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不立皇后和太子?

洪浩仁慈


所謂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妻,在秦始皇沒當皇帝之前,天下是沒有皇帝的,自然也就沒有沒有皇后。這時候我們就要問了:發明了皇帝頭銜的秦始皇,為什麼沒有發明皇后頭銜呢?我們可以有兩種猜測:第一,不想發明,第二,沒有時間發明。

提起秦始皇,就不能不提他的母親趙姬和嫪毐。趙姬這個女人很不容易,便宜丈夫異人跑掉了,只留下她一個弱女子帶著小嬴政(也可以叫趙政)在趙國東躲西藏,那時候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商人呂不韋。

異人當上秦王沒多長時間就掛掉了,所以趙姬跟異人的關係,僅限於為異人生了一個嬴政。這樣看來,要讓趙姬對異人忠貞不渝,這要求有點太高了。

但是在嬴政眼裡,事情滿不是那麼回事,趙姬的開放,給小嬴政心裡留下了陰影。所以秦始皇嬴政一生對女人都不那麼尊敬,以至於任何史料都找不到關於嬴政後宮的記錄,中國第一任皇后是誰,當然也成了一個謎團,要是按照史料記載,古代第一位有皇后稱號的,應該是劉邦的老婆呂雉。

我們必須承認,秦始皇的身體是沒有毛病的,更不是不近女色。嬴政掃滅六國之後,把人家的王室女子都收編了,這些女子還為秦始皇生了三十三個子女(二十三個兒子十個女兒)。他之所以不立皇后,其實就是因為他信不過身邊的女子,更不允許有“國母”來跟他分享權力。

另外一點,就是秦始皇很忙:他一方面要調兵遣將一統天下,還要分出精力來對付老媽趙姬的前後兩任情人呂不韋和嫪毐,建立大一統之後,還要出巡,還要煉丹,秦始皇真的很忙。除了完成傳宗接代任務之外,秦始皇真沒有時間跟任何一個女子交流感情,所以也就不存在取捨問題,估計他是想把這個問題交由自己的下一代來解決了。

至於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這就很簡單了:他根本就沒想到自己會死,起碼沒想到自己只能活五十歲(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在孜孜不倦地找神仙求長生的路上,秦始皇認為自己還能走很遠,即使不能長生不老,活個七八十歲還是沒有問題的——讀者諸君可能不知道,秦始皇只比劉邦大三歲。如果秦始皇再活個十幾二十年,連劉邦都熬死了,也就沒有後來大秦帝國的二世而亡了——拿下咸陽的是劉邦而不是項羽。

秦始皇一直不認為自己會在短時間內離開人世,而且他一直在為“父傳子家天下”還是“天下人共管天下” 而糾結,他還曾經專門召集會議研討過這個問題: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議曰:“古者五帝禪賢,三王世繼,孰是?將為之。” 博士七十人未對。鮑白令之對曰:“天下官,則讓賢是也;天下家,則世繼是也。故五帝以 天下為官,三王以天下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嘆曰:“吾德出於五帝,吾將官天下,誰可 使代我後者。”

秦始皇的意思很明白:“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這五帝,都是搞了禪讓的,而從夏(禹)開始,商(湯)、周(武)三個朝代(三王),都是家天下代代傳。諸位老學究說說看,哪種傳位方式更好,咱們就採用哪種方式。”

博士鮑白令之回答:“如果是以天下為公,就會禪位給賢能的人;如果把天下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那就在家族內代代相傳。五帝是天下為公的,所以人家禪讓;而夏商周三朝之王是要搞家天下的。”

秦始皇嘆了一口氣:“我學五帝那樣的德行,讓天下人共管天下,你們認為誰能接替我呢?”

看明白了吧?秦始皇還沒來得及考慮立不立太子呢,就忽然意外駕崩了,如果他再活幾年,即使不搞出民選皇帝,也會傳位給比較賢明的公子扶蘇,那麼整個地球可能都要說華語了——請注意,是華語而不是漢語,或者也有可能叫秦語……


半壺老酒半支菸


後宮干政與後繼非人是皇權的兩大威脅,秦始皇一生都在制度創新,他當了皇帝后也在想如何防止後宮干政與後繼非人。思來想去,秦始皇認為周朝的宗法制是罪魁禍首:如果沒有宗法制,那麼就沒有嫡庶之份,也就沒有了母憑子貴與子憑母貴的事情發生了。

不立王后,則無太后,亦無嫡子:無太后,那麼就沒有後宮干政與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無嫡子則破了嫡長子繼承製,這樣就可以在諸皇子中選擇可靠的人繼位。秦王政從大婚之日起,就訂下了這個制度:不立後,諸嬪妃皆為帝妻;不立嫡,選擇諸王子中的最賢者為君。因此秦始皇與秦二世皆無皇后與太子。


歷史的經驗告訴嬴政,太后專政是國家大害,不是每位太后都是大秦宣太后。比如嬴政的母親趙太后就是一個害國禍民的太后,趙姬有攝政的權力,丞相呂不韋的政令都需要趙姬首肯。所以趙姬才能扶持嫪毐成為假父長信侯,嫪毐又學戰國四公子豢養了許多的遊俠儒生,許多官吏都投靠了嫪毐。

趙姬甚至有廢除嬴政王位的權力,這也是嫪毐為什麼敢發動兵變的原因所在;如果趙姬沒有廢王另立新君的權利,嫪毐發動了兵變也沒有用的。同一時期的趙國為什麼會誅殺李牧呢?原因在於趙國的轉胡太后淫蕩成性,宦官郭開控制了轉胡太后,所以郭開能以趙王的名義宣佈李牧叛國而將其誅殺。



即使宣太后賢明,但她也大量任用外戚,秦昭襄王被架空權力長達四十多年,魏冉、白起都被認為是宣太后的孃家人。魏冉是宣太后的同母異父哥哥,他與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公子市、高陵君公子悝合稱楚國四貴。白起受到魏冉與宣太后的提拔,因此在秦昭襄王心中白起是宣太后的老臣,所以他更加信任新丞相范雎。這為白起後來的死打下了伏筆,如果白起是秦昭襄王一手培養起來的大將,白起不至於老來被迫自盡!

一國之君的賢與不肖對國家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正所謂“王言如絲,其出如輪”。如果魏國的國君是魏無忌,那麼恢復魏國霸業指日可待,遺憾的是魏無忌不是國君嫡長子,所以他無法繼承君位。反而因為功高震主而受到魏王的猜忌、排擠、打壓最終鬱鬱寡歡,縱情聲色而死。

過早立太子容易引發後宮爭鬥,也容易形成太子勢力,諸公子作亂爭國君會動搖國本,太子勢力太大會威脅皇權。比如魏武侯死後,公子緩與公子罃各引軍隊混戰,最終韓、趙兩國引大軍來干涉魏國內政,差點導致魏國滅亡。晉獻公死後,諸子爭位,晉國數十年無法確立霸主地位;齊恆公死後,諸子爭位,直接導致齊國的霸業被晉國奪走。

秦始皇嬴政總結前人經驗,於是作出了不立後,不立嫡的制度,這個制度秦二世也嚴格遵守了。當然秦始皇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這次創新是失敗的,這直接導致了長公子扶蘇沒有被確立為太子,給趙高、李期、胡亥發動沙丘之謀了機會。如果長公子扶蘇被確認為太子,那麼秦國不會二世而亡;扶蘇是贏政十多個兒子中才能最出色的一位,又得到蒙氏家族的支持,扶蘇當了秦二世,劉邦、項羽之輩是無法改朝換代的。

秦始皇的後宮制度創新雖然失敗了,但是後世漢武帝、明太祖二帝明顯借鑑了秦始皇的做法。漢武帝為了防止太后干政或者外戚專權,他創立了“子立母死”制度,也就是兒子一旦被確立為太子,那麼他的親生母親就會被賜死。鉤弋夫人趙氏的兒子劉弗陵被確立為太子後,漢武帝就賜死了鉤弋夫人,劉弗陵繼位後追封母親鉤弋夫人為皇太后。

其後帝閒居,問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



北魏武帝拓跋珪繼承併發揚光大了這一制度,不過拓跋珪也因這一制度而死。太子拓跋嗣死了母親劉氏後,日夜嚎哭,引起了拓跋珪的不滿,打算將拓跋嗣廢除。太子拓跋嗣逃走後,魏武帝拓跋珪就打算立另一個兒子拓跋紹,並打算殺死拓跋紹的母親小賀氏,得知消息的拓跋紹連夜引兵攻入皇宮殺死父親拓跋珪,並迎立太子拓跋嗣繼位。

子立母死制度最終被北魏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廢除!千年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止後宮干政,他下令恢復人殉制度,皇帝死後所有嬪妃殉葬。明朝就沒有外戚專權的情況發生,但有宦官專權的情況發生。


大秦鐵鷹劍士


皇帝這個稱呼是秦始皇搞出來的,那麼他為何不立皇后和太子呢?下面兩部分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何不早點立太子?

太子的稱謂在先秦時期已有,故即使沒有皇帝制度的確立,太子也是一個對天子繼承人的稱呼。秦始皇是在死後,其遺詔上才立了太子。那麼秦始皇為什麼不早點立太子呢?扶蘇只是秦始皇的長子,但也只是繼承人之一。

按照史書的說法扶蘇是一個主張用儒的人,其實可以肯定的是扶蘇不贊同法家治國。這樣和秦始皇的理念完全相違背,故而秦始皇並沒有把扶蘇作為繼承人,反而藉機讓其遠離了權力中心,失去了繼承人的手段。秦始皇帶胡亥巡遊也可以解讀為對胡亥的一次考核。胡亥能陪秦始皇到最後就證明胡亥通過了這次考核。至於為什麼史書說胡亥、李斯、趙高篡改詔書呢?須知即使當時反秦也需要一個旗幟和口號,說胡亥是篡位,扶蘇才是繼承人,這樣才有了正當性。(這是在下推理)



為何不立皇后?

後字一詞最早的時候算是君的替代詞,也是代指天子用的。西周禮法規範之後,天子之妃被稱為後,後字才開始從轉向女性。王的正妻就是王后,先秦時期就有了太后一詞。

秦始皇雖然創立了皇帝制度,但他的初衷之一也是為了向後世顯示他的偉大。秦始皇也有一個後宮團隊,但是很可能沒有正妻。因為若是有正妻,不上一個對等的稱呼,對秦始皇會是一種貶低。當然也不排除有正妻,但是秦始皇想一人獨尊,所以不讓王后變成皇后。




其實不止秦始皇沒有立皇后,估計劉邦也沒有立呂雉為皇后,《史記》記載了漢文帝立皇后,並沒有記載漢高祖立呂雉為皇后,《漢書》倒是記載了呂后被立為皇后,但《漢書》是東漢時才成書的,制度早就確立了。皇后制度應該是在漢文帝時期才確立下來的,這時候開始,皇帝的正妻或者太子的母親稱為皇后,皇帝的母親稱為皇太后。

當時人們對呂雉的稱呼應該是呂后,而不是呂皇后。同樣可以推理出,即使秦始皇有正妻,下人對其的稱呼應該也是姓氏加一個後字。


淡看天上月


因為見前朝後宮執政,太子搞嫡系之分……


michael舒27859952


秦始皇一心只想煉丹,沒考慮過皇后,太子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