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功效是各藥品功效的相加還是各藥品組合的結果?

安守-


中藥本身成分就比較複雜,多成分共同奏效。就單味中藥來講,不同的中藥成分不一樣,性味歸經不一樣,作用部位也就不一樣,功效自然不一樣。有好多中藥功效相近,但用藥時因為性味歸經不同而有選擇,比如:蒲公英、金銀花、連翹等都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連翹: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雖然都是清熱解毒,但治療不同部位的疾病用藥卻不同;

對於複方中藥,功效是各藥品功效的相加還是各藥品組合的結果?這樣說是不科學的,說組合或許還貼近一些,但也是非常不嚴謹的。因為中藥複方是按照中醫理論組方,講求君臣佐使,絕不是把各藥味的簡單相加或組合。藥物中起主治作用的為君(所有藥均以它為中心),起輔助作用的為臣(一般不可刪減),協助主藥治療附帶的病並抑制主藥不良效果的為佐(常被刪減或調整),引藥直達病所的為使(調和藥性);君、臣、佐、使各司其職,相輔相成,共同湊效,缺一不可,用古代陶弘景的說法又叫: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

例:中國醫學千年文化的指導下辯證組成的名方安宮牛黃丸,至今使用已經超過200多年,是傳統中藥名藥的代表:【功能與主治】 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用於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症見上述證候者。方中,君藥:牛黃、麝香、水牛角濃縮粉;臣藥:黃連、黃芩、梔子;佐藥:硃砂、珍珠、鬱金、雄黃、冰片、金箔;使藥:蜂蜜;方中以牛黃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熄風止痙;水牛角鹹寒,清心涼血,安神定驚;麝香芳香,通達經絡,開竅醒神,共為主藥。 輔以黃芩、黃連、梔子苦寒洩降,瀉火解毒以助牛黃、水牛角清洩心包之熱;雄黃解毒豁痰;冰片、鬱金通竅醒神,化痰開鬱;硃砂、珍珠、金箔清心鎮靜安神,熄風止痙定驚;蜂蜜和胃調中;共為佐使藥。

所以,一個好的中藥方起效不是簡單的機械相加,也不是簡單的組合,是根據中醫理論,按照君臣佐使、性味歸經,通過有機組合配伍,使各藥味選擇性的發揮與病證相適宜的功效,既可以增強藥物療效,又可以調和藥性,同時降低某些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滿足同時調理機體各部的需要。


宋藥師


中藥的功效分為三部分,確切的叫法,稱為“藥物作用”,分為:固有作用、次生作用、配伍作用。

中藥的功效來自於藥料的藥物作用,固有作用就是藥料本身具有的藥性,次生作用是衍化出的藥性,配伍作用就是你所說的藥品組後後的結果了。

1、固有作用

每味中藥都有自己的特有或主要的性味和作用。有它自己的作用和特點。這種作用是藥物本身就具備的,是固有的,所以把這種作用叫固有作用。

固有作用是由藥物的化學成分決定的,成分不同,性味則各異,功效不同。雖然有很多藥物功效相近,但在細節上有差別,就是因為它們的化學成分有不同之處。

很多人喜歡用單味藥,尤其是代茶飲,用單味藥的情況很多。單味藥物能發揮功效,就是因為藥物有固有作用。

2、次生作用

次生作用有三。

一是固有作用的延伸。比如很多人喜歡喝蒲公英泡水,知道蒲公英清熱解毒。事實上,“清熱”是蒲公英的固有作用;而按照中醫理論,毒由熱化,所以能清熱,也就有解毒的效用,那麼“解毒”就是蒲公英的次生作用。

二是機體應答的次生作用。例如黃芪的固有作用是補氣,而氣能行水、運化水液,黃芪的“補氣”使人體發生應答,肺的氣化功能增強,從而改善了由於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失常狀態,所以黃芪有行水消腫的次生作用。

三是對藥物進行提煉後,藥物產生的功效。比如說山楂能抗癌,但是普通食用山楂是沒什麼用的,而要把其中有益成分提煉出來。

3、配伍作用

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就是配伍應用,按照中藥的“七情和合”和方劑君、臣、佐、使配伍理論進行配伍,可以使藥物的作用發生很大的變化。

配伍作用兩種情況:

一是藥物配伍。配伍講究君臣佐使,又有十八反十九畏等規矩,為的就是發揮藥物的配伍作用,同時避免某些作用不足或過激。

而是炮製。藥物的性味並非絕對不變的,也可以因炮製過程中加入的材料使藥物藥性改變。比如炮製藥料常用的鹽炒、糖浸、酒制等,藥物的化學成分在炮製過程中產生了化學反應,產生了新的功效。比如肉蓯蓉與酒蓯蓉。


純鈞LHGR


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中藥的用法有單用和配伍用,它的功用各有不同。

有些病可以一味而成功,不必更借二味藥,故曰奇治,非奇異之奇。如吐病用瓜蒂散,止用瓜蒂一味足矣,不必再添別藥,反牽制其手。如瀉病,業用車前子一兩飲子,即止水瀉是也,不必更加別藥,以分消之也。又如氣脫,吐血等症,止要一味獨參湯治之是也。

配伍者,方中不能一味奏功,乃用二味或多味兼而治之。如吐血用當歸、黃芪之類,中寒用附子、人參之類,中熱用元參、麥冬之類是也。夫吐血者則必血虛,用當歸一味以補血足矣,何又佐之黃芪?蓋血乃有形之物,不能速生,必得氣旺以生血,故必用黃芪以補其氣。中寒之症,陰寒逼人,陽氣外越,祛寒用附子足矣,必加之人參者何也,蓋元陽既不歸合,則一線之氣在若存若亡之間,不急補其氣,則元陽出走而不返矣。故必兼用人參,以挽回於絕續之頃也。

舉三方可知其餘也,至於三味回味,或十味以上均為相補相成,互為相助也。

我是民間名醫23事,祝大家健康、快樂




民間名醫23事


中藥的功效是運用“四診”收集臨床症狀→審證求因→辨明證型→制定治法→依法處方。在方劑配伍的理論和規律指導下,進行選方用藥。方劑一般是由兩味或兩味以上的藥物組成。藥物經過配伍組合後可體現如下優點:一是,相互促進,加強療效,如麻黃配桂枝能加強其發汗解表,配杏仁能加強其止咳平喘,配赤小豆能加強其利水消腫;二是,能照顧全面,切合複雜病變,如患者素體血虛,新受外感,若單純解表,則徒汗傷正,純用補藥,則留邪不解,故治宜養血、解表同用以免利弊;三是,彼此制約,消除不良反應,如半夏能止嘔、止咳、祛痰,但其性有毒能刺激咽喉,令人聲啞,故用半夏宜配生薑以制其毒性。所謂“藥有益亦有害,方則有利而無弊。”.“病千變,藥亦千多”。中藥味加減,藥量加減及數方相合的變化,臨證時須根據病情而定。


郭偉峰23


:首先說本人不是醫生,曾經是中藥的經營者和消費者我認為中藥的功效不能單靠藥品的功效相加。

中藥每個單品都有自己的功效,用途,中成藥的說明書都必須有產品成分其中有那幾味中草藥,輔料。中草藥的處方均有每味藥的數量,根據病人的病症,中藥方劑有君有臣,也就是說有主有輔,一般情況下主藥用量大,毒性強的用量小,每味中藥的療效結合其它中藥的療效,組成一個單元,也就是我們常見的一付藥,一個療程幾付藥。

中藥的單味藥也在曰常生活中使用,常見的山楂,三七粉,西洋參片等就是隻用一味中藥保健身體,也有按照醫囑配合慢性病治療用的單味中草藥。


瘦馬180


藥物相加這個看書經常出現在如某某方加減上面,加法如白虎加人參湯,桂枝加桂湯,柴胡加芒硝湯,葛根加半夏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

相減如,桂枝去芍藥湯金貴腎氣丸去桂附的六味地黃丸等。

還有加減結合,如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桂枝去桂加苓術湯等。

本人理解中藥的加減不同於數學方面的加減,更多的依據是辯證,如張錫純一味鴉膽子治療跑肚拉稀,蒲輔週六克茶葉治療便秘等。


醫書兔


中藥博大精深,中藥的功效絕對不是各個藥品功效相加就能體現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藥品功效堆砌而成,每個藥品都有其單獨的功效。

日常中藥治療開的藥方是中醫常說的方劑,方劑的功效是根據中醫理論進行診斷,確定了治法和治則後,經過特定的組方所形成的



藥品功效,若說相加是病因加病理等於藥理是藥品功效。


中醫學是我生命中全部


中藥功效當然指得是單品的功能效用,若是組合的那是方劑的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