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冠字的來歷,村鎮名稱的傳說

冠字的來歷

冠縣始建於隋開皇6年(公元586年),時稱冠氏縣,因古“冠氏邑”得名。春秋冠氏邑,治今東古城,冠氏邑的來歷、含義,傳說有二: 一說,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官吏,專掌設計製作冠(帽子),他設計製作的冠既新穎、舒適、美觀、大方,又便於區分官階、貧富、貴賤、尊卑,甚為時尚,因此,得寵於晉侯,晉侯便賜之以姓,封之以地,其家族以職業為姓稱冠氏,其封地以姓為名稱冠氏邑。一說,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制度,即對有戰功的武將,由晉侯親自授予飾有鳥翎的桂冠一頂,以旌表其英雄業績。該國時有一名武官,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屢建功勳,晉侯便授之以冠,並賜姓冠氏,後轉為文官,封為邑大夫,其封地則以姓為稱冠氏邑。以上兩說,是否屬實,沒有證據,誰是誰非更難分辨。查《中國姓氏彙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在春秋時期,統治者賜功臣以姓各大夫、官吏、貴族以職務或職業為姓的及封地以受封者之姓為名的確實有之。

冠縣:冠字的來歷,村鎮名稱的傳說


村鎮名稱的傳說

1. 與馬陵之戰有關的村名

在冠城鎮有前穀子頭、東穀子頭、西穀子頭、南穀子頭、孟穀子頭等村莊,都與魏太子申被殺有關。戰國時期“馬陵之戰”後,魏太子申被殺,身首異地,魏太子申的“首墓”原來叫孤子頭,後演變為穀子頭;魏太子申的“屍墓”在冠城鎮斜店鄉的史村,初名屍村,後雅稱為史村。下面簡要的介紹馬陵之戰。

孫臏是戰國時齊國人,他早年曾和龐涓一道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到魏國做了將軍,很得魏惠王的信任。龐涓妒忌孫臏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請到魏國,暗中卻在魏惠王面前誣告他私通齊國。魏惠王大怒,命人對其施以臏足、黥臉之刑。“臏足”就是剜去孫臏的兩個膝蓋骨,“黥臉”就是在他的臉上刺上犯罪的標誌。因此才有“孫臏”之稱。後來,孫臏逃回齊國,齊威王很佩服孫臏的才能,對他大加重用。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齊國軍隊在馬陵(今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殲滅魏軍的著名伏擊戰。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派龐涓引兵伐韓,包圍韓都新鄭(今河南省)。韓昭侯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經曲阜、亢父(今濟寧),由定陶進入魏境,矛頭直指與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龐涓聞訊,忙棄韓而回。魏惠王乃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仍以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隨軍參與指揮,誓與齊軍決一死戰。

冠縣:冠字的來歷,村鎮名稱的傳說


馬陵之戰

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且敵我力量眾寡懸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敵,便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馬陵位於範縣城西南的馬陵(今屬莘縣大張家鎮),溝深林密,道路曲折,適於設伏。孫臏命令兵士第一天挖十萬個做飯的灶坑,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再減為三萬個。龐涓一見大喜,認為齊軍撤退了三天,兵士就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天黑時趕到馬陵,命兵士點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見一棵大樹被剝去一塊樹皮,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龐涓頓悟中計,剛要下令撤退,齊軍伏兵已是萬箭齊發。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知厄運難逃,大叫一聲:“一著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正遇太子申率後軍趕到,一陣衝殺,魏軍兵敗如山倒。齊軍生擒太子申,大獲全勝。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稱孫臏的戰法為“減灶之計”。此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卻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

馬陵之戰發生在今莘縣的馬陵,龐涓自刎,太子申被俘,殺於冠氏,身、首分葬兩處,埋頭之處,有村名“孤子頭”,葬身之處,留村名“屍村”。後村人因村名不吉,改為“穀子頭”、“史村”沿用至今。


2.與孫臏的蛇形十八陣有關的村名

據傳說,當年孫臏與龐涓在齊魏交界之地相峙一年多,馬陵之戰實際上是一個戰役。為了與遠道而來的強大魏軍周旋,孫臏曾利用自己熟悉地理的優勢擺了個“蛇形十八陣”。這十八個地名如今都存在,分屬鄰近的莘縣、陽穀、冠縣和東昌府區,只是多數將“陣”字換成了“鎮”字,成了一級行政區劃。例如冠縣的斜店陣(今冠縣斜店鄉)、定水陣(今陽穀縣定水鎮)、定遠寨陣(今冠縣定寨鄉)、桑阿陣(今冠縣桑阿鎮)、柳林陣(今冠縣柳林鎮)、真假陣(今冠縣賈鎮)。在這十八陣中,孫臏坐鎮陽穀迷魂陣發號施令。

3.與明初移民有關的村名

冠縣賈鎮有談二寨村,傳因有人用籮筐擔著兒女來此立村,初名“擔兒寨”,後用諧音稱為“談二寨”。現有王談二寨、許談二寨村等村。

北館陶鎮崔拐,相傳,北宋初期,附近有一寺院,主持人崔某落居寺旁,漸成村落,因從村至寺道路迂迴曲折,拐變抹角,故名崔拐。

辛集鄉崔劉八寨,明永樂年間,崔姓人家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處舊“溜八寨”之域,取村名為崔溜八寨,後演變為崔劉八寨。

北館陶鎮北崔莊:明永樂十三年,崔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崔姓定居較早,取名崔莊。

冠城鎮崔八里莊:明洪武八年,張、閆兩姓從山西洪洞縣徒居冠縣城北八里外,漸成村落。清末,崔姓興盛,改名崔八里莊。

柳林鎮崔莊:明嘉靖二年,崔姓從山東省兗州府遷此立村,因人少村小,人稱小崔家莊,後簡化為崔莊。

清水鎮崔家莊:相傳,元代此村名辛興莊,由泥瓦工匠鋪舍發展而成,因辛姓居多,故名,後崔姓興盛,改名崔家莊。


4.與孔子及其弟子冉雍周遊列國有關的村名

春秋時期,孔子及其弟子周遊列國時,曾來冠縣講學傳道,留下多處歷史古蹟,冉子墓是其中之一。冉子墓位於冠縣縣城西北9公里高王段村冉子中學院內。

孔村,因傳孔子周遊列國曾在此留宿而得名。初名孔聖村,後簡化為孔村。

馬寨,因傳春秋時期孔子著名弟子冉雍周遊列國曾在此歇馬用餐而得名。初名馬站,後諧音為馬寨。

冉雍(公元前522~?)字仲弓,孔子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據傳,冉子講學來冠縣,不幸病故。按古人“葬不擇地”的習慣,遂葬於冠縣。至今,冉子墓附近尚有“添病”(今田平村)、“亡斷”(今王段村)、“孝子哭”(孝子哭村)等村名。

萬善鄉有前馬固、後馬固、東馬固等村,傳因冉雍周遊列國至此病重,全身“麻木”,故得名初名麻木村,後諧音“馬固”。

萬善鄉有前田平、後田平、北田平等村,相傳因冉雍周遊列國至此“染病”得名,後用諧音稱為“田平”,現拓建為前、後田平。

萬善鄉有高王段,傳因冉雍周遊列國在此病亡斷氣,故名“亡斷”,後用諧音稱為王段,又因村中高姓居多,遂名為高王段,現拓建為高、王、馬、黃、南等幾個王段村。

萬善鄉有崔王段:明初,崔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村近孔子著名弟子冉仲弓病亡斷氣的地方,仿“高亡斷”,取村名為崔王段。

萬善鄉有孝子哭,傳因冉雍病逝後,服孝者皆哭,故名孝子哭。明代更名孝子堡,現複名孝子哭。

冠城鎮有西提固:一傳明代某王子經此病危啼哭,二傳冉雍周遊列國病逝,百姓聞之啼哭,三傳孟子經此,百姓聞之提壺送漿;“啼哭”、“涕哭”、“提壺”三者其音相近,後沿稱提固,現拓建為東、西提固。

冠城鎮有直隸村,傳因孟子游此“止車而立談教化”得名,初名“止立村”,清代名為止歷村,後演化為直隸村。

前張平,冠縣煙莊鄉前張平村舊有“曉春亭”,“曉春亭”是由東漢張平子為紀念孟子在此“曉諭景春”,說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所建。故名張平子村,後簡化為張平,現拓建為前、後張平。

店子鄉,傳因孟子經此,迎送者有千家之多而得名。初名“千家店”,後用諧音稱為“三家店”,再後複稱千家店,現簡化為店子。

冠縣:冠字的來歷,村鎮名稱的傳說


5.與臨近寺廟有關的村名

萬善,因村傍萬善寺而得名。

唐寺,因村傍唐代寺廟而得名。

三廟,因村東北有三奶奶廟而得名,初名三奶奶廟,現簡化為三廟。

草鎮,因傍“草鎮寺”而得名,初名“草鎮寺”,後簡化為草鎮。

活佛堂,因傍“活佛堂”而得名。

近古寨,因村傍“金鼓寺”而得名,後訛化為“近古寨”。

冠縣:冠字的來歷,村鎮名稱的傳說



6.與神話故事有關的村名

白塔集,傳因天神偷了托塔天王李靖天王白色寶塔下界於此故名東白塔,後因設集改名白塔集等。


7.與楊家將的故事有關的村名

楊召,因楊家將在此設招兵站而得名,初名“招兵”,後演化為“楊召”。

東木堤,傳因在元代“無敵村”東建“東無敵”村而得名,取楊家將天下無敵之意,後用諧音稱為“東木堤”。


分享到:


相關文章: