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古東夷人」?


什麼是「古東夷人」?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62 東夷部族有幾何


文|寒山憶雪

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


話接上回,禹在位時期,先夏國接替古虞國,成為夷羌聯盟的新霸主,但不久之後,一個來自東方的強大部族就向先夏國發起了挑戰。

挑戰先夏國霸主之位的,是來自山東丘陵的「古東夷人」部族。

4200年前左右,黃泛帶頻發的洪水使「高陽氏」「古辛國」為首的己姓、風姓方國實力衰落,夷羌聯盟的霸權轉移到臨汾盆地的「古唐國」手中。

古唐國取得霸權的原因,一是處在西部高地,很少遭遇洪水的襲擊,二是率先發明並普及了打井技術,使古唐國的人口物資領先其他部族。

相比之下,處在泰沂山脈兩麓的「古東夷人」,雖然也沒有遭受洪災,但因為打井技術沒有普及,部族實力只與沒有稱霸前的古虞國、先夏部族相當。

不過當打井技術也普及以後,「古東夷人」各個部族的實力也迅速提升,尤其是沒有遭遇洪災的部族。

山東地區的古東夷部族,由於山脈與河流的分割,分佈在六個相對獨立的區域。

最東部是山東半島,北臨渤海,東南臨黃海,又叫作「膠東半島」。

膠東半島的地勢呈西低東高,中東部是海拔普遍在100米以上、平均在200米左右的丘陵地區,西部則是海拔大部分低於10米的低窪平原。

這片低窪平原,東臨膠東丘陵,西靠沂山,南靠五蓮山,北臨渤海,東南通過膠州灣瀕臨黃海,是一個半封閉的盆地。因為膠河、萊河穿盆地而過,因此被稱為「膠萊盆地」。


什麼是「古東夷人」?


在今天,膠萊盆地是山東農蔬產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在中古時代,膠萊盆地的地勢一樣適合農業,是山東人口稠密的地區,漢朝的「青州刺史部」便是以這個地區為核心,而齊國的都城臨淄,便位於盆地的西部邊緣。


什麼是「古東夷人」?


不過在上古時期,尤其是更早的4000多年前,地勢低平的膠萊盆地,在中心區域形成了一條狹長的沼澤帶。這條沼澤帶在仰韶溫暖期內,甚至被上漲的海平面淹沒,形成濱海的灘塗溼地。


什麼是「古東夷人」?


只有石器工具的古東夷人,顯然還不具備排幹大沼澤的能力。因而,膠萊盆地也就把膠東半島與山東其他地區隔離出去,形成一塊半獨立的版塊。

在膠東半島生活的部落群,被稱作「嵎夷」,他們因遠離中原地區,很少參與到夷羌各部族的紛爭中。在沂蒙山脈周邊古東夷人的早期農業文化「北辛文化」出現時,「嵎夷」還處在漁獵時代,他們的文化被稱作「白石文化」。這是一種典型的濱海漁獵文化,海貝在他們的遺址中遺留得非常豐富。

不過,沼澤在上古時期雖然難以定居從事農業,但卻並不能阻止「文化」的傳播。6000年前左右,發源於泰沂山脈西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傳播到來膠東半島,嵎夷的各個部落開始使用西部族群的陶器,種植粟和水稻,飼養家豬,形成有別於「大汶口文化」的「邱家莊文化」,5000年前左右,又演變成「北莊文化」。

4500年前,嬴姓方國成為夷羌聯盟的霸主,他們先進的黑陶技術也迅速席捲華北地區,同化了河北走廊、中原地區、汾渭盆地的文化,膠東半島也不例外。嵎夷各部的「北莊文化」被黑陶「龍山文化」徹底同化,形成「龍山文化楊家圈類型」。

4000年前左右,黑陶文化迅速衰落,整個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演變成「嶽石文化」,嵎夷的「龍山文化楊家圈類型」也演變成了「嶽石文化照格莊類型」。

上古時代,嵎夷的故事並不多,他們輝煌的歷史要從4000年前左右再往後1500年。時值春秋時期,齊國攻滅膠東半島上的萊國,部分嵎夷渡海遷徙到朝鮮半島,成為「三韓」部落的一份子。200年後,嵎夷與三韓、東濊、沃沮等族群又渡海抵達日本,成為日本人歷史中的「彌生人」,形成和族的前身。


什麼是「古東夷人」?


嵎夷後來的歷史並不是我們現在解讀的重點,讓我們回到山東地區,齊國攻滅的萊國,又來自哪裡呢?

萊國的建立者,就是嵎夷的西鄰——膠萊盆地西部的「萊夷」部族。


什麼是「古東夷人」?


上古時期,膠萊盆地雖然沼澤廣佈,但西部靠近沂山的東北麓、魯山北麓的濰河、淄河流域,海拔相對較高,適宜原始農業。古東夷人早在8500年前,就在這裡定居從事原始農業,開創了古東夷人最早的農業文化——「後李文化」。


什麼是「古東夷人」?


淄濰河流域南依泰沂山脈中的魯山、沂山、五蓮山,東臨膠萊盆地沼澤區,北臨古濟水,而古濟水以北則是北黃泛帶沼澤區,只有西面可以與泰山以北的「岱北平原」相接。不過即便是西面,也有一條山脈阻隔。

在今天的鄒平、章丘兩縣交接處,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脈,南部與泰山相隔10餘公里,北部恰好抵達古濟水南岸。這座山脈稱作「山東長白山」,在上古時代,它是「岱北平原」與「淄濰河流域」的分割線。


什麼是「古東夷人」?


因此,淄濰河流域也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生活在這裡的古東夷人各部落,逐漸形成一個部族,稱作「萊夷」。他們的文化,在4500-4000年前,被稱作「龍山文化姚官莊類型」,在4000-3500年前,被稱作「嶽石文化郝家莊類型」。

萊夷部族除了通過西側的「長白山口」與岱北的古東夷人交流外,還可以通過沂山與五蓮山之間平緩的丘陵區,與南面「沂沭河谷」的族群互相往來。萊夷人的「後李文化」,正是通過這裡,影響到沂沭河谷,從而演化出覆蓋泰沂山脈四周的「北辛文化」。


什麼是「古東夷人」?


沂沭河谷得名於沂水沭水兩條河流。起源於泰沂山脈南麓的沂沭二水,向南注入泗水(今宿遷駱馬湖一帶古黃河河道),並匯入淮河下游河道(古黃河蘇北河道)。在二水的中上游地區,北靠魯山、沂山,東臨五蓮山和黃海,西靠蒙山與尼山,形成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的谷地。


什麼是「古東夷人」?


由於上古時,蘇北的海岸線遠比今天更往內陸,而且蘇北地區在南宋「黃河奪淮」之前,因缺乏泥沙沉積,地勢非常低窪,形成瀕海而且臨河的沼澤區。

因此,生活在這裡的古東夷人,也形成了一個比較獨立的族群。他們的文化遺址表現出對太陽的崇拜,因此,很有可能是傳說記載的「九夷」中的「陽夷」。


什麼是「古東夷人」?


4500年前左右,沂沭河谷西側的嬴姓方國強大起來,他們的族人穿過蒙山與尼山之間的山谷通道,進入沂沭河谷的西北部,並在那裡建立了幾個方國,比如費國和莒國。

但陽夷依然佔據了沂沭河谷的大部分領地,他們的部族首領,在河谷東部、五蓮山南的黃海之濱,建造了一座大型「王城」。


什麼是「古東夷人」?


這座「王城」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加上週邊的居民區,一共56萬平方米。在當時,先夏人70萬平方米的「新砦古城」出現之前,這座古城僅次於西方臨汾盆地古唐國的都邑——200萬平方米的陶寺古城。如果考慮到這座古城修建的時間比陶寺古城更早,4600年前就已經修建,那麼在最初的時間內(4600-4100年前),它可能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古城。

這就是日照境內出土的「堯王城古城」。考古界早期將它張冠李戴命名為「堯王城」,但實際上它是古東夷人中陽夷的都邑。

在龍山時代(4500-4000年前),陽夷的文化被稱作「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4000年前左右,黑陶文化迅速衰落,山東「龍山文化」演變成「嶽石文化」,陽夷的文化演變成「嶽石文化土城類型」。

隔著蒙山和尼山,沂沭河谷的西側,就是嬴姓方國的起源地,泰沂山脈西麓的「泗上」地區了。

泗上地區東北靠泰山、魯山,與岱北平原相隔,東隔蒙山尼山與沂沭河谷的陽夷相望,西北臨濟水,西臨泗水。濟水以北、泗水以西,都是黃泛帶沼澤區,因而,泗上地區在早期農業時代,也是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什麼是「古東夷人」?


生活在這裡的嬴姓方國,便是黑陶文化的開創者。他們崇拜玄鳥,以玄鳥為圖騰。說玄鳥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如果說燕子,幾乎沒人不知道。

燕子黑色,因而泗上地區的夷人便崇尚黑色,並把這種審美用到陶器上,偏愛黑陶。他們尚黑的習俗甚至流傳到兩千年後,他們的後裔——崇尚黑色穿著的秦國王室。


什麼是「古東夷人」?


除了尚黑以外,他們還以「燕」為族群的標誌,形成燕姓。上古無文字,嬴、燕、奄、郾、偃、匽等字同字同義。商國時代有文字之後,才用不同的字來區分鳥名、姓氏、國名和地名。

因此,泗上地區的嬴姓方國,極有可能是傳說記載的「九夷」中的「玄夷」。他們的文化,在4500-4000年前,被稱作「龍山文化尹家城類型」,4000年前左右,演變成「嶽石文化尹家城類型」。

不過當5000年前氣候變乾冷之後,黃泛帶沼澤區開始乾涸,泗上地區的玄夷和其他古東夷人族群往西擴張,泗上地區與中原得以連成一片。

遷入南黃泛區的族群,以古辛國為首的風姓夷人為主,他們可能就是傳說的「九夷」中的「風夷」。

龍山文化時代,風夷的文化是「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4000年前左右,演變成「嶽石文化安丘固堆類型」。

經歷過4200-4000年前的「大洪水」時代,泗上地區以西的黃泛區重新沼澤化。4000年前左右氣候好轉,先夏人「治水」又使得黃河北流,南黃泛帶沼澤區再次乾涸,重新出現在玄夷面前的,卻已經是「統一」了的先夏國了。


什麼是「古東夷人」?


一個「統一」了而不再是部落林立的先夏國,對於玄夷來說,除了「治水」的功勞以外,更多的就是威脅了。

文初提到,在普及打井技術前,未遭遇洪水的古東夷人各部,實力只與未稱霸前的古虞國、先夏部族相當。而當普及了打井技術之後,古東夷人的實力就開始反超西方的東羌人各部了。

泗上地區的面積,接近3萬平方公里,擁有30多個部落,50多萬人口,與先夏國相當。此外,玄夷在沂沭河谷、豫東地區還有莒、費、江、黃、葛等方國,整體實力比先夏國還要強大。

如此強大玄夷部族,率先發起了對先夏國霸權的挑戰。面對這場挑戰,先夏國能坐穩霸主之位嗎?下節繼續解讀。

-END-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 寒山噴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