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走進廣州大學

六大研究團隊推介成果,企業現場進行難題招賢

廣東科技報訊(記者 劉肖勇 通訊員 符烽)5月7日,廣州大學科技成果對接會——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第3期活動在廣州大學成功舉辦!本次精準對接會是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主辦,廣州大學、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承辦,廣東省創業投資協會、廣州科創學院、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番禺分中心、廣州高航科技成果轉化有限公司、廣州智匯穀人才聯盟共同協辦。

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走進廣州大學

活動現場對接氣氛熱烈。

努力打通從技術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林煥緒、廣州大學副校長張其學出席活動並致辭,同時出席本次活動的領導嘉賓還有廣州大學科研處處長楊新泉、副處長劉聰敏,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秦海鷗、連接匯創始人、廣州市智匯穀人才聯盟運營負責人廉潔,廣州市科技金融綜合服務中心番禺分中心總經理李銘華,廣州科創學院副院長王曉宏等。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總工程師林煥緒致辭表示,高校科研院所經過多年的積累,有平臺、有技術、有項目、有人才,積累了一大批科技成果,雖然很大程度上的科研導向是政策導向,但是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技術攻關了不少,在此基礎上進行應用層整改,都不是難事,這是供給方;需求方是針對科研能力弱、市場敏銳度高的中小型企業,不具備科技研發的相對優勢,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大縮短產品技術研發的週期和風險,合作的模式也可多種多樣,包括技術委託開發、技術轉讓、產學研合作、諮詢服務等等。廣州市科技局針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資本對接難”、“科技成果定價難”等痛點、難點,邀請廣州大學、廣東省科學院、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工業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等6所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試點工作,並定期組織精準對接活動,圍繞IAB、NEM等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採用“企業+技術+資本+中介機構”的模式,整合技術轉移體系和風投資本對接體系,旨在促進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探索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與模式,帶動、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設計,努力打通從技術到市場的“最後一公里”,開創一個產學研融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新局面。

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走進廣州大學

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與企業簽約。

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走進廣州大學

工程抗震中心、智能製造工程研究院與企業簽約。

在活動期間,廣州大學工程抗震中心、智能製造工程研究院、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分別與相關合作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企業與學校在將會在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共建重點實驗室等事項進行深度的合作;“網絡安全威脅情報分析聯合實驗室”舉行了揭牌儀式;綠盟科技葉曉虎高級副總裁、李晨副總裁、劉文懋總監、肖炎軍資深架構師獲頒企業導師聘書。

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走進廣州大學

網絡安全威脅情報分析聯合實驗室揭牌。

6個研究團隊到場進行項目推介

本次活動是廣州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常態化精準對接會的第三場活動,廣州大學重點推薦了工程抗震中心團隊、網絡技術與網絡安全團隊、智能製造研究院團隊、大灣區環境研究院團隊、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團隊、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共6個研究團隊,近30名專家、教授到場進行項目推介。

工程抗震中心團隊徐麗副教授介紹了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是國內成立最早、經驗豐富的減隔震技術專業團隊。團隊擁有國際先進實驗設備,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帶領下,取得了顯著的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與開拓性應用工程業績,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減隔震技術發展。

網絡技術與網絡安全團隊田志宏教授介紹了網絡空間先進技術研究院是由方濱興院士領銜的高水平科研團隊,研究院主要圍繞網絡與信息安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物聯網及安全、先進技術技術等方向開展研究工作,並建立網安人才培養創新班“方濱興班”。

大灣區環境研究院團隊胡春教授介紹了大灣區環境研究院在國家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背景下成立,由國家級人才領銜。致力於環境系統中汙染物的遷移轉化過程與風險控制技術等科學問題的研究和解決。目前在論文發表、國家級項目立項、專利申請方面都取得很好成效。在工業廢水處理方面已形成核心技術。

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團隊孔凡江教授介紹了大豆分子育種研究團隊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和創新性應用基礎研究。形成了包括國家傑青在內的實力雄厚和年齡結構合理的研究團隊。目前國家級項目經費達1083萬元。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等發表研究論文近百餘篇。

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團隊韓冬雪教授介紹了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團隊於2018年自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整體引進,科研覆蓋基礎研究及工程技術領域,已發表SCI論文240餘篇,他引過萬次,授權專利18項,獲多項省部級科研獎勵,科研經費1.2億元,在複合材料、傳感器件、分析儀器等領域具有較為成熟的技術支持和產學研能力。

智能製造研究院團隊袁學鋒教授介紹了智能製造工程研究院。研究院針對“中國製造2025”缺乏核心軟件和關鍵技術,採取“學術和技術雙輪驅動創新發展”策略,逐步形成理工結合,學術研究與工程技術團隊互為支撐,特色鮮明、學科交叉能力強,信息科學與物理工程融合驅動創新的科研隊伍。

企業當場進行難題“招賢”

成果發佈的同時還有“企業難題招賢”環節,“企業難題招賢”環節由有技術難題的相關企業上臺詳細介紹技術需求,面向高校、科研機構當場“招賢”。

其中,廣州淘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進行招賢。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獲“大豆王”榮譽的李富強就非轉基因大豆的營養價值以及如何提升畝產量等問題與分子遺傳與進化創新研究中心團隊孔凡江教授進行連線招賢。

對接會結束後,企業代表 參觀了機器人工程實驗室以及大灣區環境研究院界面微觀過程與水淨化研究所實驗室,企業身臨其境的感受廣州大學所當前的科技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