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醫患關係緊張?是醫生變了,還是患者變了呢?

時間的流浪者wo


為什麼現在的醫患關係緊張?是醫生變了,還是患者變了呢?

從表面看,醫生幫著患者治好病,消除痛苦,患者付費,這是一個雙贏的模式,是皆大歡喜的事。但現實的情況卻不是這樣,醫患關係越來越緊張,還出現一些極端行為,輕的是罵人,重的動手打人,在嚴重的甚至出了人命。

出現這種現象,肯定是都有問題的,從患者和家屬的角度,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去醫院,認為醫院能解決問題,讓自己康復,期望值往往很高。但很多患者慢慢發現,很多病醫生,醫院治不好,只能是控制維持,無奈的是有些病越控制越嚴重,比如糖尿病,痛風等等,最後還出了併發症。花了很多錢病好不了,矛盾會一點點出現,逐漸升級。

我覺得最關鍵的是,還是醫風、醫德的問題,有的醫院明知道這種病治不好,也瞭解病人的大致經濟情況,還要留人家住院,等人花得差不多了讓人家出現,最後落得人財兩空。這個問題不解決,小病大治,問題戶越來越突出,矛盾會越來越激化。


霍體清


當前醫生“了不起”,我有個經歷說給大家分析,我家人犯了青光眼病入住三甲醫院門診確定需做手術,門診醫生口頭說這醫院暫沒有這個把握建義到上級醫院,但住院部醫生死活不寫轉院證明,強調有百分百把握,我只好畄在這醫院繼續治療,過了十天病情越壞,通淚管把隻眼全部出血且腫大,在這情況下我提出轉院,但醫生仍不寫轉院書,我只好自已出院,到上一級醫院做手術,一個星期後好,出院。雖然多出一點錢,但保得平安。你想如果在原來醫院得到怎樣效果,醫院關係就是這樣升級的,這個醫生不被斬死算她行運,醫生為了利益該死無餘。


null32287


親身經歷醫院黑心搶錢。不小心,吃鴨頭時讓一小片鴨嘴殼卡了喉嚨。去市醫院,門診看了一下,叫做cT檢查,看了片子,叫住院,當日可取出。住進院後,住院醫生開了一串單子,檢查了大小便`驗血所有指標,還要再照X光片,然後打點滴丶吃藥。我問,要查這麼多內容有什麼用,且已cT,照片不多餘?醫生說為了我的健康,手術不出問題。其實,我血壓血強等皆蠻好,單位組織體檢才過去半個月。無奈醫生鑽了錢眼,我只好任它宰割。住了三天,仍未手術,我發火了,則醫生說晚上手術。術後我麻醉醒了,我問麻醉師,手術弄了好久,他一答,很簡單,麻醉有效後,撬開嘴,一下就取出了骨片。麻醉是防止取骨片時觸及咽喉而咳漱。第二天一結算,化了49oo元。這不是搶錢吆?醫德何在?醫鬧,醫生主要責任。


老李135715200


從醫患角色定位上,不難發現醫生還是原來的醫生,病人還是諸多來自各地的病人,本質上醫與患的角色都沒變。若說有變,值得闡述的是:

一、隨著醫療體制從“公益性”有逐步向部份“市場化”演變的傾向;公立醫院的運行機制從非營利性逐步向“自收自支”、盈利與節餘留成演變;醫院建設與大型設備採購從財政拔款向自行“貸款”籌資,還款付息方面改變,有的醫院陷入“負債經營”的困擾……。

二、隨著百姓健康意識明顯增強,廣大病人對優質醫療資源需求與服務品質的提升的期待,把“花錢買服務”思維也帶到救死扶傷的“戰場”,呈現出“花了錢應當治好病”,“抬進來要保證能走回去”,醫院“治壞了,治死了”需賠錢的“醫療三包”理念;病人是“上帝”,是來醫院“消惠”的“上帝”意識。醫生護士成為“下帝”,是服務人員……。

三、曾經讓病人感到可親近的醫院與親切的醫生,在面對醫院補償機制難以適應醫院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下,面對沉重的運營壓力與責任擔當,不得不推行“科室成本核算”,醫生在執業過程中必需肩負“非醫療性質”的各類經濟與社醫保等部門下達的考核指標………

四、公立醫院再“擊鼓傳花”,把上級指令性指標、規定、要求轉化或分解為強制性“制度”,操作常規程”,推行“病人選醫生”的“專家門診”,“普通門診“與各種等級的“掛號費”,鼓勵醫生走“多勞多得”,“高勞高得”創收之道。醫生要直面醫院管理需求的各種“質檢“,“考試”,“晉升”,“績效考核”,“年終考核”等無窮盡的“檢查”,讓諸多醫護人員深感壓力山大而顯身疲力竭……

五、試想,一個老專家或年輕的醫生,當他(她)每天要面對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各式各樣的病人,不同程度的病情,要開出式收閱的來自各個部門的檢查單、報告單;面對每位病人難以休止的提問,他們的時間、體力與精力夠用嗎?

電腦都會出現死機,醫生面對高負耗的腦力勞動能做到“笑臉相迎”,逐一“耐心解答”嗎?

六、因此問題出來了,只要每天在病房或門診出現1~2個“上帝”(或其家屬)對“下帝”的服務感到不滿意,(當然這其中包括醫護人員自身的責任)則可能發生“出口傷人”,“出手拉扯”的糾紛事件,若處理不當,矛盾可被激化,則難迴避發生“鬧醫”事件……。

醫院環境能揭示社會浮燥的一面,當某些病人處自身處在疾苦中,或作為家屬在瞬間失去親人,那種刻骨銘心的絕望與痛苦醫生何償不理解?,他首先把不滿情緒向經治的醫生髮洩……。

這些年頻發的一些醫患矛盾,您能說這是醫生責任,或是患者的責任?以上心語僅供您思考與借鑑。


陳恭5


現在中國的醫患關係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因為涉及醫療體制問題,涉及社會變革問題,涉及醫保改革問題。總而言之,就是都在變。

第一是醫院在變,醫生在變。醫院由以前的旱澇保收,到現在必須自己創收;醫生是鐵飯碗,現在是合同制,聘用制,雖然有編制,但是編制不保證你所有的收入,所以醫生在變。變得利益高於服務,有時候也是身不由己,這裡我想起一句話,就是如果不能扭轉乾坤,那就隨風逐流。

第二是患者在變,患者的健康意識在改變,患者的維權意識在改變。和以前比患者比以前更挑剔了,因為現在社會發展一日千里,人的信息吸收量,見識都士別三日刮目相待。所以其實患者也在變。

第三醫院在變,醫生在變,患者在變。是因為社會發展在變,醫療改革在變,醫保政策在變。所以在這種變化裡,如果要做到社會、政策、醫院、患者同步,是很困難的。只有經過時間的磨合,政策的補丁,才可用慢慢的消除排異反應,做到融合協同。

所以,我們對於患者的要求不能熟視無睹;對於醫院的生存視而不見;對於醫生的付出習以為常。求同存異,找到一個理想的支點,不是不可能。





健道ABC


現在的醫患關係的確比較緊張,很可悲。醫患關係的緊張,不能怪醫生或病人,他們都沒變,是社會道德淪陷了!

本來醫生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積德行善,大部分醫生的確堅持這個道德操守,但是確有不少害群之馬,病人在他們眼裡就是一臺印鈔機。一般的感冒,他們可以開出一大堆的化驗單讓病人去化驗,用昂貴的藥品去代替一般藥品來治療普通的常見病。這類報道在媒體上並不少見。為什麼?因為回扣,因為利益的驅使,也因為某些醫院領導為創造業績,給醫生下的指標!

本來醫療是一個國家的福利,現在變成一個暴利的產業,病人成為一隻任人宰割的羔羊,誰之過?你說醫患關係能不緊張嗎?


糊塗比清醒好


醫患關係的緊張,不只是某一方的改變,一段關係的改變,往往是雙方甚至是多方的因素。

就醫患關係而言,我覺得至少有三方面原因。

一、醫生。醫療質量存在薄弱環節,比如醫術能力有限對某些疾病認識不清造成的誤診漏診及錯誤治療。現在的醫生工作強度大,工作壓力高,可能與患者溝通不到位,造成了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或者醫生只管治病,怎麼好怎麼來治療,忽略了患者的家庭經濟情況,也忽略了患者的承受能力,會讓患者認為醫生吃回扣,多賺錢,還把自己治不好。

二、患者。患者對治療效果期望值過高,總覺得他到醫院來,花了錢看病,醫生就應該給他治好,但是醫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醫務人員是人,他們對知識與技術的掌握也有多有少,他們可能只精通某一方面某一個系統,不能夠滿足患者的期望。不少患者也對醫療行業認識不夠,對醫學知識一知半解,就以為自己懂了全部,去醫院看病醫生不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治病,也會導致矛盾。

三、社會。各種媒體對某一行業負面報道,會使大眾對這一行業失去信心,醫患關係也許沒有那麼緊張,可是一旦有負面信息出現,就會被大肆報道,媒體的影響力太大。雖然已經出臺了一些規定來合理處置醫患糾紛,但還是有一些部門處理不當,往往只現在患者的角度處理問題,而忽視了醫務人員,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患方“氣焰”,甚至醫鬧專業化。


一隻醫學生


不得不說,現在的醫患關係確實很緊張,某種情況甚至可以說挺惡劣,因為直到現在,打醫生、罵醫生、殺害醫生的案例還是時有發生,那麼到底是醫生變了還是患者變了呢?


為什麼現在的醫患關係這麼緊張呢?

以前的醫患關係就比現在好嗎?不一定,只不過以前的媒體報道沒有現在發達,沒有現在便捷,可能很多打醫生,殺害醫生的報道我們不知道,或者沒有報道出來而已,但目前的醫患關係確實挺緊張的。

為什麼呢?首先從大環境上來說,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是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縮影,不得不說在過去的幾十年我們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我們的國民素質的提升速度,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無論是醫生的素質還是病人的素質。

我們的醫療水平,距離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我們國家的大部分醫院醫生的水平稍顯不足,但是我們的患者又想得到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患者想要的和醫院或者醫生能給的並不在同一水平,這也是矛盾的基礎和根源所在。

醫生和患者都變了!

醫生變了是因為現在的疾病種類太多,太複雜,醫生難以全部掌握,其實,現在的生存壓力很大,而醫生還要面對生命的考驗、學業的壓力、考試的壓力,晉升的壓力,醫生變得難以專心的看病,難以專心的提高醫療技術。


患者也變了,變得要求更高了,認為自己只要花錢了,醫院就有必要把病給我治好,醫生和護士的態度就要好,其實不是這樣,醫生每天都處於一個緊繃的狀態,每天都要面對各式各樣的病人和病情,整天面對不健康的人,接受的大多都是消極的情緒,所以醫生真的挺難做到笑臉相迎!

雖然我們的醫療技術極大進步了,但是依然有非常多的疾病醫學工作者們依然束手無策,不是他們不想治好,是沒有辦法,無能為力!但是患者不這麼認為,靠著道聽途說的一點消息,或者靠著網上查詢的一些資料,就認為醫生不盡力,不專業!就鬧,結果只會加劇醫患關係的惡劣。
醫患關係想要變得更好,醫生要改變,患者也要改變,醫院也要改變,都要變得更好,更能相互理解,更能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醫患關係才能健康發展,不然醫生和患者戾氣都很重的話,醫患關係很難和諧!


小醫生


可以說醫生變了,患者也變了。也可以說,醫患都沒有變,是醫療體制變了。社會環境變了。改善醫患關係緊張,要改變醫院盈利性質。首選要改變國家“觀念”,醫院需要具備國家“公眾”意義:國家建立根據病情進行分類,專家分類,對醫院進行嚴格的系統的技術的專業的標準的緊密的管理體制;而不是當前的“市場經濟形勢的醫院”,實踐證明“市場經濟化的醫院”弊病越來越嚴重,除了“賺錢”,其他的都淡化了,什麼醫德,規範,標準,已經不是“國家行為”,只是“盈利的附屬品”,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難道正常嗎?“民強富國”難道是虛的嗎?“東亞病夫的帽子”中華民族還要戴多久?人民的命運只是“賺錢”的工具嗎?民族振興要有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不是來源於醫院(不是說醫院無用,需要合理治療,有醫德的治療)而是來源於國家對人民健康的科學系統全方位的“有機”管理,這是真正尊重生命,為人民的國家焦點,醫院是為了健康治病,而不是為了“賺錢”治病,或者過度治療。關鍵是“國家”的醫療理念轉變,否則還是現狀…只有國家有能力轉變醫院、醫德等“弊病”,重新樹立醫院為人民服務的定位。減輕患者壓力,重新塑造一切為人民服務醫德。否則,醫患關係緊張將成為常態並烈性傳染到各行各業,比如教育等行業。


精確打擊6


其實都沒有說到根源上,制度的問題,對比以前的醫療費報銷的方式,就知道問題所在了,以前患者住院,都是先交按金,出院結帳後持發票報銷,與醫院或醫生很少發生衝突,因為醫保報銷後,單位報銷,剩下的才是個人出,單位職工及家屬門診開藥可統籌報銷,福利好的單位職工,享受的福利及特權更多,醫療更有保障,醫生的工作比較純粹,醫患關係當然和諧得多了,患者主要與單位的人事科、財務科打交道,人事科、財務科的工作就忙得多了。後來改革了,保障社會化了,標準統一了,覆蓋面更廣了,單位人事、財務工作減輕了,患者與社保局及醫院打交道,但社保局有具體的條文,能否報銷有條文規定,可以撇清責任,而且規則都是社保定的,所以患者不可能也沒底氣與社保發生爭執,患者的不滿根源上都是錢的問題,既然社保那裡沒有訴求的機會,怨氣只能向醫務人員發洩,疾病的治療要花錢,社保、醫院、患者三方,醫院是負責診療的,付出汗水,獲得報酬天經地義,社保與患者,社保出得多,患者支付就少,反之,社保支出減少,患者支付比例就多。但社保可以直接限制醫院來控制總支出,如此的三方關係,醫患之間本應和諧的關係就成為了矛盾體了,這是社會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