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英國首相與內閣正在密談,第2次脫歐公投呢?

幸福地帶2


這個消息是《每日電訊報》援引英國反對黨工黨影子財政大臣約翰.麥克唐奈爾(John McDonnell)的曝料所做的獨家報道。這篇發表於4月6日的文章稱,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已與多位閣員和執政黨保守黨議員密探,討論二次脫歐公投的“假定”,進行所謂“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並稱有匿名政府人士表示“惟有在與工黨協商破裂、且議會多數支持前提下才會啟動二次脫歐公投”。

梅首相焦頭爛額


儘管十分轟動,但這條消息的真實性是相當可疑的。

眾所周知,工黨是“二次公投”的最積極推手,目的不僅是藉此推翻“脫歐公投”的既定結果,讓英國有機會繼續留在歐盟內,更重要的是藉此拆保守黨的臺,試圖觸發議會解散重選,讓工黨有機會上臺執政,4月7日正是既定的特蕾莎.梅和工黨政要會晤,磋商圍繞脫歐協議分歧事宜的日子,選擇在這個日子前一天由工黨要員麥克唐奈爾曝出這一倘為事實,則對工黨絕對有利、對保守黨和梅首相絕對不利的驚人“猛料”,其用意昭然若揭。

不出所料,當天稍晚,英國首相府就此傳言發表聲明,表示並無《每日電訊報》上述報道中所謂“由首相和內閣所作的二次公投假定”和“閣員密探”。

儘管梅首相本人並不贊成英國脫歐,但作為卡梅倫(David Cameron)輕率啟動脫歐公投爛攤子的“背鍋俠”,她深知事到如今已無後悔藥可吃,“好來好散”、確保英國通過和歐盟達成協議“無痛分手”,是脫歐已成定局前提下代價最小的選擇,且這也是對執政黨、內閣和她本人前途的最“不壞”選擇。

正因如此,她才會鍥而不捨地3次將一改再改的脫歐協議草案提交議會表決,才會忍氣吞聲地和“不懷好意”的工黨反覆討價還價,才會不惜祭起“脫歐協議表決通過個人就辭職”的撒手鐧為表決“保駕護航”。

麥克唐奈爾其實是反對黨的干將


其實反對黨又何嘗不知,作為世界最古老君憲體系的締造者和保留者,倘若作為投票體系最後一環的公投也能反悔、也能一投再投,則整個“國本”都會隨之動搖(因為先河一開,持另一種意見者同樣也可以反悔和要求再投一回),但此時此刻他們眼裡更容易看到的不是這,而是上臺執政的大好機會,他們並不滿足於把梅弄辭職或梅內閣弄坍臺,而是不觸發議會解散重選不罷休——道理很簡單,議會若不改選,保守黨仍然是議會多數黨和執政黨,首相辭了會有一個保守黨籍新首相,內閣解散了也同樣會有一個保守黨新內閣,惟有“全盤推倒”,工黨才會有提前重新上臺的機會。

如果說,利用脫歐的複雜性和由此造成的英國社會群體性割裂,在議會里反覆和梅首相、和政府、和保守黨折騰,是工黨“趁亂侮亡”的“大動作”,那麼此次由工黨要員麥克唐納出頭的所謂“二次公投密探”傳聞攻勢,則是他們趁火打劫的“小動作”。

國內一些自媒體甚至正規媒體錯將“影子財政大臣”(在野黨按照內閣配置的一套“假內閣”,“影子大臣”即“如果本黨執政就會被任命為大臣的議員”)當成現任財政大臣(這個大臣只能來自執政黨當選議員,現任財政大臣為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造成了中文相關報道的偏差。這種因弄錯基本概念而造成的報道偏差,在“自媒體時代”已多次出現並造成一定後果,是值得警惕的。

哈蒙德“我才是英國財政大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