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別人打了不還手,只知道哭,家長應該怎麼教育他?

樸燦烈ChanYeol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會哭我的小孩是這樣我總是嚴厲的教他們不要惹事惹禍不要喜歡什麼就去拿別人的東西那是偷也別去搶別人玩具,有自己喜歡要自己省零花去買,我家老大說那別人先打呢!我說不跟他們玩自己玩,小孩打架是正常的今天打了明天照樣玩在一起,老大老二被教的太老實總是被打從不還手總是回家哭訴苦,自己也很傷心孩子被我教成傻瓜了,我堂嫂小孩兩歲特會打架特兇拿什麼就用什麼打後來被我們說過,她把自家的孩子給改過來了特善,總是被別人打看了都覺得可憐。老三我就順著她的脾氣沒那麼嚴了父母不常在身邊,她就膽子大點小朋友先打她都還手,別人不敢拿她搶她的東西也不主動拿別人的東西,哎!小孩難教一不小心教壞了。


用戶9336683619668


其實關於兒童教育的很多問題,家長都知道該怎麼解決。之所以解決不好,原因是。遇到自己的孩子,往往就不知道怎麼辦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裡面叫做你情轉移現象。


父母有時候會把孩子身上發生的際遇與自己聯繫起來。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因為過多的情感糾結而影響的理智的和智慧。

大家不信來試一試。假如你和鄰居家的孩子遇到同樣的問題。然後交換孩子之後來教育,當你同樣面對別人家的孩子被打了,只知道哭,你會怎麼做呢?

你可能會選擇以下三種方式。

第一種是。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告訴孩子,沒關係,這次你輸了,下次打回來。如果不會打,下次帶你去參加一個跆拳道培訓班。咱們不主動欺負別人,但也不能讓別人欺負。

第二種是。用輕鬆愉快的方式與孩子溝通。詢問孩子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然後和孩子討論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避免下次被其他孩子打了。

第三種是。首先用輕鬆愉快的方式直接告訴孩子,那個打你的孩子他是不對的。你可以選擇告訴老師,也可以選擇告訴父母來幫你解決。同時也告訴孩子我們也不能去打別人。但是我們也需要學會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下次帶你抱一個跆拳道培訓班如何?

大家察覺出什麼了嗎?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上述三種方式都可以。但之所以很多父母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是因為他們不能做到解決自己孩子問題時,舉重若輕,同時又能夠做到舉輕若重。

他們往往會把孩子被打與你自己人格被羞辱聯繫起來。你會失去理性,這個時候你的態度會直接讓孩子敏感的察覺到。孩子會慢慢的模仿習得你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的方式反而變得不重要了,因為態度決定了你對這件事情的認知。一旦態度是偏激的,認知就會產生偏差。所以什麼方法到了你手上都不會做的好。

其實,人和人之間交往,包括孩子和孩子交往。往往最重要的要點是在於應對方式的態度。你的態度會讓對方察覺到,因而改變對待你的方式,這才是人際溝通中最核心的要點。就像是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態度說出來,對方,接收到的信息會完全不一樣,應對的方式也會完全不一樣。

這就好比一個人過於看重自我,往往就會處置不當。一個人,總是能夠輕鬆愉悅的應對任何事情,他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如果不把這件事情當回事兒。你就會發現很多孩子被打了,他也不會有任何反應。他並不把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打鬧遊戲當做是一種傷害。因此這種傷害也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育和他心理的成熟。

如果你觀察全世界的孩子,會發現,其他國家的孩子在上學期間的打鬧嬉戲比我們的孩子還要嚴重得多。關鍵在於你把這看作是一種打鬧嬉戲遊戲,還是把它看作是對自己的傷害。孩子們會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慢慢學習,慢慢成長。只要這一切並不構成對她心理的傷害。不構成嚴重身體傷害的前提下,有時候打打更健康。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三體的秘密》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趙小明心理團隊


我是一名7歲男孩的母親,我的孩子也有過好幾次被打的經歷,我在這裡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孩子被打不還手這個問題的看法。

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不但不還手,而且只會哭的情況。

有些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會特別生氣,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而感到特別心疼,另一方面是因為看到孩子不還手只會哭,覺得孩子特別懦弱。

很多家長平時會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去打別人,但如果有人打你,你就一定要打回去。有些家長特別看不慣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總認為這是孩子軟弱、無能的表現。

似乎孩子一定要狠狠的打回去,顯示出霸道、兇狠、凡事不吃虧才是強者的表現。

我見過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卻不還手,不但不去安慰,反而大聲責備孩子沒用,這樣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

很多孩子正因為一直被家長教育要“打回去”,所以變得特別喜歡打人,動不動就打別人一下。

而且,孩子還會認為打架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手段,從而成為崇尚暴力、恃強凌弱的人。

面對孩子被打後不還手只會哭的情況時,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教育和引導孩子。

一、先了解情況

家長們千萬不要還沒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一味地責備孩子,我們要先了解孩子們為了什麼事情而發生衝突。

很多時候,年幼的孩子之所以會“打”人,本身並沒有惡意,也許只是為了爭一個玩具,或者純粹為了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想別的孩子跟自己玩,只是方式用錯了。因此,我們要先了解清楚孩子被打的原因,再尋找應對的方法。

二、接納孩子的情緒

家長們要明白,孩子被打後,會覺得疼,會哭是正常的,我們要先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孩子識別和表達出自己的心情,瞭解孩子哭是因為覺得疼,還是因為感到害怕。我們還要允許孩子哭,允許孩子把情緒疏導出來。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無論怎麼樣,家長都會接納他、愛他,這樣他才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一切力量的來源。

三、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等孩子把情緒疏導出來,情緒平靜下來後,家長再去問孩子接下來想怎麼做,自己能否處理好這次的衝突,是否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忙?

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孩子之間的事情,但我們也要告訴孩子,當他真的處理不來時,爸爸媽媽也會很樂意幫助他,讓他感受到安全感。

在平時,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為孩子包辦一切,否則,當孩子在外面遇到問題時,就不會處理,只能哭了。

四、教育孩子保護好自己

平時教育孩子時,家長們應儘量給孩子灌輸保護自己的觀念。

日常生活中,家長們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跟孩子多做預案演練,比如在外面受欺負時要怎麼做等。

同時教孩子面對別人的傷害要勇敢的表達出來,要及時告訴對方:“你這樣做讓我很不高興”,或大聲喊“不要”。

讓孩子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根據現場情況判斷接下來該怎麼辦,比如跑、逃、還手、告訴老師或家長等。

五、培養孩子自尊和自信

有時候孩子總是被欺負,被打,罪魁禍首恰恰就是父母自己。

如果父母特別強悍,教育孩子時簡單粗暴,孩子有任何一點不好的行為,家長就會又吼又罵,有時候甚至忍不住動手打孩子,還要孩子罵不還口,打不還手。

長期下來,他在外面被別人打的時候又怎麼有勇氣還手呢?如果家長平時都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尊重,沒有讓孩子擁有保護自己的自信,孩子在外面怎麼可能不被欺負呢?

因此,如果孩子總是被欺負,被打,父母要先檢討自己的教養方式,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六、加強孩子的身體鍛鍊

若孩子本身體質就很弱,在遭到別人欺負時也就沒有力量去對抗了。因此,家長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忽略孩子身體方面的鍛鍊。只有身體變強壯了,自然就有力量保護自己了。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當幫孩子把安全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內化,並且培養孩子良好的人格特質,讓孩子的身體和內心真正地強大起來,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和勇氣去應對一切問題。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廣大家長朋友留言評論!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有書君將會挑選一個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獎!


有書共讀



分享個故事:我有個朋友,她的孩子上幼兒園了,性格有點弱,不太愛講話,別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就哭,慢慢的其他小朋友都習慣惹他哭。老師又沒太多精力一直哄他……這件事讓我朋友的老公知道了,他就去幼兒園告訴老師給別的小朋友家長帶句話,讓小朋友遠離孩子,如果做不到他就讓這些小朋友遠離他父母。打那以後,我朋友的孩子再也沒被別的小朋友惹哭過。後來,聽我朋友說,他老公平時挺霸道的,他崇尚哪怕自己孩子在外面把別人的頭打破了,大人賠醫藥費,也好過孩子被打,接受別人的道歉。有點跑題,意思就是打和被打,二者只能選一個的時候,選擇打,大人承擔後果,讓孩子沒有心理負擔,以後孩子就有勇氣面對一切。當然大人承擔後果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是非和平衡,而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出手。



家長的心理

作為家長都有這樣的心理,既害怕自己的孩子被別的熊孩子欺負,又擔心在自己的慫恿之下,孩子變成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孩子被打了 就是被欺負了嗎


我們喜歡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去看待孩子們的矛盾。可是,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麼教他們來看待。他們的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經常這一秒還你推我搡的打個不可開交,下一秒就又擦乾眼淚你追我我追你。也許只不過是好朋友之間一次再平常不過的鬧情緒,到了大人眼中卻變成了自己孩子受欺負了,“她打你,你怎麼不還回去?別跟他玩了!”對孩子是一種“他打你你就要還回去,不打回去就是懦弱。你們不能再做好朋友了”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比被好朋友打了更加難受。這種暗示的結果,可能你的孩子以後真的受到傷害了,卻再也不願意告訴家長了。

永遠不要小瞧這種心理暗示的作用,當孩子還很弱小,不能保護自己時,家長的行為和語言,反而是一種對孩子的心理引導,讓他們變的越來越懦弱、自卑。


孩子到底有沒有“受到欺負”,不應該由我們判斷,而是交回給孩子自己。如果對方孩子並沒有以用武力來達到目的並樂在其中的主觀故意,我們的孩子也沒有被打後產生委屈、恐懼、憤怒的情緒,那我們完全沒必要主動引導孩子,讓他們感覺自己被“欺負了”,不能因為害怕自己孩子吃虧,就不惜扼殺孩子們單純的友誼和快樂。

如果孩子真的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了,你可以教會孩子自我保護,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反抗”和“打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結語:你是怎麼教育你家孩子的?


多米好可愛


我想講個真實的故事:隔壁鄰居家的孩子都上大學了。初中時 這孩子曾經想退學,爺爺問了原因,原來是班裡幾個同學經常在路上截住他 揍他;告訴老師 老師也是應付 。爺爺說:孩子別怕 你儘管去上學 帶上一塊磚頭 路上再被打 誰打就拍誰的腦袋 往死裡拍 。結果下午爺爺接到電話通知去學校了。

班主任大發雷霆,…爺爺道出事情原委 前前後後;結果老師說了什麼呢:人家怎麼不打別人 怎麼專打你孫子!?

—有你這麼說話的嗎?你還是老師?!我也是幹教育出身(退休教師),我看你最該捱揍了!!!

……

之後孩子陽光明媚了許多 他說我像重生了一樣;即使老師不喜歡 那有什麼要緊 我學我的她教她的 。

之後孩子的成績蹭蹭的漲 最後考上重點高中 曾經的一切結束了 高中一切祥和

所以 所以 真的不想說了 自己領悟吧


美鳥捕魚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自己家的孩子。從小我的孩子就乖巧聽話,我常常教育他不能打人。事實上他也從來沒有打過別人,就算是小孩子打他,他也不會還手,只會一個勁的說打人不對。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有時候會跟我說哪個小朋友又打他了,我就說:“你告訴老師。”我家孩子就是大家眼中的乖寶寶。


轉眼間,孩子快上小學了,一次我和孩子去街上。突然看到幾個小學生打架。其中的一個孩子,從臺階上一下子把另一個孩子踹到臺階下,被踹的孩子久久躺在地上,估計是不能動彈。其他的四個孩子在一旁漠然注視著。這一幕深深的觸動了我。若不是當時時間緊急,我可能會去教訓那個打人的孩子。

我想在幼兒園跟老師告狀,老師會有耐心聽完。想到孩子平時跟小朋友玩時,總愛給大人告狀。於是我就對孩子說:“到了一年級,若有人打你,你也打回去。小學一個班70多個孩子,老師哪有時間聽你告狀。”

一次,孩子從學校回來,說某某打他了,他也打回去了。現在他在學校每天都很開心,我再也不用發愁他被人欺負了。

所以,我建議還是教孩子打回去。常言道: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睿媽愛育兒


這個問題,是我孩子第一學期上幼兒園時最頭疼的問題,因為我們做父母的從小都沒教他還手,在小區玩兒對於那些愛動手的小朋友總是敬而遠之,後來上幼兒園,就總被欺負,經常回來,臉被抓了,胳膊被咬了等等,心都碎了,有時候嚴重了老師會打電話道歉,但很多時候就說孩子也沒哭,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欺負了,後來我專門抽時間坐那觀看他在學校一天的視頻,發現總有孩子莫名其妙的突然欺負,他就一再避讓,但那孩子就追著欺負,真是心都碎了,很害怕對孩子性格有影響,那段時間就特別焦慮,糾結要不要教孩子還手。後來在微信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就是說孩子被欺負了,到底該不該還手。我覺得那篇文章分析的很好,處理方法也很合理,原文不記得了,大概就是說首先要教孩子勇敢的表達出自己的抗拒,如果被欺負了要大聲喊出來,不要欺負我,你這樣是不對的;然後尋求身邊成年人或老師的幫助;再就是敬而遠之。還有啥我忘了。現在孩子已經很少被欺負了,他雖然依然不會還手,但他會大聲喊別欺負我,也會告老師,可能在幼兒園孩子們也是大人那種撿軟柿子捏的心理吧。所以說當孩子被欺負,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是最重要的。


藍色風信子22


我的做法,以牙還牙。

幼兒園的時候,我開始都是教我仔,要同小朋友和睦相處。有一天,他被一個小朋友打了。我跟他說,儘量避開就好。沒想到事情越來越糟糕,越來越嚴重,孩子都不想回去幼兒園了。有一次被打了,他媽媽還帶著禮物來我家道歉。我惡狠狠地跟兒子說,我希望道歉的是我,傷的是他。

那段時間,剛好見到附近健身房開了一個跆拳道班,我就送了他去學。我跟我兒子說,在幼兒園爸不能保護你,你得學會保護自己。跆拳道班雖然辛苦,但能學到保護自己的本事。就這樣,學了三個月之後,有一天放學,兒子跟我說,爸,我不怕那個人了,他打不過我了。我問他,那還學跆拳道不?他說還學的。我說學了打拳,保護自己就好,不要用來打小朋友喔。

我覺得我的方法對路,這是解決被打問題的唯一方法。後來上小學,有一個身體弱的孩子,經常被人打,我介紹他媽媽去上跆拳道課,也是三個月,那傢伙就能自保了,沒人打他了。

學啥武術都行,真老實被人打,學武術我認為是最好的辦法。


春暖花開003


小朋友莫名其妙被打,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

最近,有家長跟我諮詢過類似的問題,讓我印象很深刻是一位家長說,他們家的小男孩還沒有上小學,男生兩次都跟比他大的女孩發生肢體衝突。一次,在小區裡男孩看見小姑娘推了一輛好看的自行車就過去看,小女孩讓他:“讓開”,順便還踹了小男孩一腳,小男孩也還手了,家長調解開之後,小男孩說:“我不原諒她,她為什麼打我?”第二次,在小區周圍小男孩在弄鞋帶,正好小學放學,有一個放學的小姑娘從背後踹了他一腳說:“真懶,不講衛生。”當時孩子就懵了,家長也在邊上看著,打人的是個小孩兒,家長也沒什麼辦法。所以這種事件確實很常見。

我們可以教育自己家的孩子有教養、維持一些公序良俗,但我們管不了別人家的孩子。孩子將來的生活圈子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大,怎麼去處理同齡人對他的冒犯,確實是我們家長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比孩子的學習成績更加重要,因為這會牽扯到孩子將來選擇什麼樣的朋友、什麼樣的社交圈以及人身安全的問題。

小朋友和家長如何應對與別人的矛盾、爭端?

一般來說,遇到了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他們自己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兩個人當時就爭吵理論,過後會和解、繼續一起玩。第二種是小朋友們會本能的去告老師或者找大人,對於小學低年級,尤其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他們採用這種方法的比較多。

在第一種情況中,如果大人都在場,不要進行干預,讓孩子自己處理,是比較明智的。但大前提是孩子之間的體量相當、而且矛盾的雙方應該是長期一起玩耍,大家彼此比較瞭解。這時家長不妨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不要鼓勵孩子:“打回去”,也不要單純的為了教養或者面子告訴孩子:“你不要跟小朋友爭執。”學會處理跟別人的爭執,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可以先從跟自己熟悉的小朋友鬧矛盾開始學習如何自己去面對矛盾、自己去處理矛盾。

第二種處理方法,找成年人來評理是一個自我保護比較可取的渠道。之前我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的時候也遇到過別的孩子向我“告狀”,說我家的小孩兒破壞了他們的遊戲規則。這種情況下,我作為家長會過問一下,然後找自己的孩子去了解情況,儘量平等的參與到孩子們的討論中,幫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說用大人的體力優勢去嚇唬他們或者說教。家長應該做的是幫他們分析、讓他們形成一個自己處理矛盾和爭端的方法。

我們會遇到自家孩子莫名其妙的被陌生的小孩兒所冒犯,這種情況下,首先我們要看孩子的監護人在不在,如果在,孩子們解決不了的時候,大人們可以有一些溝通,可以讓監護人安撫一下自己家孩子的情緒或者對孩子約束一下。

如果攻擊性很強的小孩兒,只有他自己在場,監護人缺席時,我們不能像“熊家長”一樣跳出去對別人的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動手,但也不能看見自己家孩子明顯處於劣勢時無動於衷。在這樣的矛盾現場,我們可以用大人的身體優勢擋在孩子中間(千萬不要動手)用肢體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保護。然後蹲下來跟打人的孩子詢問:“你們家大人在哪裡?你為什麼要這麼做?”等等。一定注意語氣和態度,有的時候家長在現場特別暴躁的反應,可以震懾對方,但也會嚇到了自家孩子。對大多數孩子而言,一個暴跳如雷的爸爸媽媽遠比別人踹他一腳、搶他一個東西更可怕。

所以我們大人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利用成年人的身體優勢只做防禦不進行攻擊,絕對不能不聞不問,當孩子受欺負時,家長不過問會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這種事我沒辦法,我爸媽也沒辦法。以後孩子萬一受到更大傷害時就不會來找家長商量。小朋友之間,只是小打小鬧就不用小題大作,比如搶玩具、吵個嘴等等只要靜靜的看著他們自己處理就可,如果孩子哭了或者情緒非常失控時,大人再進行干預。

如果家長認定:孩子頻繁被人打,是一個事實,而且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就需要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家長要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跟你一樣,有的孩子會用先動手再動口的方式來處理事情,你遇到這樣的小朋友,你要學會自己應對。”

很多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很著急說:“你怎麼這麼笨,叫你打回去,你為什麼不打?”千萬不要有這樣的語言,因為孩子面對這種事情的第一反應是困惑,他不明白事情為什麼會發生?他迫切的希望知道一個他能做得到的解決手段,家長要跟孩子分析原因:這種事情為什麼會發生,是因為每一個小朋友的成長環境是不一樣的。面對這種事情如果小孩兒本身沒有攻擊性,從小家長沒有對他動過手,他也沒有習慣採取用動手的方式,強行讓他動手打回去,肯定是做不到的。

在實踐中,沒有動手打回去能力的小孩兒,家長可以幫他想想辦法,比如說:“要不要爸爸媽媽幫你買一個哨子,掛在脖子上,有人打你就吹嚇唬對方,或者是去找老師,如果老師當時不幫你解決,一定回來跟爸爸媽媽講,我們來幫你想辦法。”

平時可以跟孩子在家裡多玩一些情形重現之類的遊戲。把某一些新聞事件,比如說兩個小朋友玩滑梯踩到了,家長出來大喊大叫,跟孩子進行重現,當遊戲一樣讓孩子去提前面對這些他們預想不到的別人的冒犯。

做一個善良又有鎧甲的人!

我們教育自己家孩子不跟別人動手,肯定是對的。但是我們也要教育孩子:“你要有鎧甲”。面對一個真實世界,每天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傷害和攻擊,有時候能躲開,有時候躲不開,所以我們家長要幫孩子從他性格出發,把相應的解決方法梳理出來,在平時的遊戲中跟孩子反覆的強化和演練,在遇到矛盾時才會很容易的解決。

希望孩子都成為一個既善良又有鎧甲的人。

我是一個倡導無論如何都要自己帶孩子的媽媽,因為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他給你的遠遠大於你付出的。上述觀點供您參考,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關注我的號——講常識、說真話,認真探討養育孩子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親媽學堂


孩子被人打了不還手,只是知道哭……也不知道平時家長給他灌輸了多少‘只要打人就不對’的思想,這不是一個孩子的遭遇,像這樣教育嚴重畸形的家庭不在少數。父母只知道教育孩子不要打別人,不知道告訴孩子正確的對待方式,這種環境教育出來的孩子,以後註定是隻能被其他人欺負的。

前面說了許多大道理,現在我也來說說我個人經歷吧。我侄子今年12歲,春節時回家過年,小侄子看我玩遊戲,他也很喜歡玩,我就想只要控制時間,小孩子偶爾玩玩遊戲是有益智力發育的。沒想到小侄子半個小時沒玩到,他媽就找到我家來,看到自己兒子在玩遊戲,她就朝我看了一眼,我也聽鄰居說過:‘她管孩子太嚴了,手機都不讓孩子玩下’,所以我就明白了她這一眼的意思。‘小智,把手機給伯伯,我們回家了……’



我是‘柳三舍’,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那就關注我吧,小舍同志每天都會有更新,期待你的關注!感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