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真的就只是換一身衣服嗎?

中國歷史研究所


“胡服騎射”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士兵換上寬鬆的衣服,像胡人一樣練習騎馬射箭。估計現在很多人也都是這樣理解的。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之所以備受後人推崇,且影響這麼大,是不會這麼簡單的。

那麼,“胡服騎射”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胡服騎射是在趙武靈王十九年開始推行的,在胡服騎射前的十年,趙國與周邊國家的戰績如何呢?請看下文:

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齊敗我觀澤。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史記 · 趙世家》)

可見,在這些年裡,趙國是連續的打敗戰。要知道,三家分晉之時,趙國分得的地方本來就是晉國最邊遠、最貧瘠的北邊,國力並不強。以這樣的國力,根本受不了連續打敗戰的折騰,若再不想辦法,任其發展下去,恐怕就要亡國了,或者成為另一個燕國——任人宰割。

因此,為了使國家強大,趙武靈王想到了“胡服騎射”,他先召大臣樓緩商量:

召樓緩謀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彊兵之救,是亡社稷,柰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群臣皆不欲。(《史記 · 趙世家》)

趙武靈王對樓緩說的這段話,把推行“胡服騎射”的原因分析的清清楚楚,很快就說服了樓緩,得到了他的支持。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群臣皆不欲”——幾乎所有的宗親貴族都反對。

試想,如果“胡服騎射”果真只是換一件衣服。那麼“胡服”的範圍就應該僅在軍隊。這樣的話,會有那麼多人反對嗎?我想不會,畢竟那跟趙國的貴族宗親又沒什麼關係。

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反對呢,我們可以從趙武靈王以下這段話裡找出端倪:

故禮服莫同,其便一也。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以聖人果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教離,況於山谷之便乎?(《史記 · 趙世家》)

可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想通過“胡服”達到“禮易”這個最終目的。換句話說,趙國推行的所謂“胡服”,就是要在生活、文化、習俗、穿著等方面向周邊的胡人學習或靠攏,在文化上相互融合,通過同化胡人方式,增加自己的實力。

這樣的話,“胡服”涉及的範圍就不僅僅是軍隊了,還將涵蓋了宗親、貴族和士大夫等各個階層。要知道,我國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強烈的華夷之別,這種改變華夏習俗向胡人學習的做法,當然會招到多數人的反對。

然而,趙武靈王是一個很執拗的人,他認準了的事情就一定要想辦法幹成。為此,他曉以大義,痛陳利害,先後說服了肥義、公子成等王室裡面有較大威望的宗親支持自己,進而堅決的推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這項改革推行後,使得趙國迅速在文化和習俗上與周邊的胡人趨同,而正是這種趨同,減少了趙國和周邊善於騎射的胡人之間的矛盾,使趙胡之間相互認可,從而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與周邊胡人之間的關係發生了逆轉性的變化,同時也得到了巨大的利益。據《史記 · 趙世家》記載:

一、趙國先是“遂胡服招騎射”,注意,這裡用了一個“招”字,而非“練”字,由此可知,趙國從胡人中(趙國的代郡本身就生活著不少胡人,只是文化差異,他們不願為趙國效力)招收了大量善於射箭的士兵,這可比自己訓練要快得多。

二、然後是“林胡王獻馬”,使得本國馬匹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為建騎兵打下了基礎。

三、最後乾脆“代相趙固主胡,致其兵。”連胡人的地盤也一起兼併,派官員管起來了。

用今天的話說,“胡服騎射”的最大好處就是用統戰的手段,使趙國最大程度的得到了胡人的支持。而這種支持,既增加了趙國優質的兵源、馬匹等戰略資源,又增加了國土縱深面積,實在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也難怪之後趙國國內再也沒有反對的聲音了。

好了,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與周邊國家的戰績: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二十一年,攻中山。趙袑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牛翦將車騎,趙希並將胡、代。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塞。王軍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和,王許之,罷兵。二十三年,攻中山。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史記 · 趙世家》)

可見,“胡服騎射”僅一年後,從趙武靈王二十年開始至二十六年止,趙國的對外戰爭無一例外的都是以勝利告終。這期間,趙國“攻中山”、“略胡地”,西面的邊境居然與雲中、九原接壤,這可是到了秦國的正北面啊,可見當時趙國的軍事實力有多麼強悍。

而這樣強悍的軍事實力,如果只是通過向胡人學習射箭、無外部新增力量介入的話,是幾乎不可能在短短一年之內實現的。

綜上,我認為胡服騎射的主要內容是:革其禮、招胡騎、練騎射、養胡馬,然後納胡地,通過這些手段,最後實現了趙國綜合國力、尤其是軍事力量的大提升。

本人對“胡服騎射”的理解,大家是否認可呢?歡迎討論,如您認可,敬請關注本人的頭條號。


老羅侃史


這個問題極為有趣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先說不是

其實趙國在很早的時候就進行了改革,趙烈侯公仲連改革。那時候魏國率先變法圖強,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一眾能臣干將的輔佐下,欣欣向榮成為當時最為強大的國家。

鄰居太厲害了,自己就很危險,於是趙烈侯跟進這個潮流進行了改革。主要內容是建設一套官僚政治體制,改變了原先只有血緣貴族才能做國家官員的傳統。改革很有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漸漸跟不上時代。

趙武靈王繼位初期,常年收到齊、秦等國的欺負。為了讓自己強大起來,他進行了“胡服騎射”,本質上是對趙烈侯的改革的深化,在軍事和文化領域做出了改變。

軍事

胡服騎射,顧名思義是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建立強大軍隊的最好辦法,就是向哪些騎兵比較強勢的國家學習,因此趙國脫掉了,原先的寬袖大袍,改穿窄袖緊身衣。為此趙國還專門建立了專門的騎兵生產和訓練基地——騎邑。根據歷史記載,現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就有趙國的騎邑。

文化

趙武靈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向北方發展,然而往北方發展,必定遇到趙國人民和北方胡人的文化衝突,中原看不起蠻夷是由來以久的,不改變這種看法,趙國即便是打敗了胡人,想要統治也是極為困難的。他提出服飾和風俗並不能代表人的行為和品行,這就是在肯定胡人的風俗,並因此吸引胡人加入趙國的文化圈!

再說是

雖然趙武靈王改革,一定程度上是對趙烈侯改革的深化,然而依然沒有觸及根本。趙武靈王改革成功的前提,是以遊說的方式取得了趙國公族的一致同意。這就與秦國的商鞅變法截然不同,秦國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強行推進的,秦惠文王因為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連太子的面子都不給。

這說明了秦國的公族勢力弱小,而趙國的公族勢力強大。使得趙國無法深化改革,改革的成果如官僚體制,軍事制度這些外用的東西,一旦君主不行,可以很輕易的被趙國的公族所竊奪。秦國就不行,變法的人死了,公族們也不能廢棄商君之法,時間一久公族勢力就更弱了。

反觀趙國,趙孝成王時候,長平之戰主導人員毅然就變成了,趙豹、趙禹、趙勝清一色的老趙!趙惠文王時期的廉頗、藺相如都靠邊站。

甚至目西覺得趙孝成王換廉頗為趙括,都跟他姓趙有關!



目西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胡服騎射”若是大概瞭解一下,那便是換了一身舒服的服裝,但是仔細深究起來,胡服騎射真的只是換了身衣服嗎?

效仿胡人騎兵作戰

久經沙場的趙武靈王自然知道改變軍隊戰鬥力,當然不能單單隻學習胡人的服裝而已,於是便採取與胡人同樣的作戰方式,招募胡人騎兵充當教官,或者直接充當士兵,為中原國家服務。但這種僱傭騎兵很不可靠,很難指揮,但趙國將領很少有騎術精湛、懂胡語、深通胡人文化的,崇尚英雄主義的胡人不願服從他們不敬佩的將領。



於是趙武靈王通過把趙國將士直接培養成騎兵與招募胡人騎兵相結合的辦法,想要建立一支能被國君牢牢控制的國家騎兵。實現了趙國騎兵的全面發展,甚至引起了戰國騎兵的改革。



思想觀念改變

“胡服騎射”改革還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顯示了深遠的歷史意義。公開提出向少數民族學習,在我國古代是罕見的。趙武靈王在“夷夏有別”的社會氛圍中,將漢族傳統寬袍大袖的衣服改為胡人式的緊身服裝以方便騎射,無疑是當時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服設的改變

這個就是大家都可以認識到的改變了。當時趙武靈王所說的“胡服”就是效仿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裝,所以俗稱“胡服”;而“騎射”則是指周邊遊牧部族的“馬射”。從此,使軍隊中寬袖長衣的軍裝,逐漸改進為後來的衣短袖窄的裝備。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胡服騎射,簡單理解就是學穿胡人的衣服,學習胡人的騎馬騎射騎兵作戰的方法,實際上是趙國整體大規模的軍事改革,戰國中期,趙國屢受外敵入侵,趙武靈王作為一名雄才大略的國王大膽破除舊習,整頓趙人服侍禮儀,建立大規模的騎兵軍團,強化軍事實力,為趙國後期滅掉林胡,中山等國創造了條件,後來國勢大勝


學府路8號


可以這麼簡單的理解,畢竟騎射需要穿著方便行動的衣服。


型男筆記


就算是冬天跳高運動員好得穿靈活輕便的短褲,衣服簡短了好騎馬,騎著騎著就熟練了,人是具有冒險精神的,便馬上射箭嘍,到了戰場也應當這樣。


巴雅麗麗


應該牽扯兵制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