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聽彙報,最不喜歡人念稿子

導讀

“毛主席聽彙報,最不喜歡彙報人念稿子。他最喜歡聽那種開門見山,反映新情況,提出新問題,發表新見解,有虛有實,以虛帶實的彙報。對於新問題、新觀點,毛主席總是以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的風格,借題發揮,大發議論,談笑風生,古今中外,無不涉獵,使人感到自己的思想境界,跟著毛主席的宏論而拓寬了、提高了,使人感到每次彙報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生動活潑、高潮迭起的過程;使人感受到毛主席主持彙報會的精湛的領導藝術。”

正文>


毛主席聽彙報,最不喜歡人念稿子


1956年春節前夕,時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的康世恩接到通知,要他向毛澤東彙報工作。他聽說有些部門已經彙報過了,就打電話向電力工業部的劉瀾波和國家建委的孫志遠詢問該怎樣彙報。劉、孫二人均回答說,毛澤東問得非常詳細。為此,康世恩春節都顧不上休息,抓緊時間準備材料,並寫出了彙報提綱。2月26日,他正式到中

南海勤政殿彙報。當時在座的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雲、李先念、薄一波等。康世恩回憶說:“我照著提綱唸了一段,主席打斷說,你不要念了,我這裡也有本本,就隨便說吧!”接著,整個彙報便在毛澤東和康世恩的一問一答中進行。康世恩後來回憶說:這次彙報“在我腦子裡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從最基本的知識到發展戰略,都是毛主席關心的內容。毛主席嚴謹的科學精神和一絲不苟的求實態度,使我受到一次極其深刻的教育”。

聽彙報是一種間接的調查研究。日常工作中,上級領導經常要通過聽彙報來了解基層情況。怎樣聽彙報,也是衡量領導幹部領導方法和思想水平的一個標尺。這方面,毛澤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方法。

毛澤東不喜歡照本宣科式的彙報,甚至明確說“誰要念稿子,我就打瞌睡,以示反對”。與“念稿子”相比,口頭彙報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實話多,套話少。書面彙報常常經過多道修改、加工,容易穿靴戴帽講套話,而口頭彙報則可以保持原汁原味;二是可以防止虛與委蛇。要求口頭彙報,彙報人不需要作形式主義的準備,根據平時的調查研究和實際工作體會,就能講得具體、鮮活,講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1952年10月28日,毛澤東外出視察途經徐州,剛下火車,就提出聽彙報。徐州市負責人表示事先不知道主席要來,沒有準備。毛澤東說:我就愛聽沒有準備的彙報。

毛澤東這種談話風格和工作作風,很多領導幹部都深有體會。20世紀50年代曾任湖南省委書記的金明後來回憶說:“毛澤東聽彙報的方式很特殊,說不準會問什麼。我頭一次見主席,準備好的內容一條也沒用上,主席問我的頭一句話是:‘湖南有幾個縣’。”這種談話風格也確實讓有些幹部“臨陣卡殼”,亂了陣腳。1953年毛澤東來到華中鋼鐵公司視察,問公司黨委書記高芸生的第一句話是:“今年的傷亡事故有多少?”高芸生一時無言以對,只好讓安全科長來作簡要彙報。

很多向毛澤東彙報過工作的領導幹部,都覺得毛澤東提問題總是很細、很專、很深,且常常是宏觀、微觀兼具。毛澤東向彙報人所提的問題看似是隨意而問,實際上,事先往往是有所考慮的,大都與工作中的需要有關,與他正在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有關,故而是有針對性的,是為了進一步瞭解問題,尋找解決辦法。也就是說,毛澤東聽彙報的過程,實際上是讓自己已有的思考、認識、經驗同彙報人的彙報進行相互溝通、相互比較的過程,從而對原有的思考、認識、經驗或確認、或修正、或更新、或深化,進而為研究和決策問題提供參考。

從這個角度說,聽彙報不僅是對下級幹部的一種觀察和檢驗,也是上級幹部思想水平和領導能力的一種具體展現。

1957年9月5日,毛澤東在武漢召集湖北省委負責人王任重、王延春、趙辛初和幾位地委書記座談,中心議題是總結農業合作化的經驗。從1955年到1957年,農業合作化搞了兩年,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不少問題;要繼續前進,就需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毛澤東也想聽聽地方幹部的意見。這天下午3時開會,按照安排,毛澤東坐在中間,一邊是記錄員,一邊是王任重,其他人面向毛澤東。地委書記坐第一排,省委領導坐第二排。毛澤東一看說:“這不是三堂會審嗎?還是圓桌會議好,沒有主席臺,不要記錄席。”工作人員很快作了調整,排成圓桌開會。毛澤東開場第一句話就說:“同志們接到提綱沒有?現在可不按提綱發言,暢所欲言、言無不盡。要講真話,不要講假話,否則就會浪費時間。”沒想到會議竟冷場了一刻鐘,後來大家雖然發了言,但講的是一個調子,只講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而對存在的問題避而不談或一掠而過。聽著這樣的發言,毛澤東有點不耐煩了,便打斷大家的話說:“休會,明天再開。”隨後,他在紙上寫下八個字:“真可惜,時間浪費了!”並說:“可惜呀,大家說一樣的話,千篇一律,這個不是黨的傳統。開黨的一大,會上就有爭論。開黨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都是如此。”講到這裡,他轉身對工作人員李銀橋說:“今日開的是重複發言的會,耽誤時間的會。你把我的意思轉告王任重同志,明日開會,中心議題是農業合作化的規劃問題。要暢所欲言。”王任重連夜召開省委書記處會議,重新研究、討論規劃問題。第二天上午繼續座談,王任重等幾個人詳細彙報了湖北省農業發展未來幾年的規劃問題。臨近中午,毛澤東宣佈休會,並高興地說:“昨天的會議使我失望,今日的會議使我高興。你們不能看眼色行事,尤其不能看我的眼色行事。”

毛澤東要求把“三堂會審”式桌椅換成圓桌式,意圖就是要同大家拉近距離,儘量減少上下級的感覺,營造一種融洽氛圍,以期與會者能夠平等交流、坦誠溝通。他兩次強調“暢所欲言”,也是希望能多瞭解一些真實情況,希望發言者“要講真話,不要講假話”。可見,怎樣聽彙報和聽什麼樣的彙報,並非只是工作方法問題,還關係到領導幹部情感、立場和思想作風問題。只有真正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才會真正希望並想方設法去聽取來自實踐的生動活潑、見解獨到的彙報。

再舉一例。1959年毛澤東主持召開第二次鄭州會議,通過討論,會議形成了整頓人民公社的十四句話方針。據王任重日記載,為切實瞭解各省第一書記對該方針的認同程度和真實想法,“通過這個文件時,毛主席把我們找到他住的火車上,他為了察言觀色,讓我們坐在他的對面,一個一個地徵求意見,問大家是不是思想真的通了,並說:‘可不要我打你通’”。

領導幹部怎樣聽彙報,不是一門簡單的學問。要讓聽彙報真正達到預期目的,需要心中有數和認真思考,還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關於毛澤東聽彙報的特點,曾任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有深刻感悟:“毛主席聽彙報,最不喜歡彙報人念稿子。他最喜歡聽那種開門見山,反映新情況,提出新問題,發表新見解,有虛有實,以虛帶實的彙報。對於新問題、新觀點,毛主席總是以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的風格,借題發揮,大發議論,談笑風生,古今中外,無不涉獵,使人感到自己的思想境界,跟著毛主席的宏論而拓寬了、提高了,使人感到每次彙報的過程,就是一個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生動活潑、高潮迭起的過程;使人感受到毛主席主持彙報會的精湛的領導藝術。”(作者王香平/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