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易中天教授在《大話方言》中談到辣椒:“如果辣椒也不是‘國貨’,那我們湖南、四川的‘辣妹子’,豈不都成了‘外來妹’?

然而辣椒確實原產南美洲熱帶地方,據康道爾的《農藝植物考源》考證,直到十七世紀才傳入中國。那時明朝已近滅亡,清人都快入關了,這可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我等嗜辣之人吃了一輩子辣椒,原以為自己是愛國主義者,誰知道吃的竟是外國佐料。”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這裡談到的康道爾的《農藝植物考源》,建國前便有了中文版本,編譯者之一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他不大讚成康道爾的說法。在他看來,我國南方和熱帶地區也有原生態的野辣椒,如雲南分佈有一年生的“涮辣椒”及多年生的“小米辣”,只是未普遍種植,其來路也講不清楚。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不過,即使中國有原生態辣椒分佈,也沒有歷史文獻記載。有文字記載的,僅見於明末清初辣椒傳入後的各地方誌。辣椒由南美傳入的說法,也就成為目前唯一可信的說法了。

據說,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早在9500年前便已食用野生辣椒,距今7200年至5400年開始栽培辣椒。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將辣椒帶到歐洲,再傳到非洲、亞洲。傳入中國的渠道有多種,主要是東部沿海。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中國最早的辣椒記載,是明末高濂的《草花譜》。1591刊印的高濂《遵生八箋》也有相同記載,“叢生, 白花, 子儼禿筆頭, 味辣, 色紅, 可觀,籽種。”從“可觀”兩字看,當時只是把辣椒視之為觀賞植物。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這個記載雖然最早,但此後80年再沒有關於辣椒的消息,直到清康熙十年(1671),辣椒才重新浮出,顯身於浙江《山陰縣誌》:“辣茄, 紅色, 狀如菱, 可以代椒。” 可知,此時辣椒已成為胡椒的替代品。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浙人並不嗜辣,雖搶得先機,動靜卻不大。然而,辣椒一旦傳入湖南,便如干柴遇烈火,很快便成燎燃之勢。

康熙二十三年(1684)《邵陽縣誌》和《寶慶府志》首次出現“海椒”的記載,疑似證明了辣椒是從沿海的浙江傳入湖南的,也暗示“海椒”之稱可能源於湖南。這個記載,比《山陰縣誌》僅僅晚13年,比周邊省份要早得多。可以想見,在這之前湘人已經普遍嗜辣。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乾隆年間,湖南《楚南苗志》、《辰州府志》、《瀘溪縣誌》均有辣椒的印記。到清嘉慶年間(1796—1820),吃辣椒幾乎成為風尚,慈利、善化、長沙、湘潭、湘陰、寧鄉、攸縣、通道十多個縣的縣誌都有介紹,涉及的地域遍佈全省,是當時國內記載範圍最廣的省份。

由此推斷,湖南應該是我國最早“種以為蔬”的嗜辣之地,一度成為全國的“辣都”

,比現在長沙的“腳都”更火爆。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南京農大的蔣慕東、王思明教授認為,“長江以南地區的辣椒傳播路徑很可能是從浙江到湖南, 以湖南為次級中心,再分別向貴州、雲南、廣東、廣西以及四川東南部地區傳播。”

這麼說是有道理的。例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貴州《思州府志》記載,“海椒, 俗名辣火, 土苗用以代鹽”。按時間算,比湖南的首次記載滯後了38年。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明末清初,四川慘遭屠戮,人口稀少,史志留下大量空白,但隨之而來的“湖廣填四川”卻促進了飲食交流,擴大了辣椒的領地。乾隆十四年( 1749) ,《大邑縣誌》首次記載辣椒:“家椒、野椒、秦椒, 又名海椒。”按時間來說,比湖南晚了65年。

湘人遇到辣椒,那真是一見如故,情投意合,而烈火的中心就在中部的邵陽。聯想到本省最早記載辣椒的《邵陽縣誌》和《寶慶府志》,邵陽人對辣椒的深厚感情,可謂是終身不渝,歷經三百多年仍情意濃烈,嗜之如命。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但外地人去邵陽得小心了,那裡無菜不辣,而且必定是辣得叫、辣得跳,讓人口腔冒火、渾身冒汗,連一些本省客人都無法消受。有一年我去邵陽,去路邊店吃麵條時,再三囑咐用清湯,哪曉得端上來的麵條仍辣得連連呵氣,滿嘴火燒火燎,老闆卻再三聲明沒放辣椒。跑到廚房裡一看,煮麵條的湯鍋一片紅彤彤,哪來的清湯!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川人邂逅辣椒之後,又是另一番情象。他們的辦法是火上澆油,讓花椒與辣椒團結一致,聯手挑戰人類的神經和舌頭,形成個性鮮明、威震四海的“麻辣”風味。

清嘉慶年間,全省十多個縣誌、州志中均有辣椒記載。光緒以後,川菜菜譜中已經大量出現辣椒的身影。清末傅崇矩《成都通覽》記載,成都一千三百多種菜餚中, 辣椒已成為主要佐料之一。清末徐心餘《蜀遊聞見錄》也說:“惟川人食椒, 須擇其極辣者, 且每飯每菜, 非辣不可。”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辣椒一到湖南,便迅速成為大眾情人,莫非是前世有緣?

確實有緣。這緣份源於“三大需求”:

一是生理需求。湖南氣侯夏季溽熱、冬春寒溼,辣椒可以平衡生理的失衡,夏季出身大汗,冬春送來熱辣,確是湘人不可或缺的忠實朋友。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二是生活需求。辣椒很易種植,採摘期長,便於加工存儲,一年四季皆可食用,且送飯功能強大。對老百姓來說,這是上天賜與的最方便、最節省、最讓人興奮的珍貴禮物。

三是精神需求。湘人性格強悍,脾氣火爆,敢衝敢闖,與辣椒天生對味。那麼多年,湖南都一直“默默無聞於天下",十九世紀中葉卻一改常態,群雄迭起,改天換地,有人說與辣椒的引入有關。照這麼說,湖南人一旦吃上辣椒,精氣神都被辣醒了。

不管怎麼說,湘菜因辣椒而形成的質樸、火辣、包容的風味,倒確實展現了湖南民風。

湖南曾是中國“辣都

而且,辣椒還真是個好同志:既密切聯繫群眾,又密切聯繫領導; 既志在四方隨地生根,又登大雅之堂調理鼎鼐; 既當二把手做調味的配角,又當一把手唱主角。總之,是能上能下,能進能退,招之即來,來之能戰。

試問,天下還有哪種食材比得過它?

最後講幾句:歷史中,世界各地的食材從未固守一隅,而是不停地流陟、傳播。中國本土食材流向外國,或外國食材傳入中國,正常得就像颳風下雨。易中天先生的悲哀,大可不必。


  • 文/彭子誠,長沙生活集經授權發佈。感謝作者的創作,為我們留下這些美好的生活記錄!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