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貧窮落後,軍閥唐繼堯卻為何能養出號稱國之精銳的滇軍?

周琦


“滇軍”特指民國時期,由雲實權派控制的地方武裝。“國之精銳”的稱號是雲南子弟用抗戰中,在臺兒莊、常德、中條山、緬甸等地一場又一場硬仗換來得,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滇軍的事蹟都世人所遺忘。

雲南土地貧瘠,且多山地,不適宜農業生產,但上帝為你關掉了一扇門,必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雲南的水熱條件極其適合罌粟的生長,“雲土”嗎啡含量很高,品質足以媲美印度、波斯和土耳其的上等煙土,但價格卻是進口煙土的三分之一。因為有鴉片貿易做支撐,滇軍的裝備不僅強於中央軍,在某些方面甚至強於日軍。

不過滇軍的精銳並不全靠鴉片。一般來說,國家的部隊可以分為“野戰”和“衛戍”兩種。野戰部隊比衛戍部隊戰鬥力高出多倍

野戰部隊需要在野外,甚至是國境線以外作戰,戰場環境複雜多變,隨時可能遭到攻擊,所以野戰部隊是國家重點建設的核心部隊。衛戍部隊主要城防護衛和防守任務,一般都是主場作戰,對他們而言“忠誠”是第一位的,就像清朝的御前侍衛,他們武功並不見得有多高強,但出身必須自功勳世家。

雲南地處西南邊陲,擔負著守衛國家南大門的任務,所以滇軍就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幾支野戰部隊之一。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雲貴總督蔡毓榮就奏請朝廷在雲南駐軍,加強武備,在大理設置“提督府”,又在全省設置了八鎮總兵。

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後,清朝對雲南的控制進一步加強,又為滇軍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清末中法戰爭時,朝廷著李鴻章、左宗棠等為滇軍撥付大量後膛槍、開花炮等先進裝備。滇軍也算是不負眾望,給予法國以沉痛打擊,英國官員在《英國對華外交》一書中,專門評價道:“ 黃種的軍隊第一次同歐洲人短兵相接而沒有丟臉”。

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為了救亡圖存,計劃在全國建設36鎮(師)新軍,其中雲南就有2鎮,但因辛亥革命的爆發,雲南最終只建成了陸軍第19鎮。陸軍第19鎮就是民國曆史中所謂的“滇軍”的前身。

熟悉近代史的都知道,新軍是清末革命的主力,所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中,滇軍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滇軍原先是國家軍隊,由朝廷撥付軍費,革命後就要自己解決餉源。雲南經濟落後,顯然不足以養活滇軍,能解決財政危機的只有“雲土”,這種特殊商品。

雲南軍閥唐繼堯率先以徵“禁菸稅”的名義開放煙禁,強迫百姓種植罌粟。在護國運動中,滇軍就攜帶大量鴉片,沿途售賣以充軍餉。依靠雲土的暢銷,唐繼堯不僅讓東南財富大量聚集到雲南,他還通過鴉片貿易控制周邊省份軍閥。

新桂系軍閥黃紹肱就說過:“不管是新桂系,還是老桂系都不敢得罪雲南。得罪了他們就等於得罪了財神爺,雲土改道入川、湘,廣西軍閥就沒有禁菸稅可收。”由此可見鴉片對於軍閥的重要性。

總得來說,滇軍的精銳根本原因在於出身好,自身實力不強,單純依靠鴉片只能養出“雙槍兵”,其次,民國時期滇軍的強大確實依靠鴉片貿易來維持。在一定程度上說,滇軍的精銳是帶有“原罪”的,但滇軍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很難對其作出評價。


史料不輯


60軍作戰是頑強 但能算國之精銳嗎?

國軍有10大王牌軍: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整編七十四師、整編十一師、第二軍、第七軍、整編二十五師、第八軍、第三十五軍、第五十二軍。

新一軍:以孫立人率領的原為財政部宋子文下屬海關查稅緝私的稅警總團所改編的新38師最出名;孫立人的新38師以仁安羌之戰擊敗日本32師團而被蔣介石授予四等雲麾勳章、羅斯福授予豐功勳章、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授予英帝國司令勳章;新一軍是由撤退到印度的孫立人新38師和新22師組建,在反攻緬北中,擊敗日本18師團,號稱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

第5軍:以杜聿明裝甲師第200師為基礎改編的第五軍,是少有的裝甲兵團,部分裝備為蘇聯援助,第200師師歌《義勇軍進行曲》即為今天的國歌;以擊敗日本第21旅團的崑崙關之戰著名,以1.4萬傷亡代價讓日軍付出1萬的傷亡;由於杜聿明堅持從野人山回國,導致第五軍的重裝備全部丟失——都是血汗錢換來的。

整編74師:即74軍,被稱呼為抗日鐵軍,備受蔣介石稱讚;以王耀武、張靈甫出名;成名戰是上高會戰,因此戰獲得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因此被讚譽為抗日鐵軍;抗戰時裝備有蘇聯的重武器榴彈炮、野戰炮、戰防炮、重機槍、DP機槍等;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五軍的57師、58師傷亡過半;

第七軍:號稱鋼七軍;在北伐時期,以全軍4萬人連場血戰,分別殲滅孫傳芳主力的謝鴻勳第四師2萬、盧香亭第二師3萬、陳調元部3萬、上官雲相3萬等,合計11萬人,付出代價:3個團長戰死、下級軍官戰死30%,士兵傷亡2.4萬;參與的戰爭有:統一廣西、滇桂戰爭、北伐戰爭、寧漢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國共內戰、抗日戰爭;比較出名的戰爭有:北伐的江西作戰、湘江戰役、沂水之戰、青樹坪之戰。

現在來看下滇軍60軍的戰績:

1、以彝族、白族人為主,主要裝備法系武器;

2、臺兒莊戰役傷亡1.3萬;和第五軍、整編74師、第七軍相比,不算太高,平手;

3、禹王山陣線死守27天。

滇軍60軍之所以在抗戰初期擁有優良的裝備,原因只有一個——從1913年唐繼堯掌控雲南到1937年,滇軍只進行過一次大戰——滇系唐繼堯和桂系李宗仁的對戰:

即60軍和7軍的對抗,當然結果是60軍失敗。

長時間保持和平,自然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讓滇軍有能力購買法式裝備。


總的來說,和國軍10大王牌的作戰力相比,滇系60軍只能算是作戰頑強,不能說是國之精銳!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民國時期滇軍厲害,首先是因為雲南有所著名的軍校陸軍講武堂,其創始人和主要教官多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時滇軍一些將領也時常去講武堂講課,這些人也多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如蔡鍔、唐繼堯、羅佩金、顧品珍等。名校名師,培養了大批優秀將領,如朱德,葉劍英、範石生、朱培德、楊臻等。民初滇軍的裝備也是很先進的,多為德械。因此這樣一支窮鄉僻壤的軍隊在護國戰爭中能與袁世凱的天下兵馬抗衡。

雲南辛亥革命是陰曆九月九重陽節發動的,是蔡鍔、唐繼堯等人領導的。大重九香菸是為了紀念重九起義雲南光復創的牌子。

唐繼堯其人也不是一無是處,領導重九起義,領導參與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他後來還是雲南講武堂的總辦,也就是校長。他的墓能夠在文革中躲過一劫至今保存,這中間還有個故事。雲南講武堂不僅為雲南、為中國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也為周邊的國家如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朝鮮的大將崔庸鍵、韓國的李百奭等當年都在雲南講武堂學習,在他們還沒畢業的時候,朝鮮爆發了反抗日本統治的起義,他們向校方強烈要求提前回國參加起義,為此,唐繼堯專門召見了他們,對他們說:你們的心情我完全理解,去吧,我支持你們。以後你們還需要深造,我這裡隨時歡迎。這些人後來多成了朝鮮和韓國的開國元勳。文革初,朝鮮大將崔庸鍵訪華,提出要去他老師唐繼堯的墓上祭奠,當時全國到處都在破四舊,搗毀封資修的東西,周總理電話雲南問唐繼堯的墓地還在不在,那邊回答正要搗毀,炸藥都安好了。周總理勒令停止,這樣唐繼堯的墓地才得以保存。


漂流木2


民國時期的滇軍曾稱霸西南數省,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討伐袁世凱的護國運動和反對獨裁的護法運動中積極響應,可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後,滇軍派出60軍參加戰鬥,被譽為“國之精銳”。可雲南位居西南內陸,經濟落後,精銳的滇軍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滇軍的起源

滇軍是在清末雲南新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07年,經歷了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所帶來的奇恥大辱,清政府提出“整軍經武,以救危亡”的口號,計劃在全國組建36鎮(師)新軍鞏固國防。

雲南準備組建兩鎮新軍,但只完成一鎮,清政府便在辛亥革命的隆隆槍炮聲中,宣告滅亡。1911年10月30日,辛亥革命爆發後,蔡鍔在雲南率先通電響應,宣佈雲南獨立。蔡鍔時任陸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旅長),雲南宣佈獨立後被推選為雲南都督。袁世凱組建北洋政府後,邀蔡鍔進京任職,由唐繼堯繼任雲南都督。

唐繼堯原是蔡鍔的部屬,他繼任為雲南最高軍政長官後,加強了滇軍的建設,為後來參加護國運動和護法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滇軍的建設與發展

雲南位居內陸,經濟落後,為了使滇軍配備最新式的武器裝備,唐繼堯決定推廣種值鴉片,以牟取暴利。他提出“寓禁於征”的口號,在全省範圍內推廣種植,並強行規定各縣種植面積。護國運動中,唐繼堯首破禁菸先例,讓滇軍士兵攜帶鴉片以資軍餉。

雲南氣候溼熱,特別適合鴉片生長,當時全國有多個省份都在種植鴉片,唯有產自雲南的“雲土”被公認為上品。唐繼堯依靠鴉片獲取了大量財富,在大肆揮霍的同時,也為滇軍更新武器裝備起到了很大作用。清末在雲南設立了陸軍講武堂,培養新軍人才。雲南講武堂聘請曾在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李根源、李烈均、沈汪度等人任教,培養了一大批滇軍將領。唐繼堯本人也曾是講武堂教官之一,他極其重視軍官素質教育,規定滇軍將領必須在講武堂學習並考核合格者方可任命。

唐繼堯品行卑劣,他勾搭手下將領庾恩暘的妻子錢秀芬,為了除掉兩人之間的絆腳石,他派庾恩暘到前線作戰,致使其在貴州畢節遇刺身亡,上演一了一幕民國版《投名狀》。
為彌補內心愧疚,唐繼堯讓庾恩暘四弟庾恩錫任雲南水利局長,並給了他一大筆錢。庾恩錫由此創辦了雲南規模最大的亞細亞菸草公司,旗下品牌“大重九”香菸曾經風靡全國。

滇軍最出彩的一幕

1926年,國民政府在廣州誓師北伐,唐繼堯因與北洋政府深厚的關係,勾結直係軍閥吳佩孚等人對抗革命。1927年2月6日,龍雲、張汝驥、李選廷和胡若愚四位雲南鎮守使發動兵諫,逼迫唐繼堯下臺。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龍云為雲南省主席。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龍雲表示“傾盡地方之財力、物力以貢獻國家,不惜一切奮鬥到底”,組建了4萬人的國民革命軍第60軍,以盧漢為軍長,誓師出滇,北上抗日。滇軍當時裝備精良,軍紀嚴整,戰鬥力極為強悍,被稱“國之精銳”。60軍為抗日戰爭付出了重大犧牲,值得令人緬懷和追思。


歷史茶坊


民國期間,無論是北洋軍閥時期還是國民黨時期,滇軍都是中國不可忽視的一股軍事力量,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滇軍轉戰全國,打出了赫赫威名。為什麼地處西南邊陲、在許多人印象裡屬於“老少邊窮”地區的雲南,能夠走出滇軍這一支國之精銳呢?

雲南滇軍

這個問題要分兩部分,首先,民國時期的雲南經濟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落後。其次,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強大與否也與當地的經濟是否發達,沒有必然的聯繫。

我們先說雲南經濟的問題。歲然地處西南邊陲,但云南卻並非閉塞之地。早在清末時期,雲南交,興辦了多家現代化企業。同時,由於雲南地處越南和緬甸之間,一直是英國和法國殖民者覬覦之地,也因此,雲南接觸西方先進科技和工業的機會就變得更多。

因此,在清末和民國期間,僅雲南首府昆明就有洋行高達34家,蒙自也有20多家。同時,由於雲南大部分時間處於一個軍閥的統治之下,相對穩定的環境也給雲南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尤其在第三任雲南王龍雲統治期間,雲南的工業、農業、金融等多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雲南也成為民國時期僅次於東北及東南沿海之外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

雲南王龍雲

而當抗戰爆發之後,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華中等大片經濟發達的國土淪陷,包括雲南在內的西南地區成為國民政府的大後方。也因此,在大量內遷的工業企業進入之後,雲南省的工業、教育、金融等行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雲南省也因此成為中國8年抗戰最可靠的後勤基地。這一切,自然也成為滇軍的的可靠保障。

而且,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尤其是民國軍閥部隊的戰鬥力,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是否發達,沒有必然的聯繫。例如當時中國沿海各省經濟最發達的江蘇和浙江,坐擁赫赫有名的江浙財團,卻並沒有一支精銳的部隊。與雲南相鄰,同樣山多地少、經濟落後的廣西,卻先後湧現出了舊桂系和新桂系兩支軍閥力量,新桂系對於民國的影響力更是毋庸置疑。

滇軍

那麼,民國期間,為什麼滇軍有那麼強大的戰鬥力和影響力呢?

首先,滇軍是在明清朝末年的新軍,第19鎮的基礎上編連而成。而眾所周知,明朝末年中國最具戰鬥力的軍隊,就要數遍佈全國的新軍了,新軍也正是辛亥革命的主力。為了拯救日趨沒落的清王朝,清朝在全國各地編練新軍,並按照西方的方式,裝備先進武器,採用西式操典,因此,新軍作為現代化軍隊,戰鬥力比之舊式軍隊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其次,滇軍擁有一個赫赫有名的軍校——雲南講武堂。雲南講武堂也是當時中國三大講武堂之一。因此,雲南滇軍的將官大都是科班出身,良好完善的軍校教育成為滇軍戰鬥力強勁的有力保障。滇軍的軍官絕大部分都出自雲南講武堂,包括第三任雲南王龍雲、第四任雲南王盧漢,都是講武堂出身。

雲南講武堂

最後,雖然雲南也經歷了軍閥混戰和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刻,但是,在絕大多數時間內,雲南始終處於一個軍閥的統治之下。因此,大多數時間能夠團結一致的雲南,也成為滇軍戰鬥力最有力的保障。

抗戰期間,出兵最多,傷亡最大的地方部隊,是來自天府之國的川軍,但是,四川在民國混戰期間卻沒有多大的名聲,反倒屢屢被外省軍隊欺負。滇軍鼎盛時期,就曾將整個四川地區納入統治範圍之內。

滇軍頭盔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不是因為川軍戰鬥力不強,而是因為川軍始終處於混戰割據的局面,因此,無法團結一致,亂成一鍋粥的川軍,自然不可能“力出一孔”。

滇軍先後經歷了四任雲南王,分別為蔡鍔,唐繼堯,龍雲和盧漢。這4個人雖然統治雲南的時間長短不一,但是,大多數時間他們都能將雲南牢牢的控制。集合了全省的物力、財力和人力,再加上雲南人的尚武精神,滇軍自然成為赫赫有名的國之精銳。


鳶飛九天2018


清末民初的雲南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貧窮落後;號稱國之精銳的滇軍,也並非是唐繼堯一人之力培養出來的。

說起滇軍,就不得不提其前身練軍。

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大清國在地方上的防務體現崩塌,地方政府只能自生自滅。

雲南作為西南邊陲省份,又是漢地十八省之一,其戰略位置十分尷尬。其他漢地省份皆有戰略緩衝,而云南與東南亞和南亞接壤,直接面臨英法兩國威脅。

19世紀中葉,與雲南接壤的緬甸、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印緬等殖民地欲與中國進行商業往來,除了水路,自雲南北上是最近的一條商業通道。

中法戰爭之後,清政府“不敗而敗”,與法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續議商務專條》,將雲南的蒙自、思茅、騰越開闢為通商口岸(海關);與此同時,法國承建的“滇越鐵路”,更是為雲南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雲南的邊境貿易中,雲南方面則以出口鴉片等初級產品為主,而英法則大肆輸入輕工業製成品。這樣一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貿易,就形成了一個內循環。即,以雲南產出的鴉片,銷至內地,獲取高額利潤,同時將輕工業品銷售到雲南,以換取鴉片。

雲南通過收取邊貿之“厘金”、以及種植鴉片的雜稅,經濟飛速發展,一度躍居西南地區之首。雲南的一夜暴富,是建立在內地被剝削的基礎之上,而最大的獲利者,則是帝國主義列強。

當然了,雲南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也著實下了不少功夫。

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能不掏錢的東西,哪怕出一毛錢它們都嫌多。換句話說,在雲南的邊境貿易裡,列強想要“明搶”;雲南想要活下去,只能硬著頭皮跟列強明刀明槍地幹才行。

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提高軍隊戰鬥力。

1875年,雲南巡撫岑毓英奏請清廷,申請抽調一部分綠營軍(清朝常備兵之一),設立練軍(滇軍前身)。最初的練軍只有12個營,約合4500名將士。

1883年,練軍擴充到14個營,將士總數已經5000多名。至此,練軍成了雲南省防的主力部隊,為了應對法帝國主義的入侵,練軍積極備戰。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前夕,練軍已經擴充到131個營,人數也高達5萬人之多。更重要的是,此時的練軍已經大量裝備新式洋槍洋炮,儼然一副現代武裝的模樣。

經過十年的發展,滇軍成了西南地區的最強武裝力量。在自保的同時,還能援助周邊省份。中法戰爭裡,雲南巡撫岑毓英曾派遣滇軍馳援,並一戰成名,使得英法等國不敢覬覦西南地區。

歷史學家季南曾在《英國對華外交》裡,如此評價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裡,黃種人的軍隊第一次同歐洲人短兵相接而沒有丟臉。”

看來,這英法列強也是吃軟怕硬的主兒,能從“清爸爸”那裡明搶,何必跟雲南這種“小孩子”打架呢?

此,給了雲南發展的機會。

1907年,清政府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而云南則計劃在五年內編練2鎮。為此,新任的雲貴總督錫良斥資800多萬輛,購買德國最新式武器裝備滇軍。

到這個時候,滇軍武器裝備,已經位居全國先進行列。按照蔡鍔的話來講,就是:

“在京調查一年,始知全國軍隊中,軍械之充足,無出雲南之右者。滇軍之精銳雄武,則為當時第一流軍隊。”

如果將一支軍隊的建設比作蓋房子,那麼優秀的士兵和先進的武器只是上等材料。這座房子美而堅固的根本,則是如何“調教”他們。

真正讓滇軍成為西南軍閥之首的,則是1909年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建立。講武堂成立之後,蔡鍔被聘請為教官。此時的蔡鍔,正是清末36新軍之第19鎮新軍37協統協,唐繼堯是蔡的手下。

陸軍講武堂為滇軍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包括朱帥、葉帥等開國元勳在內,都是講武堂的畢業生。這些優秀學子,在畢業之初,也都是為滇軍效力。

有了上等材料,加之最優秀的“良匠”,滇軍這支部隊,很快就被打造成了最精美的房子。在當時,滇軍甚至有“國之精銳”的稱號。

1915年,袁世凱不顧民族大義,在北京復辟稱帝。蔡鍔當即宣佈雲南獨立,發動護國戰爭,並出任護國軍第一總司令,唐繼堯接任雲南軍政府都督。護國軍在蔡鍔的指揮下,揮師北上,一路所向披靡,徑是氣死了袁世凱。

護國戰爭勝利不久,蔡鍔因病去世,唐繼堯成了滇軍當之無愧的大帥。
唐繼堯此人,雖說跟著蔡鍔南征北戰,也進正規的軍事學校接受過教育,可是在戰略眼光上,比蔡鍔差了不止一個等級。

就如同唐繼堯的墓誌銘上寫的那樣:“治滇無善政,護國有奇功。”在唐之前的滇軍,是國家的軍隊;唐接手之後,滇軍就成了他的私人“保鏢”了。

1917年,袁世凱的繼任者段祺瑞在北京大搞軍事獨裁,孫中山掀起護法之名,反抗段祺瑞。唐繼堯則連續發佈電報,宣佈擁護共和討伐逆賊,並揮師北上入川“靖國”。唐繼堯此舉,無疑為他贏來了莫大的聲譽,卻遭到北洋系的仇視。

唐繼堯如此積極地“靖國”,其真正目的則是為了控制四川。

就在這個時候,出身四川的滇軍將領朱德上書唐繼堯,勸他放棄地盤主義,分化反對力量,出兵武漢才能解救目前的困局。然而,唐繼堯拒絕了朱德的提議,再度出兵四川。

對此,朱老總只好長嘆:“西蜀偏安庸者據,逐鹿中原是雄才。”言外之意,唐繼堯不過一個庸才;沒過多久,朱老總便離開了滇軍,另謀出路。

唐繼堯為了控制四川,開啟了他不斷作死之路。數次政府四川,都在統治時期強制採取強滇弱川政策,最終引起各方不滿,終致滇軍力量不斷被消耗。

1926年,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出師北伐。此時的唐繼堯就算不支持北伐事業,也不該唱反調不是?然而他還是在雲南高唱“討紅”的調子,對抗北伐軍。這一年的11月,我軍雲南地下組織成立“倒唐”鬥爭委員會。

次年,唐繼堯在下屬的兵諫下,被迫下野,同年病逝。對於唐繼堯的功過,他的墓誌銘最恰當不過了:

“治滇無善政,護國有奇功。”

當然了,唐繼堯早主政雲南的14年裡,在文化建設方面,還是值得稱讚的。


祗樹


先擺結論,滇軍厲害,除了軍閥唐繼堯的個人軍事才能之外,雲南物產豐富,資源眾多,也是主要原因。

至於貧窮落後,正是因為開發的不好。當然也還有地理交通因素,這裡不展開為什麼貧窮落後。

研究下唐繼堯本人很有必要。

1904年到昆明,考取官費留日生,得以留學日本。就讀東京振武學校,

初擬學工科,後改軍事,和趙恆惕、孔庚、閻錫山等人同期。次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了中國同盟會,不久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參與同盟會雲南支部機關刊物《雲南雜誌》的組織工作。同時又秘密組織了陸軍團、武學社。11月,因日本政府公佈取締中國留學生的規則,在日的中國留學生奮起抗議,並紛紛準備回國。唐繼堯不同意學生們進行抗議活動,反而號召他們安心學習。1906年唐繼堯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振武學校畢業,到金澤的日軍第九師團炮兵聯隊見習,一年期滿後又於1907年進入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炮科學習。

上面是我百度來的,唐繼堯初擬學工科,也參與了《雲南雜誌》的組織工作,說明他年輕時候對工業科技有過涉獵,也做過文化宣傳、管理組織工作,

那麼一個這樣的人,在“貧窮落後”但是物產豐富,資源眾多的地方作為創始人練出精兵有什麼疑問呢?

多少厲害人物在貧瘠之地竭盡民力也練得出強軍,只是難以持久而已。


張李化


滇軍的前身為清末雲南編練的陸軍第十九鎮,該鎮多數的軍官都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一所仿造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建立的一所近代化的新式軍校,其教官大多留學日本。清朝滅亡之後,這所軍校更名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並繼續招收學生,培養出來的新式軍官也都在滇軍服役。唐繼堯曾經就當過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教官,唐繼堯成為雲南省的最高統治者後,為了擴大雲南講武堂的規模和影響,先後在貴州貴陽、四川瀘州、廣東韶關開設了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分校,並招收海外的學員。除此之外,唐繼堯還在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內設立“高等軍事學校”,以培養高級軍官,並增設日語等外語課程,類似於日本的陸軍大學。

雲南在清朝的時候財政經常入不敷出,需要四川省接濟。清末編練新軍的時候,由於雲南身處邊陲,地理位置比較重要,計劃編練2鎮(師),但是財政不允許,最終只編成了一鎮新軍。唐繼堯上臺之後,為了實現他“西南王”的野心,他特別注重雲南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整頓了雲南支柱產業錫的開採,並修建了雲南第一條民辦鐵路。接替唐繼堯的龍雲也注重雲南經濟的發展,使雲南的財政有結餘。龍雲用這些錢向法國等國購買了先進的武器裝備,滇軍戰鬥力較強,武器裝備有一定的優勢。

軍隊的戰鬥力打出來的。滇軍的前身參加過雲南的重九起義,起義成功之後又幫助了四川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袁世凱復闢帝制時,滇軍又參加了護國戰爭。唐繼堯為了當西南王,滇軍又進行了軍閥混戰。通過這些戰爭,鍛鍊了滇軍將領的指揮能力,也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歷史軍魂


1853年至1855年中法戰爭後,雖然法軍在雲南廣西兩線挫敗,但無能的清政府還是簽下了不平等條約開放雲南為免稅通商經濟特區,雲南在此時期融進了西方先進的工業技術,由法國出資修建了中國第一條滇越鐵路,第一座水電站昆明石龍壩水電站,昆明當時銀行商號雲集也算繁榮,雲南省山高皇帝遠,擁有豐富礦產資源,滇金,銀,銅,鐵,錫等經西方開採設備技術提升,換來了大量武器裝備,當時清政府已名存實亡,當時的雲南其實很富只是很少為外界所知,北洋政府時期情況大致如此,影響力較大的人物蔡鍔,唐繼堯此時出現,在雲南宣佈獨立打響第一槍時,蔡鍔其實底氣很足,因為有錢任性,唐繼堯是留日士官學校回國同盟會會員,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主政雲南時期大力發展經濟,教育,農業,(主要鴉片種植)當地氣候土壤種鴉片煙高產優質,來錢快,那年頭合法,培養軍事人才,創建了陸軍講武堂,是中國現代陸軍的鼻祖,培養出了共和國的兩大元帥也是夠牛逼了,滇軍在此時期創造了厲史上的輝煌,一統西南橫掃兩廣,唐繼堯也是有錢任性擁兵自重,死於內部兵變吞金自殺,歷史為勝利者譜寫,如果近代雲南影響力最大之人物之唐繼堯,龍雲,蔡鍔是北洋政府委任官員湖北人不算。


777245879188


民國時期的軍閥強盛與否,還真就跟貧窮落後沒殺太大的關係,國之精銳的滇軍也不是唐繼堯自己打造出來的。

貧窮與否不是決定軍閥實力的根本性因素

正常情況下,富裕地區因為稅收充分,所以更能夠購買先進的軍火,實力就越強。

這是呈正相關性的,比如東北地區就是在張作霖的治理下較為富庶,奉系軍閥一直處於上升的階段;除了張作霖的奉系,另一個就是閻錫山的晉綏軍,在閻錫山的治理下,山西成為民國小天堂,以一省完全可養三十萬兵力,實在是不容易。

然而,也並不能說富裕省份的軍閥就一定厲害,貧窮省份的軍閥就一定不行,民國時期最富庶的是江浙湖地區,縱觀整個民國,從江浙湖崛起的軍閥,混起來的沒有幾個。

以兩廣為例,民國初期舊桂系一直佔據兩廣,壓著粵系,直到後來粵系崛起,粵軍中廣西出身的軍政大員還是比比皆是。

舊桂系被新桂系取代後,依然敢於挑戰老蔣的權威,他是吃飽了撐的嗎?那是因為對自己實力的迷之自信,根本就不是省份貧窮的事情。

這裡面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軍閥是否抱團,如果省內勢力四分五裂,就是再富裕也是白扯。

(這個照片實在是太經典了,不想用都不行)

以當時陝西來說,一個軍閥佔一兩個縣,陝西境內多大好幾十個軍閥各自為政,如何能抵禦外來勢力的入侵?正因為如此陝西才被鎮嵩軍這樣的豫西土匪軍閥統治數年之久。

在整明白了這些之後,就可以發現,雲南即使貧窮,至始至終都是統一的狀態,前者蔡鍔、後者唐繼堯都是雲南軍界權威性的人物。

雲南滇軍為何能夠成為國之精銳

雲南滇軍能夠成為國之精銳,最大的功勞不是唐繼堯,也不是蔡鍔,而是清末雲南新軍。

清政府在邊防事物上極為看重,採取的是務邊的策略,在晚清計劃打造的三十六鎮新軍中,除了北洋之外就是邊疆了。

當時清政府決定在雲南建設兩鎮,辛亥革命爆發前雖然只編成一鎮,也就是陸軍十九鎮,這就使得雲南在清末各省中是一個軍事力量較強的省份。

可以說,滇軍從清末時期就是很強大的存在。

從根本上來說,民國初期軍閥實力的強弱最主要的並不是地盤,而是軍事人才的訓練。

還是以鎮嵩軍為例,巔峰時期人數多達十萬之眾,然而卻都是烏合之眾,根本就上不了檯面,其軍隊將領大多都是綠林出身,不注重軍事人才的培養和士兵的訓練。所以,鎮嵩軍無法維繫在陝西的統治。

雲南最先創辦陸軍講武堂,培養了大批軍事將領,蔡鍔和唐繼堯都是在雲南講武堂擔任教官時期建立其革命組織,後來龍雲、盧漢都是畢業於講武堂。

有人說“雲南講武堂之聲譽昭著,不亞於日本之士官、保定之軍官學校。”縱橫來看有些過高的讚譽了講武堂,但是雲南講武堂在國內眾多的講武堂中的確是辦學水平最高,培養人才最多的軍校。

(雲南講武堂)

眾多因素下,滇軍誕生就是巔峰,卻在唐繼堯的率領下,走向衰落,滇軍在前期積攢的優勢一點點被其他軍閥所追趕。

到龍雲取代唐繼堯後,雲南已經到了地方小軍閥的序列,根本不足以和蔣介石一爭高下或者稱霸西南,像新桂系和粵軍還能在1936年發動兩廣事變公開叫板中央國民政府,龍雲主政後的滇軍能夠自保不被中央軍吞併已經很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