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提起當年火遍大江南北的福美來,估計很多車迷朋友早都忘了這茬子事兒。而當小鵬汽車在選擇海馬汽車作為代工廠生產小鵬G3的時候,很多人才突然意識到,哦,原來中國還有一個自主品牌叫海馬。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福美來

打那以後,說閒話的人不少。有人理解為,小鵬這家新創車企救了半死不活的海馬汽車;還有人理解為,海馬汽車真的不行了,只能淪為代工廠了。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事實上,海馬汽車近年來略顯頹勢,特別是從2017年開始,業績上的下滑更加明顯,全年虧損高達9.94億元人民幣,同比跌超過500%,同時也是海馬汽車從2010年以來,首次由盈轉虧。而到了2018年,從2017年的40萬輛削減到18萬輛的目標銷量,更是隻完成了63357輛。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如此看來海馬汽車確實遇到了不小的問題

,而小鵬汽車的出現,頗有一種報團取暖的感覺。

海馬汽車的問題在於產品的更迭太慢,而小鵬汽車面臨的問題則是交付難,沒有生產資質等,於是有資質的海馬汽車,有了新的產品來生產。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就像當時蔚來汽車授權江淮汽車為其代工生產新能源汽車,被譽為是輕資產造車的模式創新,新車企與傳統車企協同合作、資源共享,有效增強了造車勢力,加速了新型汽車的落地。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小鵬G3生產

兩者算是一種互通互融,由此小鵬汽車能夠實現在2018年底的交付承諾,而海馬汽車也能獲得雙積分政策方面的好處,同時為自己的下一代產品贏取時間和空間。

但問題是,海馬為什麼能給小鵬代工,自己卻造不出類似的熱門電動汽車呢?畢竟一個車企想要重新崛起,單靠給人代工是不夠的,只有在產品層面取得突破,才能徹底扭轉頹勢。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海馬汽車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特別是在現如今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研發,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向電動化的方向轉變,未來國內將持續推進新能源發展的趨勢下。作為一家在燃油車領域的失意者,躋身新能源汽車市場是唯一一個能彎道超車的機會。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而此前,海馬就宣稱2025年將停售燃油車,成為了國內第三家宣誓全面擁抱新能源政策的車企。但卻雷聲大雨點小,

直到目前一臺讓人印象深刻的的電動汽車都沒有。目前最暢銷的電動車型愛尚EV,綜合續航里程才160km,放眼2019年實在不堪入目。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同時,海馬的主場海南省,也曾在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海南省將於2030年前全島使用新能源汽車,成為全國首個明確提出禁用燃油車時間表的省份。海南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無疑將是海馬汽車的機遇。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作為生長在海南的海馬汽車,如何把握這次機遇,在新能源上有一番作為,又能否東山再起,無疑成為了大家拭目以待的焦點。

因此,在4月中旬的上海國際車展中,海馬是否會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有什麼新的動作,分外引人關注。結果未曾想,海馬只帶來了一款新車,還是突出強動力的燃油SUV車型8S

,並且不可思議的為其定下了年內月銷過萬輛、全年10萬輛的銷售目標。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要說這樣的舉動其實也可以理解,海馬上一次擁有月銷量過萬的車型,就是2016年推出的SUV車型S5,而S5也一直傲居在海馬的重點車型目錄上,並推出二代、青春版等延伸車型。2016年,海馬還盈利2.3億元,S5在其中所佔份額不小。2017年,海馬開始啟動聚焦品類戰略,聚焦SUV和強動力,尤其突出聚焦年報中反覆提及的當家花旦S5。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但情況在2017年開始有了變化,國內這麼龐大的汽車市場中,海馬汽車在售車型不足10款且過度依賴SUV車型。近年來SUV造遇天花板,紅利不斷消退,由於海馬大部分銷量來源於SUV,導致公司整體業績呈現低迷。

也就是說,海馬的SUV戰略介入太晚了,2018年已經是SUV的天花板了,但也不見海馬的銷量有多大起色。這個時候,海馬的應對措施還想著利用8S這款新品SUV的上市契機,刺激產銷量顯然有點太過於異想天開。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而燃油車競爭力不足的海馬,轉戰到新能源汽車中銷量也一直不景氣。去年,海馬汽車純電動車的銷量為6000輛,相較於其他自主品牌明顯偏弱。在傳統汽車業務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海馬卻大力進軍新能源汽車市場,無疑給企業增加了負擔,致使虧損進一步擴大。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更有意思的是,此前海馬汽車董事長孫忠春曾經在公開場合比喻海馬正在經歷第四次創業。2018年,海馬新能源汽車實現了73%的同比增長,但全年銷量僅為1.05萬輛,而2019年甚至都沒有新能源新車的推出時間表。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海馬汽車表示,在8S之後,海馬將於2020年開始,推出插電式混合動力和全新可變平臺電動汽車

,能夠達到300公里、400公里、500公里三種續航車型,並相繼投放市場。但到了2020年,電動車補貼已全面退坡,海馬彼時才重點推出新能源汽車,顯然是繼SUV市場紅利之後,又一次的錯過了最佳時機。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況且,去年底斥資20億元的海馬智能汽車工廠才正式投產,該廠不僅要服務小鵬汽車的電動車生產,還要服務傳統燃油車製造,比如車展上的新車S8就在此投產。但行業內佈局新工廠,尤其是佈局新能源汽車的資金遠不止這個數。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海馬智能汽車工廠

好比廣汽新能源的智能產業園區投資47億元、北汽新能源的“擎天柱計劃”規劃投資100億元、上汽大眾的新能源汽車工廠投資170億元,和這些數字相比,海馬的20億元資金顯得太過微不足道。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廣汽新能源智能生態產業園

汽車行業跟其他行業其實是一樣,落後就要捱打,這是一個不變的規律。曾幾何時,海馬、長城、吉利和比亞迪等車企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先前因有馬自達在背後支撐,海馬汽車比它們還強點。現在,長城和吉利年銷量已破百萬,並相繼推出高端品牌,成功轉型,新能源子品牌的誕生也成功躋身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榜單,比亞迪更是一躍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領先者,去年銷量破20萬。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反觀海馬汽車近年來銷量下滑,利潤虧損嚴重,甚至在上個月下旬還被停牌一天,同時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其最後能握住的一根救命稻草,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前景也仍是黯淡無光,至今沒有一款可以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產品。現有的愛尚EV,續航160km,既比不過同級別競爭對手,還享受不到政府補貼。要知道,其他車企純電動車綜合續航里程達400Km早已是2019年的起步價了。

為什麼有本事給小鵬代工的海馬,卻沒有一款拿得出手的電動汽車?

看著當年的小夥伴一個個飛黃騰達,海馬汽車如今依舊遊蕩在低端市場,承受最激烈的競爭,獲取最低的利潤。如果藉著國家政策、海南省大力推廣新能源的天時地利,明年仍然不能緩過神來,推出靠譜的電動汽車產品,海馬汽車或許已經不再是落後的問題,而是真的會涼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