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風景攝影是攝影創作類別中最受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之一,幾乎所有的攝影愛好者都有過拍攝 風景的經歷,任何人都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巨大親和力,她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但一不小心人類 也會給自然造成巨大的傷害,風景攝影在給我們留下美好回憶的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意 識。大到宇宙、大海、大山、大漠荒原、小到一草一木,都是我們拍攝的題材,在世界攝影史上湧 現出無數的風景攝影大師,其中以拍攝美國西部大峽谷著稱的安塞爾·亞當斯,以及拍攝人像為主 兼拍風景的德國攝影大師奧古斯特·桑德便是他們中的典型例子。

功成名就的亞當斯

美國著名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集功成名就、榮華富貴於一生,曾被列為十九世紀四十到六十年 代全世界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對於這位“完全擯棄攝影的記錄功能,而使攝影成為純粹的技術運 作,用來擔任美感的表達工具”(注:引用語)的攝影大師,人們也有很大的爭議,他在攝影上的成 就也恰恰體現在他所發明的分區曝光法的應用上,下面是一段來自美國《攝影小百科》對他作品評論 的引文:“當你站在一張安塞爾·亞當斯的照片前,就無法不被他那技術上的純粹鋪張與華麗所淹沒, 那實質上沒有粒子的照片,提供了外觀無限豐富層次的色調,從純白到漆黑。”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月亮和半圓山》 安塞爾·亞當斯 攝

這張《月亮和半圓山》與下面的《月升》是亞當斯最為滿意的兩張帶有月亮的風景作品, 亞當斯對拍攝月亮很有經驗,他能精確地測出月亮的亮度並通過區域曝光法原理預知拍 攝後的效果,因此他照片中的月亮總是細節豐富,而不像普通人拍得那樣一個白色的剪 影而已。此外在黑、白、灰關係的處理方面形成明顯的三個灰度關係即前景和中景的陰 影、中景的山崖和灰色的天空,很明顯前景陰影下的半邊山壁幾乎為死黑色調,這是亞 當斯為了保留月亮的細節而不得不放棄該部位的層次關係,因為黑白膠片所能記錄的有 效影調範圍是很有限的。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畫面由黑、白、灰三個 主要影調構成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月升》 安塞爾·亞當斯 攝

《月升》這幅作品拍於1941年10月,是亞當斯一生中先進的代表作, 這張作品被他無數次複製過,他對這張作品是這樣述說的:“這個不尋常 的景色,是我在一次旅遊中從查馬谷返回聖大非城的途中遇到的,當時 太陽正照射在西方一條迅速移動的長長的白雲帶上。我一面想象影像的 效果,一面儘快地架起我的8×10攝影機……”該圖中大面積的黑色天 空約佔了畫面的五分之三,遠處低空的白雲帶是畫面的神來之筆,中景 的教堂、墓地、村莊彷彿是人生的縮影,畫面氣勢磅礴又富有神秘感。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畫面由黑、白、灰三個主要影調構成

攝影教育家和攝影作家的亞當斯

安塞爾·亞當斯還是一位著名的攝影教育家和攝影作家,在他一生中,他出版過數十種攝影著作和攝影作品集,晚 年還重新編寫了一套《A·亞當斯攝影新叢書》,其中包括《論攝影機》和《論底片》兩部分。他將一生的拍攝與暗房 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可操作性強、系統化、理論化的教學方法,並在美國進行廣泛的教學。目前,世界範圍內從事攝 影技術實踐和研究的專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亞當斯這一系列理論的影響。 歷史上的亞當斯早已蓋棺定論,人們對他的評價依然褒貶不一,我們且不談他的作品的藝術性有多高,也不說他 對美國環境保護方面的巨大貢獻,作為一名攝影工作者,在美國能獲得國家“自由勳章”榮譽已是極為罕見的。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安塞爾·亞當斯 攝

假如你有機會置身於亞當斯原作前,感覺那來自銀鹽粒子結成的豐富影像,在那無 與倫比的純白到純黑的交錯中,你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幅照片,一幅大自然的截 取,而更多的是內心深處的震撼與共鳴!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冬天的日出》 安塞爾·亞當斯 攝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亞當斯的嫻熟技術,使他能夠遊刃有餘地把他拍攝的自然景象絲毫畢露地展現給我 們,恰如演奏一樣,是他的演奏技巧太好了,而不只是他拍的景色千載難逢的奇, 更不是他取景角度別出心裁,他的鏡頭也不見得比別人的銳利。學演奏出身的亞當 斯從音符的變化之中體會到音樂的細微之處。並將這種細微的感受貫穿到影像的表 現中來,藝術的共性在他那裡發揮到了極致。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安塞爾·亞當斯 攝

這張照片中亞當斯將木柵欄置於畫面的前左端位置,讓觀眾沿著漸漸遠去的木柵欄 深入畫面,然後轉向遠處的白色房子,憑藉木柵欄的透視關係,引導觀眾的視線, 同時木柵欄將畫面分隔成裡外兩個空間,又強化了畫面的縱深感。這是一種常用的 構圖手段。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奧古斯特·桑德出生於德國科隆西邊的一個小礦村,從小受到頗有繪畫天分的礦場木匠身份的父親影響,但是迫於生計他小 學畢業之後就進入了礦坑工作,幸虧礦場工頭的看中讓他擔當一位風景攝影家的助手,在家人和一位富有的叔叔的幫助下得 以從事攝影實踐,由於他對攝影的執著追求,甚至在應徵入伍期間都不間斷,退伍之後的桑德進入大學進修建築、工業攝影 和繪畫,之後經營照相館的生意。

《時代的面孔》的見證者

經營照相館的生意的奧古斯特·桑德,並不陶醉在一日三餐的平庸生活之中,他制定了拍攝同時代日爾曼民族眾生 相的計劃,起初桑德選擇了同在一塊土地上生活,說同一語言,同一風俗習慣,同一宗教信仰的威斯特林這個鄉村作為 他研究的對象,他在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當中體現出日爾曼民族的驕傲、倔強、嚴肅的品性,同時他們的思想深 處揹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有著同樣的深沉與憂鬱。在此後的多年裡他的攝影作品多次參展和獲獎。但是他的工作計劃 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中斷,戰後由於戰勝的協約國要求,德國重新建立戶籍檔案,很快桑德的攝影棚被急需身份證的人 們擠滿,因為要拍照的人實在太多了,他想出一個辦法,讓大堆人排在一起拍成團體照,然後再一個一個剪下來作為個 人照片。這種突出共性而減弱個性的拍攝方式反而突出了日爾曼民族的族群特質。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直線與弧線,粗線與細線的有機排列 《霍亨索倫大橋》 1927 奧古斯特·桑德 攝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這是一張典型的由“線”構成的畫面,它體現了二十世紀二、 三十年代的德國的工業化程度已經非常發達,密密麻麻的鋼 鐵排成形式感很強的構成畫面,畫面中直線與弧線,粗線與 細線的有機排列體現出現代設計的表現風格。桑德很好地讓 垂直的線條保持不變形,非常完美地再現了這一壯觀的場面。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臺階》 1927 奧古斯特·桑德 攝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這幅“臺階”的畫面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景物,平時很少會有人留意 過它的存在,它告訴我們“風景”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都是大 山、大海或什麼奇觀之類的東西,其實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身邊的環 境,可以入鏡的畫面還是不少的,在這張照片中桑德選擇了一個低 角度的構圖,並選擇太陽斜照的時刻,太陽低位側照恰好描繪出臺 階與樹影豐富的影調關係,零亂的樹枝和灰色的雲彩更使整個畫面 籠罩著神秘的氛圍,原本平淡無奇的小景也因此獨具風味。

戰後的德國新興的藝術潮流迅速興起,桑德結識了一些同年代的優秀藝術家和文學家,在畫家朋友斯威特的勸服下,他放 棄以往對照片進行模仿油畫效果的處理做法,他開始用新的放大方法和使用光面相紙製作照片,這使他照片中的人面孔更加真 實貼切。接著桑德著手更為龐大的拍攝計劃——“二十世紀的人們” 系列創作活動,不幸的是他的《時代的面孔》一書和底片後來被納粹大量收集銷燬,只有部分底片因為藏在鄉下而得以保存下來,導致《二十世紀的人們》這本鉅著最終未能圓滿出版, 不過他所拍的優秀作品最終形成半個世紀的人像攝影編年史,1955年他參加紐約舉辦的“人類之家”攝影展,這是對他作品的 優秀肯定,1958年他的家鄉授予他自由勳章,這些都是對桑德在攝影藝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優秀證明。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聖格雷翁》 1946 奧古斯特·桑德 攝

被炮火炸燬的教堂已經搖搖欲墜,眼前的情形你簡直不敢相信,戰爭的巨大破壞力是如此 之可怕。桑德選用仰拍的角度從被炮火撕裂的教堂缺口窺視室內的情形,恰如被掏空五臟 六腑的軀殼。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從一房屋客廳眺望的景物》 1946 奧古斯特·桑德 攝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這是一張平行透視構圖的畫面,遠處廢墟中的斷牆殘壁幾乎構成左右對稱的畫面,參差不 齊的輪廓線勾畫出經受極大破壞後殘留下的建築廢墟的難以辨認的奇怪形狀。前景的一堆 瓦礫既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感,同時也與遠景相互呼應,戰爭讓人類文明所創造的城市成了 人間地獄。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丟勒諾街20號》 1946 奧古斯特·桑德 攝

被戰火摧毀的街道和建築物的畫面 ,讓我們感受到戰爭的巨大破壞力和無以名狀的悲壯,這也是一張平行透視構圖的畫面,畫面的消失點在構圖的中間位置,作者通過投影來增加 畫面的縱深感和立體感。

向大師學攝影 安塞爾·亞當斯與奧古斯特·桑德

這位天才攝影家除了拍攝人像之外還拍攝了大量的城市風景照片,他以敏銳的觀察力,獨到的表現力記錄了德國戰前與戰 後的城市影像,其中有工業發達的城市設施,如橋樑、鐵路、碼頭、教堂等,尤其是部分戰爭時期被戰火摧毀的街道、建築物 等畫面,讓我們感受到戰爭的巨大破壞力和無以名狀的悲壯。 奧古斯特·桑德於1964年4月因中風在科隆去世,享年87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