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聲之:這支從楊山走出去綠林武裝成為響應辛亥革命的義軍

歷史回聲之:這支從楊山走出去綠林武裝成為響應辛亥革命的義軍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社會動亂,綠林蜂起。

清·光緒32年(1906年),中州大俠王天縱,因屢遭清軍官兵追剿,聞楊山三面環山,絕壁天險,易守難攻,上有井田,可供生息,遂築牆建寨,廣聚豫西地區杆首,成為楊山綠林首領,建成了豫西地區的最大的反清基地,並從楊山出發,走上反抗清廷,擁護共和的起義之路。這一年,王天縱三十歲。

王天縱,幼名天同,又名天從,字旭九,清光緒五年(1879年)生於嵩縣鳴皋鄉曾灣村(今屬伊川縣),父名王來斌,弟名天佑。天縱家世代為民,雖終日勞作,然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一家人終不得溫飽,其父遂將家中田地賣掉,舉家遷住鳴皋街做小本生意維持生活。

天縱勞動閒暇,喜歡到附近練武場練拳使棒、舞刀弄槍。從此崇尚遊俠作風,好抱打不平。18歲時經人介紹到鳴皋鎮陸合總局保衛團當團丁,時總局有幾支洋槍,天縱愛不釋手,精心練習射擊,嘗百發百中,很快成為名聞一方的神槍手。

時鳴皋鎮有官宦公子孟老七(孟吉珍),不擇良否,上至官員,下至乞丐,廣為結交。天縱亦與之交往甚厚。孟集結黨徒逼死鳴皋鎮上的老進士郭銘鼎父女,並焚其靈堂,郭之學生聯絡豫西十幾縣秀才,群向府、省控訴孟之罪案。案遂發,孟老七逃遁,官兵圍孟宅捕孟之家眷。天縱等人與眾家丁感孟之恩遇,與官兵抵抗拒捕。天縱槍不虛發,兵弁不敢近前。天縱遂率眾保護孟七眷屬突出鎮外,奔向南山。時追隨天縱突圍者有百餘人,天縱遂率眾在伏牛山區伊、汝河流域遊擊。到處聯絡綠林好漢,結識朋友,很快發展到三百多人,槍二百餘支。後為躲避清朝官兵追剿,移駐楊山。

歷史回聲之:這支從楊山走出去綠林武裝成為響應辛亥革命的義軍

王天縱在寨內建起了糧倉、布庫、鐵匠爐、裁縫作、大夥房等,舉凡衣食和作戰之需無不齊備。又在山後林木遮蔽處修一攀繩暗道,以防不測。在防務與給養方面,以楊山為中心,按遠近劃分三個區域,各有側重:三十華里以內為保護區,讓此處居民只供給山寨柴草和蔬菜,通報信息,當好耳目,故山野間牧童、樵夫唱曲多為暗號;三十華里以外,六十華里以內為半保護區,讓此處居民只供給糧食,並由富戶攤兌和運送,不準向貧困戶攤派;六十華里以外為公道區,用“飛葉子”的辦法(即送王天縱的信函或名片要東西),向鄉里的富戶和鎮上的豪商要錢要布,限期送到指定地點,否則採取非常手段。再遠的地方,聽說有官府公款或豪商巨貨通過,便派精悍武力截劫。因此山寨供應無缺。

天縱為約束部眾,規定三條紀律:一不準姦淫婦女;二不準在保護區、公道區內搶劫;三不準私吞公財,不管誰經手的糧食、財物必須全部交公,違者嚴懲。

王天縱佔據楊山有利地勢後,逐漸發展成為嵩欒一帶勢力最強的一支刀客隊伍。此時官兵對各股刀客勢力的圍剿不斷。天縱等刀客首領思謀聯合以壯實力共御官兵。遂與周邊其它刀客首領欒川縣潭頭鎮大王廟村孫琯、欒川縣潭頭鎮潭頭街人馬老三、嵩縣庫區鄉戴村人張屏、欒川縣潭頭鎮古城村人孫炳、嵩縣德亭鄉陶莊村後灣人陶福榮、伊川縣彭婆鄉南衙人張治公、欒川縣潭頭鎮黨村人柴雲升、嵩縣大章鄉大章街人關金鐘、嵩縣德亭鄉上蠻峪村人憨玉琨等結拜為十大兄弟,按年齡天縱排行老六,卻最有威信,因此眾人公推天縱為首領,從此天縱的聲威與日俱增。

歷史回聲之:這支從楊山走出去綠林武裝成為響應辛亥革命的義軍

楊山刀客結盟後,更成為清廷河南官府眼中的大患,就讓謝老道帶更多的兵前來剿滅匪患,主要進攻匪首王天縱所在的楊山。王天縱借地利人和的優勢,機動靈活地與官兵周旋,加之周圍楊山兄弟的遙相呼應、通風報信,謝老道多次進剿楊山計劃,均以失敗告終。

為加強楊山守備,王天縱與豫西周邊山寨加強聯絡,結為盟友。先後與永寧(今洛寧)之丁同聲,宜陽之趙長榮、王修己,伊陽(今汝陽)之李魁元,魯山之秦椒紅,寶豐之杜其賓等各縣大杆首立約為盟,互相支援,使楊山的防禦得到了鞏固。

由於王天縱和清兵較量較量,牽制了河南府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持了南方的反清鬥爭。這支武裝力量,引起了孫中山先生的注意。河南同盟會的楊源懋、石言、蔣峨、劉鎮華等人,決定利用並壯大這支反清武裝隊伍。

歷史回聲之:這支從楊山走出去綠林武裝成為響應辛亥革命的義軍

武昌起義後,全國響應,河南同盟會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在當時的省會開封舉行武裝起義,由於清軍戒備森嚴,又決定於農曆十月十三日夜在洛陽起義。人馬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分別負責策動陸軍巡防營舉事,發動教職員工和進步學生,聯絡各會、社、黨派和組織動員綠林和豫西刀客攻打洛陽。王天縱的綠林隊伍,有幾千人,均為刀客出身,不計生死,作戰勇敢,被確定為丁部,王天縱被任命為丁部大將軍。作戰計劃是:王天縱先率綠林軍從嵩縣打來,南大定的“在園”在關林、城內兩處接應,裡外夾攻奪取洛陽後,進而攻佔鄭州,切斷京漢鐵路運輸,配合武昌革命軍,夾擊南下清兵。

辛亥年農曆十月初二,王天縱親率綠林武裝千餘人集結下楊山,拉開了洛陽起義的序幕。當日,他們攻佔嵩縣田湖鎮,清守軍一個巡防營投誠;初三又攻克白沙、彭婆。10天后,越過龍門,接近關林,洛陽城在望。然而,在園有人叛變,洛陽城內“在園”骨幹全被官府捉拿,南大定英勇就義,洛陽起義失敗。

王天縱在河南同盟會的建議下,率軍西去接應張鈁的秦隴復漢軍。王天縱領軍西去過程中,宜陽縣的綠林武裝趙長榮,洛寧縣的全包山率綠林軍會入義軍。這樣邊走邊有綠林武裝加入,到了靈寶地界,義軍已增至1萬多人。十月下旬,他們到達潼關,與張鈁的秦軍會合組成秦隴豫復漢軍,由於要東征,統稱東征軍。

張鈁委任王天縱為東征軍先鋒官兼第一標統,張治公、柴雲升、憨玉昆、丁同聲、趙忠、王修己等為標統,張屏等為營長。另聘劉純仁為總參議,楊勉齋為秘書長,劉鎮華、蔣我山、賈巨卿、石又謇、劉玉山等為參議,東征軍軍威為之大振。

歷史回聲之:這支從楊山走出去綠林武裝成為響應辛亥革命的義軍

天縱親自率隊攻克函谷關天險,會同柴雲升、憨玉昆、趙忠等一路高歌猛進,連克潼關、靈寶、澠池。清軍完全被動,清廷為之震動,急令洛陽守軍周符麟部、北京騎兵一部、北洋軍第二鎮王佔元部前來增援。張鈁、王天縱見敵眾我寡,調整戰術,退保潼關,側擊洛寧,威脅清軍後方。由於北線暫時不能進軍,王天縱向張鈁建議,自己帶領少數人馬收攏伏牛山區的綠林武裝,先佔領南陽,從南進擊洛陽,與東征軍收夾擊之效。王天縱率部一路攻打荊紫關、內鄉、鎮平,連戰連捷,把豫西戰事擴大為豫西南戰事,狠狠打擊了清兵氣焰。南陽總兵謝老道在他的圍攻之下,再加之聽聞清帝遜位,自殺身亡。

1912年初,王天縱部又聯合“在園”再度起事,攻克孟津,兵臨洛陽,但因力量對比懸殊,被清兵擊敗。清兵血洗孟津,數百名革命黨人死難。

1912年2月12日,南北議和,清帝被迫退位,走向共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