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化價值轉換與交換簡圖

一個文化價值轉換與交換簡圖

今天要介紹一個最新研發的、以文化為核心驅力的商業模型,以下將按核心圈-骨幹圈-協作圈來展開,這三個層次也對應人際交往中的“核心圈-資源圈-影響圈”(大家可以腦補三個從內到外的同心圓)。

核心圈。這是該價值交換系統的核心驅力,如果放在一家企業中,就是企業的核心資源。今天放在這個核心圈裡的,恰恰不是有形的資源(人、財、物等),而是抽象意義上的文化。如今,文化產業是社會的顯要文化形態,其中,內容產業又是核心(讓我們看看比較火的“得到”啊、“喜馬拉雅”啊......)內容創新+渠道創新,可以創造一個“擴散中心+”的傳播網絡,只要你打造一個有足夠價值的頭部產品,再加之渠道所能創造的長尾效應,幾乎就可以創造一個“一本萬利”的神話。

一個文化價值轉換與交換簡圖

不論文化傳播的內容是什麼,不要忘了,核心資源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人。換言之,文化要起作用,必得通過對人產生影響,獲得人們普遍的、較為符合價值規律的認同(請參看“文科人的當代價值”這篇小文)。這裡引發的思考是,在一個追求“美好生活”的時代,我們追求的核心資源更多有了文化的氣味,而文化——以往被認為是抽象玄奧的東西,現在竟然進入市場獲得了資本回報。這算是一種信號吧?文化價值開始轉變為被大眾認可的資本價值,所以,文化,當然可以作為商業運營的核心資源,而且是符合當今時代大勢的優質資源(符合人們普遍追求的美好和自由,能夠通過文化提升生命品質,即我們所說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能夠將優質文化資源活現出來且成為一個超級大IP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見領袖,是一個傳播網絡中的重要節點。

一個文化價值轉換與交換簡圖

骨幹圈。從超級大IP輻射出的文化影響力,應至少基於太極思維(請參看“太極思維”的小文)具備兩方面的文化輻射力——“健康”和“發展”。怎麼說呢,IP之所以成為IP,一定有比較符合大眾需求的內涵:健康,通俗說就是“做強”;發展,通俗說就是“做大”,是說人們普遍接受的文化,應能夠讓人獲得越來越流暢的生命體驗和創新活力,符合這兩條價值觀的人們,相當於接入了IP的強勢文化圈。

骨幹圈的人們,比較能夠將從IP處認可的“健康”與“發展”這兩種本質價值觀通過“悟-知-行”(內化-設計-推動)的渠徑轉化為自己的生命養料,落實並活現於現實生活中,創造各領域內的價值,獲取他們領域內的認可,成為細分領域內的文化領跑者。這是一條價值轉換的路徑,如此,慢慢深入更細化和廣泛的領域,發生更大範圍內的、更具體的價值交換。

一個文化價值轉換與交換簡圖

協作圈。協作圈是既核心圈-骨幹圈之後的第三圈層,透過經由骨幹圈傳遞的核心圈之核心價值,在此波及成為更大範圍內的影響力及其勢能,能夠以骨幹圈為次級網絡節點,較具有針對性地自發吸引更多人才、項目、資源。大家知道,人們聚在一起做事,做主要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能夠凝結人心的核心價值觀,也就是以上兩個圈層傳遞下來的文化影響力,如此,才能感召人們形成相互信任的基礎,聚合人心人力,創造具體價值。

一個文化價值轉換與交換簡圖

小結一下今天的內容。今天談的,其實是一個以文化為內驅力的價值轉換和交換思路,如果你的定位是一家文化企業,便可以參照這個模式,要之,是要打造優質頭部內容,通過文化自身的魅力形成若干IP,以“健康”和“發展”為兩翼對接次級網絡節點(從核心圈到骨幹圈,這是文化力轉換機制),以下,再通過次級節點在縱深領域發揮的影響力,聚合具體的人才、項目、資源,創造具體領域內的價值(從骨幹圈到協作圈,這是文化力交換機制),達成協作共識,完成“文化”從抽象到具象的轉化。

注:本文主要靈感來自“易鴻運”首席導師劉昱誠先生,以及夥伴們的集體研討。歡迎關注“易鴻運”微信公眾號。

一個文化價值轉換與交換簡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