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博路定、韋瑞德上海斷貨!醫院:估計不會再有了

  • 上海4+7集採剛剛落地,包括博路定、韋瑞德在內的一批原研藥已經陸續在各大三甲醫院中消失身影,甚至已經有醫院在門診擺出“暫時斷貨,另等通知”的告示,甚至有醫院向E藥經理人表示,未來估計也不會再有了。


“恩替卡韋片(博路定)暫時斷貨,另等通知”、“替諾福韋(韋瑞德)暫時斷貨”……

近日,E藥經理人走訪發現,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院方已經在掛號窗口擺出瞭如上告示,通知患者上述兩種原研藥目前已斷供,但並未註明何時會恢復供應。

E藥經理人向瑞金醫院核實時院方表示,目前兩種藥物的確只能開到國產的仿製產品,至於原研藥何時能夠進貨,還需要等待進一步通知。

事實上,相關產品斷供的並不僅是瑞金醫院一家。在E藥經理人的走訪調查中,包括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等在內的多家上海大型公立醫院均表示,相關原研藥已斷供。

值得注意的是,恩替卡韋及替諾福韋均為此次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的中標品種。其中,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韋分散片以17.36元的價格中標,成都倍特則以17.22元的價格中標替諾福韋。3月20日,上海正式執行4+7帶量採購試點中選結果,而顯然,4+7落地的效應已經很快的顯現出來。

儘管並不能確定上述兩種產品在醫院內斷貨與4+7之間有必然的關係,但毫無疑問的是,隨著4+7集採結果在各試點城市的逐步落地以及未來其他部分非試點地區的聯動,未中標的原研產品在院內市場的生存空間,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被擠壓。


調查!博路定、韋瑞德上海斷貨!醫院:估計不會再有了


1

4+7:壓倒原研的最後一根稻草?

“沒有了”、“估計不會再有”、“只有特定的專家能開”、“斷貨有一段時間了“……

3月28日,E藥經理人向多家位於上海的三甲醫院詢問是否能夠購得博陸定(恩替卡韋原研藥),得到的基本都是否定答案。

恩替卡韋是中美上海施貴寶公司在2005年引入中國市場的治療乙型肝炎的一線藥物,而博路定則是其商品名。由於需求量巨大的乙肝用藥市場,國內恩替卡韋的銷量顯著。國內樣本醫院用藥數據顯示2007年時其銷售額剛剛突破1億人民幣,而到2014年其銷售額則突破了12億人民幣,到2016年則超過了17億人民幣。統計顯示,十年時間裡,其市場規模增長了46.5倍。

但與此同時,恩替卡韋的市場中也呈現出典型的本土仿製產品與原研產品激烈競爭的局面。除了原研產品博路定之外,仿製企業則包括正大天晴、蘇州東瑞、江西青峰、福建廣生堂等多家公司。但從市場佔比來看,仍然是中美上海施貴寶的原研佔比最大,2015年的數據顯示其超過50%,其次則是正大天晴的潤眾、天丁等產品。而隨著各地招標採購的進行,尤其是正大天晴、江西青峰等公司的產品通過一致性評價,仿製產品對原研的替代趨勢愈發明顯。

而4+7的落地,顯然已經在讓競爭的天平進一步傾斜。

根據4+7集採中標結果,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韋分散片以17.36元的價格中標,降價超90%,也因此成為在4+7中降價幅度最高的產品。而根據2月26日上海藥事所發佈的《關於本市執行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中選結果的通知》,醫療機構應優先採購和使用4+7中選藥品,並且對不能正常完成採購量的醫院,上海將視情況扣減相應醫保費用額度,對處方用量下降明顯的醫生,加強醫師約談。

而現在的形勢已經很明顯,在3月20日上海4+7落地的前一天和第六天,上海瑞金醫院分別發出了恩替卡韋原研藥和替諾福韋原研藥暫時斷供的通知。上海多家三甲醫院也有類似情況發生。一家醫院的藥房甚至對E藥經理人表示,可能再也不會有博路定了。

那麼,原研藥斷供是否會僅僅發生在恩替卡韋與替諾福韋兩種產品身上?

2

企業:已開始應對;患者:最關心藥效

面臨4+7以及其他一系列政策所帶來的挑戰,相關原研企業並非沒有動作,而是也在積極進行新的佈局,以改善當前的局勢,例如,拓展適應症。

百時美施貴寶近日就宣佈,其恩替卡韋片已經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擴大適應症範圍,適用於失代償期肝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療。對於百時美施貴寶來說,在現有適應症使用中受到價格挑戰的情況下,開闢新適應症無疑是一個可以嘗試的路徑。

但是,從目前來看,醫生與患者的態度,對於藥品的使用或許也或多或少有些影響。

在新浪微博上,一位認證為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膽道一科醫生的用戶3月25號發佈微博表示,其也在臨床上碰到了原研藥斷供的問題。此前該院使用的恩替卡韋有兩種,分別是原研藥博路定以及仿製藥天丁。但是現在該院已停止這兩種藥的進貨,換而使用最新的4+7中標產品。相較於此前,藥價有了明顯的下降,一個月的費用只有17.36元。

只是,在向患者開藥的過程中,卻遭遇了尷尬的問題:病人覺得藥品價格降幅過大,懷疑是假藥。最終在醫生的勸說下,才接受了“便宜藥”。


調查!博路定、韋瑞德上海斷貨!醫院:估計不會再有了


這種情況也並非個例,並且患者對於臨床換藥的擔心也在情理之中。一位來自行業協會的人士對E藥經理人表示,對於抗病毒類的產品,換藥可能更需要謹慎一些,尤其是應該確保藥品的臨床療效一致,因為病毒控制一旦出現不穩定的情況,導致的復發可能會很難解決。

事實上,針對這種擔心,選擇降價中標的企業此前也明確對外表示過對於產品“降價不降質”的信心。此前正大天晴總裁王善春便就恩替卡韋分散片大幅降價對外給出兩項承諾:一是保障藥品的全國供應,不斷貨;二是降價不降質,為患者提供質量一流、價格低廉的好產品。

而對於各方關心的4+7中標藥品的質量問題,試點辦、聯採辦負責人此前在答記者問時也表示:本次集中採購以通過一致性評價為入圍標準,中選後藥品監管部門將強化監督檢查和產品抽檢,加強全生命週期質量監管,確保一致性評價不是“一次性”評價,因此群眾不必擔心藥品的質量和療效。

只是,臨床醫生和患者對此是否買賬,卻並不一定。

E藥經理人近日也走訪了北京市的部分醫院。在一家三甲醫院,醫生表示醫院的系統做了更改,但還未強制更換中標藥,自己所在的住院部呼吸科仍然按照患者的用藥習慣開藥。

據瞭解,該院在4+7落地當天修改了系統,暫停了全部醫囑,醫生需要按照新系統格式重新發出醫囑。此前醫生只需要在醫囑中標註商品名即可,現在藥房系統不再識別商品名,需要輸入通用名,而跳出的第一個選項就是中標藥。

但有醫生表示,部分中標藥自己從未開過,對其療效需要觀察。

對於在臨床上如何更換中標藥,3月11日,北京市衛健委出臺了一份文件。文件指出,對於慢性病人、老年人、精神疾病患者等換藥風險較高的特殊人群使用中選藥品,醫療機構要有詳細的替換方案,規範醫師用藥行為,逐步放量使用中選藥品。

而在上海,多家大型公立醫院部分原研藥斷供的情況下,要實現4+7平穩落地,需要政府和醫療機構備有穩妥的換藥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