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淫乃暂时的愉悦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为什么有人说兰州拉面是来自洛阳”。看评论,谴责声一片啊,甚至有人把河南、洛阳人意淫为韩国人,喜欢抄袭人家的遗产。再看评论,有洛阳高人看出来了问题:文不对题的文章是抄袭来了的,里面内容说的是拉面,从未提“兰州拉面是来自洛阳”。

洛阳有很多“兰州拉面”店,老板大都来自西域,我居住的小区也有两家,着花头巾的姑娘挺漂亮,小伙子拉面的味道也很好,我们很喜欢经常去改善一下口味。我们社区的人也经常帮他们出主意、租赁房子啊、在哪里开店最合适啊,我曾建议这两家小店:卖面也卖汤,因为他们做的汤很“平润”适合老年人,再说啦,洛阳也是个早餐喝汤的城市。

看了这篇文不对题的文章,感觉太好笑了,好笑的是竟然有人看题目、不看内容,有人故意修改的题目,可就是不修改内容,人家这样拙劣的“黑洛阳、黑河南人”竟然有人相信这是河南人发的文。

我曾看到有人写到:兰州拉面借鉴的是河南的“鲤鱼焙面”,是河南师傅教的兰州师傅。..。.是与不是,人家说的有鼻子有眼,有名有姓,咱可以信也可不信,但两者都是“拉面”,有共同之处,能否定性,就看自己文化与智商的判断啦。就算是真的,也与洛阳没一毛钱关系,因为“鲤鱼焙面”不是洛阳的特色菜系,应该出自开封。洛阳厉害的是“汤文化”,名气很大的是“水席”。

“牵制鼻子走”是成语,起源于农业劳动,因为牛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比喻受人支配,盲目地听命于人。喜欢“黑人家”的人,看啥都是黑的,如同“憨人”下煤窑,看到的四周全是黑黢黢的煤炭,可煤炭也是燃料呀,挖出来点燃就“闪光”,我们使用的电能一大半儿是煤炭烧出来的吧,为啥总是仅仅能看到人家的“黑”呢。

“挑唆”在元 王晔 《桃花女》第二折有记载:“你将那好言语往来收撮,则办得两下里挑唆。”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二回《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那 张三 又挑唆 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来告。”啥样子的人才会挑唆是非?《老残游记》第十八回:“为甚的把月饼里加进砒霜去,陷害好人呢?必有坏人挑唆你。”这是透彻的点拨。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三章:“我娘受了人家的挑唆,冷了你啦。”这是醒悟的歉意......

啥人才喜欢挑唆是非?心胸狭隘、妒忌他人、自命清高、唯恐社会不乱之人才会编撰是非,去看傻瓜人上当,自己获益,获得暂时的得意。我不反对洛阳也有这样的人,也不敢说:洛阳监狱关押的都是洛阳人,更不可能相信:全国监狱羁押的都是河南人?道理自清,浑浊的井水需要时间的沉淀、加快速度需要化学物品的改善。

网络喷子喜欢黑人家,无非是自己人生不得志,寻找一个自己发泄的对象,我们洛阳把这种形态叫“撒恶气”,郁闷之火的发泄,正好被“奸人”利用,如果我们还不明白,那就查阅一下啥叫“阉人挡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宦官必然混淆是非,达自己的目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国人都该明白的道理,原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动乱千年的国家,难得有如此的安宁、和谐,我们为何不珍惜,为何要相互讥讽嘲笑呢?打起来、拆散才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吗?人心混乱、社会不宁的时代我们都经历过,年轻人可能不知:动乱年代倒霉最恨的还是咱老百姓。

尊重来自宽阔的心胸、乃包容的素养。争论也要讲道理岂能无知辩驳?城市之间如同兄弟,需要合力相助,共同谋展,计较“遗产”既不是长兄所为、也不该是小弟“夺理”,“亲和共赢”才是父母之所愿。不管是爹娘或先辈,早就给我们制定了道德的规范,“跨规越范”岂不与泼妇同类。

今天我看到的“为什么有人说兰州拉面是来自洛阳”这个题目,明显是“拙人”动笔,“劣人”操刀,无非也就是想看到“莽汉互拼”,他欲:火中取栗。

网络乃百姓之平台,好舞台需要好演员,并非需求“阉人共舞”,尊敬之心源于爱心,爱心源于人性,人性源于人之处境。

最后添加一段网络链接请大家过目欣赏:在自然界中,人是一种极其可怜的生物,强烈的自我意识造成了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诸如痛苦、恐惧、孤独、焦虑、悔恨、烦恼、羞愧等等情绪,它们常常袭击一个人的灵魂,使他倍受煎熬,所以在人类进化中,人性中的各种本能没有比人道的本能有更大的发展的。摩耳说:“凡人都是同胞。我们都来自相同的生命的源泉,我们都同样的易感受苦痛,同样的有弱点,走入同样的最后命运。我们应当互相挽着手,我们应当结伴。现在的世界是一灰色的世界,我们就算不互相为难,也还有不少的忧虑——如饥饿、火灾、地震、风浪、疾病、死亡等等。我们应当互相信托,互相亲爱,互相同情和扶助,忍耐和宽恕。”

人为什么要学会尊敬?道理就在这里。意淫乃暂时的愉悦,以后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