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幫戶親幫親 互助脫貧奔小康丨湘鄉“打工妹”創業致富不忘家鄉人

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丨湘乡“打工妹”创业致富不忘家乡人

帶領村民在家門口脫貧致富的張元蘭。

湘潭在線5月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谷桔)軋軋軋……”走進湘鄉市龍洞鎮界牌村內秀服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縫紉機的運作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在忙碌著。在工人們中間穿梭檢驗產品的,就是這家服飾公司的老闆張元蘭。

正是張元蘭和這個車間,帶領著周邊150多名剩餘勞動力、殘障弱勢群體自力更生,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盤著頭髮的張元蘭,穿著樸素,笑容清澈,給人的感覺十分有親和力,做起事來則十分乾練。張元蘭與丈夫婚後在廣東一家內衣製造廠打工,因其執著認真,從普通工人一步步做到班長、主管,最後升為月薪近萬元的廠長。

2015年,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揣著從老闆那裡借來的25萬元資金,張元蘭和丈夫回到老家創業。就這樣,內秀服飾有限公司誕生了,它成了張元蘭實現人生價值的階梯,也成了周邊村民脫貧致富的基地。

打工的這段經歷,讓張元蘭品嚐到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也正因為如此,建廠之後她總是設身處地為工人們著想,想方設法利用公司的平臺為周邊村民服務。在給公司定位時,張元蘭就總結了“三個一”,即搭建一個平臺、帶動一批姐妹、傳遞一份溫暖。具體來說,就是以內秀服飾公司為陣地,依託市、鎮婦聯組織,積極推進“婦女之家”建設,打造交流學習平臺。在公司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始終不忘帶領身邊的婦女姐妹脫貧致富。履行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努力以女性獨有的細膩視角,向弱勢群體傳遞關愛,讓他們在幸福路上不掉隊。

張元蘭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目前,內秀服飾公司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150餘人。以往在牌桌上消磨時光的村民,如今成了為工作奮鬥的職業工人,所在的“界牌村”名副其實成了“戒牌村”。

“這份工作很適合我,大家也都對我好,我現在很滿足。”48歲的曾江衛是內秀服飾公司的一名工人,負責給蕾絲內衣裝鋼圈,並剪去多餘的線頭。內衣製作有許多工序,她只需坐在固定的地方專注做手工,其他工人還會幫她搬運加工材料和成品。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對於曾江衛卻來之不易。因為早年受傷,她雙腿膝蓋以下部分失去了知覺,並有多種疾病纏身,幾乎失去了勞動能力。可曾江衛很想自力更生,她曾經試著養蜂、在家制作手工藝品等,最後都沒能成功。在當地婦聯幹部的溝通下,遠在湘鄉市潭市鎮九侖村的曾江衛來到了內秀服飾公司。

“曾大姐的腿不太方便,雙手卻很靈活,我們可以揚長避短,讓她專門從事手工製作。”張元蘭說。在內秀服飾公司,曾江衛每個月能拿到2300元的保底工資,加班費另外計算。生活中張元蘭也給了曾江衛額外的關照,不僅提供了配有空調的獨立房間,還經常給曾江衛送早餐,在房間裡儲備乾糧、雞蛋等。

不只是對於曾江衛,界牌村許多村民都在內秀服飾公司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座標”。

李細輝是龍洞鎮建時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公公患有肝硬化,婆婆患有膀胱癌,丈夫也因意外摔斷了手,全家生活就靠李細輝一個人支撐。自從在內秀服飾公司上班後,李細輝每月有約4000元的收入,“能在家門口上班,既不用風吹日曬,又能及時照顧家人,真的挺好!”

今年20歲的小馮患有先天性智力障礙,內秀服飾公司為他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工作崗位,張元蘭還手把手地耐心教導其製作方法。

……

由於安置了不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張元蘭和她的內秀服飾公司在當地遠近聞名,不僅獲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也贏得了黨委政府的關注。2013年,該公司被龍洞鎮政府設為“就業安置基地”。2016年,湘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及湘鄉市財政局將其設為湘潭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帶動就業基地”。2017年,湘鄉市婦聯將公司設為“湘鄉市女性創業就業基地”。

2018年,張元蘭又有了新的身份——湘鄉市第六屆婦聯執委委員,她的肩上又多了一份社會責任。在專注於產品製造的同時,張元蘭也下決心給更多的兄弟姐妹撐腰,幫助大家在脫貧致富路上越走越順暢。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