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不能缺失生產性服務

發展觀察 | 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不能缺失生產性服務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總量規模依然偏小、行業發展不均衡、產業融合度不高。據有關機構估計,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只佔GDP的15%至20%,還不到主要發達國家的一半。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結構性改革,引領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已是刻不容緩。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發佈的製造業PMI指數顯示,4月中國製造業PMI指數為50.1%,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對這個“超預期”降溫的PMI數據該怎麼看?筆者認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構成了當下中國經濟發展主線,而現在最要緊的還是要補上生產性服務業這個“短板”,提升製造業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

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經濟保持了平穩開局,製造業PMI指數超預期向上。這得益於財政、信貸、項目集中落地以及製造業企業主動補庫帶來的正向推動效應,更得益於全國以及各地政策的精準有效實施。今年以來,多地密集發佈相關實施意見,明確製造業發展的路線圖。如上海發佈的《全力打響“上海製造”品牌加快邁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要全力打造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和汽車產業集群。《廣東省培育電子信息等五大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實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基本培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綠色石化等五大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天津《關於進一步加快建設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先進製造業比重達到70%以上。據悉,接下來,國家進一步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文件將會緊鑼密鼓推出。

只是,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從內部看,近年來我國工業增速放緩,行業產能過剩,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漲使製造業本就不高的利潤率很難提升。此外,民間投資信心不足,人才短缺等問題仍然存在。還有,即便3月PMI大幅回升,包括信貸、項目集中落地等帶來的都屬於不能持續的驅動。從外部看,貿易環境複雜多變,圍繞先進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博弈日趨激烈。這些內外部的所有挑戰,歸結到一點,就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制約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致命短板。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是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是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實現產業發展彎道超車的關鍵環節和根本途徑。生產性服務業主要包括現代物流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服務,以及法律事務、專利事務、設計服務、管理諮詢等專門服務行業。

在發達國家,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呈現如下一些特徵。

其一,有一條“兩個70%”的經濟規律,即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70%,生產性服務業佔服務業增加值的70%。其二,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化、集聚化。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效應十分明顯,尤其以金融、信息和設計為主導的核心集群,通過資源共享、知識外溢和專業化分工,形成產業集聚優勢。其三,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深度融合。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兩者界限逐漸模糊,製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製造化互相深度融合。其四,服務方式趨向虛擬化、網絡化、外包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引發了深刻變革,服務方式逐漸虛擬化、網絡化。特別是雲計算技術突破計算能力的限制,開始規模化服務的變革。其五,生產性服務業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生產性服務產業鏈向製造業延伸,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為企業提供從產品立項到產品營銷和服務的全方位支持。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總量規模依然偏小、行業發展不均衡、產業融合度不高。據有關機構估計,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只佔GDP的15%至20%,還不到主要發達國家的一半。而且,生產性服務業的行業結構,仍以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金融服務、批發經紀代理服務等傳統行業為主,科技含量較高的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比重偏低。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現代物流和市場營銷等仍主要存在於工業企業內部,專業化、規模化水平較低,與製造業聯動發展不足,對人才和資金等要素的集聚能力還不強。凡此種種,都嚴重影響了我國製造業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的速率。所以,大力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結構性改革,引領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已是刻不容緩。眼下,亟須在增加生產性服務業有效供給,優化生產性服務業供給結構,加快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將先進的生產性服務業“引進來”和“走出去”上集中發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政策引導、構建價值鏈、打造專業化分工體系等措施,

加快建立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穩步增加生產性服務業有效供給的比重。

筆者預計,如果我國生產性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增加10個百分點,可帶來12萬億元的增長空間,新增就業2500萬人以上。而優化生產性服務業供給結構,意味著加快實施品牌戰略、標準化戰略和知識產權戰略,不斷鞏固和發揮以技術、標準、品牌、服務為核心的質量優勢,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化、品質化、集約化轉型升級。推動規模大、信譽高、服務質量好的生產性服務企業通過併購重組、戰略合作、企業聯盟等方式做大做強,提升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同時,引導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製造業集中區域、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及有條件的城鎮集聚,推進規模化集群發展。鼓勵我國企業多多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發揮優勢,在促進了製造業創新的同時,不斷提升研發水平,實現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5月8日發表,作者:王勇,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銀行業研究與診斷中心主任,來源:上海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