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為什麼不高?

用戶83222854791


自古以來,商人位置就十分低下,正所謂士農工商,商人排到倒數第一名,究其根本是因為古代封建王朝施行的重農抑商的行為所致,根本上來說,農業是古時封建統治王朝的立國之本,但是對於這個重農抑商的思想發展的越發嚴重,主要離不開下面兩位千古帝王的推崇,這兩位就是秦始皇和漢武大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嬴政,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其在位期間,實行商人的地位與逃犯的相似。商人被認為是”五蠹“之一,是可以不需要的。從這裡可以看出,秦始皇是多麼不喜歡商人。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其在位期間則曾施行過“算緡”的政策,說白了就是對商人進行徵稅,但是漢武帝為可達到如實收稅的目的,又推行了“告緡”的政策,

就是凡是舉報商人對自己的財產不如實上報的者,可以得到商人財產的一半,這樣就導致好多不學無數的人整天琢磨著在商人家門口轉悠,一但抓住商人不實的把柄,就可以瞬間暴富。

這也導致了許多當時的中產商人破產,極大破壞了當時正常的經濟運轉,由此可見,在漢武帝眼裡,其實商人就是魚肉,可以任人宰割的,其地位十分低下。

究其根本,這兩位皇帝如此的痛恨商人並不是沒有理由的。秦漢時期,地租、戶稅,包括成人奴役制(隨軍、兵役制)都是按人頭很容易實行的,但商人卻沒有很好的徵稅方式。佔有大量的國家財產,而不為國家作出貢獻。

因此在兩位帝王看來,既然管不了你,那就對你徵收重稅,商人對於國家來說就是移動的錢包。秦始皇、漢武帝處於舉國征戰四方的時代,軍費軍糧小號頗高,彼時國庫沒錢了,自然要找有錢人化緣。於是乎商人這個群體就不幸中彈了。

後來,直到宋朝期間才建立起正常的商業稅徵收制度,商業稅在國家財政收入中佔相當大的比例。所以,在宋朝來說商人的地位還是比較不錯的。


小舟侃侃侃


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為什麼不高?

首先,根據歷史資料與個人理解,我認為古代商人地位之所以不高的原因是以下幾個方面:

1、古代商人不直接進行生產,而只是在商品的流通與交易中發揮作用,從古代的排名士農、工、商就可看出,商人幾乎是最末的地位,其實在一開始,四民分業的過程中並沒有哪個職業貴賤之分,只是在殷商之後,周朝的建國者分析商朝滅亡教訓時,意識到殷商只因民眾熱衷工商而荒廢農業,導致國基不穩,因此轉而推出鄙視工商改為重農政策。所以在周朝工商的從業者地位很低賤,幾乎與奴隸地位差不多。

2、另一方面就是因為貨幣不發達,整體的經濟體貨幣化程度很低,政府的稅收主要是實物稅、徭役兵役,專業化分工不強,所以往往古代的統治者實行最有效率的辦法就是生產與掠奪,商人的價值幾乎沒有體驗出來。

3、古代人的思想是官本位的,因為只有通過科舉獲取官位,然後就可以成為統治階級,古代就是民以食為天,只有重農,把人民限制在土地上,那樣才能更好的獲取資源,然後再去掠奪,這就是古代傳統社會資源配置的掠奪性,只有最有效的獲取資源的方式,而不是自己去生產,在那時候的中舉人眼裡,哪怕你再有錢,也能通過“掠奪”讓你一貧如洗。

綜上所述就是本人認為在古代商人地位低下的原因,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歡迎隨時留言探討。


心揚一九八八


主要是幾個方面導致的。



第一、因為農業生產是國家的命脈,而耕作需要大量的壯勞動力,商業過度對農業損害很大。所以歷代都重農輕商。主流思維也就這麼奠定了。

第二、地理決定了沒有天然的運輸便利,比如沒有地中海這種可以便利運輸的水路。也沒有高度發達的漁業、畜牧業可以補充農業、解放勞動力,所以農業需要大量勞動力、大量時間。而商業只能選擇高附加值商品進行運輸。後來開鑿大運河實際是奠定了區域經濟繁榮,只是隋煬帝沒有沾到光。

第三、農業確實需要高產量、可以種植於各種地形的美洲作物玉米、土豆、番薯、甘蔗來補充。那樣可以解放大量勞動力幹別的。否則商業文明起不來。

第四、運輸能力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關鍵,沒有水路便利運輸的條件,在古代商業發展空間有限。所以商人地位不可能提高。商業不繁榮,城市文明發展都受限制,因為不需要那麼多高度繁榮的城市進行貿易。


國病


古代中國商人的地位確實不高,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經濟制度方面:



古代中國主要以農耕文化為主,那麼在經濟制度上的表現就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這種經濟的特徵就是自給自足,統治者只需要定期按時的找百姓收取租稅(農業稅和土地稅)以及人頭稅,無論是歷史上的井田制,青苗法,一條鞭法等等土地所有權改良,本質上都是圍繞這一根本特徵來進行調整的。而其他重要的戰略物資,比如鹽鐵等,都是由統治者專賣。所以,古代商業市場經濟的發展沒什麼條件,其次,在統治者眼中,這些經濟活動並不能產生價值。所以,商人自然沒有存在感。

二,政治制度方面:

古代中國封建王朝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必然對應的政治制度就是封建專制和家天下,我覺得皇帝的想法不復雜,只要將農民和土地這兩方面的問題處理好,那麼統治就很穩定。而商人的經濟活動造成了人員流動和錢財貨幣流動,這些對於皇帝來說都是影響統治穩定的,所以當然,就要重農抑商了。

三,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民以食為天,而佔主體地位的漢族群體的性格趨向於內斂保守,這兩方面的因素導致了老百姓自給自足,小富即安的心態,對於商業活動不那麼熱衷。

當然商人的地位以及商品貨幣交換活動會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自發活躍,比如明朝中期之後,有以家庭紡織為基礎,出售布料和成品衣裳的活動,而各種茶樓,食品店等機構的繁榮也見證了這一點。

不過可惜的是明清時期,統治者最終將這種事實上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萌芽扼殺了。


小結:其實,也不能說的這麼絕對,至少我所知道的商人地位在兩宋時期的地位是不低的,兩宋在軍事上是侏儒,但是在經濟方面卻絕對是巨人,這客觀上使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另外,春秋戰國時期,范蠡歸隱後,最後生意有成,成了大富翁,改名為陶朱公,為後人稱道,可見,商人在某些時候,也是為世人所承認的。

我是風信子,請關注我,給你帶來更多精彩內容,謝謝!


拿筆的小俠客


“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數千年的傳統,“農本商末”也是古代傳統經濟思想主調。為了遏制商業的發展,古代“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最終形成,商人成為了社會的底層。商人不能穿絲綢,忍受沉重賦稅,甚至商人家庭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中國古代的這種經濟政策,也是古代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模式的主要產業就是農業。封建社會通過“重農抑商”,可以將百姓牢牢約束在土地上,加強社會的穩定。



在古代,總有土地就等於擁有了財富,尤其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以後,奴隸主階級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地主階級。只要擁有土地,就有了足夠可以榨取採取的資料,所以封建統治階層都不擇手段遏制商業發展。

古代著名的商鞅變法,其中就有一條“獎耕戰、廢井田、開阡陌”。為了禁止商人囤積居奇進行各種糧食等交易,當時將商人的社會地位貶到最低,並且加重賦稅。


遏制商業的經濟根源。

古代中國處於廣大肥沃平原地區,與重視商業文明的古希臘、古羅馬完全不同,因為古代中國擁有非常優越的農業條件,所以經濟無法輕易擺脫農業的束縛。地理環境的相對封閉,也導致了“重農抑商”的發展。

古代中國特殊的制度。

“以法律賤商人,”《論語》。

在小農經濟佔據主體的封建社會,商業的發展非常容易動搖統治的根基,危害當時的統治秩序。



商業的發達必須建立在對各種自然資源的開發基礎上,然而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資源都是君主的。所以在古代,任何能夠有利可圖的工商業資源,最終都會被收歸官營而禁止私營。

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門市。《漢書·食貨志上》裡的這句話,說明的商業的確是致富的最佳通道。然而在古代,如果所有人都去做商業,那麼農業如何發展呢?

最後,還有中國古代的封建倫理秩序。“衣服有制,官室有度,畜產人徒有數,舟車甲器有禁……”出自於《春秋繁露》,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要求“均平”的倫理,商業經濟的發達必然導致兩極分化,威脅小農經濟的安定、停滯的倫理道德。



澹奕


1、商人在四民中處於最後一個等級

古代的四民(士農工商)之中,商人是處於社會的最後一個等級,地位比較低,還經常受到其他等級的歧視,常常不受主流的社會的待見。

2、重農抑商政策

古代社會有這樣一種說法“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農業是關係到社會的穩定,手工業是國家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商人是社會中最為活躍的一個階層。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經濟政策中,農業即“本業”,商業即“末業”,受傳統的“重農抑商”經濟政策的影響,商人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他的財富來源主要是商品買賣,而且“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古代的官本位的思想,認為商人是最不穩定、最難以約束的,農民相對來說更容易監管。

3、古代的貨幣和商品經濟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

在古代,商人地位不高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兩個之外,還和古代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古代的貨幣和商品經濟不發達,老百姓能吃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剩餘產品相對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用於交換和買賣的東西就相對比較少,很難大規模地進行商品買賣和流通。

4、和商人本身的階級屬性有關

古代商人地位低下,這也和商人本身的階級屬性有關。“商人重利輕別離”,商人往往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錢財的最大化,做一些違規違心的事情,比如官商勾結,這在古代社會中是比較常見的。但也正是因為官商勾結,勢力比較大,會引起統治者的戒心和擔憂,弄不好又搞出地方割據,稱霸一方,這樣勢必會嚴重威脅統治,這是統治階級所不能容忍的。


作者:夢歸秦淮(多平臺簽約作者,歷史碩士,知識管理達人 公眾號:恆言讀書)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夢歸秦淮


1.經濟原因


那時候朝廷的經濟來源,主要來源於對各階層生產階級的剝削,商人本身是不會創造社會價值的,因此從整體上來講,商人增多,意味著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下降,因此,統治者是不鼓勵人們從商的

2.政治原因

古代統治階級推行的都是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人們的終極理想,教化人們要任勞任怨,十年寒窗苦讀,換來一世安穩。而商人思想獨立,追求個人的發展與利益,對於統治者不利。

3.傳統思想原因

在古代人們的思想中,商人是一個唯利是圖的職業,但這些人卻很有錢,因此人們容易產生仇富心理。

綜上,商人在那個民智未開的時代,在人們心中被鄙視是理所應當的。

G香蕉電競


中國古代封建制度時期,商人的地位一直普遍不高,士農工商的階級等級塔中,商業被統治階級官方劃定為四民之末,自秦漢到明清,歷朝歷代奉行不悖。這樣的安排,有封建統治制度出於維護本階級利益的諸多考慮。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經濟奉行單獨依靠農耕生產和戰場斬獲的“利出一孔”經濟政策,商業被排除在主流經濟之外。秦國子民被嚴苛的法令束縛在土地上,發家致富、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徑只能是耕種和打仗。隨著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六國,商鞅的法令也隨之推行到整個華夏大地。 西漢建立初期,劉邦、呂后面對一窮二白的國計民生和虎視眈眈的北方匈奴,採取了黃老與民休息的無為而治政策,對老百姓進行國家層面的土地分配以實現“耕者有其田”。同時開放全國的山川湖泊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寬鬆的國家政策使得中國的商業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文景二帝時期,社會上湧現出了一大批商業鉅子,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岳父卓王孫依靠開礦積累了鉅額財富,日常生活富比王侯;漢朝與匈奴接壤的邊境地帶常有守關士兵與商人合夥販賣貨物,近些年考古活動發現的漢代竹簡就證明了2000多年前邊境活躍的商貿活動。


等到漢武帝時期,雄才大略的武帝南平南越、西南夷,北征匈奴一輩子孜孜以求封狼居胥、經略西域絲綢之路,一系列的政治、軍事行動耗盡了立國70年來積蓄的財富。武帝開始嘗試向由商人、豪強等構成的中高級產業階層索取財富,募捐、徵稅等常規手段效果不明顯後,武帝開始動用國家機器強行抄家,並將山川湖泊等工商業收歸國有,與民爭利。民間私營工商業受到了極大的打壓,商人在政治上被定格為名義上的社會底層(當然有錢人在任何時代都會活的不錯)。

漢武帝奠定了歷代封建統治者的經濟政策基調,那就是構建以小家庭自耕農、小手工業者為主體的自給自足經濟,農業稅、人頭稅一直是封建王朝稅收的主要來源。商業被指責為不事生產,被統治階級所提防,發展到沈萬三、喬致庸、胡雪巖等豪商的階段往往會招來政府的打壓,無法保障自身私有財產。因此,商人在賺取財富後往往會選擇購置田產家業融入地主階級,其後人也會走讀書習字科舉入仕的“正途”,以期在封建官僚地主的社會環境中改變自身的地位。


劇透歷史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設,這是導致中國古代商人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同時還有就是古人對商人的不好印象,也導致了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不高的原因之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眾所眾知,中國古代是農業經濟社會,農業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是國家經濟基礎,因此農業決定了上層建築,於是古代歷朝歷代都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將百姓牢牢地控制在土地上,進而進行資源的掠奪,而商人脫離了土地,破壞了農業經濟的穩定性,因此古代的歷朝歷代都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從而保證農業經濟的穩定性,進而維護自己政權的穩定性,對商業的打壓和商人的種種限制,是導致商人地位不高的主要原因。

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末位,除了古代政府的打壓外,還有就古人普遍認為“無商不奸”,對商人的壞印象,也是導致商人地位不高的一個原因。

總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的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顛倒過來了,現如今更是金錢至上,俗話說“笑貧不笑娼”。


密探零零發


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的確不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人為什麼沒有社會地位呢?

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作為底層絕大多數老百姓而言,只要通過耕作,紡織,能夠勉強填飽肚子,穿上粗布的衣服,娶妻生子,繁衍後代就行了,曾記得:(天仙配)這個影片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你耕田來我織布,你挑水來我澆園。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男耕女織生活。






二:高度集權的封建專治制度的影響。這一制度的典型特徵之一是: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種地納糧,納稅。接受天命,接受封建等級制度的管制,如果開放經商的話,人口的流動有可能引起內亂,給外族的入侵製造機會,因此,我國古代總是以農業為重中之重,不是真的太關照農業,關心農民。而是有政治原因的。我們的農耕文明就是這樣延續幾千年的。由於商品經濟的封閉和壓抑,無法刺激人們的需求。所以,工業革命只在歐州產生。



三:文化因素上的影響。在我國古近代的傳統文化中,歷來都是把商人放在最後一位,具有仇富的傳統心理,比如:十商九奸,銅臭味這些詞語就可知其商人的處境,而把讀書入仕做官放在第一位。所謂的士,農,工,商也。但奇妙的是,那些官僚又往往與大商人勾結,從中漁利,中飽私囊。比如:清朝首富胡雪巖與左宗堂,李鴻章等。最後胡雪巖成了封建官場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落得個家破人亡的悲劇。另外,對待商人還有強烈的打壓,比如,明朝的沈萬三,因討好朱元璋反被其勒令修築城牆,耙光億萬資產,最後被髮配雲南充軍,客死他鄉。




胡雪巖像



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看出,中國古代商人地位不高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