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下“菜單”幹部進“廚房” 應縣大討論牽引農業轉型升級


應縣義井鄉是遠近聞名的香瓜大鄉,產品俏銷京津冀地區,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該鄉一直希望把香瓜產業做大做強,但由於受制於澆地難、水價貴等因素,種植規模很難有大的突破。今年春季,義井鄉黨委、政府以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為契機,聽民聲,知民情,解民困,出重拳全面規範水價,使上萬村民受益。僅春匯地一項,全鄉農民就節省開支80多萬元。全鄉河灌區匯地面積由3萬畝增加到4萬畝,新增香瓜種植面積3000畝。

為了讓“大討論”在鄉村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應縣縣委、縣政府以打造全省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為戰略,圍繞補短強弱,要求進村入戶的幹部認認真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紮紮實實為農民解決一批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針對農業反映賣菜難的問題,應縣縣委、縣政府加大農產品對外推介力度,3月20-22日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舉行了“應縣蔬菜暨名特優產品推介會”,與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簽訂了西紅柿和豆角類蔬菜戰略合作協議,僅此兩項可為應縣菜農增加收入5800萬元。這也標誌著應縣蔬菜和名特優產品正式走進北京市場。

應縣下社鎮黨委政府以建設華北地區最大的設施農業園區為抓手,凝聚幹群共識,通過“頂層設計”,確立集中規劃發展溫室大棚產業園的思路,規劃園區面積2.6萬畝。同時,他們主動改變傳統思維,變“指揮棒”為“服務器”,不單注重鼓勵引導,更注重把服務重心下沉到產業發展的每一個環節,資金上幫、技術上扶、市場上推。面對資金不足問題,由政府協調金融部門,共幫助建棚農戶爭取小額貸款780萬元;為促進新技術、新物質推廣應用,初期試驗支出全部由鎮政府“買單”。今年為激勵54個扶貧大棚種植有機蔬菜,鎮政府從啟高科技有限公司賒購生物有機肥162噸,每棚3噸,無償發放給大棚種植戶;為拓寬大棚蔬菜銷路,鎮政府組織專門營銷隊伍,分赴北京、天津等高端市場,進行產銷對接和宣傳促銷。為加快人才和技術的引進,該鎮與河北阜平香菇種植基地取得合作共識,由鎮政府投資改建6個移動大棚,供阜平經營商在石莊村試驗香菇種植。保守估計,每棚年收入可達到10萬元。目前,下社鎮不僅本地農民踴躍到園區發展大棚生產,周邊鄉鎮、外縣外省的經營大戶也不斷湧入園區,形成了內外開花的勢頭。僅開春,新建成移動大棚就達400個,今年秋即將開工的有500個。

而應縣設施農業也呈現迅猛增長的態勢,全縣春季新增設施農業面積1000畝;落實瓜菜、油料等經濟作物種植29萬畝,糧草皆用型玉米5.8萬畝。全縣農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升級。來源:朔州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