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忙季節,你們認為城裡務工的年輕人要不要回家幫年邁父母?

小陳紀實生活


農忙季節,我認為城裡打工的年輕人應該回去幫忙,減輕年邁父母的勞苦。

父母種了地,生長過程打理好了,費了好多精力和氣力,該收穫的季節請假回家幫一下,不該嗎?

打工掙錢也是正業,應該支持。但是不回去幫忙也說不過去。現在好多老闆都知道農忙季節,有的都有心裡準備,種的時候不能誤,收到時候更不能誤,季節不等人。這個時間點家家都在忙,有可能人都難僱,要是不收錢工頂工那就更難辦。

季節到了你不種不收都會影響收成,同時也會影響質量。

所以,回去是對的,趁機也可看望父母,陪陪父母,關鍵時刻有你他們也就放心了。

何樂而不為呢?











用心待人863



AW黃麗佳


毫無疑問應該回去幫忙。打過工的都知道,工廠裡請假是比較難的,遇上訂單充足時,除了病假之外是請不了假的。即使請到了假,工資損失加上來去車費,及其他花銷,一個月的工資還打不住。加上時間長了沒種田,突然扛上農活,弄不好還得生病。所以我們是不是換個思路,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呢。老人在家種田,除去開銷也就顧個口糧而已,還值不了你回家一趟的錢。既然能在家種田,說明身體還硬朗,那何不一道到城市去,一家人安心樂意地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呢。有人可能會擔心老人在城市不適應,閒不住等,但據我所熟悉的江蘇,上海一帶,農民工打工的工廠絕大部分是在郊區的工業園區,與農村相依附的。這邊外地人都租住在農村,小孩在城鎮上學,交通極為方便。而老人身體較好的就找房東討一塊地,或是已經規劃尚未開發的荒地,種些蔬菜,甚至種了好多油菜之類的莊稼。因為土地肥沃,所以收穫頗豐。閒暇時幫種大棚的人打打下手,起起葡萄園溝,踩個三輪撿點柴禾,撿點紙板塑料瓶,換點錢零花,日子過的極滋潤。既然外面找到了穩定的工作,加上國家正對農村改革,有機會把土地流轉出去,得些費用,把老人接去城裡,一家人在一起省得掛念。關健是要解放思想,給老人自由,別管手管腳,挑三揀四的指責老人,只要老人舒心了,就呆得住,呆舒服了,一家人開開心心享受天倫之樂,豈不快哉!


項曉高


根據情況而定,一般離得近的都會回來幫忙的,我們這邊是平原地區,主要的農作物就是小麥和玉米,現在所有的操作都是機械化了,用機器收好的麥子用三輪車直接拉家裡就行了,有的為了省事,直接拉到糧食收購站賣掉了,秋季的玉米收來後需要晾曬,囤起來。有的時候農民在小塊田地裡種上棉花、大豆和花生以及綠豆等。但是我們這邊像這些農作物大範圍種植的很少,所以也不需要太多的人力。

現在農民種地也簡單了,留在家裡的都是出不去的老人和孩子以及婦女比較多,她們迫切需要的是,在不是農忙的時候,可以有一些加工廠以及手工外發的活,讓她們掙一些零花錢來補貼家用。


又見陌上花開


年邁的父母本身已經幹不了那麼重又那麼多的農活,但是還好現在都是機械化操作。相對來說,農活不再像過去那樣都是靠人來完成,所以現在的農活比過去輕鬆了許多。我的的老家這個季節收割的農作物大部分是小麥(大面積種植小麥),一小部分是大麥(粉碎後給豬作飼料吃),還有一些金燦燦的油菜(產菜籽,用來榨菜籽油)。現在的小麥都是用大型的收割機收割,不再是過去都是人親自一鐮刀一鐮刀的割。小麥快成熟的時候,不用遇上大風,不然很容易被風颳倒,否則的話,一方面會降低小麥產量,一方面在機器收割的時候不方便收。在風調雨順的前提下,7畝的小麥地用不了一個小時就能收完。但是小麥被裝進袋子後,每一袋的重量大概在110斤到120斤,如果再遇上下雨天,這樣的農活對年邁的父母來說,是有多難多累可想而知。所以,我們在城市裡打工的年輕人,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回去幫父母,這是作為子女應承擔的責任。百善孝為先,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又如何立於天地之間呢。

我們長大了,可是父母卻老了。這是人類生生不息的傳承。傳承的是孝,是愛,是心靈深處最美的善良。


結語: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遊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閒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少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選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

城市人回農村


視情況而定吧,如果離家近,回去一趟幫父母幹農活也不錯,如果離得遠,來回車費和誤工費也不是一筆小數目,還不如給父母一些錢,讓他們請一些人幹農活。

一般農村插秧的時候,農活特別多,在家種地的農民一般都承包了很多畝地,一兩個人插秧,又累又慢又曬,忙活一天腰都直不起來,又酸又乏,特別是年邁的父母不比年輕人,會感覺更痛苦,如果田裡能多一個勞力,速度肯定會快,父母也就能少受一點苦。

雖然農村有插秧機,可是像一些雜交水稻,期根系發達,且相互交雜,插秧機不適合,只能人工分根,當然選擇拋秧也行,但是習慣於手工插秧的地方,很難改變種植方式,甚至還覺得拋秧產量低,因此只能請人幫忙插秧,我們家鄉請人插秧一畝田要200元,有點偏貴。

以前我讀書的時候,每次放暑假都要回農村幫父母幹各種農活,因為家裡種的田多,每天六點起床,九點回家吃早飯,下午四點頂著大太陽又要出門,晚上七點半被蚊子咬得受不了才回家,這個過程要持續二十多天,整個人曬得跟非洲黑人一樣,說實在的,小時候幹農活太多,現在特別不喜歡這種勞作模式,相信很多人都是這種感覺,這份累一般人承受不了。

因此在農忙的時候,年輕人是害怕回家幹農活的,即便離家特別近,也不願意回去,因為回家辛苦幹一天農活,也不能完成一畝田的勞作,可是耽誤一天工作,可能就損失兩三百,是不是很划不來?

當然從另外一個層面講,親情是不能用感情衡量的,能幫父母減輕下農活負擔,也是做兒女的一點心意,看到年邁的父母在家還辛辛苦苦幹活而不管,確實於心不忍,我的建議是,如果能放下身邊的事情,回家陪父母幹下農活也不錯,錢是賺不完的,當然實在不想回去也行,沒人強迫,大不了出點錢讓父母請點人幫忙也行。


老梁話三農


視情況而定吧,如果離家近,回去一趟幫父母幹農活也不錯,如果離得遠,來回車費和誤工費也不是一筆小數目,還不如給父母一些錢,讓他們請一些人幹農活。

一般農村插秧的時候,農活特別多,在家種地的農民一般都承包了很多畝地,一兩個人插秧,又累又慢又曬,忙活一天腰都直不起來,又酸又乏,特別是年邁的父母不比年輕人,會感覺更痛苦,如果田裡能多一個勞力,速度肯定會快,父母也就能少受一點苦。

雖然農村有插秧機,可是像一些雜交水稻,期根系發達,且相互交雜,插秧機不適合,只能人工分根,當然選擇拋秧也行,但是習慣於手工插秧的地方,很難改變種植方式,甚至還覺得拋秧產量低,因此只能請人幫忙插秧,我們家鄉請人插秧一畝田要200元,有點偏貴。

以前我讀書的時候,每次放暑假都要回農村幫父母幹各種農活,因為家裡種的田多,每天六點起床,九點回家吃早飯,下午四點頂著大太陽又要出門,晚上七點半被蚊子咬得受不了才回家,這個過程要持續二十多天,整個人曬得跟非洲黑人一樣,說實在的,小時候幹農活太多,現在特別不喜歡這種勞作模式,相信很多人都是這種感覺,這份累一般人承受不了。

因此在農忙的時候,年輕人是害怕回家幹農活的,即便離家特別近,也不願意回去,因為回家辛苦幹一天農活,也不能完成一畝田的勞作,可是耽誤一天工作,可能就損失兩三百,是不是很划不來?

當然從另外一個層面講,親情是不能用感情衡量的,能幫父母減輕下農活負擔,也是做兒女的一點心意,看到年邁的父母在家還辛辛苦苦幹活而不管,確實於心不忍,我的建議是,如果能放下身邊的事情,回家陪父母幹下農活也不錯,錢是賺不完的,當然實在不想回去也行,沒人強迫,大不了出點錢讓父母請點人幫忙也行。


胖妞喜歡美食


如果有時間,哪怕不是很忙的話,還是建議回來家幫幫忙為好。畢竟家裡有地種,畢竟種地的父母已經年邁。



雖然現在種地、收穫很多都是機械化操作,但對於年邁的父母來說,即便如此,一些農活對於他們來說還是比較費力的,至少會比年輕做的更慢。

我在本省的城市上班,每到麥收、秋收等關鍵的農忙世界,一般都會來家幫著乾點活。別看也沒幹多少,但其實這樣對於父母來說畢竟好多了。一個年輕人的勞動力及幹活效率,是可以抵得上老年人數倍的。



當然,如果實在沒時間也不能勉強,但可以通過寄錢的方式,讓父母找人幫著做,這樣也是一種幫忙。


蘇北申哥


個人看法我不建議年輕人回來幫忙,來回折騰好幾天,把時間都送路上了,勞民傷財不划算。

子女回不回來種地,與孝不孝沒關係,他們在外面打拼也不容易,親人之間多包容,多理解,在外打拼的年輕好比在戰場上衝鋒陷陣,而農村老人,在農村必須守護好家園,這樣的家庭就幸福,就快樂,充滿了歡聲笑語!


蒲公英的傳說


父母年邁,別說是農忙的時候,就是不忙也應該在家看著,俗話說的好,家有高堂,不遠遊。意思就是講,家裡父母年紀大了,不能出遠門。如果出門,父母在家有什麼事,不能及時趕到,就會很麻煩。現在社會走的,年青人都出門打工,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但是我認為,農忙季節,在城裡務工的年輕人,還是要回家幫助一下年邁的父母。畢竟年齡大了,農活又重,農忙時活又多,父母年紀大了,幹多了吃不消,能從廠裡請假回家幫忙,一來孝敬父母,幫忙幹活,二來也能有多和家人相處的機會,打工只有春節了,才會回家過年,平常是不可能回家的。我也在外地打工多年,每一季的農忙時節,都會請假回家,這樣不僅能回家幫忙,還能與人家團聚,廠裡的老闆也通情達理,你只要說明情況,也會准假的。我是一個農民,歡迎一起探討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