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張之洞的兩個兒子,為何都當了漢奸?

Royal_往事隨風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有句老話是這麼說的,老子賣蒜兒搗蛋,老子英雄兒混蛋。老梁覺得這話放在張之洞的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

張之洞出生清流,他這清流可不是那種張張嘴讓人跑斷腿的類型,而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清流。開洋務,辦教育,那一樣拿出來都是響噹噹的。

咱別的不說,就說這教育吧,畢竟這塊和題主的問題靠著點邊。自強學堂人家辦的,這疙瘩是武漢大學的前身,是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意義上中國人自己創辦管理的新式高等學府,現如今蹲在九州大地上,即是985也是211的雙一流大學。

湖北務農學堂,到現在變成了華中農業大學,同樣是一所985,211的雙一流大學。

湖北工藝學堂,到現在分成了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以及武漢科技大學。

慈恩學堂,就是現在的南皮縣第一中學。

新式學前教育還搞了一所湖北武昌蒙學院。

等等,那叫個海了去了。

國之根本,教育也!

國之教育,他老張抓的很緊。可讓老張包括咱大華夏的人愣是驚掉了下巴,這老張十三個大頭兒子咋就出了倆癟犢子成了漢奸,說起來就讓人唏噓不已。

咋就成了漢奸?

這倆兒子一個是老十一張仁樂,另一個是老十三張仁蠡。是張之洞過了花甲之年順手這麼撈出來的,大傢伙都知道那年月,咱大華夏這土地就不太平,國家的事就把張之洞的精力榨了個乾淨,他是沒空教育這倆傻缺。

但還是抽空給這倆兒子寫了一篇《誡子書》,大概意思就是讓這倆兒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那心修的正正的,報效國家。

可這東西,倆兒子根本就沒有瞅進眼去,畢竟這倆人沒成年不是。張之洞死的時候,張仁樂十一歲,張仁蠡九歲。這要是放一般家庭這就個吹鼻涕泡的年紀,啥也不懂,需要教導,需要教育,需要引導的年紀。也許是失去了父親,缺失了教育的環節,雖然有著大哥的照顧,但也只能是在生活上的照顧,在精神上的照顧那就差遠了。

老話說樹大他有枯枝,也許指的就是這種情況!比如說張仁樂大哥把他養大,送他到小鬼子的地界留學,那個地方好的東西有,壞的東西也不少。大哥是讓他學習強國的知識,可他學的卻是聲色犬馬逗蟈蟈。幾年的學費,不到一年就糟蹋殆盡。

這一回了國,為了能繼續過上優越的生活,這就扛著自己老爹的旗號,跑到偽滿洲國,為溥儀他大爺服務去了。撅著個屁股專搞小鬼子,伺候小鬼子吃喝,美其名曰親日宣傳,扯淡!

就這破事整了兩年,又不做了,天天的想著超越自己的老爹。

這不機會來了,當年小鬼子攻下武漢,北京哪疙瘩就傳出口風來,說小鬼子要把吳佩孚請出來,當啥狗屁大總統,這張仁樂請出來當總理。

這消息也不知道從哪個棺材板裡吹出來的,這一傢伙就吹到了張仁樂的耳朵眼。哎呦!把這小子樂的,心說自己個終於要超越老爹了,這頓瞎忙乎,還沒有影的事,這貨就在家裡搞了十幾個秘書,這就準備組織內閣。

結果吳佩孚大眼睛瞪的比牛蛋都大一圈:“啥玩意?俺老吳瞅著像混蛋嗎?開槍打仗沒腦子的事,是幹了不少?但民族大義這玩意,俺老吳比你懂!你想讓俺老吳當這狗屁總統,把俺腦袋剁了咱在聊這事!”

得,這事就黃了,張仁樂的夢破了。

後來小鬼子本著廢物利用的想法,這就請張仁樂出來當武漢市長(偽),他這眼皮一耷拉瞧不上,這就推薦自己的弟弟張仁蠡去,自己個蹲家門口撈著大碗麵等著下一個好機會。

至於張仁蠡這就是個飢不擇食的傢伙,只要是權利就往自己懷裡摟,那年汪精衛投了小鬼子,這貨為了留任武漢,給汪精衛這小子送禮,這頓送,送的汪精衛眉開眼笑的,得,這職務算是保了下來。

咱回頭再說這張仁樂,沽名釣譽的蹲家門口撈大碗麵瞅機會的時候,這小鬼子沒撐住,這就投降了。民國的光頭老蔣又回來了,這清算可就來了。

張仁樂和張仁蠡這就蹲了大牢,後腦殼上可就頂上了槍口,等著槍決。

咋說呢?這張仁樂命好,不知道從哪裡拐帶了一個好老婆,這老婆家裡和章士釗有關係,通過章士釗張仁樂的命是保了下來,這貨一出牢門,直接帶著家人,一股腦的跑到了小鬼子地界,再也不敢在大華夏的地界露頭。

至於張仁蠡被抓的那天還抽著大煙當神仙呢?他哪寶貝他的哥哥把自己個保出來,一腳就把這貨踹溝裡去了,根本就沒想到還有這麼個弟弟。

得,既然沒人保是吧?本來是個無期,結果就給整成了槍斃,你說這事整的,一顆花生米到閻王老爺哪裡報道去了。

張之洞樹人無數卻難樹子,這話真難說出口了!哎……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張之洞,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治二年,慈禧太后剛剛通過“辛酉政變”奪取了權力,張之洞就於同年參加科考,探花及第。

作為慈禧的“門生”,他一生受到了慈禧的信賴與重用。歷任過山西巡撫、湖廣總督,作為封疆大吏,他極力倡導洋務運動,可以說,在晚清渾濁的政局中,他是一股別樣的清流。

樹人無數難育子

與其他三位名臣不同的是,張之洞不但興建了漢陽鐵廠、湖北兵工廠等工業實業,而且他還是清末的“教育大師”。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的時候就看出來,僅僅通過模仿西方發展工業,那無異於邯鄲學步,形成不了自身的特點,無法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因此,張之洞開始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興學重教上面。從1893年開始,張之洞就不斷上書慈禧要求朝廷撥付資金興辦新式學堂,然而此項議程卻被慈禧擱置,既沒有同意也沒有反駁。

而奏摺石沉大海之後,張之洞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1898年,他親自撰寫《勸學篇》,陳述教育對於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國家的發展在於工業,工業的繁榮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在於建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理念。

在籌備了四年之後,1902年,張之洞在湖北創立了湖北師範學堂,成為了近代師範院校的開端,學制三年,培養了一大批教員分赴各地繼續傳播新式思想。而同年,與摯友劉坤一共同籌辦三江師範學院,該學院就是後來大名鼎鼎南京大學的前身。

可以說,張之洞是近代師範類院校的開山鼻祖,對中國的教育事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經他創辦的院校而走出來的人不可勝數,這些人有的繼承校訓,繼續發展教育,有的進入府院,成為政治標杆。

然而,如此重視教育的張之洞,卻“培養”出了兩個漢奸兒子,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寵溺背後多敗兒

張之洞一生共有三位夫人,兩位小妾,並且張之洞的生育功能也很強大,光兒子就生了13個,可謂是子孫滿堂。

不過,這些兒子之間年齡相差巨大,長子張權比幼子張仁蠡整整大了38歲,要知道在結婚比較早的古代,這個年齡差完全可以隔出來2輩人了。生小兒子張仁蠡的時候,這一年,張之洞已經63歲,離去世也就剩下了9年。

老年得子的張之洞對這個小兒子異常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且此時張之洞身居要位,公務自然繁忙,根本就無暇顧及兒子的教育問題,待到想抽出時間教育兒子的時候,卻已是天不假年,張之洞一病不起,再也看不到小兒子長大成人的那一刻。

而另一子張仁樂,比張仁蠡僅僅大兩歲,與弟弟一樣,從小失去父親,人格的塑造嚴重缺失,雖然後來被大哥撫養,把他送到日本留學,但大哥畢竟不能像父親那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致使他一步步墮落。

張仁樂到了日本之後,面對花花世界的誘惑,徹底迷失了自我。大哥給他幾年的學費和生活費被他不到一年敗壞乾淨,在整個日本留學期間,張仁樂沒有學到任何強國安民的政策理論,只是學會了聲色犬馬,阿諛奉承。

漢奸到頭終有報

先說張仁樂吧,張仁樂從日本回國後,張家已經今非昔比,他只是在自己僅存的印象中,能搜尋到父親當年的榮耀。然而他在日本的幾年,已經徹底被日本洗腦,他是一個狂熱的親日分子,加上一直想恢復當年張家的榮光,在九一八事變後,他扛著“張文襄”後人的大旗投奔了“偽滿洲國”,擔任偽滿洲國偽外交部長一職,負責親日宣傳。

張仁樂無時無刻不在做著“超過老爹”的美夢,直到日本投降,他的這個“夢”都沒有醒,後來他以漢奸的罪名被國軍抓獲,本來要以死罪論處,無奈國共爆發了內戰,槍斃的事情就暫且擱置了下來。

可張仁樂娶了一個好老婆,他老婆龔氏一門與章士釗是故交,通過章的說情,張仁樂被保釋出獄,後來移居到日本,再也沒有臉面重回祖國大地。

而張仁蠡,他雖與哥哥張仁樂不在同一部門任職,但他們倆都是日本人的走狗,這點毋庸置疑。這位北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從1935年開始就跟著殷汝耕走上了漢奸的道路。

他在殷汝耕成立的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中擔任民政廳廳長之職,後來汪偽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他又跑到南京擔任偽國民政府中央委員,偽天津市市長。

而張仁蠡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煙鬼,據說當年日本戰敗,抓捕他的時候,他還正在抽著大煙。

雖然張仁樂的老婆能搭上章士釗這條線,但也是冒著天大的風險,只能救出張仁樂一人,而張仁蠡只能在監獄中繼續他的無期徒刑。1951年的時候,為了懲治漢奸,以儆效尤,張仁蠡從無期徒刑直接改成了死刑,被拉到郊外一槍解決了性命,兄弟倆可謂是同根不同命。

張之洞一生重視教育,注重家風的傳承,然而自己的兒子當中卻出了兩個不折不扣的大漢奸,確實是莫大的諷刺,雖說與張之洞生他們較晚沒來得及教育有關,但不可否認,這無疑給張之洞“名臣”的頭銜打了一個不小的折扣。


小小嬴政


在晚清四大名臣中,曾國藩的最大功績就是幫清帝國挽救了他們的江山崩塌,對清朝統治者來說,是不世功臣。

左宗棠最大的歷史功績則是從阿古柏手中收復了新疆,這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李鴻章最大的功績是幫助慈禧鞏固住了清帝國的江山、使清帝國不至於在混亂之中崩塌,然後在列強們的群雄環伺中,長袖善舞地幫助慈禧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張之洞最大的功績則是在洋務運動中著力興辦教育、實業,為清末時期展開的洋務運動增添了許多助力。

而在這四大名臣中,除了張之洞之外,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都是在清剿太平天國戰爭中崛起的豪雄人物,憑藉著清剿太平天國的戰功,他們三人後來都踏入了清帝國的權力中心、攪動起了清末時期的風雲變化。

張之洞和他們不一樣,張之洞由於家中發生了一些變故,所以雖然他很年輕時就考取了舉人功名,但他是一直到了1864年、也就是太平天國剛剛平定那一年,才進京考取了進士功名、初步踏入官場中的。


正因此,鑄就了他與另外三大名臣不同的人生髮展軌跡。

而當在談到張之洞的時候,卻很少有人知道張之洞的兩個兒子竟然曾經當過漢奸。

關於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大概瞭解一下。

張之洞的漢奸五兒子

張之洞的一生總共生下了十三個兒子,他後來當漢奸的兩個兒子分別就是他的十一兒子張仁樂和十三兒子張仁蠡。

其中最早做漢奸的人是張之洞的十一兒子張仁樂,張仁樂在長大之後,他被家人送往了日本留學。

張仁樂在日本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受到了日本文化的薰陶,正是由於這段經歷的影響,為他後來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筆。


(張仁樂也名張燕卿)

張仁樂回國後曾經在北洋軍閥手下工作過一段時間,只不過此前的地位不是特別高。

一直到了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在日本人的招攬下,他的人生才進入了一個小巔峰。

接下來,他接受日本人的邀請前往了東北,在東北的偽滿洲國先後擔任的實業部長和外交部長等職位。

從張仁樂一生的經歷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他父親張之洞對他的影響是很大的,在他的心目中,他的父親一直以來都是要超越的目標,他的大半生裡也在為這個目標努力著。


只不過由於水平有限以及機遇的不足,他終生都沒能超越自己的父親。

而在抗戰結束後,張仁樂的末日來臨了,在國民黨軍隊的追捕下,張仁樂被以漢奸罪名抓到了監獄裡。

要不是後來章士釗動用人情救了他一命,可能他最後的結局就是死在監獄裡面。

從監獄裡出來後,張仁樂也不敢再繼續待在國內了,或許是為了保命,也或許是他太過於熱愛日本了,所以他就帶著家人移民到了日本,在日本一直生活當老死。

張之洞的漢奸小兒子

至於張之洞最小的兒子之所以會成為漢奸,主要跟受到他哥哥的影響有關。

張之洞最小的兒子是北大畢業的高材生,正是由於受到他哥哥的影響,他在1935年殷汝耕建立了漢奸政權之後,就加入了漢奸政權之中,為日本人修起了力來。

在最初的漢奸政權裡,張仁蠡長期擔任著民政廳廳長的職務。

一直到了全面抗戰爆發後,在他哥哥的運作下,他才當上了偽武漢市市長,並在後來,轉任了汪偽天津市市長的職務。



張之洞的兩個兒子之所以會成為漢奸的原因

從以上的介紹,大家想必已經知道了這兄弟二人為什麼會成為漢奸的原因。

首先,張之洞的五兒子之所以會成為漢奸,主要跟他在日本受過的教育有關,在日本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使他對日本人產生了天然的親善感,這才會導致他最終成為了一個漢奸,然後在他的影響下,他最小的弟弟在隨之成為了一名漢奸。


當然,他們之所以會成為漢奸還有另一個主要的原因,那就是張之洞對他們的教育不夠。

事實上,張之洞對自己孩子們的教育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只不過那兩個成為漢奸的兒子不同,這兩人都是張之洞在60多歲年齡的時候生下來的兒子,他們在被生下來後沒過多少年,張之洞就拖著一身老朽的年齡離開了人世。

就算張之洞想教育他們,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因此在這種教育鬆懈的情況下,兄弟二人最終成為漢奸其實並不能怪張之洞。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張之洞是清朝的大臣,而日本在侵略東北的時候,他們是扶持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建立傀儡政權的,正是由於溥儀這個幌子,他們才會那麼心安理得、沒有絲毫心理壓力地成為了漢奸。

所以說這就是張之洞的兩個兒子之所以會當漢奸的原因,他們的行為是非常可恥的,實在有辱乃父的聲名。


孤客生


子不教父之過,這和張之洞有一定的關係。張之洞是晚清名臣,他非常重視教育清朝的教育可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卻沒有教育好。

說到底還是清朝過於昏庸腐敗,人人都向往強大就像很多人嚮往漢唐盛世一樣 那時候的學生們對傳統的教育並沒有興趣,他們嚮往西方國家的強大,導致部分的學生非常的喜歡西學的課程,他們認為西方的一切思想都是對的,結果張之洞的兩湖書院裡出了不少的革命黨人。

嚮往強大不能說是一種過錯,在當時很多人認為西方國家比中國好,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這是一個現實國強人心向,國弱皆是錯。



無暇顧及

張之洞生的兒子很多而且年齡相差很大,最大的和最小的差了38歲。他國事繁忙也沒有空管就交把小兒子交給了大兒子帶,張之洞的大兒子張權也認為外國的教育比中國好,於是把自己的弟弟張仁樂送到日本學習。

張仁樂和自己父親書院裡的學生一樣,到了日本受到了強國文化的衝擊,他的很多觀念發生了變化,這也是他日後走上漢奸之路的一個原因。

張仁樂很小就失去了父親,在他的印象中父親是一個非常偉大的人,他的人生目標就是超過他的父親。

有目標有想法是好的,可是想要達到張之洞那樣的高度,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運氣。




為了達到人生的目標,有的人會為此努力並保持自己的操守,有的人卻會為此不擇手段放棄自己的原則放棄自己的尊嚴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張仁樂就是後者。

,在918事變之後,日本人許諾給他一個比張之洞還高的官,張仁樂心想他終於能超過他父親了,於是他就屁顛屁顛的跑到東北去了,還是打著他父親張之洞的名義,要是讓他父親知道了估計要氣得從棺材裡跳出來。

張仁樂沉浸在超過父親美感中幫日本人工作到了日本投降,直到他被國軍抓獲他的美夢破碎了。他似乎意識到了自己做的根本不是什麼好事,靠著關係保釋出獄,隨後移居到了日本,從此沒有踏回祖國,懷著愧疚在日本度過了餘生。

而張之洞的另一個兒子張仁蠡,受到他哥哥的影響,同樣當了漢奸。在日本人佔領武漢之時,日本人想要張仁樂去當武漢市長,張仁樂不想當就把自己的弟弟推薦給了日本人。

和他哥哥張仁樂不同,他的運氣沒有那麼好,在日本戰敗之後,他就以漢奸的名義被處死了。

張之洞一生重視教育,教出了無數愛國人士,卻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會去當漢奸。這或許是教人容易教子難吧!張之洞一生為國爭光,死後卻被兩個兒子侮辱門庭,這算一種可悲吧!


小雨鳴鳴


張之洞,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毫無疑問,張之洞是晚晴政壇的一個厲害角色。但是他十三個兒子中,卻出了兩個投靠日本的漢奸。

張之洞生於1837年,死於1909年,在他72歲的一生中先後有三任妻子和兩個小妾。他的妻妾先後為張之洞生育了13個兒子。

不過有關張之洞兒子的資料比較少,能夠查到的,有長子張權、次子張仁頲、四子張仁實、九子張仁侃、十一子張仁樂和第十三子張仁蠡。

其中當了漢奸的便是十一子張仁樂和第十三子張仁蠡。

張仁樂,字燕卿,1898年出生,曾留學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賣身投靠到日本關東軍麾下,成為了一個可恥的漢奸。

張仁樂漢奸的履歷可謂異常豐厚,曾任滿洲國執政府內務官兼實業部總長(後任該部大臣)、滿洲國外交大臣、新民會副會長,古學院院長等。

在張仁樂的帶動下,他的弟弟張仁蠡也成為漢奸。1935年11月,大漢奸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張仁蠡出任民政廳長,武漢淪陷後,任武漢偽市長。汪偽政權建立後,任偽國民黨中央委員、偽天津特別市市長、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

抗戰勝利後張仁樂、張仁蠡二人以漢奸罪被捕入獄。張仁樂因章士釗的說情被釋放,此後去了日本並死於日本。張仁蠡則在1951年被判死刑處決。

為何出了兩漢奸?

一、老年得子,沒來得及好好教育

張之洞是在花甲之後生了張仁樂、張仁蠡,此時他年老,又縫中國是多事之秋,他用在家庭教育上的時間和精力自然偏少了。

不過為了兒子張之洞還是比較上心的,他曾特意寫了一篇《誡子書》,勸誡兒子要好好學習,修身養性,切勿荒唐險燥,勤學立志,將來好報效國家。

不過很明顯,張仁樂兄弟沒有認真按父親的要求去做。

1909年張之洞去世,張仁樂不過11歲,張仁蠡才9歲,張之洞本人對他們的言傳身教並沒有跟得上,也就是說張之洞的那一套忠君愛國的思想這兩個兒子並沒有受到很大的薰陶。

子不教,父之過,兒子當了漢奸,張之洞是有一些責任的。

出身官宦人家,如果沒有受到嚴格的管教,對民間苦難、國家危亡基本上是無感的。

二、新舊教育更替,“三觀”變了

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傳統的老式教育退出歷史舞臺。

張之洞的這兩個兒子自然不在學習儒家的那一套倫理道德,他們接受的新式教育,而且是出國留學,這使得他們在思想上受到新式教育的塑造,張家的家學沒有影響他們。

如張仁樂,他從青島特別高等學校畢業後,就到日本留學,1920年畢業歸國。

在日本留學期間正是張仁樂思想塑造成熟的關鍵年華,在這樣的重要時期,他的“三觀”極容易受到日本的影響,估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的“三觀”中就有了媚日情結。

三、對權勢的渴望

張之洞畢竟是晚晴重臣,他的後人自然有人想在權位上超越父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比如張仁樂就是如此,他幹了兩年偽滿洲國外交大臣,後來辭職不幹,日本人安排的其他職位他壓根就看不上,於是回到北京。1938年10月,日軍攻陷武漢,北京盛傳吳佩孚將被日人擁戴出山,由吳佩孚出任總統,張仁樂任國務總理。張仁樂聽聞異常激動,在家中設了十數個秘書聯絡各種人物,準備組閣。只是最終吳佩孚堅決不投靠日本,張仁樂成為總理的美夢沒有實現。

此後他就更看不上其他職務了,日本人邀請他任偽武漢市長,他瞧不上眼,不肯“屈就”,推薦弟弟張仁蠡就任。日本人本來就是利用他們是張之洞之子的身份在武漢造勢,也就同意了。

至於張仁蠡對權力的渴望就更大了,他曾多次向兄長求官。汪精衛投降後,本打算換掉他武漢市長一職,安插自己的親信,張仁蠡獻媚邀寵,花巨資購得文廷式遺著送給汪精衛,使得汪精衛對他大為青睞,開始步步高昇。

不管怎麼樣,像張之洞這樣的人,兒子中出了兩個漢奸,實在令人唏噓。


微史春秋


晚清歷史上,有四大中興名臣,他們分別為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和左宗棠。在平定了太平天國之後,這四位漢族大臣,撐起了清朝歷史上“洋務運動”的一片天,為中國的近代化歷程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遲了清王朝的覆亡。

在這四大中興名臣裡面,張之洞也是大名鼎鼎的一個。這位出生於道光年間的歷史人物,同治年間的探花,一生為國操勞,在洋務運動中立下了大功。


評價張之洞的歷史功績。一是他積極提倡洋務運動,並利用自身的影響力身體力行,在他的主持和支持下,創建了漢陽鐵廠、湖北兵工廠等一系列民用軍事工業,典型了中國近代化的基礎。

另一方面,在教育領域,張之洞也頗有見識,他從時代潮流的發展出發,積極呼籲清王朝要建立近代教育體系,培養對社會有用的真正人才。可以說,正是在張之洞的努力下,諸如湖北師範學堂、三江師範學院等一大批院校,尤其是三江師範學院,更是如今南京大學的前身,由此可見張之洞對近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所作出的傑出貢獻。


所以綜合評判張之洞的一生,正面評價是歷史界的主流。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歷史細節下,張之洞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十一子張仁樂,另一個是十三子張仁蠡,卻先後成為了臭名昭著的漢奸,在日本侵華期間為虎作倀,留下了惡名。問題是,為什麼重視教育的張之洞,卻沒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呢?

在個人生活上,張之洞也未能逃脫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他有正室夫人,也納有小妾,他的夫人和小妾先後為張之洞生育了十三個兒子,女兒就更不必說了。所以張之洞的子女之間,年齡差別非常大,大兒子和最小的兒子,年齡竟然相差38歲。

因此早期的張之洞,在生下了前幾個兒子之後,由於自身還算年富力強,精力旺盛,所以對待子女的教育還能夠用上心。但十一子張仁樂和十三子張仁蠡時,張之洞已經是垂暮之年,六十多歲的他,而這兩個小兒子開始啟蒙教育的時候,他早已是力不從心。


同時在另一個方面,老來得子的張之洞,格外寵溺他的這兩個兒子,嬌生慣養加上缺乏正當的人生教育和引導,從而使得十一子張仁樂和十三子張仁蠡處於無人管教的地步之中,這也為他們日後的賣國求榮鋪墊了序曲。

先說張仁樂。長大成人之後,被送往了日本留學,在日本學習期間,張仁樂對日本的社會文化無比推崇,心理上親日而仇國,所以回國之後,甘願充當日本人的走狗。

張仁蠡和哥哥一樣,雖然他沒有出國,但一直希望能夠振興張家的名望,重現張之洞生前的輝煌。而在當時的社會,想要“出人頭地”的方法有很多,可是在張仁蠡看來,只有投靠日本人,才能快速地“嶄露頭角”,為此和哥哥張仁樂一樣,走上了漢奸的道路,以至於留下千古罵名。


籬上青


張之洞身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生殫精竭慮支撐晚清大局,做夢亦未想到被兒子打了臉,抗戰時期張家竟然出了兩個漢奸。

說起張之洞當漢奸的兒子,應是其第十一子張仁樂,以及第十三子張仁蠡。至於二人為何當漢奸?且聽有書君為你娓娓道來。

一,張之洞家庭教育缺失,晚年得子寵溺過度疏於人生觀教育。

張之洞27歲被慈禧欽點全國高考探花,得以踏進仕途。觀其一生歷任湖廣總督等封疆大吏,最終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仕途順遂圓滿落幕。

張之洞能得清廷如此重用,皆靠自己夙夜勤政。其在洋務運動時興實業重教育,他廣辦大學堂以培養人材為國效力為己任。

可以說張之洞於中國教育事業做出了貢獻,但他卻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缺失,其雖有完整家教理念,卻未將大道理融進家常生活細節中,使之真正融入子女骨血形成家風習慣。

張之洞的三妻兩妾,共為其養育了十三個子女。他曾因一子頑劣,無奈只得將其送到日本教育,但又擔心其子在日本學會吃喝嫖賭誤入歧途,故寫一封《戒子篇》勸誡其務必認真讀書。可是其子卻在日本不足四個月就花光了一年生活費。張之洞不得不寄錢補上兒子窟窿,並再次告誡兒子讀書期間戒奢靡要經受苦難磨練。

我們試想張之洞如果能將其忠君愛國情懷根植於子女內心,養成子女輕榮華富貴重讀書明理的風骨,又怎會出現如此紈絝兒子?又何需寫《戒子篇》呢?

張之洞年長兒子尚且如此玩世不恭,更何況仁樂與仁蠡是其六十歲、六十三歲時晚年得子。老來得子是人生暮年至喜,而且當時其長孫都已近成年。可想而知張之洞只會對兩幼子寵溺更深,自幼疏於人生觀養成教育。

因而當張之洞去世時,當時只有11歲的張仁樂與9歲的張仁蠡,對其臨終留下的勿忘國恩、勿墜家風的家訓,根本一知半解只知父親權勢帶來的威風虛榮,而對關注民生疾苦的家國情懷無任何體驗。

二,兩子幼年失祜,長兄無力重塑其人生觀。

仁樂與仁蠡幼年失祜,長兄如父,但其長兄並不足以為他們重塑人生觀。

就如其長兄張權在赴日考察時,只因讓正在日本讀書的兒子出校與其團聚,而與日本高層近衛篤麿矛盾激化。近衛認為其子多次違紀出校,皆是張權過度縱容之過,其對兒子教育百無是處。

由張權行事風格,可見其並無完整教育理念。

他可以為弟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卻無法正確引導其人生路。

從而導致張仁樂日後赴日留學,未能學習日本先進理念以報效祖國,而是貪權勢產生媚日心理。隨後張仁蠡有樣學樣步仁樂後塵追逐權勢無家國情懷。

曾有人說,如果三代人皆能以相同理念做事,就是形成了真正的家風傳承習慣,這亦應是張之洞悔之莫及的家風傳承缺失之憾吧。

三,貪權勢妄想超過父親重振家族雄風,張仁樂誤入媚敵投日歧途。

張之洞雖位極人臣,卻一生清廉未給後人留下過多財產。尤其是清廷滅亡後,張家餘勢頓失,昔日雄風不在。

張仁樂自家道中落後,幼時家族顯赫時的盛況成其暗中追求的執念。

他也明白以後的路要靠自己走,於是他自日本留學歸來後,就開始各處鑽營謀求仕途顯貴,妄想超過父親以重振家族雄風。

要說張仁樂獨立打拼的理念不錯,可是其選擇的道路卻誤入歧途。他想超過父親的只是權勢虛名,卻未想到父親能在晚清位極人臣,靠的是以家國為己任的勤政為民。其做人理念原則與父親截然不同。

張仁樂回國後投在奉系軍閥李景林麾下,與其沆瀣一氣搜刮民財。後隨李景林落敗,張仁樂流落到營口靠閒職混飯吃。

隨著九.一八事變爆發,他看著日本邀溥儀建偽滿洲國,彷彿回到晚清重享幼時家族盛況。他對此興奮不已,深知自己滿清遺臣之子身份是可憑藉之力。於是其積極參與組建偽滿洲國,並擔任偽滿國各部大臣,甚至官至外交大臣一職。

張仁樂悖民族大義得高官並不以為恥,反而嘲笑碌碌無為的哥哥們,其全無家國觀念以超越父親權勢為目標,卻與父親家訓背道而馳。

四,日本妄想利用張之洞在武漢餘威,仁樂趁機拉仁蠡投敵。

1937年,隨著偽滿洲國撤銷外交部,張仁樂只得跑到北京任日本人組建的新民維持會會長。後抗日戰爭爆發,他本夢想與吳佩孚組建維新政府,由吳佩孚任總統,其任國民總理一職,可是吳佩孚寧肯餓死亦不做漢奸,張仁樂總理夢碎。

我們只能慨嘆民族大義面前,張仁樂就連軍閥吳佩孚都遠勝其千里卻不自省。不久張仁樂又將弟弟仁蠡拖向漢奸泥潭。

昔日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時,在武漢興實業修盧漢鐵路,建自強學堂造福百姓在武漢威望甚高。因而日本佔領武漢後,就想借張之洞之名望統治武漢,於是他們就邀張仁樂擔任武漢偽市長一職。

可張仁樂終極目標是超越父親成為總理,當然看不上武漢市長職位,卻把弟弟仁蠡推到臺前。

日本本就只想借張之洞之名,哪個兒子任職都無所謂。張仁蠡畢業於北京大學,先在私立大學任教,後又任過十餘年縣長之職,現經哥哥舉薦欣然前往武漢任偽市長。

哥哥的榜樣力量是巨大的,仁蠡內心對追求權勢瘋狂斂財的渴望,比仁樂有過之而無不及。

日本人故意透露其是張之洞之子身份,世人皆罵其認賊作父行徑,並殃及張之洞名聲。可一切口誅筆伐都未令仁蠡悔悟,其反而以此為榮,傾盡全力為日本人做事。

甚至在汪精衛建立偽政府後,其為保官位又趨炎附勢投向汪精衛,成了鐵桿漢奸。

張氏父子在武漢行事口碑迥異,只源於張之洞一心為國為民,張仁蠡一心只有私利權勢而無家國民族大局觀。

後仁蠡又轉回天津任特別偽市長,踏上漢奸路致死不回頭。抗戰勝利後,仁樂、仁蠡皆以漢奸罪被捕,只因仁樂人脈廣,得脫牢籠偷渡到日本度餘生,於1971年病逝,享年73歲。仁蠡就沒那麼幸運了,於1951年因漢奸罪被處決,享年51歲。

仁樂、仁蠡富有學識,本可秉家訓勿忘國恩報效祖國,可他們漢奸行跡令人唏噓。張之洞於泉下有知兩子劣性,有知自己忠心為國爭得身份地位竟成了兒子投敵謀權的跳板,一定會追悔只有空口大道理,卻未令子女領悟其人生格局精髓,致使子女高智商低人品的教育缺失。也許他會慨嘆一聲,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吧。

斯人已逝,其家庭教育對錯還是由後人各自體味評說吧。

<strong>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誠邀,如題。張之洞和曾國藩,二者都是晚清中興的四大名臣。論功勞,張之洞先後鎮壓了湖北天門縣、荊州府等地的人民焚燒教堂、醫院的行動,還會同沿江各省奏請力剿“邪匪”,嚴禁暴軍,安慰使館,穩固了大清王朝的統治,作為洋務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張之洞為中國近代化也做出了貢獻,以至於有人說張之洞才是中山先生最好的朋友。可以說張的功勞不輸曾國藩

但是論教育子女,曾國藩就可以遠遠吊打張之洞了

張之洞一生有十三個兒子,其中不乏優秀者,然而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這些孩子中居然出現了向日偽軍投降的漢奸,比如張之洞小兒子張仁蠡曾任天津市長,武漢偽市長,玷汙了張之洞的清白。

然而子不教父之過,張仁蠡的投敵行為張之洞也是要背責任的

導致張仁蠡成為漢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張之洞生育這個兒子的時候已經60多了,精力大不如從前,沒有能力管教他。再者,張仁蠡回國的時候張家早已經沒落,頂著破落貴族的名頭,張仁蠡的心情可想而知,於是投降日本人以重振榮光的想法瞬間出現在其心裡。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張之洞是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他與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他這一生對於大清也算是盡忠職守。他共生育有十三個兒子,兩個當漢奸的兒子便是十一子張仁樂與十三子張仁蠡。


張仁樂畢業於青島特別高等學校,後又留學於日本,直到1920年才回國,可能正是留日這段經歷,使得他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導致他產生了親日的思想。

張仁蠡比張仁樂小兩歲,在張仁樂的引導下,張仁蠡當了漢奸。他在汪偽政府任職,先後擔任天津偽市長,偽國民黨中央委員,以及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等等,因為張仁樂與張仁蠡父親是張之洞的緣故,所以日本人對他們十分重視,日本人看中的不過是他們是張之洞兒子的身份。



張之洞其實對於子女教育還是特別重視,他曾寫《誡子書》,目的是勸誡子孫後代能夠走上正道,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可是他的十一子張仁樂與十三子偏偏當了可恥的漢奸。

或許是張之洞去世太早的緣故,他去世於1909年,這一年他的十一子張仁樂只有十一歲,十三子張仁蠡僅僅只有九歲,使得他們也沒有多少時間能夠聽從張之洞的教誨。


麥地傳奇


古語云:“虎父無犬子”,但這句話用在張之洞父子身上卻不十分恰當。張之洞是晚清重臣,官拜軍機大臣、兩廣、兩江、湖廣總督,洋務派的首領,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張之洞播下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

張之洞號稱“香帥”,對清朝政府忠心耿耿,為實現國家富強而殫精竭慮,然而他的兩個兒子卻成了千夫所指的漢奸,被後世人唾罵。兩個逆子都把老爸的臉面丟光了!

張之洞兩個當漢奸的兒子分別是第五子張仁樂和第十三子張仁蠡。

張仁樂字燕卿,在他11歲時老爸就去世了。有老爸的廕庇,18歲的張仁樂畢業於青島高等學校,隨後到日本士官學校學習,4年後學成回國,24歲時任直隸省定縣知事。

1925年8月,27歲的張仁樂在天津投靠了直係軍閥李景林的麾下,李景林兼任直隸督軍。張仁樂和李景林沆瀣一氣,沒少搜刮民脂民膏。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仁樂賣身投靠到了日本關東軍麾下。次年被委任滿洲國執政府內務官兼吉林實業廳廳長。1935年5月,改任外交大臣。直到日本投降前,他一直在偽滿洲國為日本人做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二戰中失敗投降,張仁樂作為漢奸被關押在北平監獄。張仁樂的夫人叫龔安惠,龔的祖上和章士釗是世交,於是龔安惠託章士釗說情,並拿出十萬雪花銀作為賄金交給了章士釗,當時國共處於敵對狀態,時局紛亂。




經過章士釗的上下打點,張仁樂最後被釋放,當天攜妻子龔氏漂洋去了日本,有資料說張仁樂於1951年客死日本,張仁樂確切死亡時間我也搞不清。對一個民族敗類沒必要關注他的死活。

張仁蠡(1900-1951)字範卿,他是張之洞最小的兒子,他後來成為漢奸有人認為是張之洞老來得子對他嬌慣造成的,其實這個說法不準確,張之洞死前張樂蠡才8歲,當漢奸完全是後天性格所致。

1935年11月,漢奸殷汝耕在日本人扶植下任“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主席,張仁蠡為了權勢出賣靈魂,不惜背上賣國漢奸的罪名出任民政廳廳長,從此和他哥哥一樣開始了漢奸生涯。

1940年3月30日,汪精衛在南京組建偽政權,張仁蠡投靠了汪,然後用重金賄賂汪精衛,隨後被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的頭銜。

1943年10月,張樂蠡在哥哥張仁樂幫助下任偽天津市市長、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1945年日本投降後,張樂蠡以漢奸罪被捕入獄。1951年被人民政府判處死刑執行槍決。

綜上,哥倆完全沒有民族大義精神,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投靠日本人做了漢奸,真不知道死去的兩個逆子如何有臉見父親的上天之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