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最後一位狀元是如何奪魁的?

李路林


科舉制雖然號稱“公平考試、擇優錄用”,但作為魁首的狀元,卻並非絕對的成績第一。因為狀元是在殿試基礎上,由當時的皇帝(或最高統治者)欽點產生的。而每位欽點者的學識水平、人才觀念以及特殊偏好各有不同,所以點狀元的時候更多地體現出欽點者的個人意志,有些點狀元的理由甚至很奇葩。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就是這樣被點中的。

 

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人。家道貧寒,父親是官府衙役,母親給人做女僕。劉春霖8歲時入私塾,因天資聰穎又刻苦好學,深得老師喜愛,所以學業長進很快。鄉試、會試都順利通過。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劉春霖又以排名前十的優異成績通過殿試。

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對大清國而言本該是個喜慶的年景。三年一次的會試和慈禧太后七十大壽都趕在這一年,於是為慶賀太后壽誕,朝廷決定把正科的會試和殿試都改稱甲辰恩科。而清廷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本來也想風風光光地辦一下自己的七十大壽,藉以展現大清的上國威儀。但是,國庫窘迫的狀況和近年來內外交困的國事攪擾得她一直心情不爽。慈禧太后很想利用這次恩科,給國運帶來一些吉兆。五月二十四日,本次殿試前十名的考卷和經光緒皇帝預審過排名的考生名單呈到慈禧太后面前,請她"欽定"狀元、榜眼和探花。據說,慈禧太后剛看完列為頭名的試卷,還是滿意的。但一看落款是廣東朱汝珍,立刻反感起來。原來,這個"珍"字讓她想起了那個被她投入井中的“珍妃”。再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慈禧太后馬上聯想到洪秀全, 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這些亂臣賊子都是廣東人,不禁怒火中燒,朱汝珍也就與狀元無緣了。當慈禧閱完劉春霖的試卷後,心頭大喜。文章的內容和字體自然不差,更重要的是落款"春霖"二字,有春雨普降之意。再說,他是直隸肅寧人。"肅寧"乃是肅靜安寧之意。這不正是自己一心尋找的國運好轉的"吉兆"嗎?就這樣,劉春霖成了本屆恩科的狀元。

 

中國的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創立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經歷了1300年。其間,產生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以及777名文武狀元。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是科舉制度史上最後一位狀元,人稱"第一人中最後人"。

 

需要說明的是,劉春霖的狀元雖然點得有些牽強,但他的學識和人品都不含糊。劉春霖的詩書畫造詣極高,尤擅小楷,有"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之譽,至今書法界仍有"大楷學顏(真卿)、小楷學劉(春霖)"之說。

狀元及第後,劉春霖被授翰林院修撰,後被官派日本深造。回國後歷任諮政院議員、記名福建提學使、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師範學校監督等職。辛亥革命後,任袁世凱大總統府內史,徐世昌、曹錕的總統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後又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等職。兩次代表徐世昌主持山東曲阜孔子大成節典禮,名噪一時。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多次拉攏他出任"滿洲國教育部長"、"北平市市長"等偽職,他保持晚節,堅辭不就。為此日偽當局將其歷年收藏的書畫珍寶洗劫一空,仍不屈從。1944年病逝,終年72歲。

 








臥雲軒之歲月如歌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煬帝大業元年暨605年進士科的創立,一直到清光緒31年暨1905年廢除科舉制,科舉制一直在中國存續了1300年之久。一共出現了文狀元596名(亦有591、653名之說),武狀元115名(亦有174、284名之說),連中三元的共有17位,可以說科舉制度為歷屆封建王朝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鞏固封建統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

要說中國最後的狀元,文狀元是劉春霖,武狀元是張榮甲,他們以各自高水平發揮奪得了各自的文武狀元。

劉春霖

一、劉春霖,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在書法方面非常突出,尤其是小楷為優,筆力清秀剛勁,深得世人推崇。劉春霖從小如何學習,以及師從何為大師不得而知,從其對書法的精通來看,其在學業上也應該是一位刻苦鑽研之人。其1904年7月參加了殿試,主考官認真研閱,最終將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請慈溪定奪。當時正好趕上慈溪要過70大壽,想從科舉中得到一點吉兆,於是翻看第一個試卷字體清秀慈禧比較喜歡,但是一看到名字慈禧臉立馬變了顏色,因為此人叫朱汝珍,一個“珍”字特別扎眼,因為慈禧曾將光緒最愛的妃子珍妃推入井中淹死,所以其不寒而慄。打開第二張試卷,各方面也非常優秀,看到名字時慈禧喜笑顏開,這個考生的名字叫劉春霖,春霖還有春風化雨、普降甘霖的意思,這是個好兆頭,於是點其為狀元。



只是可惜,在劉春霖取得狀元后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劉春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



2.張榮甲,中國最後一個武狀元。張榮甲自幼愛好武術,學習各種武術技巧和招數,其家也算是武術之家,在其父親等培養下,其武術精湛高於同輩一般人,為了能夠更好的學習武術,其父為其找到了安萬傑、楊國昌等武術大師學習,但其在武舉的鄉考中落榜,過了幾年之後,其進京參加武舉考試的會試,很幸運拜奕訢為師,但張榮甲並沒有得到奕訢的幫助,而是靠自己的實力奪得了會試的第一名,後在殿試中其再接再厲又奪得了第一名,被光緒帝封為武狀元。

和最後一個文狀元一樣,在奪得武狀元之後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他也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後一個武狀元,但其更不幸的是,不久之後其染重病而死。

以上就是我對此問題的理解,如有不妥請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