼料化

走進倪家營鎮汪家墩村富進養殖場,不見柴草亂堆亂放的現象,農作物秸稈飼料全部通過青貯氨化、打捆包膜等技術實現了加工利用。

富進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安權告訴我們,養殖場每年需要幾千噸青貯飼料來餵養牲畜,過去購買和搬運玉米秸稈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如今,使用玉米等秸稈機械化收穫、包膜青貯等技術,大幅度降低了青貯成本,改善了飼料適口性,提高了秸稈飼料的營養價值和轉化利用率。

據瞭解,至2018年,臨澤縣累計建成青貯窖11927座98.72萬立方米,建成澤牧、三禾、新天源、新異等秸稈生產加工企業、合作社31個,以秸稈青黃貯為主地飼料化利用達64.8萬噸。

臨澤縣秸稈“四化”利用變廢為寶


秸稈“變身”基料化

秸稈基料化利用,也是秸稈轉化的一種方式。在甘肅鴻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利用秸稈作為食用菌基料生產雙孢菇,消化秸稈。

甘肅鴻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張永港告訴記者,秸稈中含有氮元素和纖維素,用它和動物的糞便以及廢棄的東西,把它綜合利用起來進行生物發酵,然後生產出適合食用菌生長的有機質,進行蘑菇栽培。

據瞭解,該公司是一家以秸稈為原料生產雙孢菇的食用菌企業。每年公司收儲的秸稈經發酵處理後用於栽培雙孢菇,產生的基質再銷售給周邊的有機肥加工廠,生產出優質的有機肥,真正實現了循環利用。目前,公司年產雙孢菇1萬多噸,消耗秸稈2萬多噸;

如今,在臨澤縣秸稈回收、加工、再利用,一系列低成本、高效益的“綠色產業鏈條”的形成,使得昔日讓人勞心費力的秸稈變成了今日增加農民收入的“香餑餑”,實現了廢物綜合利用與農民增收的“雙贏”。2018年,全縣完成秸稈綜合利用66.24萬噸,其中:以秸稈青黃貯為主地飼料化利用64.8萬噸,以食用菌菇為主的基料化0.05萬噸,以秸稈生物質燃塊為主的燃料化1.39萬噸,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7.5%。(徐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