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洛陽為什麼後來沒落了呢?

跋山攝水


古都中北京還是首都,像南京、西安、杭州最起碼還是一個省會,中國的6大古都古都,為什麼偏偏是河南的洛陽和開封會淪落?現在只是一個地級市!是和特定的地位優勢有關?還是和特定歷史時期有關?還是有其他原因?

歷史上,洛陽處於黃河中下游流域,這裡也是中原華夏民族最早的發源地,洛陽盆地在軍事防禦上是絕好的地形,洛陽依山傍水在種植和生活上也是非常優秀的地方。所以古代在這裡建都對於控制中原,控制糧倉,控制人口有著重要的意義。

交通上,近代工業的發展強調交通強國,商品的流通範圍也遠遠擴大。而洛陽即不是交通樞紐,也沒有重要的交通線,在日益頻繁的貨物流通中,鄭州的地位逐漸上升,在經濟上呈現出更大的發展潛力,因此省會並沒有選擇洛陽。

地理上,洛陽的位置在河南偏西,開封的位置在河南偏東,無論哪個都不利於對全省的輻射控制。而處在洛陽和開封之間的鄭州恰好是在中間位置,特別是隴海鐵路和京廣鐵路在鄭州交匯,使得鄭州的進出都比較方便,所以在地理上洛陽的位置在當代也不佔據優勢地位。

洛陽在唐以後,失去了與大運河連通的便利,由於土地耕種已有兩三千年,相對貧瘠,僅能供給本土的人口,經濟地位與政治地位均有了明顯的滑落,在後續的中國歷史中,就漸漸不顯得那麼重要了。

西安,雖然從經濟地位上與洛陽相仿,但關中的重要地理位置,讓它成為控制西北五省最為重要的政治、軍事重鎮,它是掌握西北的門戶,這個重要作用也使它至今依然保留著中國極為重要的城市地位。

所以,綜上原因洛陽才會一直沒落。


周邊河南


西安永遠爭不上歷史古都之首?只有四個半拉子王朝在西安坐過都,也沒長久,半拉子就遷都洛陽了,何來的十三朝古都呢?吹牛逼吹破了,讓全國人恥笑西安人無知,無恥之極。洛陽坐都的王朝:夏朝471年;商朝在洛陽西亳,奄亳兩次坐都合250餘年;西周在洛邑王城坐都270餘年;東周王朝在洛邑王城,成周東城坐都575年;秦在洛邑王城坐都4年;西漢先定都洛陽3年遷都西安,漢武帝劉徹就又返遷回洛陽首都坐都有6位皇帝,最後一位未帝也是坐都洛陽,前,中,未合計在洛坐都超過160餘年;新莽王朝坐都洛陽新室東都1O年,在西安才5年;東漢王朝在洛陽坐都196年;曹魏王朝在洛陽坐都67年;西晉王朝在洛坐都49年;東晉在洛坐都3年遷建康,後為隨都中京;南朝宋洛陽為中京隨都;後趙列洛邑洛京隨都;北魏遷洛陽坐都的68年;隋朝遷都洛陽3帝37年;鄭國王朝坐都洛陽5年;大唐李世民,李治,李顯,武旦4帝坐都36年;武周王朝洛陽神都2帝22年;舊唐復辟王朝5帝66年,後與西安雙都並用;大燕國3帝在洛坐都9年;後梁王朝4帝15年;後唐王朝在洛坐都4帝16年;後晉1帝約3年;後漢、後周定洛陽為西京;北宋定洛陽為西京,宗廟,祖陵,祭天地壇在洛陽西京,地位遠高於東京開封,9帝每年三次居洛數月祭祖,祭天,地。是西京,東京並用。中華民國首都遷洛陽1年,後定行都。共計有二十三正統王朝和非正統王朝在洛陽坐都指點江山4千餘年。洛陽曆史古都名城在中國為首,在世界上看也是第一。西安能與洛陽比嗎?


公連一評


這個問題讓洛陽很是尷尬。

作為八大古都之一,洛陽和其他古都一樣有著極其輝煌的前世,是我國建都最早,歷史最長,朝代最多的都城,數千年來總共有一百多位統治者定都於此。

但洛陽的今生卻令人無限感慨和唏噓,在其他古都脫胎換骨,容光煥發後,洛陽卻在衰落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其名字也成為其今生命運的最真實寫照。

作為長時間與洛陽遙相呼應的西都,西安在唐代以後,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失去了帝都的光環,但今天的西安仍是陝西省省會及西北第一大城,是名副其實的二線城市。

而洛陽則一發不可收拾地降到三線以下。

那麼洛陽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嗎?靜夜史認為確實如此。那麼導致洛陽衰落的原因都有哪些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

1、自身條件限制

能作為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洛陽地理條件的得天獨厚是毋庸置疑的。但令人鬱悶的是,除了洛陽,周邊區域的地理條件同樣優越。

今天的我國八大古都,有四座位於河南省境內,足見河南省地理條件的巨大優勢,因此這裡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因為黃河中下游地理條件的整體優勢,使洛陽在河南省境內不具有唯一性,所以洛陽在失去帝都地位後,連省會地位都沒能保住。

相比之下,與洛陽遙相呼應的西安,雖然便沒有帝都光環,但在陝西省乃至整個西北區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即便不是帝都,西安也是西北第一城。

而導致洛陽衰落的另一個因素就是洛陽周邊的特殊地形,雖然洛陽北靠黃河不缺水,群山環繞很安全。但相比於西安周邊的八百里秦川,洛陽盆地的面積確實太小了。

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威嚴之所以一落千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周天子直屬的京畿之地由原來的方圓數千裡萎縮至方圓數百里,勢單力薄的周天子如何與強悍諸侯國抗衡?

洛陽盆地在古代尚顯不足,在工業化急劇膨脹的近現代就更是捉襟見肘。

相比之下,洛陽東部地處華北平原上的鄭州和開封,則可以依靠周邊面積廣大的區域作為發展的經濟腹地,超越洛陽勢在必然。

而最要命的是,因為洛陽群山環繞的特殊環境,在清朝末年我國南北大動脈平漢鐵路修建時,洛陽因地形被首先排除在外。在因袁世凱等領導因素最終敲定鄭州為過境城市後,作為交通樞紐的鄭州異軍突起,將洛陽和省會開封遠遠甩在身後,並在建國後的1953年徹底做穩<strong>了河南省省會的寶座。

2、國家重心遷移

在秦朝之後的數千年曆史中,洛陽之所以輝煌,除了作為長安的雙子星,更重要的是因為宋朝之前的中原王朝,進取軸線為東西方向,比如張騫鑿空西域,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以及隋唐兩代堅持不懈消滅高句麗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長安主要承擔了向西的擴張和經營,洛陽則作為向東進取及統治東部區域的重要樞紐,隋煬帝就是以洛陽為中心向南北兩個方向開鑿了長達數千公里的大運河。

實踐證明:正是由於“長安-洛陽”雙子星式的都城模式,使中原王朝不斷在東西方向開疆拓土,鞏固統治。

但唐朝滅亡後,長安因戰火屠戮失去了再做帝都的可能性,帝國的進取軸線由東西轉為南北,洛陽也不可避免地和長安一起走向衰落。

宋朝建立後,海上絲綢之路邁向新的高峰,沿海區域經濟迅速崛起,經濟重心逐漸從中原向江南區域轉移,在這樣的情況下,靠近東部沿海地區的開封和南宋時期的杭州就相繼成為帝國的行政中心。

而無論北宋還是南宋,都不得不面對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帝國威脅,遼朝、金朝及蒙古紛至沓來,並最終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帝國,蒙古甚至消滅宋朝,實現了少數民族歷史上的首次大一統。

元朝建立後,由於東北和蒙古高原陸續併入帝國版圖,處於中原、東北及蒙古高原板塊交界處的北京,理所當然成為新的政治中心,並在明清時期一道延續下來。

從數千年來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衝突的歷史來看,我國政權北強南弱,守住北方則中原無憂,偏居南方則北疆不保。所以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都城必須定在北方,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就是基於這樣的考慮。

而一旦定都北京,則帝國不再需要第二首都。明朝將南京作為副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朱元璋建都南京的緣故。

而無論帝國有無第二都城,地處中原的洛陽都失去了作為都城的可能性。

所以洛陽的沒落從我國曆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是不可逆轉的必然事件,平漢鐵路的修建只是加速洛陽衰落的催化劑。

建國後雖然洛陽也落戶了“一五計劃”的156項目,並且在1964年以後的大小三線建設中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隨著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推進,沿海地區再次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洛陽作為內陸城市徹底失去了逆勢而上的可能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北宋定都開封,因為無險可依,所以突然就被金滅了。之後南宋與金蒙對峙,河南地區都算靠近前線位置了。這樣的情況下經濟自然受到很大破壞,洛陽自然經濟衰落了。元朝是蒙古建立的,前期與南宋對峙就已經定都北京,滅南宋之後,北京背靠大漠臨近蒙古,自然不會遷都了。

明朝建立後,先定都南京後遷到北京。先定都南京是因為朱元璋建國初期革命需要,他是由南往北打的天下,又多是南方人。後來朱棣靖難之變後當皇帝,因為他原封地在北京,因為政治需要,又遷都到北京。終明一朝,河南陝西的經濟都沒恢復多好。大運河洛陽段堵塞之後也沒疏通過。其實明朝時,朱標是考慮遷都洛陽或者西安的,但他沒來得及就死了,他兒子朱允文是個笨蛋,沒幾年就被朱棣篡位了。

清朝是滿族建立,源起地在東北關外,沿用北京為都,一是省的再建設了,二是靠近東北,萬一天下有變容易跑回東北去。所以終清一朝,河南陝西經濟也沒恢復回到漢唐甚至北宋的水平。

建國後。。。。

洛陽地處河南最西邊,作為省會的話太偏,不如鄭州開封靠中間,所以不適合做省會。

從地理位置來講,國都位置應該放在國家中間地區最好,因為安全。反例可參考清朝八國聯軍進北京,抗日時期南京淪陷,都是因為太靠沿海了,沒有戰略縱深。要在窮的地方重建,總沒有用現成的容易嘛。


寂靜的郭子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從司馬光的詩裡,我們對洛陽城的興衰可窺見一斑。洛陽十三朝古都,有著輝煌的過去。


有人說:“在中國眾多的城市中,沒有哪個城市能像洛陽這樣有濃厚的歷史資源。”可以說,洛陽的歷史地位堪稱一流。他是名副其實的古城,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其中1500年是建都史。夏商周三個朝代的都朝都建立在此地。到了漢唐盛世的時候,洛陽便不再是首都,而是陪都。

可以說,歷史上洛陽地位顯赫。放眼全國的各大城市恐怕也就只有北京、西安能與其比肩相提。在洛陽,幾乎每個人,都能對這個城市數千年的過去侃侃而談,並從中生髮出一種自豪感。而這種無與倫比的自豪感,卻是源於十三個朝代的繁華煙雲,源於牡丹花開的富貴雍容,源於道學、理學發祥地的智慧氣度。

那麼,有多輝煌履歷的洛陽,為何成為沒落的貴族?

近些年,洛陽發展的腳步慢了下來。經濟發展的腳步,在全國及全省都處處於下游徘徊的地步。洛陽怎麼了?


據相關數據發現,洛陽經濟發展的GDP在整個河南已經到了10%以下,為什麼會如此?

其實,洛陽一直以來都努力地想擺脫重工業的影子,只想發展輕工業;但是事與違願,發展來發展去,重工業反到越來越重,輕工業卻越來越輕。這便是洛陽近年來發展的悲哀。

其二,洛陽成也地勢,敗也地勢。從地理形勢上來說,洛陽並非長久的建都勝地。因為它在交通上有諸多不便,尤其是經濟運輸上,十分不便利。所以發跡於洛陽的統治集團並不多,能在此起家並一統全國的可能只有東漢、西晉及北宋這兩三個朝代。所以大統一王朝沒有一個在此建都的。


其實,自從宋代開始,洛陽就已經寂寞了。沒有永遠的帝王,當然也沒有永遠的都城。沒有變通,只有落後。一味的遁循守舊,一味沉在過去的輝煌之中,只能走向沒落之路。


超能博士


所謂“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做為世界四大古都之首、中國十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不也“不當大哥很多年了?”現在除了北京哪個地方還敢稱為“帝都”呢?

其實自從宋代開始,洛陽就已經寂寞了。那個時候紅火的是古都“開封”,一直到建國以前,開封都是河南省的老大,直到50年代初才把老大的位置讓給了“鄭縣”。

人不能永遠活在1000年前,一定要認清楚現實。這一點開封人表現點就非常好,雖然省會的位置讓給了鄭州,但是人家開封無怨無悔,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工作。一心打造河南省的“旅遊城市”和“美食之都”,開封人務實的態度,受到了人們的尊敬。

因為洛陽地處豫西,當年心裡很清楚各方面都不如鄭州。值得一提的是:洛陽曾經的GDP佔了河南省的高達60%。洛陽一直想擺脫重工業的影子,發展輕工業。但是發展來發展去,重工業越來越重,輕工業越來越輕。GDP已經到了10%以下,大有被南陽趕超的勢頭,值得令人深思!

既然已經沒落了,做一個生活幽靜、休閒的三線城市不好嗎?難道非得要看到房價漲到兩萬以上?連喝一口羊肉湯就要幾十元才能感覺到滿足嗎?

做好自己,比什麼都要強!


大唐神都


洛陽是古代中國最知名的國都之一,也是國內最有資格稱古都的城市之一。

歷史上,洛陽在很長時間都是作為都城而存在,和古長安一樣,是古代建都的兩個最熱門區域。前後在洛陽建都的大王朝、小王朝,幾乎佔據了洛陽1500年的歷史。換句話說,洛陽是有著長達1500年建都史的超級古城市。

洛陽的沒落,是伴隨著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崛起而形成的。古代經濟中心南移以前,中原及關中地區是毫無疑問的核心地帶。身處關中與中原之交的洛陽,無疑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控洛陽而控中原,控中原而控華夏。這也是歷史上洛陽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其次,洛陽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即開始被破壞,此後更是因為戰亂而沒有得到完全恢復。等到五代幽雲十六州丟失以後,洛陽及中原都暴露在了北方的威脅之下,從此洛陽再也沒有恢復曾經的歷史地位。

最後,河運、安全、歷史機遇等問題,讓洛陽東部的開封在五代及宋以後開始崛起。開封的崛起,成為了洛陽在中原地區最大的競爭對手。尤其是京杭運河的疏通,明清兩朝也更傾向於開封的建設。因此,洛陽最有機會翻盤的明清時期,也被開封碾壓了。從此一直到鄭州崛起,一直到現在,洛陽再也不復漢唐雄風。



蘇綻


先看看洛陽有哪些十三朝,才稱為十三朝古都的

洛陽有夏(一段時間)、商(一段時間)、西周(成周)、東周(東周列國)、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拓跋宏遷都至此)、隋(東都又是陪都)、唐(武周神都)、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朝代在此定都,因此也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北魏之前的,可能都可以說問題不大,但是時間都是一段時間,時間最長的就是東周時期,東周時期周王朝遷都洛陽的時候,周王朝就此幕落了,已經不是鄭國的對手了,戰國時代更是被人忘記了!

東漢應該是洛陽的一個非常繁盛的時期!然後是後面的唐朝的武則天時期,這個時候被成為武周,一共也就十來年的時間!隋朝呢,也是陪都,真正的國都是長安!

隋朝拿掉的話是十二朝古都!成周和東周都是周朝,那可以算是十一朝古都!

不管怎樣,洛陽還是見證了中華近四千年的歷史把!作為都城的時間加在一起1500年左右!

沒落的原因其實也是伴隨著唐朝的滅亡,長安和洛陽同時沒落了!

中國的經濟中心已經東移了,本來在隋唐之前,關中地區和洛陽都是非常富庶的地方,東南的經濟還沒有發展,就是在三國和晉朝的時候,東吳的經濟也是不怎麼樣的,這個時候的經濟重心還是在北方西北,也就是洛陽和長安這邊!

在隋唐的時候,東南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所以唐代也就有了一句話叫做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

就是不管多有錢,都要去揚州做神仙去,這個地方太繁華,太富庶了!

所有後來的宋代就建都開封,將都城東移了!後來的南宋就直接放在了杭州,天堂之地!


鵬程日誌


洛陽並不是十三朝古都!所謂夏商在洛陽建都,從未得到學術界承認。大唐首都是長安。而洛陽的十三朝裡,既算進唐朝,又算進洛陽,即把唐算進了兩次!所以洛陽只是九朝古都。

再看洛陽九朝古都,其中七朝是分裂割據政權,沒有大一統王朝首都的意義。而大一統王朝,洛陽只有東漢西晉(河南四大古都,大一統王朝也只有這兩個)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洛陽包括河南並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因為洛陽河南處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做為大一統王朝的肇基建都之地,很難站住腳。而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肇始建都之地大都在金角銀邊(大一統王朝,在西安建都的有周秦漢隋唐,北京有元明清)。而洛陽及河南處在“草皮肚”的位置。所以在洛陽及河南建都的大一統王朝很少。而建都在洛陽的大一統王朝西晉,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是奇恥大辱!給洛陽帶來的是從此再沒大一統王朝建都!所以,從大一統王朝建都之地來說,洛陽在西晉之後就衰落了!

當然,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中!世界幾千年,首都沒變地方的怕沒幾個。盛衰自有規律!


至樂無如讀書


長話短說,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地理環境導致的,大家都熟悉近代社會,尤其改革開放以後,沿海城市發展都,因為海運發達,沿海城市整體發展比較不錯,洛陽處於內陸,交通運輸也沒那麼方便。

2,沒有什麼過硬的企業。

3,人才留不住,企業少,就業就會少,人才就留不住,一直惡性循環(北方很多城市都這樣。)

4,人口紅利完全流失了,(北方大部分年輕人都南下討生活了)

5,軟實力不行,雖然名義上的古都,但是文化方面並不突出。(比如連著名高校也沒有)

6,LD不行,天天就知道混日子,看看貴州作為我國貧窮大省之一,最近這幾年發展一直不錯。(同位貧窮省甘肅,山西,還沒有睡醒呢)

7這些所謂古都基本都發展都不行,北京是帝國都,靠國家養活,西安也就是最近這幾年發展還行,如果拿西安跟南方城市比比,能吊打西安的一大把。

7,西安是省會城市,是我國整個大西北中心城市跟樞紐,軟硬實不是洛陽可以比的,如果要比應該拿鄭州來比!

8,同樣作為古城,在西安定都王朝可不是一般王朝可比的,如漢,唐,這兩個王朝對中華民族影響可不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