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是怎樣的?

韓澤秀


馬來西亞一直奉行“馬來人至上”政策,長期在經濟和政治上打壓本國華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該國最大的兩個族群就是馬來人和華人。其實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根本沒有馬來人這個民族。古代的馬來西亞一直是多國並立,在很長時間內都,這個地方都沒有民族觀念。

到公元16世紀,荷蘭人和英國人相繼到達馬來群島,民族這個概念才逐漸被當地人所接受。而在此之前,這裡的土著只知道自己是哪個部落的。(馬來人上層社會基本都是阿拉伯人後裔,現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的祖先就是阿拉伯人,正是在阿拉伯人的影響下,馬來西亞才皈依伊斯蘭教)

從唐朝開始,馬來西亞就有中國移民的記錄,到了明末這裡的華人已經非常多了。面對西方殖民者,華人大多采取合作的態度,而英荷兩國對華人的政策,起初也是比較扶植的。

由於當地土著文明程度非常落後,英荷兩國就從中國引進了大量華人,但隨著華人人口的增多,英荷兩國開始擔心無法控制華人,對華人的態度漸漸發生轉變。其中比較著名的事件就是“紅溪慘案”。

1740年,荷蘭殖民當局因擔心華人威脅自己統治,便在印尼雅加達大肆屠殺華人。由於事發地附近有一條叫“紅溪”的河流,因此被稱之為“紅溪慘案”。

紅溪慘案的發生折射出當時華人境遇的淒涼,而更悲劇的是,當時的清政府在獲知此消息後,竟然以“土生之漢種,此皆自棄化外之人”為由,拒絕對此事進行干涉,僅僅是終止了與荷蘭之間的貿易而已。由於沒有祖國保護,當地華人也無力與武器先進的殖民者抗衡,只得處事小心謹慎,儘量討好殖民者。

到了近代,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相繼獲得獨立,馬來西亞在獨立之時,華人人口超過50%,對馬來人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為此馬來西亞政府決定將華人聚集的新加坡踢出馬來西亞,從而減少華人比例,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只好被迫宣佈獨立。

今天的所有新加坡人都知道,當初李光耀是含淚宣佈獨立的,我真不知道李先生為啥哭?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大馬來西亞夢想破滅了吧!

不過即便開除了新加坡,華人人口依舊佔到了當時馬來西亞總人口的約40%,並且由於華人吃苦耐勞,當地的經濟也主要是由華人控制。(馬拉西亞有許多華人,著名影視演員楊紫瓊就是一名大馬華人)

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爆發了“五一三事件”。這個事件原本是巫統內部鬥爭,但卻被馬來政府轉嫁到華人頭上,引發了大規模的民族衝突。

事後,馬來西亞政府制定了臭名昭著的“馬來人至上”政策,在各個方面都偏袒馬來人,並限制華人政治權力。

在對華人政策上,馬來西亞政府其實與印尼無異,都是採取對華人打壓的態度。但是大馬華人的人口比例非常高,就算到了今天,華人人口比例也在20%以上,這使得馬來西亞政府始終不敢對華人太過分。(在許多華人聚集區,路牌都是有漢字表示的)

但是,由於華人新生兒的出生率遠遠低於馬來人,導致華人人口比例不斷萎縮,甚至即將跌破20%這個門檻了。而相比之下,馬來人佔比已經超過了60%,對華人的優勢越來越大。

目前,在華人的不斷爭取下,雖然馬來西亞政府開始給予華人更多的權力,但始終不能改變華人二等公民的處境,華人只能在政府中擔任一些無關大局的職務,因此普通華人民眾則對這個國家深深地感到失望。

由於長期得不到公正對待,大量華人精英不斷地離開馬來西亞,前往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定居。(馬來西亞華人財長林冠英,他曾因為用中文回答記者問題而遭到馬來西亞國內媒體狂噴)


千佛山車神


已經有一份回答,對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作了詳盡的說明。這裡我根據自己在馬來西亞的實際體驗,以及對幾位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朋友的瞭解,做一些敘說。

我曾在馬來西亞、主要是吉隆坡待過十幾天。本來是一次由日本某機構出資的公務訪問,訪問了馬來亞大學以及馬來西亞留日學生會等機構,後來由於丟失了護照和錢包,被一位好心的華人朋友收留,在他家裡居住了一個多星期,因此對當地的華人情況有了一些瞭解。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自然都是移民,早年來自閩南、潮汕和粵廣地區,也有相當的客家人,除了在家裡和親友圈內還會說老家的話語之外,一般華人之間的交往,主要說普通話(華語)。華人目前大約佔馬來西亞人口的30%左右,這當然是一個比較高的比率。據我所知,當地的華人雖然基本上都加入了馬來西亞的國籍,但是除了一小部分加入主流社會之外,在當地可謂自成一個社會,城市裡有很明顯的華人社區,有華人華語學校,一般的華人小孩都送到華人學校接受教育,大部分華人學校的學歷現在基本上也被政府所認可。所學習的語言,有華語、英語和馬來語,因此,一般新一代的華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這三種語言,只是水準高低不同而已。如果要進入主流社會,一般會直接進以馬來語為主的學校,畢業以後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公務員系統,但這很少。大家知道,馬來西亞的主流社會對華人還是比較排斥的。我後來寄住的那位華人,就曾在馬來西亞政府下面的機構長期供職,會講很好的馬來語,華人的意識相對也淡一些,中等階級,有自己的獨棟住房和汽車。小孩的華語水平,好像不算太高(但也可以交流)。其他我認識的幾位華人,都曾在日本留學,對自己的下一代,都提供非常好的華語教育,他自己在一家日資企業裡擔任高管,一個小孩去了澳洲留學,一個小孩送來中國留學,他自己是一家皇傢俱樂部的會員,曾帶我到裡面去吃過飯,他會講一般的馬來語。另一位華人朋友,在當地最大的一家華人日報當編輯,子女也都接受華語教育,當然英文也都不錯。他們告訴我,馬來西亞政府對華人還是有很多壓制政策,對華人所開的企業,規定必須僱傭相當比例的馬來人,否則就不予批准。

我在那邊感到,華人與馬來人基本上生活在兩個世界中,彼此也極少通婚。因為馬來人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有很嚴格的宗教規矩,每日五次禱告,不能飲酒,不吃豬肉,這對華人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吉隆坡有專門的華人街區(是自然形成的),那裡幾乎與國內無疑,商店和食物,完全是中國色彩,可以吃豬肉、喝酒,也有各種華人的娛樂活動。但馬來人的街區就充滿著很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我在馬來亞大學訪問時,接待我們的都是馬來人,交流用英語,招待我們吃午飯時,只有雞肉等食物以及白水。馬來亞大學中很少華人,當地的華人朋友告訴我,馬來亞大學是國立大學,學生在學費等方面有很多優惠,一般華人孩子進不去。不過儘管如此,由於華人的努力和勤奮,很多經濟領域華人還是佔了主導的地位。

不過,隨著這個中國地位的提升,在馬來西亞的華人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一般馬來西亞當局不敢公然排斥華人了。我的感覺是,好像當地的華人社會,差不多就是一個獨立的社區,與馬來人的交往很少,彼此有點井水不犯河水的感覺,形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當然,馬來西亞原本是馬來人的國家,華人只是移民而已。


復旦大學徐靜波


打個可能不那麼恰當的比方: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相當於“二等公民”,和沒有北京戶口但工作和生活都在北京的人差不多。這也是為什麼馬華總會長、馬來西亞交通部長廖中萊前兩天批評馬來西亞政府的政策,稱是政策原因導致了馬來西亞華人自認為是“二等公民”。

涵叔去過東南亞很多國家,像泰國和菲律賓,屬於華人和當地人融合得比較好的。這種比較好的標準主要是兩個:一個是政策上的無差別待遇;一個是華人社群同本地原住民和其他社群的關係比較融洽,沒有太大的隔閡。相對差一點的就是政策上基本能做到無差別待遇, 但社群間的隔閡和層見比較深,比如緬甸、越南等等。

印尼和馬來西亞則是華人和當地其他社群關係一直存在比較嚴重的隔閡的兩個國家。首先是兩國都發生比較嚴重的排華事件,很多人都知道印尼有過規模很大、後果慘重的排華事件,但知道馬來西亞也有排華事件的人並不多。當然,馬來西亞排華事件的慘重程度和印尼確實要輕一些,但傷亡數百人的“五·一三”排華事件,也是相當慘痛的。

後來雖然由於政府的強力干預以及外部壓力的加大,這種惡性的事件沒有再發生,但馬來西亞華人的地位總體是處在起伏但緩慢下滑的狀態。馬來西亞的華人所貢獻的稅收佔國家全部的八九成,可優越的經濟地位沒能相應地帶來公民地位的平等,反而被作為將“土著與非土著”進行“一分為二”政策的主要原因。至今,華文依然被排除在公立學校的必修課程之外,華文學校也不能進入公里學校系統,要想學華文學費高昂不說,學歷還被國家認可。

這十多年來,華人在馬來西亞人口中的比例下滑得很厲害,從最高峰時的四成左右下降到只佔兩成左右,很多華人選擇了離開馬來西亞。

要說明一點的是,涵叔在東南亞很多國家瞭解到的情況是,雖然總體上在一些國家和地方,華人和當地社群的關係有比較大的隔閡,但日常個體打交道時,這種隔閡並不明顯,在基層,很多華人個體和當地人的關係還是很不錯。包括涵叔在去緬甸、越南時,也總會找機會去特別當地的華人社區走走,遇到其他社群的人,他們不僅對涵叔熱情,和陪同涵叔的當地華人也都很熟絡,有著不錯的交情。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曾在春節期間來到馬來西亞第二大的華人新村雪蘭莪州班達馬蘭,與當地華人華僑一起賀新春。

涵一


華人在馬來西亞地位低下是人盡皆知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就是華人在整個東南亞國家地位的縮影!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以下幾點:

1、是近代、現代國際政治現實的結果。近代、現代世界是西方列強統治,東南亞國家(除了泰國)原來都是西方列強的殖民地,西方列強出於管理殖民地的便利,都採取分化殖民地族群的方法,製造族群的矛盾,這是東南亞國家族群矛盾的歷史根源。

2、二戰後殖民統治結束之後,新中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美國為主的西方列強害怕華人心向祖國的凝聚力(抗戰時期,大批的東南亞華人出人、出錢、出力援助中國抗戰),擔心東南亞華人在東南亞國家政治上佔據主導地位,成為新中國的友好國家,於是勾結、扶持當地族裔佔據統治地位,打壓華人。印尼的開國總統蘇佳諾親近新中國和華人,就被美國聯合蘇哈托軍人政變搞下去了,蘇哈托上臺後,在美國扶持下,屠殺了幾百萬印尼共產黨,其中包括相當多的華人。

3、由於歷史的教訓和慘痛的記憶,以及擔心西方列強,東南亞華人普遍不敢表現得和中國太親近,為了生存,有時候甚至經常表現出疏遠和不友好。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加坡,既害怕被馬來西亞再次吞併,又害怕美國認為新加坡親近中國,為了抱住美國的大腿並得到國家安全保護,經常幹出敵視中國的事情。

4、根本原因還是中國還不夠強大!如果中國強大到在世界上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甚至超過美國,東南亞國家的統治階層就再也不敢壓制、歧視華人了,反而為了討好中國,會更加善待華人。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善待華人,一個強大的中國必定有無數的辦法懲罰他們!中國之所以不承認雙重國籍,就是還沒有實力保護海外華人的利益(這好像是周總理說過的)。

總之,一句話:中國復興大業完成之時,就是東南亞華人真正出頭之日!


Benhan


簡言之:經濟地位極高,可稱得上馬來的經濟支柱,卻是政治上的二等公民。


大馬華人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支持起這個小國的經濟,當地土著人和政府一邊如蛀蟲一般充分享受著華人帶給他們的經濟利益,一邊卻在政治上充滿民族歧視,始終對華人充滿排斥和警惕。


不但在政治上給予諸多限制,還千方百計消除華人固有文化和傳統,歷史上還甚至出現排華的暴力事件。新加坡就是因為華人比例過多而被馬來西亞聯邦踢出局的,並不是主動獨立的。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國家,馬來西亞政府和當地人一直認為華人與其他種族尤其馬來人之間的經濟差距,是直接導致馬來西亞種族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所以一直對馬來華人無論政治、經濟上諸多限制,實行馬來人優先的保護政策,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大量非馬來人感到恐慌、失望,逐漸往外流出或逃離。(附圖二張)


↓下圖為1970年到2009年馬來西亞家庭收入分配變化,可以看出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讓馬來人的收入逐漸追上了華人的家庭收入,可在2009年還相差超過500令吉(約=806人民幣)的差距。

↓下圖為2004、2006、2008馬來西亞各族群的公司股權變化情況比較,華人股權總值和股權比例跟馬來人相比,已經接近超出一倍的現象。

由此可見,馬來華人在經濟上的地位始終處於領先地位,這還是在當地政府的諸多限制和打擊之下取得的成績。


然而,當地馬來土著一方面享用著華人辛勤勞動帶來的經濟成果,一方面出於民族和地域的不自信,始終防範和壓制著馬來華人。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曾在1970年警告馬來人小心被華人和印度人剝奪這個國家,大抵就是他們心態的真實反映了。而“5.13”大屠殺則是這種心態達到極端的表現。


而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在政治上受到歧視是不爭的事實,馬來人優先的政策一直存在,馬來西亞華人族群受政府壓抑,所以,多數馬來西亞華人還是沒有落地生根的感覺,辦實業的較少,從事貿易的佔了大多數,賺了錢就轉往歐美等國投資。馬來西亞始終不能成為華人的故鄉。賺了錢的華人,都尋思著移民,華人比例越來越少。


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在別人的土地上,由於宗教、信仰、文化等的差異,不可能完全融入進去,做為炎黃子孫,只有腳踩著神州大地上,才有了真正的根,不然無論你身在何地、位處何方,都始終如無根的浮萍,一直遊蕩。

對此,著名歌手費翔早就在《故鄉的雲》中唱道:“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 以前由於各種原因你們背景離鄉,今天,祖國歡迎你們回來,飄泊的遊子們!

這裡,才是你們真正的根、真正的家、真正的國!


朝聞歷史


全世界各國都不敢涉及種族宗教這些話題。而科教書上更沒有涉及到宗教信仰敏感詳盡資料介紹。如果不瞭解的不懂查詢世界神教的歷史資料。查詢穆斯林世界綠色的歷史背景故事資料。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最好儘量少參與政治。因為馬拉它不同於歐美那些民主文明國家。因為馬拉屬於穆斯林宗教綠色的宗教信仰國家。宗教信仰只有同化其他人類世界。如果觸動他的神教種族信仰的蛋糕。(印尼綠色神教主導事件有樣板睇了。新加坡被踢出嚟同樣是這類情況)。只是馬拉華人沒有詳盡的介紹這麼多他鄉的故事資料。華人儘量少參與馬拉穆斯林綠色的世界政治。明哲保身。避免印尼穆斯林事件再度發生。在宗教主導的國家包括印度華人二等公民的在所難免的。華人都是廣東福建人低調做生意過著平淡的生活。不喜歡關注政治。特別是在穆斯林主導的宗教淩駕於的國家。

請普及科教書資料傳播知識教育。別再忽悠歷史資料。誤導下一代。


股海人生260




馬來西亞華人是不同時期從中國過去的。早期稱的“南洋伯”就是早期去那裡討生活,以割橡膠為生。那裡也有像檳城這些聚集馬來西亞華僑的“中國城”。馬來西亞的華人非常吃苦耐勞,善於理財。為數不多的馬來西亞華人可以說曾經在一段時期壟斷了馬來西亞的經濟命脈。這遭到了馬來西亞在地人(土著)的嫉恨。導致了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東南亞掀起第一次排華浪潮時期,馬來西亞華人也遭受了排斥和限制。在八十年代發生的馬來西亞排華擾亂,華人又再次遭殃。我認識一位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華僑葉太太是這樣告訴我的:他弟弟是在地方中學做老師。算是很難獲得的職業了。他之所以可以做這個職業是因為他要比本地人要優秀很多才可以。讀書考大學,他要比本地人的成績要好很多才能上大學。因為當地的法律和政府相關政策都有規定在就業和上大學要優先照顧本地人,華人無形中是被歧視,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馬來西亞政府也不否認它們對馬來西亞本地人的特權照顧。記得曾經在馬來西亞做了二十年總理的的馬哈蒂爾,也就是今天以92歲高齡帶領馬來西亞反對黨獲得大選勝利的人,曾在公眾場合“譴責”馬來西亞本土人只會伸手向政府要錢,被政府寵壞了。他質問他的國民(土著)“為什麼不學習華人那樣勤勞工作,努力創業做生意?”。也就是說他不否認馬來西亞政府制定了很多對華人不公平的政策。這些政策法規讓華人受到了邊緣化。華人在馬來西亞猶如二等公民。雖然這些年來馬來西亞華人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還是不能跟本地人比!


顏二哥有言23


華人這個群體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應該不高,而且即便說是華人,真正是從咱們中國去的人也不多,有很多還是接受了中國文化教育的馬來西亞人。當然,這個分類本身就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中國的南方人,尤其是嶺南人,跟馬來西亞人算是一個人種,血緣關係還是比較近的。

這個血統的事咱們就不提了,還是談談馬來西亞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地位!

馬來西亞剛獨立的時候,華人的人口大概佔到馬來西亞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如果加上新加坡的話,超過了50%。最後因為馬來西亞人包括馬哈蒂爾這些人的政治運作,導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了。但剩餘下來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的人口中比例也不低,而且還佔據經濟上的有利位置!在後面的歲月裡,馬來西亞人利用他們的人口優勢,採取對華人限制的政策,對華人進行經濟上的盤剝,政治上的打壓,到現在為止,華人大概佔馬來西亞人口的20%左右,而且在政治上被排擠到邊緣的位置,在馬來西亞幾乎是沒有什麼發言權。


帝國曆史觀察者


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正在改善,從經濟領域的領先向政治領域領先的方向發展,並越來越開始左右馬來西亞的軍政大局。

在歷史上馬來西亞有華裔和馬來人兩大族群,華人自唐朝的時候就開始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徙而來。馬來人則是阿拉伯後裔與當地部落聯合所形成的民族勢力(阿拉伯後裔掌握上層權力),其始作俑者就是荷蘭殖民者,目的是為了對抗華人日益強大的影響力。

馬來西亞建國之初,華人所佔的比率一度超過百分之五十,當時馬來西亞的統治者不得以將華人佔比最多的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即使這樣華人所佔的比率還有百分之四十。此外,馬來西亞當局還以各種藉口,發動對華人的屠殺,造成種種慘案,如今華人佔馬來西亞的比率已經低至百分之二十。

但是馬來西亞華人和東南亞各國華人一樣,比較能吃苦,也很有經濟頭腦。他們很快就脫穎而出,佔據社會多數財富。而中國的日益強大也給予他們保障,馬哈蒂爾重新上臺後,對馬華人的態度有所改觀。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不同,馬來西亞華人傳統保存的非常好,最近廈門大學還建立了馬來西亞分校。可以預見的將來,以馬來西亞為代表的東南亞,必將成為繼非洲和中亞之後,中國又一重要後院基地。


青年史學家


馬來西亞的華人大都是明清及民國時移民過去的。

近代在英屬海峽殖民地時,華人就佔據英屬馬來亞相當的地位。
古柔佛王國(新加坡之前就屬於此國)就有中文金額標示。

英屬北婆羅洲郵票
也有中文金額標示。
英國近代在海峽殖民地馬來亞進行消滅漢文推廣英文並排擠華人的活動,讓華人在英屬馬來


亞政治地位很低,但因為華人吃苦耐勞,在經濟上幹出了很大的成績。近代英屬馬來亞就出現象陳嘉庚等許多支援祖國的愛國華僑。

獨立後,馬來亞改名為馬來西亞,當時的馬來西亞政府怕華人勢力威脅到自已,把華人佔大多數的新加坡踢出了馬來西亞。

獨立後的馬來西亞政府處處防範華人,因此華人在馬來西亞雖比近代地位要好點,但還是沒有多少政治地位,但在經濟上華人卻在馬來西亞名列前茅,現在隨著中國的復興,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政治地位也越來越得到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