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的衰落

16世紀的穆斯林世界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蘇萊曼、阿克巴和阿拔斯統治的帝國至少堪與世界其他帝國相匹敵。然而,17世紀時,這些帝國開始衰落。到18世紀,它們已遠遠落後於西歐,而且至今仍然落後。一種解釋是,統治這些帝國的王朝都很腐敗。1566年謝里姆二世繼承蘇萊曼一世,他懶惰、愚鈍放蕩,嗜酒如命,其臣民都稱他為酒鬼謝里姆。


伊斯蘭教的衰落


在阿拔斯以後的波斯和阿克巴以後的印度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不過,王朝的沒落並非是造成穆斯林國家遭推毀的唯一因素。所有歐洲王室都有過昏聵無能、不負責任的統治者,但他們的國家並未因此而衰亡。

對於穆斯林世界的種種不幸,還有一個較根本的解釋:它缺乏歐洲的動力。它未經歷過這些世紀中正在使歐洲社會發生徹底變革的種種影響深遠的變化。例如,在經濟領域,無論農業、工業金融方法或商業組織,均未發生根本變化。如果在1718世紀時,有位旅行者進入穆斯林國家,那他一定會看到早500年時十字軍戰士已目睹的經濟慣例和經濟制度。正如巴斯貝克所說的,只要統治者精悍、開明,專制帝國就能順利、有效地發揮作用。但是,如果中央政府衰弱了,那麼朝臣、官吏和軍官們就會勾結起來,詐欺社會的生產階級,不管後者是農民、工匠或商人。


伊斯蘭教的衰落


他們的敲詐勒索無人管束得了,扼殺了私營企業和個人活力。平民百姓中凡是稍微露富的,均為肆意搜刮者的攻擊對象。因此,商人們都藏匿自己的財產,而不是公開投資,以擴大自己的買賣。

帝國衰微的又一症狀和原因是,穆斯林對西方有一種優越感:妄自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當時,他們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或許能從邪教徒即異教徒那裡學到些什麼。他們這種態度,部分是源於宗教偏見,部分是源於伊斯蘭教在過去的驚人成就。伊斯蘭教已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教派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最迅速的宗教。因此,凡是有關基督教歐洲的東西,穆斯林的官吏和學者都看不起,表示出一種傲慢。1756年,當法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宣告法奧同盟成立一它標誌著歐洲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一時,卻得到了草率無禮的通知:奧斯曼帝國政府“對一頭豬與另一頭豬的聯合”不感興趣。這種態度,在16世紀也許是可以理解的,但在18世紀,則是自取滅亡的。

這種唯我獨尊的態度所帶來的最有破壞性的一個後果是,在穆斯林世界和西方之間,特別是在愈益重要的科學領域,放下了一道思想鐵幕。實際上,穆斯林學者對於帕拉切爾蘇斯在醫學方面、維薩里和哈維在解剖學方面、哥白尼、開普勒和伽利略在天文學方面所做出的劃時代的成就一無所知。


伊斯蘭教的衰落


伊斯蘭教的衰落


不但他們不瞭解這些科學進步,而且穆斯林科學本身已停止發展,並對未來科學新發現幾乎沒有什麼動力。

可以說明穆斯林帝國何以衰落的最後一個因素是,奧斯曼、薩非和莫臥兒這三大穆斯林帝國都是陸上帝國。


伊斯蘭教的衰落


伊斯蘭教的衰落


它們的締造者土耳其人、波斯人和莫臥兒人都是沒有航海傳統的民族。他們的帝國是向內面向中亞的陸地,而不是向外面對大海。這些帝國的統治者對海外貿易極不感興趣,因此,當葡萄牙人開始奪取印度洋商路的控制權時,他們的反應卻很小,甚至根本沒有反應。


伊斯蘭教的衰落


​這種形勢的意義在於,歐洲人能在不遭受穆斯林反對的情況下,成為世界商路的主人,而以往歐亞之間的大部分貿易一向都控制在穆斯林手裡。這一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對世界貿易的控制使歐洲人極大地富裕起來,並進一步促進了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於是,一個惡性循環也就逐步形成:西歐因從事世界性貿易而愈來愈富裕、愈來愈擁有生產力和動力、愈來愈實行擴張政策,而一度令人生畏的穆斯林帝國則因很少參與新的世界經濟而仍處於靜止狀態,並愈來愈落到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