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的《童年》小說和電影的不同點在哪裡?

用戶4991829174754


既然說到《童年》,就不得不說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作品以豐富的社會表現內容和卓越的思想成就令全世界矚目,其影響不亞於他的任何其它鴻篇鉅製,這部作品以生動的筆觸勾畫出的革命前俄國社會生活的生動場景和下層勞動人民良莠並存、瑕瑜互見的形象組合為我日後認識社會與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此係列影片,不得不承認,導演頓斯科依對可以說是構成高爾基三部曲的靈魂的主要東西瞭解得極為透徹。對於那兩種表現得尖銳鮮明而富有戲劇性的感情(激烈的憎恨和偉大的愛,正確地說是為了愛而產生的恨)的特殊結合把握得很準確。因此,在改編中,為了極力追求情節的緊湊和突出尖銳矛盾的衝突,重新安排了情節,形成了類似於高爾基戲劇作品的情節結構。隨著主人公在銀幕上逐漸長大,他獨特的性格和民族氣質光彩四射,整套影片畫面生動,豐富多彩,韻味深長。

我們藉助於主人公的眼光,一種叛逆的眼光來觀察人生,此時,喜悅和驚恐是交織在一起的。人物雖眾多,幾乎全是處於不斷前行的生活之流中,全都屈服於命運的變幻莫測。唯有外祖母這個在俄羅斯文學名著人物長廊中生動鮮明的形象讓人過目難忘。她的仁慈,寬容,她的博愛,良知,她的勇敢,豁達,讓我多次落下無以名狀的淚水。

在這部形象體系複雜的系列影片中,可以說二個主題貫穿始終。一個是主人公,另一個是伏爾加河。

在影片中,也就是說在高爾基幼稚的目光中,乎沒有對自己境遇滿意的人物。所有人都在渴望另外一種生活,或者對自己生活在這種地獄般擁擠之中的現狀難以承受。從《童年》中外祖父一家不斷變化的房子,天花板總是低矮,雜物充盈,人頭攢動,同樣的意象也出現在《在人間》中的聖像畫坊,《我的大學》中的謝苗諾夫的麵包房。在人所生存的封閉空間裡,禁錮的感覺不可忍受,這類意象表達出的窒息之感無疑帶有強烈的批判意味。於是,外祖父的嘆息,舅舅的咒罵,小夥伴渴望回到記憶中家鄉重新生活的兒歌等等,雖然目的各不相同,但都表達出了要擺脫不自由狀態的願意。高爾基的作品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的生活,但這不是有價值的生活,人唯有與這樣的生活保持距離才不會墮落下去,才不會被這種生活所扼殺,才能參悟生活的意義。

伏爾加河在影片中所代表的是真實的俄羅斯的社會生活。在影片開始就以組縴夫低沉吟唱的生動畫面中,那條將多次出現的伏爾加河伴之河畔的場景,就為影片打下了廣泛社會性和濃郁民族性的文學基調和哲學意象的烙印。酒鬼橫行,警察抓人,小偷盜竊,雜耍演出,搬運工在裝卸貨物等等,在這一切之上是無際的天空,在這一切後是那條無言流向遠方的大河。在這裡,不是以河流的鏡頭來比喻生活,而是河流本身在鏡頭中被表現為生活。它不斷的流淌,它周邊發生的一切就是俄羅斯社會生活的進程。在伏爾加河奔騰的廣闊的俄羅斯大地上,高爾基找到了自由的起源,那在影片中時時可聞的民歌成為表現伏爾加河風景不可分割的襯托,歌聲在大自然中的迴響彷彿代表著人擺脫階級壓迫和環境禁錮的渴望。

如果從“逝者如斯”的意象理念中進一步旨申,這三部影片的敘事脈絡還可以概括為;生活把主人公從封閉的家庭空間引領到社會,引領到大河的身邊,而最終又把他帶到河流所匯聚的大海邊,在那裡,他找到了真理的“淨土”。

這就是主人公對生活不斷參悟、路途與無數不人相遇而終於得到的結果。正是這樣的參悟生活,小男孩成為了男子漢,使他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具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能力。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我的大學》結尾,導演選用了高爾基的另一部作品《人的誕生》中的內容;在大海邊,主人公為一個女人接生。鮮活的生命在大海邊出現,而永遠是浪濤澎湃的大海,也就是生活前程的象徵。這一點在電影中格外的意味深長,前二部影片的結尾都是主人公從不自由的禁錮中走向渴望中的“淨土”,而每三部的結尾有了更新的含義;他不僅走出了禁錮,而且把新的生命帶給了生活。這畫龍點睛的一筆,在影片中把高爾基無產階級文學大師的地位給予了堅固的奠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